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细则(参考Word)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0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中国海监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2010.12.22•【文号】国海办字[2010]824号•【施行日期】2010.1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中国海监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国海办字〔2010〕824号)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各分局、中国海监总队:现将《中国海监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海监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实施办法为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进一步明确各级海监机构的区域管辖、层级管理和案件查处等问题,全面提升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效率和水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现就中国海监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提出以下办法:一、区域管辖中国海监各级机构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实行区域管辖制度,各级执法机构的区域管辖范围如下:中国海监总队负责我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管辖的其他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工作。
中国海监北海区总队负责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管辖海域的海洋环保执法工作,同时负责上述省(市)相邻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海洋环保执法工作。
中国海监东海区总队负责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管辖海域的海洋环保执法工作,同时负责上述省(市)相邻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海洋环保执法工作。
中国海监南海区总队负责广东省、广西区、海南省管辖海域的海洋环保执法工作,同时负责上述省(市)相邻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海洋环保执法工作。
中国海监各海区总队所属的海区支队,按海区总队的分工,负责相关海域内的海洋环保执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已于2010年12月30日经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部长李盛霖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控制、减轻、消除船舶污染事故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条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适用本规定。
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其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也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应急处置”是指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时,为控制、减轻、消除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而采取的响应行动;“应急防备”是指为应急处置的有效开展而预先采取的相关准备工作。
第三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实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具体实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遵循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共担的原则。
第二章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预案第五条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沿海省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
20XX 标准合同模板范本PERSONAL RESUME甲方:XXX乙方:XXX2024年船舶海洋污染防治细则本合同目录一览第一条总则1.1 定义1.2 适用范围1.3 法律效力第二条船舶污染防治责任2.1 船舶所有人的责任2.2 船舶经营人的责任2.3 船舶管理人的责任第三条海洋污染防治措施3.1 船舶废气排放3.2 船舶废水排放3.3 船舶固体废物处理3.4 船舶油污应急处理第四条船舶污染防治设备和技术4.1 设备要求4.2 技术标准4.3 设备维护与检测第五条船舶污染防治监管5.1 监管机构5.2 监管措施5.3 违规处罚第六条船舶污染防治培训与宣传6.1 培训内容6.2 宣传方式6.3 培训与宣传的实施主体第七条船舶污染防治交流合作7.1 国内交流合作7.2 国际交流合作7.3 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持第八条船舶污染防治资金投入8.1 资金来源8.2 资金使用范围8.3 资金监管第九条船舶污染防治研究与创新9.1 研究课题9.2 创新技术9.3 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第十条船舶污染防治应急响应10.1 应急响应机制10.2 应急演练10.3 应急预案第十一条船舶污染防治法律责任11.1 违法行为的界定11.2 法律责任的承担11.3 法律救济途径第十二条船舶污染防治争议解决12.1 争议解决方式12.2 调解与仲裁12.3 诉讼途径第十三条合同的生效、变更与解除13.1 生效条件13.2 变更程序13.3 解除条件第十四条合同的履行与监督14.1 履行义务14.2 监督与检查14.3 违约责任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总则1.1 定义1.1.1 本合同所称船舶,是指在海洋上航行的各类船舶。
1.1.2 本合同所称海洋污染防治,是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船舶在海洋航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保护海洋环境。
1.1.3 本合同所称船舶所有人,是指船舶的所有者或者合法使用权人。
1.1.4 本合同所称船舶经营人,是指船舶所有人或者其委托的从事船舶经营活动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上海海事局关于发布《上海海事局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海事局•【公布日期】2011.12.19•【字号】沪海危防[2011]588号•【施行日期】2011.1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上海海事局关于发布《上海海事局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办法》的通知(沪海危防〔2011〕588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执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规范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提高上海港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防备与应急处置水平,现将《上海海事局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办法》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知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上海海事局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见附件)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事局管辖范围内的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单位(以下统称码头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其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的新建、改建或扩建码头单位除外。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事局是实施本办法的主管机关,各海事处依照职责负责辖区内码头单位专项验收申请的受理工作。
第二章验收程序第四条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或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符合《细则》要求的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单位(以下简称评估单位)编制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向所在辖区海事处提交评审申请书和评估报告,申请主管机关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文件海船舶〔2011〕45号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各直属海事局、有关船公司、有关作业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0年第7号)(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现就实施该《规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有关单位和海事管理机构要高度重视《规定》的实施工作,认真组织对《规定》的学习、宣贯和培训,提高船员、有关作业人员的船舶污染防治意识和技能,提高船舶污染防治的管理水平。
二、各直属海事局要按照《规定》和本通知的相关要求,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对已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程序;加强对《规定》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定》各项要求有效执行。
三、关于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一)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应当具备与其作业风险相适应的预防和清除污染能力。
对于已经取得污染清除作业资质且应急服务区域覆盖污染物接收作业水域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海事管理机构在审批污染物接收作业时应当视其符合《规定》第十五条要求;对于未取得污染清除作业资质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海事管理机构在审批污染物接收作业前,应当按照《船舶污染物接收和船舶清舱作业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要求》(JT/T673-2006),对其是否具备与作业风险相适应的事故预防和清除污染能力进行评估。
(二)船舶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其船舶经营人应当在作业前委托作业港口一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并与其签订污染物委托接收协议;船舶经营人在当地设有分公司(办事处)的,应当由驻当地分公司(办事处)对污染物委托接收协议予以签订或确认。
(三)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进行船舶垃圾、残油、含油污水、含有毒液体物质污水接收作业,除应急情况外,应当提前24小时向作业地海事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航程不足24小时的,在离开上一港前提出申请),并提交如下申报材料: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行政许可条件规定》第二十条规定的“船舶在港区水域排放压载水、洗舱水、残油、含油污水的许可条件”的证明材料;2.与作业风险相适应的预防和清除污染的能力证明;3.船舶经营人的污染物委托接收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印发《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修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公布日期】2012.09.29•【文号】海船舶〔2012〕658号•【施行日期】2013.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印发《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修订)》的通知海船舶〔2012〕658号各直属海事局,各有关单位:为了实施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管理制度,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该制度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现将《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修订)》(下称《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沿海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要综合考虑本辖区船舶污染风险以及现有的应急能力等情况,督促和帮助船舶污染清除单位保持和提高应急清污能力和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船舶污染清除单位资源整合,提高辖区应对船舶污染事故的综合能力。
二、自2013年1月1日起,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的应急清污能力应当符合《规定》附件所列标准的要求。
三、沿海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结合辖区实际,妥善解决《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关于从事油类或散装有毒液体物质装卸的船舶布设围油栏的要求与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当做好应急防备的关系。
四、沿海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在执行《规定》和《细则》相关规定时,不以船舶是否签订船舶污染清除协议作为批准船舶进出港口或作业的前置条件。
如发现船舶未签订协议的,海事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五、对于港口内没有相应资质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的,沿海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替代措施,允许本辖区内具备相应资质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在该港口内临时提供船舶污染清除服务。
如上述港口具有取得相应资质的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取消临时替代措施。
船舶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介绍船舶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船舶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船舶污染,保护海洋环境,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制定并实施船舶污染防治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建立健全的船舶污染防治体系,减少船舶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原则:依法治理,科学规划,综合防治,源头治理,加强监管,促进技术创新,强化责任,形成合力。
三、主要内容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船舶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依法有力开展。
2. 推进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动船舶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船舶排放的治理效率和水平,促进清洁能源在船舶上的应用,减少船舶污染排放。
3. 强化监管执法加强对船舶排放的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船舶污染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船舶的处罚力度,提高监管执法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4. 提高意识素质加强对船舶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船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全社会对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船舶污染防治合作,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船舶污染带来的挑战,推动国际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实施保障1. 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并完善船舶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船舶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确保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推进。
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船舶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多部门合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3.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相关经费的落实,确保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细则一、验收的目的和任务该实施细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船舶的评估,评价其在防治污染海洋环境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完善船舶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任务包括:1.制定船舶污染防治的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确保船舶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2.对船舶进行分类评估,根据其污染防治能力进行等级划分;3.对符合防治污染海洋环境相关要求的船舶进行向海洋环境中深入排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4.对未能达到防治污染标准的船舶进行督促整改,并进行跟踪评估。
二、验收的内容和方法1.验收内容(1)船舶的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对船舶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评估,包括船舶的排污处理设备、船舶的无害化处理设备等。
(2)船舶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对船舶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进行评估,包括船舶的污染防治操作规范、船舶的污染源控制管理等。
2.验收方法(1)实地考察:对船舶进行实地考察,检查其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情况,了解其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
(2)技术评估:对船舶的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判定其防治污染海洋环境能力。
(3)文件审查:对船舶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的文件进行审查,评估其执行情况。
三、验收等级和评定标准1.防油水污染等级划分(1)优秀:船舶在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并能有效防治油水污染。
(2)良好:船舶在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方面基本达到先进水平,并能有效防治油水污染。
(3)一般:船舶在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方面尚需改进,但能有效防治油水污染。
(4)较差:船舶在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方面严重不达标,无法有效防治油水污染。
2.防固体废物污染等级划分(1)优秀:船舶在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并能有效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2)良好:船舶在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方面基本达到先进水平,并能有效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3)一般:船舶在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方面尚需改进,但能有效防治固体废物污染。
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版(2)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2016版)第三十五条船舶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应当符合国家海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选择缓流、避风、水深、底质等条件较好的水域,远离人口密集区、船舶通航密集区、航道、重要的民用目标或者设施、军用水域,制定安全和防治污染的措施和应急计划并保证有效实施。
第三十六条进行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的船舶,其承运人、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提交下列申请材料:(一)船舶作业申请书,内容包括作业船舶资料、联系人、联系方式、作业时间、作业地点、过驳种类和数量等基本情况;(二)船舶作业方案、拟采取的监护和防治污染措施;(三)船舶作业应急预案;(四)对船舶作业水域通航安全和污染风险的分析报告;(五)与具有相应能力的污染清除作业单位签订的污染清除作业协议。
海事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日内根据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条件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2日内无法作出决定的,经海事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日。
第三十七条从事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备案,并提交下列备案材料:(一)工商营业执照;(二)安全与防治污染制度文件、应急预案、应急设备物资清单、输油软管耐压检测证明以及作业人员参加培训情况;(三)通过船舶进行油料供受作业的,还应当提交船舶相关证书、船上油污应急计划、作业船舶油污责任保险凭证以及船员适任证书;(四)燃油质量承诺书;从事成品油供受作业的单位应当同时提交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成品油批发或者零售经营的证书。
第三十八条进行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作业双方应当采取满足安全和防治污染要求的供受油作业管理措施,同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作业前,应当做到:1.检查管路、阀门,做好准备工作,堵好甲板排水孔,关好有关通海阀;2.检查油类作业的有关设备,使其处于良好状态;3.对可能发生溢漏的地方,设置集油容器;4.供受油双方以受方为主商定联系信号,双方均应切实执行。
上海海事局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根据《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细则》(海船舶[2011]292号)(以下简称《细则》,见附件)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事局管辖范围内的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单位(以下简称码头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其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的新建、改建或扩建码头单位除外。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事局是实施本办法的主管机关,各海事处依照职责负责辖区内码头单位专项验收申请的受理工作。
第二章验收程序第四条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单位或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符合《细则》要求的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估单位(以下简称评估单位)编制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向所在辖区海事处提交评审申请书和评估报告,申请主管机关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
新建、改建或扩建码头单位的设计发生重大变更的,应按本条前款要求重新编制评估报告,并向所在辖区海事处申请主管机关重新组织评审。
本办法实施前已投入生产、营运的现有码头单位(以下简称现有码头单位)的经营人应当在申请专项验收前,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编制评估报告,并向所在辖区海事处申请主管机关组织评审。
第五条评估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结合上海港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现状,充分考虑码头单位自身条件,按照优化应急设备器材配备方案、促进应急能力建设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开展评估工作。
第六条主管机关自辖区海事处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按照《细则》第十四条要求组织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出具专家评审意见。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实施意见为贯彻实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范海事执法,保护海洋环境,现就《条例》实施中的有关事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条例》的宣贯工作《条例》的出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领会2010年1月20日广西宣贯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条例》的宣贯工作,要将《条例》的要求宣传到基层每位海事执法人员和适用的船公司、有关作业单位以及其它相关单位。
二、关于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根据《条例》的规定,抓紧清理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或者废止与《条例》规定不符的规范性文件。
对新增的行政许可和管理事项,《条例》有明确规定的,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根据《条例》和我局发布的政务公开指南的相关规定,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关的政务公开内容。
三、关于船舶污染应急规划和应急预案(一)积极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应急规定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转变工作理念,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计,要把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早动手、早准备,配合和支持地方人民政府编制应急能力建设规划。
编制规划时,应当对船舶污染事故风险和应急防备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合理规划应急力量建设布局。
要结合规划的编制,本着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的原则,积极促进地方专业应急队伍和应急设备库的建设,提高整体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继续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做好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要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2010年2月19日起对我国生效的《2000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防备、反应与合作议定书》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船舶污染应急预案。
四、关于专项验收(一)对现有单位的专项验收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督促辖区内的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港口及有关单位)根据《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吞吐能力或者修造、打捞、拆解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监测、污染物接收处理以及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装备,并督促港口及有关单位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技术机构对污染风险与防治能力进行评估。
海事局关于印发《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
范(试⾏)》的通知
⽂号:海船舶[2011]588号
颁布⽇期:2011-09-16
执⾏⽇期:2011-09-16
时效性:现⾏有效
效⼒级别:部门规章
沿海各直属海事局、有关单位:
为了指导港⼝、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在申请海事管理机构专项验收前开展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评估,以及指导地⽅⼈民政府编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建设规划,根据《中华⼈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以及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上污染应急⼯作的指导意见》(交海发〔2010〕366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我局制定了《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范(试⾏)》,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
附件: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范(试⾏)
⼆零⼀⼀年九⽉⼗六⽇
备注:
本条例⽣效时间为:2011.09.16,截⾄2022年仍然有效
最近更新:2021.12.03。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的专项验收工作。
本细则所称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是指船舶污染监视监测能力、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能力以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等。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应当与其所从事的船舶进出港口、靠泊,货物装卸、过驳,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活动所面临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风险相适应。
第三条海事管理机构依据管理职责对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是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的主管机关,具体负责组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其他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建设项目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
直属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以及《规定》实施前已投入生产、营运的现有的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现有单位)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工作。
以上负责专项验收工作的海事管理机构统称为专项验收机构。
第四条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具备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并按照本细则的要求通过海事管理机构的专项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得从事船舶靠泊、装卸、过驳作业或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