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2003版与2017版课标对比分析 PPT
- 格式:ppt
- 大小:6.87 MB
- 文档页数:67
2003年版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制定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实施、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本文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3版课标)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计量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两版本课标的框架、性质、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并根据比较研究结果提出了 2017版课标实施的一些教学建议,以期加深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对2017版课标的认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不同版本课标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二部分是两版课标的文本容量和基本框架的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为两版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的对比分析;第四部分为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第五部分为两版课标的课程结构比较研究:第六部分为两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对比分析:第七部分为两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的对比分析;第八部分为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以及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通过分析,发现2017版课标与2003版课标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文本容量大,对各部分内容要求更明确,课程总体框架更完善;②对学科性质概括更具体,明确了教育定位;③核心素养是在三维目标上的继承与深化,是对三维目标的高度融合,核心素养更能彰显育人功能;④理顺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得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⑤课程内容保持原体系的完整性,比2003版课标内容更充实,更能凸显时代性;两版本课标在课程广度有较大差异,课程深度略有差异;⑥实施建议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分别从编订教材、教学理念等角度入手提供了科学合理且具有良好操作性的建议,内容更细致化、清晰化,同时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添加了学业水平质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2003实验版高中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虽然实验版课标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下面为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从上述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出,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
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地调整。
下面从三大方面帮助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
在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业质量分析作为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高中地理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作者:孙慧慧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6期摘要:通过对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部分课程内容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2017版”课程性质表述更精简,基本理念体现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的调整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与选择性。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1](以下简称“2017版”),这意味着使用十余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2003版”)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
本文主要对两个版本课标的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一些新变化和价值取向做分析,以便更好地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一、课程性质表述更精简课程性质即课程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存在[4]。
“2003版”和“2017版”的“课程性质”都有两段内容对其进行描述,第一自然段描述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的性质及地理学的作用,第二自然段描述高中地理课程的含义及其作用。
在“2017版”的第一自然段中将地理学的“地域性”改为“区域性”,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性质保持一致。
此外,相比地域性,区域性所指的地理范围更小,这更加符合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某一区域”。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5]。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学科基础,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学科未来。
地理课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它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整体观念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5]。
新课标新在何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旧课程标准对比新课标新在何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新旧课程标准对比2018年10月11日,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三新”的说法因此流传开来。
“新课标”是“三新”的灵魂,教育部曾于2003年和2017年分别出台了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个版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第二小节是“关于学科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之“新”在于: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2、更新了教学内容。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以外,它们还有哪些具体的不同呢?一、指导思想表述不同。
二、根本任务表述不同。
17版本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03版本没有相关表述。
三、课程性质表述不同。
03版本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7版中表述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将第一处“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按照03版本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是对什么而言的?新课标加入了“人类社会”的限定,另外,按此理解,语文是工具,则其具有的人文性特点很可能被误解或忽视。
总之,17版的表述更加严谨。
四、课程理念不同。
03版的表述是“(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比研究作者:古明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11期[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10余年后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文通过对比两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内容,分析了新版课程标准的修订特点,我们发现新课标具有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定位、改变课程结构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修订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新增学业质量水平标准以明确课程评价体系等特点。
修订后的课标明确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任务,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同时也对高中英语教师及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英语学习活动观[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093-08[DOI]10.13980/ki.xdjykx.2018.11.018一、引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于2018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新课程标准对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实施14年后进行了改进与提升。
《课标(2017年版)》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要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1]。
《课标(2017年版)》肯定了《课标(实验)》实施10余年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但也同时指出,面对新时代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新形势,《课标(实验)》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