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竹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竹文化习主席曾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民族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创造力,取得了一项项瞩目的成就,从绿皮火车到磁悬浮列铁;从泸嘉高速到港珠澳大桥;从老式天线到5G网络。
在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
中华文化像一棵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大树,枝叶繁茂,耸入云霄。
并一直默默汲取着营养不断生长着。
其中,竹文化就像是树的一个大的枝丫。
竹文化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6000年左右就有了确切的记载。
竹与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
在古代,竹不仅可以拿来充当建筑材料,还可以制伞和斗笠,其中竹筷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的物品,一直沿用至今。
竹笋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中,还占有一席之地。
在农业方面,竹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制造了竹制的提水工具来灌溉作物。
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竹与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诗歌书画。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数次提到了竹。
古人对竹也甚是喜爱,苏东坡还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扬州八怪”郑板桥生平最爱画竹,他赞美竹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在中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也时常出现竹的身影,竹景观就是江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
竹,与松和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被誉为四大君子。
它虽然没有牡丹富贵,比不上松柏伟岸,但它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且朴实无华。
竹,在精神和物质方面丰富着我们的文化内涵。
它在被利用的同时传递着它优秀的品质。
正因如此,中国人有着别人没有的无限的创造力,有着非同寻常的惊人的毅力,有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品质。
这些内涵是祖先在竹中所领悟并传承下来的,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
竹文化竹在中华文化里远非一般纯生物的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
中国竹文化包括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的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文化的景象。
竹文化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
竹作为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但它所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食笋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竹笋不仅为寻常百姓的果腹,而且是王公贵族的席上珍馐;不仅为世俗凡人独享,而且是宗教僧侣的重要菜肴和祭献祖先鬼神的祭品。
在普遍而持久的食笋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竹笋的烹饪和加工技术。
在中国南北食谱中,以竹笋烹调出的名菜多达一百余种。
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重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的格外厚爱的感情,寄寓着前喻文化中前辈和晚辈关系的伦理价值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竹制式日常生活器物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二。
竹材被制成炊饮器具、服饰、消暑用具、家具、玩具等。
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幅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日常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三。
在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
在农业中,竹制农具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在手工业中,竹制生产工具渗透到造纸、制茶、制糖、制盐、纺织各个部门。
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现实中华文化对自然因地制宜的现实理性精神。
竹文化形态元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竹文化是指以竹子为核心元素的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作为一种天然资源,竹子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子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不仅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制作等实用方面,还在文学、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东方文化中,竹子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品德高尚、节俭朴素、坚韧不拔等。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尤为重要,被誉为“四君子”之一,与梅、兰、菊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友”。
它不仅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元素,还在诗词歌赋中被赞美和歌颂。
竹文化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其作为一种自然材料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竹子的柔韧性、节制性和自然姿态使其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灵感之源。
竹文化的传统技艺也包括了竹雕、竹编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工艺作品不仅展示了竹子的多样性,同时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华。
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
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今天,竹子在一些领域中逐渐被其他替代材料所取代,竹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缺失的风险。
为了传承和弘扬竹文化,我们应当加强研究和推广竹文化的形态元素,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将围绕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重点探讨竹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通过对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为保护和传承竹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竹文化形态元素。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包括竹文化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
然后,在正文部分将分两个小节详细介绍竹的历史背景和竹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竹的历史发展和日常应用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竹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指出竹文化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竹产品的文化与功能特性体现1、竹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竹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流传最广,最为深刻的文化之一。
竹既是一种植物,又是一种象征。
此外,竹所产生的氧气量是其他各种植物的几倍,令人身心愉快。
在这种感官上的体验基础上,古代中国大部分文人将竹推崇为一种智慧的象征,其内涵包含清高、刚直、不屈、自持,同时又显现出坚韧、柔软、通透、隐蔽等多种属性。
竹是中国文化中经典的八吉祥之一,象征快乐、幸福、喜庆。
古人经常用竹作为礼物,寓意用竹之心的严谨和正直来启发和引蒙老师和学生的心灵。
2、竹的工艺美学和创意设计竹作为传统的手工艺品,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和生命力。
古代的竹编工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竹编笔筒、竹编扇骨等,在工艺之间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通过科技的发展,竹材逐步从传统的器具制造转型到家居装饰、家具、餐具、玩具等行业,同时竹饰品、竹餐具等一系列的创意设计也不断涌现,并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1、竹的环保性能竹是一种天然、绿色的植物,和其他植物一样拥有着环保的特性,如并不会污染环境和土壤,生长时间短,可长可短,将不断以其速度与多样的竹类为生产维持着平衡系统。
同时,竹在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也符合了环保理念。
竹具有半抗菌、抗虫的特性,处理后可以作为户外地面、防腐木材等产品的理想替代品。
3、竹的强度和稳定性竹是一种高密度、高强度的材料,具有比木材更硬、更稳定、更坚韧的特性,同时具备隔音、隔热等特性。
4、竹的适应性和易加工性竹的品种和大小多样,适应于各种不同领域和使用范围的需求。
竹的加工性能也高,可以用于木制家居等领域,简洁却又具有强烈的自然美感。
此外,竹材还可以制成高档的刷子、笔杆等。
中国竹文化与佛教文化摘要: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象征。
在佛典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修篁半庭影,清磬几僧邻”(唐•姚合)。
禅诗里,竹与禅高度融合。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有“竹林精舍”,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紫竹林”,宋僧赞宁写过竹子专著《笋谱》,清竹禅和尚画出了传世的墨竹。
大量的史料告诉人们竹的文化,竹的文明与中国佛教解下了不解之缘。
关键词:佛教;竹子;文化;中国;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有400多竹种和360万公顷林1。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用竹、最善用竹的国家。
竹子与中国文化发展习习相关。
新华字典中“竹”作部首的字就有187个。
用竹子制成的生活实用品、工艺美术品数不胜数;颂扬竹子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
人们崇拜竹子,爱竹子,赞美竹子。
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竹子高风亮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倍受国人赞赏,奉为做人的准则。
苏轼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中国历史上有“竹祖龙孙道崇拜”,民间有“爆竹声声祈平安”的习俗2。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被誉为“竹文化的国度”。
竹子被誉为“东方美的象征”。
传统文化中竹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佛教文化中无处不打上竹文化的烙印。
从竹文化角度探讨佛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竹与佛教人物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有用傣语写的《二十八佛诞生记》书中记载,第十五代佛释迦牟尼(即佛祖如来)原是一个平民,当他官升佛成释迦牟尼时,是在弯钩刺竹下换穿黄披巾的(升佛的象征物)。
弯钩刺竹从此就成了他升佛的证据而尊为佛树。
普陀山观音菩萨住在“紫竹林”,在普陀山双峰山下,潮音洞上,相传是观音居住的紫竹林,现有紫竹林庵,出紫竹林庵向下的平坡建有“不肯去观音院”,三面环海,风景极为优美。
相传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就居住在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的“潮音洞”中印度佛教的雨伞换成中国佛教的斗笠,晴遮日头雨遮水,有“斗笠芒鞋一头陀”的赞语。
关于竹的知识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属于禾本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竹子的形态各异,有高大挺拔的巨竹、矮小粗壮的毛竹、细长柔软的文竹等。
在中国,竹子被誉为“四君子”,即:谷神、笔君、箫圣、御林。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有关竹子的知识。
一、竹子的分类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分类方法,竹子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竹”,即亚洲和美洲地区生长的大型草本植物;另一类是“假竹”,它们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竹”,但因为与之相似而被称为“假竹”。
比如:铁竹、龙须草等。
二、竹子的特点1. 立体感强:由于其具有分枝性和节间明显性,因此立体感非常强。
2. 节间明显: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节环,并且在这个节点上会长出新枝条。
3. 绿色植物:由于其绿色浓郁,所以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使用。
4. 耐旱:竹子的茎干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使得竹子具有很强的耐旱性。
三、竹子的用途1. 建筑材料:竹子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其强度和韧性都非常好。
在中国南方,有很多房屋都是用竹子搭建而成。
2. 家具制作:竹子也可以用来制作家具,比如桌椅、床等。
3. 竹编制品:竹编制品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在中国南方非常流行。
比如藤椅、竹篮等。
4. 食品加工:竹笋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物,在中国南方被广泛食用。
5. 竹纸制作:竹子可以制成纸张,这种纸张质地柔软、光滑、透气性好,在书法和绘画中被广泛使用。
四、竹文化1. 谷神:谷神是指玉女娘娘手执长笛降临人间时所骑乘的巨龙变成的竹子。
2. 笔君:笔君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字是“颜真卿”。
他曾经说过:“书法之道在竹,竹之精神在笔”。
3. 箫圣:箫圣是指善于演奏箫子的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广泛传颂。
4. 御林:御林是指中国古代皇帝所居住的禁苑,这里种植了很多竹子,因此御林也成为了一个与竹文化相关的词汇。
五、竹子的保护由于竹子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护好竹子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保护竹子的方法:1. 合理利用:合理利用竹子可以减少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
竹。
干直中空,不畏霜雪,不娇不艳,不媚不俗,且一腔虚心,一身正气,似人的正直谦虚,最富有献身精神,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竹的描写,“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音”。
竹的嫩茎及芽可供食用,竹笋细嫩肥脆,色泽青嫩黄亮,芳香扑鼻,滋味鲜美可口,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
竹笋的蛋白质中含有18种人体所需氨基酸。
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笋谱》一书。
苏轼还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来赞美竹子。
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古代人是把字写在竹片上的。
我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作“竹书纪年”。
战国时书写著作和文件的竹片叫竹简。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就是指用火炙烤的青竹片,写上字经久不变,可以说名垂青史。
“竹报平安”是旧时家信的别称。
现在我们用的纸有的仍然是以竹子为原料制作的。
竹子还具有药用价值。
竹叶具有清火的功能。
青竹的茎除去绿色的表层后,用刀刮成薄带状物,中药称竹茹,可治虚烦、口渴、呕吐等症。
淡竹或其他竹类新采的茎,经火炙烤沥出的澄清液汁,中药叫竹沥。
主治痰阻窍络、中风、癫狂以及痰热咳嗽等症。
有一种竹,自身能溢出清凉的酒来,不仅味道醇厚,清香宜人,而且具有强身健胃,清心解暑,延年益寿的功能。
在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竹的踪影:我们住在竹楼里,竹楼里陈设着玉竹家具,竹桌上摆放着竹编工艺品,竹墙上挂着竹篾编制的画图。
我们手拿竹筷,端起竹酒杯,饮竹酒。
我们头戴竹笠,身穿竹衫,足踏竹屐,手拄竹杖,身带竹制的鱼竿,挎上竹编的鱼篓来到河边垂钓。
河对岸竹林里传来了笙声,婉转清越,如凤凰啼鸣,那是弄玉姑娘在倚窗吹奏。
这时,你取出竹制的长箫短笛,夜风习习,月色溶溶,箫声悦耳动听,响彻四方,与笙遥相呼应,和谐如一。
当竹子没有钻出地面的时候,它的芽叫“竹笋”,笋有多少节,竹就有多少节;笋有多粗,竹就有多粗,不像树木那样,一年长粗一圈形成年轮。
中国是竹的故乡。
开发竹资源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但人们钟情的是竹材、青睐的是竹笋。
就连竹梢竹叶,也成为人们利用和描绘的对象。
而对于笋衣(俗称笋壳)则少有人问津。
笋是“竹之萌”、“竹之胎”。
笋发萌于冬天。
为了让笋能抗击天寒地冻,顶破厚土石砾,笋衣相伴而生,层层环绕,紧紧地将其包裹。
待到春暖花开,笋便会发生质变,硬化为竹,从笋衣的襁褓中昂首而出。
笋衣则随着竹的节节攀高而次第脱落,躺在地上目送着它曾经孕育过、呵护过的竹舞风弄云,决不分享一滴雨露,一缕阳光。
最后,化为腐土,滋养竹根。
寒冬再临,新笋又萌时,它又会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地再次承担保姆的使命。
无私奉献的笋衣,很难入人的法眼。
最多,是被人们拿来作鞋,为保护人类之足磨损掉自己最后的生命。
从唐代诗人张沽的“斫树遗桑斧,浇花湿笋鞋”诗句中,可以看出,至迟在唐代,劳动人民已开始用笋衣作鞋了。
这种鞋,肯定雅致舒适,不然,文人们不会用它当馈赠品。
张籍赋诗曰:“蛮藤剪为杖,楚笋结为鞋。
称与诗人用,堪随礼寺斋。
寻花入幽径,步日下寒阶。
以此持相赠,君应惬素怀。
”到了宋代,笋鞋很盛行。
曾巩常穿笋鞋踏青,并发出“野柔川深春事来,笋鞋瞑戛青云步”的赞叹。
爱竹喜笋的僧人,对笋鞋更是情有独钟。
据《笋谱》记载:“僧家多取苦笋壳,裁为鞋屐,中屉,可隔足汗耳。
”早先的赤壁,也有以笋衣作鞋的传统。
但不管如何,数千年来,人们对笋衣的利用和赞美,也就一鞋而矣。
每次回家,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小区大门两侧的丛丛翠竹。
它们不畏雪压风狂,一直顽强地挺立在那里,片片竹叶与杆杆竹身,青翠如常,不改往日美颜。
竹子本是江南的植物,居然跨越了黄河,在气候干冷的京城扎了根,年年经受严寒的侵袭,不禁让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国南方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竹的生长,国人种竹历史悠远,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
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省栽竹最多,占全国60%以上。
竹子品种丰富、形态各异,矮者仅10多公分高,巨者则高达40米。
天工|2024年第8期[摘 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作为最早被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之一,不仅是一种普通植物,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反映着中华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审美观、趣味、宗教信仰以及人格理想。
它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
[关键词]竹文化;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8-006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苏华啸.贯穿古今的“竹文化”[J].天工,2024(8):62-64.苏华啸苏华啸石雕工作室贯穿古今的“竹文化”作者简介:苏华啸,男,1998年生,江苏南京人,本科双学位,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雕刻工艺设计。
文人与竹,素来有着不解之缘。
王徽之爱竹成瘾;魏晋风流,文人墨客在竹林对酒当歌,唤“竹林七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写竹……竹的文化与精神早已和中国文人形影不离。
一、“竹”与中华文化的渊源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八个竹部头的字样,金文中也有三十五个竹部头的字样,说明早在远古时期便已有各种竹器。
用竹做工具和武器的也很多,箭竹就因作箭矢而得名。
西周的“篱笆工”专门以竹子加工为业;春秋时郑国刑书刻在竹简上,称之为“竹刑”;孔丘读《周易》“韦编三绝”;秦始皇每日阅读竹简奏折一百二十余斤。
这说明两千多年前,古人主要使用竹简来记载历史文化。
秦代造笔以竹为管,晋代用竹造纸。
这些重大发明都推动了我国历史文化和生产的发展。
(一)“竹”字的演变“竹”字最早可追溯至商朝的甲骨文,其形象酷似两片相连的竹叶;金文的“竹”字,去掉了两片竹叶的连接点,改为并排垂直,形似竹子的枝干,中间两笔横画形成了竹节的形状;小篆的“竹”字开始简化,呈现出两侧对应的树干造型;隶书的“竹”字的造型开始脱离其本来的形态,酷似两把伞的造型;楷书的“竹”字便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竹”字。
(二)关于“竹”的古代著作根据历史考古发现,商朝时期,人类便开始利用竹材制造书籍。
形容竹文化重要的句子
1.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竹材轻巧坚韧,富有弹性,象征着国人的勇毅刚毅与坚忍不拔。
3. 竹笋营养丰富,味美可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善于养生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4. 竹叶清香扑鼻,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要材料之一。
5. 竹编技艺精湛,造型优美,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代表之一。
6. 竹乐器悠扬动听,表现了中国人民对于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7. 竹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8. 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更关系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发展。
- 1 -。
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
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
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