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季梁谏追楚师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4
《史记·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愍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愍王出奔,已而保莒城。
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
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①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
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
淖齿既杀愍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
”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臿。
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
”燕将大喜,许之。
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史记·陈杞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说明与解析】本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陈国历史发展的兴亡过程,同时简要记载了杞国的世系源流,篇末兼及概括简介了十一位尧舜之际著名历史人物后裔的下落。
在本篇中,太史公首先充分表现了中国史家强调对历史进行道德评价的鲜明特征。
汉代著名史家荀悦曾指出:“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汉纪·高祖第一》)但他基本上还只是注意树立正面道德楷模,以为后人法式。
实际上中国史家总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历史进行道德评价和教育,即所谓“彰善瘅恶,以树风声”。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总结中国史学经验时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今更广三科,以增前目: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
”(《史通·书事》)并特别强调“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同上),对于“干纪乱常,存灭兴亡所系,既有关时政,故不可缺书”(《史通·人物》)。
司马迁正是如此。
本篇并未巨细不遗、平铺直叙地记载陈国史实,而是选择最能反映陈国君臣道德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叙写,以达到“其恶可以戒后”的目的。
荒淫无道,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君主极权政治的必然现象,也是导致统治阶级内讧、国家丧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马迁在本篇着重写了陈厉公好淫而丧生,陈灵公荒淫而失国,孔宁、仪行父因淫乱而逃亡他国,通过这些事例,太史公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
在本篇中,还体现了太史公善于剪裁、重点突出的史家手法。
例如“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滕、薛、驺,夏商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江、黄、胡、沈之属,不可胜数,故弗采于传云”。
太史公大胆删削了与历史发展关系不大的小国事迹,避免了蓁芜不弃的缺点,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司马迁于强调人事之际,还不能完全抛弃某种程度的天命迷信思想,所以在引用古代文献如《左传》时,对其中的一些占卜预言未加批判地移录进来,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性,需要我们批判地去对待。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战国策》中10个故事1.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刘向《战国策·楚策》)2.米珠薪桂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刘向《战国策·楚策三》)3.三人市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见(刘向《战国策·魏策二》)4.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刘向《战国策·魏策四》)5.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刘向《战国策·燕策》)6.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刘向《战国策·齐策二》)7.狐假虎威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刘向《战国策·楚策一》)8.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刘向《战国策·燕策》)9.惊弓之鸟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鸟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刘向《战国策·楚策四》)10.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参考答案:1.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文章有点长,需要您耐心花十分钟看完!在我国最有名的战争策略中,不得不说《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 胜战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宋尚斋何平译注【说明与解析】本传除记述季布、栾布二人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迹。
季布和丁公曾是项羽的部下,在楚汉战争中替项羽攻打刘邦,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在刘邦战胜项羽后,他们都遭了殃。
刘邦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要夷灭三族;丁公在与刘邦的战斗中被其诈骗,事后却以对项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为名斩首示众。
栾布因对刘邦猜忌功臣不满,在彭越被杀后毅然为其收尸,结果被捉来要用汤镬煮死,幸而据理力争,才得以免祸。
文章中的这些叙述和描写,揭示了封建时代的一条规律:胜者王侯败者囚。
同时也揭露了刘邦的气度狭小、狡诈和残忍。
司马迁对刘邦这样一个开国皇帝的揭露,充分表现了他的进步思想和大无畏精神,这是后代正统史家所无法相比的。
季布和栾布,都出身社会下层,他们讲义气,重信用,爱打抱不平,具有侠客的特点。
季布作战英勇,扬名楚地。
他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也不惧权贵,即使在吕后面前也敢直言进谏。
栾布知恩报恩,重义轻生,视死如归。
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
司马迁写这篇传记是饱含感情的。
他一面赞扬季布、栾布的优秀品质,称赞他们是英雄好汉,视死如归,重义轻生,死得其所,一面又对刘邦的奸诈、猜忌、残忍和气量狭小等丑恶方面进行大胆的揭露,使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了他强烈的爱憎感情。
文中有些对话,像季布当廷对樊哙的指责,栾布对刘邦的反驳,理由充分,说理深刻,有极大的说服力。
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从而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
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14篇(附译文)011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
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
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012 曹刿论战春秋·左丘明【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资治通鉴》秦纪:秦纪一原文和译文起柔兆敦牂,尽昭阳作噩,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二五五年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
应侯日以不怿。
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
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应侯惧,不知所出。
燕客蔡泽闻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于应侯曰:“蔡泽,天下雄辩之士。
彼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应侯怒,使人召之。
蔡泽见应侯,礼又倨。
应侯不快,因让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请闻其说。
”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何足愿与?”应侯谬曰:“何为不可?!此三子者,义之至也,忠之尽也。
君子有杀身以成名,死无所恨!”蔡泽曰:“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
闳夭、周公,岂不亦忠且圣乎?!三子之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善。
”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惇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曰:“未知何如。
”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曰:“不若。
”蔡泽曰:“然则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
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
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危之。
”应侯遂延以为上客,因荐于王。
王召与语,大悦,拜为客卿。
应侯因谢病免。
王新悦蔡泽计画,遂以为相国,泽为相数月,免。
楚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
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
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荀卿曰:“不然。
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
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
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季梁谏魏王原文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
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
’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成语:南辕北辙。
寓意: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注释1.邯郸:当时赵国国都,此处即指赵国。
2.焦:皱缩3.申:通“伸”。
4.大行:大路5.方:正在。
6.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马车。
驾:驾驶。
7.之:到8.奚为:何为,做什么9.用:资财。
指路费10.御者:车夫。
11.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
尊名:使名声提高12.反:同“返”13.数:频繁14.北:名作状,向北。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吴王曰:善。
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
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史记·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田单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愍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愍王出奔,已而保莒城。
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
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①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
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
淖齿既杀愍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
”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
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臿。
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
”燕将大喜,许之。
燕军由此益懈。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②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季梁谏追楚师
《左传》
2012-10-8高一语文组王芳备
楚武王侵随,军于瑕以待之。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
张之。
”熊率且比曰:”王毁军而纳少师。
“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
君何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故奉牲
以告曰:‘博硕肥腯’
腯咸有也。
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嘉栗
旨酒’
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楚不敢伐。
阅读思考:
一、本文通过季梁劝说随侯的话阐明了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本文的观点是‚民为神主,先民后神‛的观点,‚民为本而神为附‛。
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文章第1小节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小节为下文作了铺垫,斗伯比身为楚国的大夫,也算老谋深算,但依然不及季梁;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熊率且比就担心季梁不会上当,后文中果然如此。
总之,第一节是为了刻画季梁的形象张本。
阅读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故难间.也( jiàn离间)请羸.师以张之( lãi 疲弱的)
祝史矫.举以祭(jiǎo 假托)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fán 众多)
奉酒醴.以告曰( lí甜酒)无谗慝.也(â邪恶)
二、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框的词语的含义。
A.讲和)成全)
成功)
B学习、遵循)( 整治、修明 )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方框的词的含义。
主持)张大、扩大)离间)
好处、用处)投合、契合)请求)
答应)抵抗、抵挡)
淫乱)诈称)备办,装备)
(妨害;年成)((恭敬地)捧着)
致力于)得到)
三、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1、楚之羸,其.诱我也(表示猜测语气的副词,一定是)
其.何福之有?(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
2、以.武临之(介词、用)彼则惧而协以.谋我(连词,用来)
3、谓民力之.普存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何福之.有(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请羸.师以张.之(羸、张都是使动用法)
2、谓其不疾.瘯蠡也(名词作动词,生病)
五、写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形式。
1、吾不得志于汉东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2、夫民,神之主也(判断句)
3、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宾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大夫薳章去议和,并把军队驻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
随国派少师去主持和议。
斗伯比对楚子说:‚我们没有征服汉水以东地区,是由于自己失策造成的。
我们扩充军队,配备武器,用武力压迫他们,他们由于恐惧,就同心协力来对付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
汉水以东的诸侯国中,随国最强大。
如果随国狂妄自大,必定会抛弃那些小国。
那些小国一旦同他分裂,就对楚国有利。
少师这人很狂妄,请故意让军队装出疲弱的样子,以助长他的傲气。
‛熊率且比说:‚季梁还在,这种计谋能有什么用处呢?‛伯比说:‚这是为将来考虑。
少师正受到随国国君的宠信。
‛
于是,楚武王故意让军队装出疲弱的样子,迎接少师的到来。
少师回到随国后,请求追击楚军。
随侯将要答应。
大夫季梁阻止随侯说:‚上天正保佑楚国,楚军的疲弱是诱使我们上当的,您何必急于出师呢?我听说小国之所以能抵抗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失道。
所谓‘道’,就是对人民忠诚,对神灵虔诚。
国君要经常想到让人民得到好处,这就是忠。
掌管祭祀的官宣读的祝辞诚实不欺,这就是信。
现在人民饥饿而国君却放纵私欲,祝史念祝词时讲假话欺骗神灵。
我不知道这样怎么能抵抗大国?‛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完整、肥大,盛在祭器里的黍稷丰盛完备,怎么能说不诚实呢?‛季梁回答说:‚百姓是鬼神的依靠。
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先办好对人民有利的事,然后再致力于对鬼神的祭祀。
所以在进献三牲时祷告说:‘三牲硕大肥美。
’这是说百姓普遍富裕,牲口肥大而且繁殖很快,没有生过疥癣等疾病,数量完备充足,品种齐全。
在进献黍稷时祷告说:‘黍稷洁净丰盛。
’这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人民和睦,收成很好。
进献美酒时祷告说:‘好米所酿的美酒。
’这是说君臣上下都有美德,而没有邪恶之心。
祭品香气远闻,是说没有谗言、没有奸邪。
所以要专心于三季的农事,遵循好五教,亲睦九族,然后再致力于祭祀神明。
这样百姓和顺,鬼神也会赐福,所以行事就会成功。
但是现在,百姓各怀异心,鬼神无所依靠,您的祭品虽然丰盛,又会求到什么福呢?您还是先修明内政,亲近周围兄弟国家,或许可以避免灾难。
‛随侯听了害怕起来,于是修明内政,楚国也就不敢来侵犯随国了。
附录:
《季梁谏追楚师》教学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