《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18.18 KB
- 文档页数:7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深刻反映青少年内心世界和社会
现实的小说。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经历和思想,生动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独特的叙
事风格和语言特点。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和迷茫。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其次,从主题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探讨了青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
霍尔顿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他对学校的虚伪和成人的世界感到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这种矛盾和挣扎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让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
作者通
过描绘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虚伪,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方面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也让我们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从文学、主题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小说都值得一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作者:刘雨菡来源:《看世界·学术下半月》2020年第12期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运用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巧妙运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叙事手法,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不可靠叙述者一、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该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十分简单,然而其叙事视角的新颖使小说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这一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思最先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根据布斯的观点,隐含作者不同于小说的叙述者,也并非真实的作者,而是作者通过他所创造的叙述者和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安排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
[1]但读者会质疑叙述者的可靠性。
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不可信赖。
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我”参与到故事中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展开的幅度和范围。
[2]再加上叙述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难免会犯一些主观性的错误。
如此一来,不可靠的叙事行为就形成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也就不能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就体现出了他“不可靠”的一面。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霍尔顿生活状态和习性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靠谱的霍尔顿:在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已经得知霍尔顿是在精神病院里面讲述的这个故事,至于讲述的对象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4]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些“荒唐”的“我”。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作者:赵峰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再次解析,从多角度叙述、意识流、象征等方面探讨其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段。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多角度叙述;意识流;象征【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is paper tires to explain the creating techniques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like multiple-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and symbolism.【Key word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Multiple-perspective narrativ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ymbolism0 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名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霍尔顿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当他第四次被学校开出以后不敢回家,于是游荡在繁华的纽约曼哈顿,晚上住在小客栈里,逛着夜总会,每天喝的酩酊大醉,并且滥交很多女友,在流浪的这段时间他看到了社会丑恶虚伪的一面,因此产生了厌恶着个社会的情绪,甚至一度想要逃离这个现实,躲到乡村装聋作哑的过完此生,但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生活在各种矛盾之中:他十分痛恨电影,但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
文章应用叙事层理论和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技巧,他应用了三层叙事技巧,并巧妙运用了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叙事层;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 ·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学校因该书中有许多淫秽语言而把它列为禁书,有的学校却因其入木三分地反映了当代青少年问题而把它列为必读书目。
半个世纪过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仍能在美国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现代经典”。
长期以来,读者和文学评论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以对其主题、语言的探讨为主,认为塞林格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刻画将美国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的离经叛道描绘得淋漓尽致,非常成功。
而读者对于该部小说的叙事技巧却关注不多,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不落俗套的叙事技巧,笔者认为,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由于其在叙事上的新颖独特,读者读来并不觉乏味,反而有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趣。
首先,叙事层的应用使《麦田里的守望者》跨越三个时间段———现在、过去和更远的过去,细致展现了三天流浪生活中霍尔顿的心理变化。
另外,塞林格成功地运用了不可靠叙事者这一修辞手法,揭露了表象和真相之间的距离,深刻揭示了青少年主人公所特有的本质,使整部小说充满了真假难辨的叙述,需要读者细致的阅读和耐心的分析,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显示了塞林格不凡的写作技巧。
一、叙事层理论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提出了“叙事层”( narrative levels)理论,热奈特给叙事层下的定义是:“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十六岁的少年霍尔顿.科尔菲尔德的故事,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和对成人伪善的愤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
首先,《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并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小说以霍尔顿的视角展开,我们通过霍尔顿的日记和回忆了解他对生活的看法和情感体验。
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塞林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主人公形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心境和内心冲突。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时常表达对成人世界虚伪和伪善的愤怒,他对社交规则的反叛和对成人角色的不满都在叙述中得到充分表达。
这种叙事方式加深了读者对霍尔顿的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他的独特观点和行为。
其次,《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的方式,传递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中通过对话来展示霍尔顿与他人的关系和沟通,同时也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他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交替的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霍尔顿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过程。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结合,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霍尔顿的心理发展和成长经历。
例如,在小说中霍尔顿与他的妹妹菲莉丝的对话展示了他对保护无辜的责任感和对童真的珍视。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情感世界,加深对他人物形象的把握。
最后,《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写作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和深度。
例如,麦田成了霍尔顿感受纯真和守护的象征。
在小说中,霍尔顿表达了他愿意站在麦田中,保护那些像他妹妹菲莉丝一样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成人的世界。
这一意象象征着霍尔顿对纯真和无辜的向往,以及对成人世界虚伪的拒绝。
此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象征意象,例如霍尔顿戴着红色猎帽和他对博物馆的思考等。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叙事,对话和内心独白交替,丰富的象征意象等为主要特点。
[摘要] 用叙事学方法,从“叙事结构”、“叙事语法”、“叙事策略”三十层面对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的守望者》这个叙事文本中曾被忽视和屏蔽的某些叙事机密进行解码。
由此体味塞林格这位“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为艺术长廊所创造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学;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坛的“现代经典”,享誉世界。
研究者多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法去透视、解读、评析这一伟大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意蓝、文化内涵。
事实上.这部伟大作品的永恒光彩还得益于它独特、复杂、高超的叙事艺术。
因而.把<麦田里的守望者》置于叙事学视野中观照与解读,我们可以细致地解码这个叙事文本中曾被忽视和屏蔽的某些叙事机密,由此体味塞林格这位。
当代风格独特的文学天才”为艺术长廊所创造的重要价值。
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动机和主旨。
一、叙事结构:追求与失落《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一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处于十七岁青春期的少年霍尔顿的人生历程。
作者正是通过追求与失落这两项叙事功能的对立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从最初的追求到失落再到追求再到失落,这样不断反复的运行方式和操作方式,就从结构上完成叙述.并支撑起全文的整体框架。
人们从母亲黑暗的子宫中脱离,呱呱坠地于人世间,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失去了温暖有力的庇护与依靠.就不可避免地感到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孤独、失落与无能为力。
如何才能找到自我的本真状态,如何与同胞、自然、世界台为一体,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这可以说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霍尔顿作为一个“具有糟深的才智、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对理解与爱的强烈渴望虻”的青年。
他在一个充斥着丑恶和虚伪的世界中寻求自我与自然、人类的和谐之美,渴望达到一种真、普、美的境界,但是他的追求总与失落相伴相随。
第一次追求是霍尔顿从几个学校里被开除,来到了被称为是“培养精英人士”的潘西。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摘要】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来表达作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所戴的红色猩红帽象征着童真和纯洁,麦田则象征着对纯真和天真无邪的追求。
红猩红帽的消失暗示着人物的成长和失去,而莫里斯的霍洛威恩的名字则反映了作者J.D. Salinger的文体和风格。
比尔德巴隆校长的管狗的死则象征着自由和解脱。
这些象征手法让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多维。
通过这些象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确实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象征手法、荷尔顿·考尔菲尔德、红色猩红帽、麦田、童真、纯洁、成长、失去、莫里斯的霍洛威恩、H. W. Faulkner、比尔德巴隆校长、管狗、自由、解脱、J.D. Salinger、内涵、意义1. 引言1.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各种象征物体和符号来表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象征物体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
通过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身上的红色猩红帽、麦田和红猩红帽的消失、莫里斯的霍洛威恩的名字以及比尔德巴隆校长的管狗的死,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成长、失去、自由和纯真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象征手法不仅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2. 正文2.1 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红色猩红帽象征着童真和纯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荷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红色猩红帽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童真和纯洁。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1. 引言1.1 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 萨林格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 卡尔菲尔德在一次辍学后的旅行中的经历和思考。
霍尔顿是一个叛逆、敏感和矛盾的青少年,他不喜欢社会的虚伪和虚伪。
霍尔顿对现实世界感到迷茫和绝望,试图找到一个纯净和真实的保护神,守护着那些无辜的孩子不受污染,这种心态使他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小说以霍尔顿在纽约的旅行为主线,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真实。
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主人公的红猩猩帽子、麦田和守望者等,这些象征性的元素为小说增添了深度和内涵。
通过解读这些象征手法,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感受到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成为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经典,引领读者思考人性、社会和现实世界。
1.2 引出象征手法的重要性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隐喻、象征和暗示等形式,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经典的小说中,作者J·D·塞林格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各种意象和符号的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深意的世界。
象征手法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作品中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精心的安排,作者能够在没有直接交代的情况下,让读者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
在小说中,象征手法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使读者对作品内在含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和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对于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非常重要。
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的红猩猩帽子、麦田与守望者的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部优秀小说的魅力。
2. 正文2.1 主人公霍尔顿的红猩猩帽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红猩猩帽子是一种重要的象征符号。
写作艺术:透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情节结构和意义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J.D.塞林格的经典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情节结构以及其所传达的意义。
通过对小说中关键情节的分析与阐释,我们将揭示出塞林格在刻画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成长过程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与手法。
1. 引言部分介绍《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小说,并回顾这部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小说背景和主要人物简要介绍小说设置的背景,如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特别关注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个复杂而又富有内涵的角色。
3. 初识霍尔顿:开篇情节分析解读小说开头霍尔顿所处的心境和环境,分析为何选择这样一个情节作为开篇,以及其对后续发展起到什么样的铺垫作用。
4. 霍尔顿的成长历程逐章或关键情节分析霍尔顿在小说中的成长过程。
通过对重要场景和情节的解读,描绘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和生活经历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
同时,探讨塞林格通过这些情节来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信息和思考。
5. 情节结构分析深入剖析小说整体情节结构,并将其细化为不同阶段或部分,解读每个部分中的主要情节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着重描述剧情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起伏和转折,进而探讨作者意欲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与张力。
6. 情节所传达的意义结合前述情节分析,总结小说中情节所传达出来的含义和启示。
讨论塞林格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这一角色及其经历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人生哲理以及对社会现象与人性问题的反思。
7. 结论总结文中讨论并解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情节结构与意义。
强调这一作品对于读者和文学界的重要意义,以及塞林格通过精心构建情节所达到的文学效果。
8. 参考文献列举相关参考资料和引用的文献,确保文章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上是一个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结构与意义的简要大纲。
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将会详细展开每个部分,并使用适合的语言风格和术语进行分析与解释,以确保文章内容准确、有条理且易于理解。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特点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该作品发表于1937年,是获得了国际赞誉的小说作品,向人们展示了美国中西部农村的父权社会以及美国当时的社会风光。
小说的叙事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故事情节和语言等方面。
首先,在小说的架构上,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叙事结构来将故事叙述结合起来,因此,小说的叙事过程广泛而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小说采用了“回忆”的方法,在故事情节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作者将故事情节逐渐深入,使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小说中的细节和色彩。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甜蜜的男孩一直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帮助下成长的故事,小男孩的经历揭示了美国社会情况的变化。
最后,在语言上,马克吐温采用了一种自然的叙述方式,将浓厚的情感表达得十分淋漓尽致。
另外,语言也很精彩,作者熟练地运用了比喻、象征、押韵等手段,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小说中的情节。
因此,通过上述叙事特点,马克吐温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也是一部关于美国西部农村生活的研究,作者通过叙事形式,将读者带入了这个十九世纪的古老社会,使读者真实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进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自省。
总而言之,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它独特的叙事特点,使读者能够融入这个非常真实的世界,不仅能体会到叙事者对社会的深刻描绘,而且能在文学性和实用性上受到启发。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策略试析作者:牛梦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美国作家塞林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从特殊的视角对美国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节刻画,表现出了这一带年轻人的敏感、迷茫、堕落、消极的情绪。
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和其独特、复杂的叙事策略息息相关。
本文将具体分析作者如何巧妙地利用叙事策略的三个方面来体现故事内容和刻画人物形象,最终为我们贡献出这样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艺术;叙事策略;作者简介:牛梦楠(1988.12-),女,陕西咸阳人,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助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处于冷战状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再加之政府对人民思想的钳制,使美国形成了消极、堕落、颓废和虚荣的不良社会风气。
1951年美国犹太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他写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该部小说从特殊的视角对美国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节刻画,表现出了这一带年轻人的敏感、迷茫、堕落、消极的情绪,并批判的了成年人身上的丑恶现象。
该书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的热烈关注,读者对其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美国的青少年大多认为该书准确地表达了他们对成长的困惑和精神诉求。
他们会模仿书中人物来穿衣打扮,甚至把学习主人公霍尔顿的言语动作视为一种风尚。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塞林格的这种突破传统的新式写作手法和写作语言的。
很多家长和评论家对文中出现的粗俗的语言和主人公的不了嗜好例如酗酒、抽烟等行为嗤之以鼻,认为这些负面的信息会误导青少年。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叛逆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Holden Caulfield)在短短几天内的经历,深入地探讨了青春期人物的心理与生命意义,该小说通过其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赢得了大量的读者和赞誉。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创作技巧和叙事手法。
一、第一人称叙事《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进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情感化。
读者可以通过霍尔顿的心理描写来深入了解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从而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感受和情感。
同时,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还有效地把握了青春期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读者更容易地代入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理解他所经历的痛苦和困惑。
二、高雅幽默尽管《麦田里的守望者》从主题和情节上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小说,但塞林格使用了许多幽默的语言和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氛围更加轻松。
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高雅幽默,既能让读者轻松愉悦地阅读,又能让人对主人公的思想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三、象征主义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主义手法,这些手法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例如,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象征,它表达了霍尔顿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而在小说中,雷母(Phoebe)的红色发带、霍尔顿被扔出学校的斯特拉迪瓦里斯钢琴、和他一直拿着的那一只破旧的草帽都是很重要的象征物体。
这些象征手法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意义。
四、突出人物形象作者通过霍尔顿的心理描写和表现来深刻地刻画了这个叛逆少年的形象。
读者可以从霍尔顿的语言和行动、他的喜好和习惯,以及他对周围人物的评价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过程。
五、在某种程度上刻画社会现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行文风格和特点,原初反叛、口吐脏字的霍尔顿,成为自我价值意识发展的杰出人物形象,成为批判社会的代表性学生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摘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塞林格巧妙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
本文从五个主题入手,分别探讨了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
通过主题一探讨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纯真与成熟之间的矛盾,揭示了象征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
接着,主题二讨论了麦田这一象征物在小说中的多重意义,反映了霍尔顿对真实世界的不满和逃避。
主题三探讨了霍尔顿与儿童之间的联系,象征了成人与童真之间的对比。
在主题四中,分析了象征手法如何体现了霍尔顿对社会现实的反叛和追求真实的渴望。
主题五总结了象征手法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展现了塞林格对青少年成长和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所传达的内涵。
【关键词】象征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引言、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主题四、主题五、结论1. 引言1.1 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 萨林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16岁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三天时光。
整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霍尔顿处在一种迷茫和彷徨中,对周围的成人社会感到厌恶和不满。
在这部小说中,萨林格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一系列符号和隐喻来揭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描写霍尔顿对麦田中的成熟麦穗的保护,象征着他对纯真和善良的追求;通过红色猩猩标记在校车上的描写,象征着霍尔顿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这些象征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深意,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这些象征手法进行逐一剖析,并探讨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愿通过我们的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麦田里的守望者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纽约度过的三天两夜。
本文将从主题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赏析。
主题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探讨了成长与冲突、孤独与逃避的主题。
首先,成长与冲突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他在这个关键的成长时期面临了许多冲突和挑战。
霍尔顿无法接受成人社会的虚伪和伪善,他对阶级分化和商业化感到失望。
他试图保持自己的纯真,并对周围的人和事保持着观察和批判的眼光。
这种对成长道路的思考和反抗,让人们深入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人社会的价值观。
其次,孤独与逃避也贯穿了整个小说。
霍尔顿在一个繁忙的都市中感到孤独,他与人难以建立真正的联系。
他极度渴望找到一个纯净的地方,远离喧嚣和虚伪,躲避现实的种种压力。
他常常逃避学业,逃离学校,逃离家庭,寻求孤独的自我反省。
然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他更加迷茫和孤独。
叙事结构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直接进入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整个故事以霍尔顿在精神疾病疗养院回顾自己的经历为线索展开。
他回顾了他在纽约度过的三天两夜,描述了他和各种人物的相遇和交流。
通过回忆和思考,霍尔顿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面对的困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现实的对比,在时间和空间的错综复杂中展示了霍尔顿的内心矛盾和迷茫。
他在回忆中思考自己的过去,尤其是他的弟弟阿林的死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霍尔顿的情感和内心成长。
此外,小说中的语言也是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之一。
作者通过使用年轻人的口语,赋予了霍尔顿独特的声音和特点。
他的口语明快、直接,充满了青少年的冲动和叛逆。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进一步突出了霍尔顿这个角色的个性和成长经历。
总结《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描绘主人公霍尔顿在成长和冲突、孤独和逃避中获得的成长经历,探讨了现实世界的虚伪和心灵的孤寂。
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手法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作,作品的主人公霍尔顿是美国50年代众多的叛逆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怀疑一切,不能接受和容忍生活中的虚伪;鄙弃那些缺乏或牺牲个性而取得所谓成功的人士,因而时时表现出对弱者和独行者的同情。
所以他认为人世间只有妹妹菲宓那样真实单纯而又无拘无束的孩子才是值得倾慕的,这也是霍尔顿每次决定远行时都非常想见到妹妹的原因。
他的反叛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完全是自发的和本能的,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天性中的真诚,抵制世俗虚伪的侵蚀和同化。
同时,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费恩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追求一种真实、真诚的生活理想,渴望纯洁的爱情和诚实的劳动,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美国青年一代的生活梦想。
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霍尔顿的理想破灭了,他只能做一个孤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技巧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部成功著作。
作品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了全文,生动而细致地再现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矛盾,既有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丑恶一面,又有敏感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纯洁一面。
整部小说以回忆的方式,以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了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独自在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
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
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他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致于当时美国很多大中学生纷纷模仿他的衣着打扮,甚至他的言语动作。
与此同时,不同的家长和不同的评论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大多都是从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方面着手的。
本文则尝试用西方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
叙述者属于叙述层次,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
任何一个叙事作品都要有一个或多个叙事者,如果缺少了叙事者,叙述作品就不可能存在。
对叙事者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尽管这样一来可能有重叠
与交叉,但相互之间并不互相矛盾。
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叙述者可以做如下区分:根据叙述者相对于故事的位置或叙述层次,以及叙述者是否参与故事以及参与故事的程度,可以分为故事外的叙述者/非人物叙述者,与故事内的叙述者/任务叙述者;根据叙述者可被感知程度可以分为外显的叙述者与内隐的叙述者;根据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的叙述者。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章的开篇里,可以看出叙述者“我”曾经有过一段荒唐的经历,并且希望将所有这一切说出来。
因此,在这个层次上,他是故事内的叙述者。
由于故事内的叙述者本身是其所讲述的情境和时间的参与者,他不仅以亲身经历者的身份见证所目睹的事件,而且自身也处于所讲述的事件中,并且是这个故事层次中的一个人物。
也就是说,故事内的叙述者不仅承担着叙述的任务,同时也是他所讲述的事件与情景中的一个人物,既以一个人物的身份活动,又与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形成交流。
叙述者不仅是作为参与故事的一个人物,而且还是主人公,由于被允许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便感到对他有一种移情作用,因而,这样的叙述者不仅其讲述令人感觉真实可信,叙述者“我”作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也显得栩栩如生。
美国叙述学家查特曼最早于1978年在他的《故事与话语》中提出一对概念:叙述者根据其被感知程度可以分为外
显的叙述者和内隐的叙述者,或者说,公开叙述者与隐蔽叙述者。
在查特曼看来,外显的叙述者可以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内隐的叙述者出现在所谓隐蔽或不露痕的叙述中。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叙述者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并直接面向叙述接受者说话,是一个外显的叙述者。
这一点在小说的开篇中可以找到很好的例证:“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
……我想告诉你的只是……”在这里,叙述者的交流是多方面的,既面向受述者,也面向隐含的读者。
这种交流的目的在于使受述者倾听其叙述,使隐含读者接受其叙述。
除此而外,叙述者的自我意识也比较明显,“我是说……”我打算……“我记得……”这样的语句十分明显地显示出了叙述者的存在。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叙述者“我”经常对事件和人物发表评论来对作品本身进行干预。
布斯在其《小说修辞学》中论述了叙述者的评论,包括提供事实、“画面”或概述、塑造信念、把个别事物与既定规范相联系、升华事件的意义、概括整部作品的意义、控制情绪、直接评论作品本身等。
根据布斯的观点,“我”的评论属于提供“画面”或概述、塑造信念。
在第二章中,叙述者“我”对老斯宾塞的“毯子”做了如下评论:“你想象得出老斯宾塞买了那条毯子心里该有多高兴。
这就是我要说的意思。
有些人老得快死了,就像老斯宾塞那样,可是买了条毯子却会高兴得要命。
”在这里,
叙述者“我”是试图使隐含读者接受自己所作的评价,使读者在脑海中对老斯宾塞形成一种与叙述者“我”一样的印象,以便能与“我”对事情的评价保持一致。
类似的评论伴随着“我”的所有叙述,如“女人就是这样。
只要她们做出什么漂亮的举动,尽管她们长得不漂亮,尽管她们有点儿愚蠢,你也会有一半爱上她们,接着你就会不知道自己他妈的身在何处。
女人。
老天爷,她们真能让你发疯。
她们真的能。
”其作用就是使读者或隐含听众能和“我”在对事情或人物的评价上达成共识,接受叙述者“我”所说的一切,进而接受隐含作者所说的一切。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方式应属于内聚焦叙事。
叙述者“我”本身是所讲述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我”讲述了“我”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我”与家庭、社会以及其他人的交往,主要是“我”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生活。
正是通过“我”眼睛一双对世事尚未充分理解的眼睛,将所观察到的一切描述出来,包括成人世界的虚伪;同时,也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不问对错、不加掩饰地描述出来,
包括荒唐的生活和不时从自己嘴里说出的粗话。
比如“我”描述了在紫丁香厅所见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内心活动:“我又开始跟邻桌的三个巫婆做起媚眼来。
主要当然是对那个金头发的,对其他两个完全是出于无奈。
可我也没做得太过火。
我只是不时地朝她们三个冷冷地那么瞅一眼。
可她们三个见
我这样,都像痴子似的格格笑起来。
她们也许以为我太年轻,不该这样跟女人做媚眼,这使我火得要命她们也许以为我要跟她们结婚什么的。
她们这样做后,我本应该给她们泼瓢冷水的。
可糟糕的是,我当时真想跳舞。
”这些话语出自一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之口,不足为怪。
一般说来,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都能够接受由这一人物提供的“视觉”,并且对当时的情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解主人公“我”的想法、举止,认为这是“我”无所事事心态的发泄方式之一,是“我”对成人世界的虚伪的一种理解。
但是,在对这人物的“视觉”做出反应时,情况可能就会出现变化,因为年龄不同,经历各异,价值观念不一样,读者的反应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不同。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并不是完全等于聚焦者“我”的,也就是说“我”在叙述那段荒唐的经历时不是完全以故事中的人物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的。
因为叙述者“我”是在回忆那段经历,是在向潜在的叙述接受者讲述过去的事情,是现在的“我”,而聚焦者则是正身处那段经历的“我”,即过去的“我”。
文章的第一章的前两段和最后一章中的“我”都是现在的“我”,是在精神病院中的“我”。
从第一章的第三段开始,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开始重合了,对于当时事情的叙述都是以过去的“我”的角度为根据的,但是在叙述当中现在的“我”经常出现并对过去的事情发生评论,经常直接对“你”讲述。
这时就出现了双重聚焦者,而且聚
焦的角度几乎没有差别,对事情的看法也几乎一致。
通过这样的聚焦方式更好地刻画出了“我”的悲剧性,尽管“我”有纯洁美好的追求,希望能像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来保护那些悬崖边的孩子,但是“我”的理想还是破灭了。
“我”的结局就是在精神病院里接受治疗以便继续那虚伪的学业。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吸引了很多读者,引起社会反响,当然这有很多原因,但是作品所运用的叙事方式,故事的叙事结构,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能拉近叙述者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和叙述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加强了对叙述者所叙之事的可信度。
小说的双重聚焦方式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
因此,运用西方叙事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能更好地帮助理解其深刻内涵,为更深一步研究这部小说做好理论准备。
参考书目:
[1] [美]W. C布斯.小说修辞学[M] .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法] 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年版。
[4] [美]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5] 杨旭.新颖,独特,自由:《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视角艺术浅析[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版。
古月云,女,广东梅州嘉应学院中文系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