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B)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

1.递进变形:从初始状态至最终状态之间,岩石变形的全过程,用于理解和描述变形

过程(演化)。

2. 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可以是水平线,也可以是倾斜线。

3. 张节理: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垂直于最大拉伸方向产生的节理。

4. 地垒与地堑:在水平拉伸变形条件下形成的正断层一般是高角度的(倾角60°±)。

共轭出现的正断层相向或相背倾斜,并在运动过程中导致断块体相对上升和下降,从而形成地堑和地垒。

5. 水平地层断距:在垂直于被断岩层走向的剖面上,测得断层两盘上相当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6. 飞来峰和构造窗:逆冲断层或推覆构造,均是由老的地层组成的异地岩块,叠置于由年轻地层组成的原地岩块之上,并因侵蚀作用造成一系列飞来峰和构造窗。

7. 叶理:岩石内透入性要素的面状排列。

8. 流线:主要是针状、柱状、长条状矿物(角闪石、辉石、长石等)、长条状析离体和捕掳体等长轴呈定向平行排列称为流线。

9. 韧性剪切带:一些断层不见断层面,但可见明显位移,称为韧性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它们形成于地壳深部层次。

10. 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2.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

3. 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III)类(V)型;

4、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30°)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5km)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

5. 劈理可以划分为(破劈理)、(板劈理)和(褶劈理)等基本类型;

6. 水平岩是指倾角小于(5°)的岩层;

7. 面状构造的倾向为300°,倾角为50°,用方位角法表示为(300°∠50°);用象限角法表示为(N60°W, 50°W或N)。

三、简答题(20分,每题4分)

1.简述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

切穿第四纪沉积物;温泉;河流转向;河流阶地;地震。

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区别。

1.作用力方向与变形岩层之间的关系。

2.岩层厚度变化。

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相常常有很大差异;生物演化具有不连续性;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沉积间断或从未沉积,或沉积后剥蚀;不整合面上常常有因长期风化形成的底砾岩和一些特殊的矿产(铝土矿等);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上覆岩层的底部层位覆盖在下伏岩层的不同层位上;上下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角度不整合形成历史包括下降、沉积→褶皱等变形、变质、岩浆侵入、隆起、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理论意义:反映上、下地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展顺;构造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岩石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参考;古地理,古构造演变的研究。实际意义:不整合面与矿产关系密切——铁、锰、磷、铝土矿,岩浆热液型矿床,石油、天然气。

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类型I—穹-盆式:晚期滑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的轴面平行或低角度相交,但与早期褶皱的枢纽高角度相交或垂直。这种叠加型式相当于所谓的“横跨褶皱”或“斜跨褶皱”。两期背形叠加形成穹隆构造,两期向形叠加形成构造盆地,

类型 II 新月-蘑菇型叠加:晚期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轴面夹角很大,两期褶皱枢纽呈中等或大角度相交。这时早期褶皱轴面和枢纽均发生强烈弯曲,在水平切面则形成复杂的新月形、蘑菇型等图形。

类型III 共轴叠加褶皱

晚期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的轴面夹角很大,但两期褶皱的枢纽近于平行,此时早期褶皱的轴面发生弯曲而枢纽不发生弯曲。这种叠加型式在横截面上可以出现双重转折和钩状闭合等形态。

5.绘图说明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说明: 1) 广义与狭义走滑断层问题;2)构造部位;3) 位移特点;4) 图示

四、论述题(25分)

1.沉积岩地区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9分);

1).断层面、磨擦镜面、擦痕、阶步的存在;2)构造岩带的线性分布;3)构造线或地质体的不连续性;4)地层的重复与缺失;5)特殊的地形与地貌: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的存在;6)遥感图象特征;7)带状分布的泉水、湖泊(洼地)、地震震中。

2.里卡德(Richard)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划分哪几种褶皱类型、

各种类型由什么特点?(10分)

Richard(1971)根据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三个变量绘制出一个类似岩石命名分区图的三角投影网图,并根据三角网图内各项数据的规律变化,将三角投影网图划分为七个区,分别代表七种特征的褶皱类型。

Ⅰ. 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Ⅱ.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80°。

Ⅲ.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近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

Ⅳ.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 °–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Ⅴ.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角和倾伏角0°-10°。

Ⅵ.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倾伏(倾伏角10°-80°)。

Ⅶ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倾向和倾伏向一致,倾角和倾伏角大致相等,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80°-90°。

以上七类褶皱反映了轴面和枢纽产状的连续变化系列,因此包含了自然界可以出现的各种产状的褶皱。三角投影网图上所划分的七个区,分别代表七大类型褶皱产状的变化范围。图内各区范围的大小也大致反映出该类褶皱在自然界出现的几率大小及其过渡类型的一般变化规律,其中Ⅵ区范围最大,表明斜歪倾伏褶皱在地壳中最常见,它是产状变化最大的一类褶皱。

这一分类使对褶皱形态的研究从定性描述提高到半定量的水平,为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