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了解土壤 2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年级科学下册肥沃的土壤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2. 学习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过程与方法:1. 观察和描述不同土壤的外观特征。
2. 通过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程度。
3. 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2. 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程度。
2. 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土壤的外观和分布。
2. 提问:你们对土壤有什么了解?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二、探究土壤的组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土壤的组成。
三、探究土壤的肥沃程度(10分钟)1. 教师介绍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土壤的肥沃程度。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堂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土壤改良实验,探究如何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
2. 学生可以进行土壤污染调查,了解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土壤的种类与特点1.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的分类及各种土壤的特点。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壤。
2.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各种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我们周围的土壤》导学案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简案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
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
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教材第62页)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2 3 41 2 3 4 5 1 23461 21 21 2 31 211 2 3 41 21 231 121 2 1 21211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教学内容1、观察与描述2、用工具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观察。
2、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3、认识到观察与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4、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德育目标:1、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2、体验到借助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
3、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4、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5、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2、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3、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
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
教学难点:1、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课时安排第1课:1/2课时第2课:1/2课时第一课观察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4、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5、乐于交流、互助。
1.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了解土壤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枫岭头学校张海泉【教学目标】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2.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3.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种土壤的渗水性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材料: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1.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1.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开展研究。
2.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3.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2020年苏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了解土壤》教学设计精编版《了解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花园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种不同的土壤,分别装在了一号、二号和三号烧杯里。
关于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
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注意事项: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三年级科学下册肥沃的土壤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3)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土壤观察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程度。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壤肥沃程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认识土壤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思考土壤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教学活动:(1)介绍土壤的组成,如岩石、有机物、水分、空气等。
(2)讲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土壤观察,用工具挖掘土壤,观察土壤的组成。
三、第2课时:探究土壤肥沃程度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土壤的肥沃程度。
2. 教学活动:(1)介绍判断土壤肥沃程度的方法,如观察土壤颜色、质地、植物生长情况等。
(2)讲解实验: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第3课时:保护土壤资源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
2. 教学活动:(1)讲解保护土壤资源的方法,如合理施肥、防止水土流失等。
(2)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保护土壤资源。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定保护土壤资源的行动计划。
五、第4课时:土壤与植物生长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教学活动:(1)讲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介绍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土壤微生物观察实验。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土壤认识、土壤肥沃程度探究、保护土壤资源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六、第5课时:土壤的多样性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土壤是否一样。
2020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套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教学反思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了解土壤》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了解土壤》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土壤的组成、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的功能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土壤他们并不陌生,但对于土壤的深入了解还不够。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主探究土壤的特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土壤的兴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2.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发现土壤的特性,如颜色、质地等。
3.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如水分、矿物质、有机质等。
4.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组成及其性质。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组成:水分、矿物质、有机质性质:颜色、质地、结构功能:生长、过滤、稳定、保护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和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