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概述数据统计分析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以获取有关数据集的信息和洞察力的过程。
它是科学研究、商业决策和政策制定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
二、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数据集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描述统计分析方法:1. 中心趋势测量中心趋势测量用于描述数据集的平均水平或集中程度。
常用的中心趋势测量方法包括:- 平均值:将所有观测值相加后除以观测值的个数。
- 中位数:将所有观测值按大小排列,取中间位置的值。
- 众数:出现频率最高的值。
2. 离散程度测量离散程度测量用于描述数据集的分散程度或变异程度。
常用的离散程度测量方法包括:- 方差: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 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
- 极差:最大观测值与最小观测值之差。
3. 分布形态测量分布形态测量用于描述数据集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分布形态测量方法包括:- 偏度:衡量数据分布的对称性。
正偏表示右侧尾部较长,负偏表示左侧尾部较长。
- 峰度:衡量数据分布的尖峰程度。
正峰表示尖峰,负峰表示平坦。
三、推断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从而得出对总体的推断结论的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推断统计分析方法:1. 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用于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值。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 置信区间估计: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一个区间,该区间内有一定概率包含总体参数的真值。
- 点估计:根据样本数据得出一个单一的估计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
2.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用于根据样本数据对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进行验证。
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 单样本 t 检验:用于检验总体均值是否等于某个给定值。
- 两样本 t 检验:用于比较两个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 卡方检验:用于检验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
3.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引言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关键资源。
然而,如何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五个大点。
正文内容:一、数据预处理1.1 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重复值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 数据集成:将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合并成一个数据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二、数据可视化2.1 数据探索:通过绘制直方图、散点图等图表,对数据的分布和相关性进行可视化分析。
2.2 可视化工具:使用各种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Power BI等,将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和图形。
2.3 可视化分析: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中的隐藏模式和规律,为后续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数据挖掘3.1 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数据中的关联规则,发现不同属性之间的关联性,为市场营销、推荐系统等提供支持。
3.2 聚类分析:将相似的数据对象划分到同一类别中,发现数据中的群组结构和特征。
3.3 分类与预测:通过构建分类模型和预测模型,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
四、机器学习4.1 监督学习:通过训练数据集和已知输出值,构建模型并进行预测,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
4.2 无监督学习:通过无标签的数据集,发现数据的内在结构和模式,如聚类、降维等。
4.3 强化学习:通过与环境的交互,通过尝试和错误的方式学习,提高决策的效果。
五、深度学习5.1 神经网络:通过摹拟人脑的神经元网络,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5.2 深度神经网络:通过增加网络的层数,提高模型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深度信念网络、深度玻尔兹曼机等。
5.3 深度学习应用:在图象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深度学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总结:综上所述,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五个大点。
统计学分析方法有哪些
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包括平均数、标准差、中位数、众数、频率分布等。
2. 探索性数据分析(EDA):EDA是一种分析数据的方法,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异常和关联关系,常用的方法有直方图、散点图、箱线图等。
3. 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从样本数据中得出总体特性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相关分析等。
4.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用于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测和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线性回归、多元回归、逻辑回归等是常用的回归分析方法。
5.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平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常用于实验设计和比较研究。
6.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对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方法,用于研究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7. 空间统计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用于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分布和变异规律,常
用的方法包括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等。
8.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降维方法,用于发现数据背后的潜在因素和结构,常用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9.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将数据集中的观测对象分为不同的群组或类别的方法,常用于市场分割、客户分类等。
10. 生存分析:生存分析用于研究个体的生存时间或事件发生的概率,常用于医学、公共卫生和生物学研究。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一、概述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是指通过采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以获取有关现象、问题或者情况的信息和结论的方法。
它是科学研究、商业决策和政策制定等领域中不可或者缺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判断统计两个方面。
二、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和描述的方法。
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1. 频数分布频数分布是将数据按照不同取值分成若干组,并统计每组中数据浮现的次数。
通过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 中心趋势度量中心趋势度量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常见的中心趋势度量有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均值是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中位数是将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值,众数是数据集中浮现次数最多的值。
3. 离散程度度量离散程度度量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变异程度的指标。
常见的离散程度度量有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极差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方差是每一个数据与均值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4. 分位数和百分位数分位数是将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分成若干等份,每份包含相同数量的数据。
常见的分位数有四分位数(将数据分成四等份)和十分位数(将数据分成十等份)。
百分位数是分位数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示将数据分成100等份。
三、判断统计判断统计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对总体进行判断的方法。
常用的判断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1. 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值。
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是直接用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值,区间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构建一个区间,该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真值。
2.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用来检验总体参数的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
假设检验分为单样本检验、双样本检验和多样本检验。
在假设检验中,需要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并计算统计量的值,然后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是否拒绝原假设。
3.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用来比较不同样本之间差异的方法。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2015-11-10 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
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1、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统计分析的最基本方法
统计分析的最基本方法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总结的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
1. 集中趋势测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2. 离散程度测度:方差、标准差、极差等。
3. 分布形态测度:偏度、峰度等。
推断统计是根据从样本得到的信息推断总体的特征,常用的方法包括:
1.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估计总体参数,例如估计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等。
2. 假设检验: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判断统计结论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
3. 回归分析: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回归模型进行预测。
此外,还有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也是统计分析中常用的基本方法。
质量统计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进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统计分析方法:
1. 控制图:控制图是一种用于监控过程稳定性的工具,通过绘制数据点并观察其分布情况,可以判断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常见的控制图有X-R图、P图和C图等。
2. 直方图:直方图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工具,通过将数据分组并计算每组的频数,可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信息。
3. 散点图:散点图是一种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工具,通过绘制数据点并观察其分布情况,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4. 帕累托图:帕累托图是一种用于识别问题和改进机会的工具,通过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对问题进行排序,可以优先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5. 因果图:因果图是一种用于分析问题原因的工具,通过绘制因果关系链,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6.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一种用于验证统计假设的工具,通过计算样本数据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7.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多个样本均值差异的工具,通过计算组间和组内的差异,可以判断不同组之间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8.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预测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
9.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工具,通过研究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10.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模型结果对输入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的工具,通过改变输入参数的值,可以了解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统计概述总结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统计概述旨在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向读者展示数据的特征、趋势和关系,以便做出准确的推断和决策。
本文将总结统计概述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帮助读者了解统计学的应用。
数据收集和整理统计概述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例如实验、观察或调查。
数据的收集需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
一旦数据收集完成,接下来的步骤是整理数据。
数据整理的目的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组织,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和数据汇总等。
数据清洗主要涉及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
缺失值是指在数据集中某些数据项缺失的情况,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删除缺失值或使用插补方法填充缺失值。
异常值是指与其他数据明显不符的数值,可以通过删除或修正异常值来减少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重复值是指数据集中出现重复的数据项,需要进行去重操作。
数据转换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更适合分析的形式。
常见的数据转换方法包括标准化、离散化和正态化。
标准化是指将数据按照某种比例进行缩放,使得其数值范围在指定的范围内,常用的标准化方法包括Z-score标准化和最大最小值标准化。
离散化是将连续的数据转换为离散的数据,常用的离散化方法包括等宽离散化和等频离散化。
正态化是将数据转换为符合正态分布的形式,可以通过对数转换或指数变换来实现。
数据汇总是将数据进行聚合和汇总,以便进行更高级别的分析。
常用的数据汇总方法包括求和、计数、平均值、方差和百分位数等。
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整理完成后,接下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旨在揭示数据的特征、趋势和关系,以便做出推断和决策。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
描述统计分析用于总结和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
描述统计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和百分位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数据的中心位置、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一、引言公差设计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 ,又称正计算) ,即已知组成环的尺寸与公差,确定装配后需要保证的封闭环公差;另一类就是公差分配(Tolerance Allocation ,又称反计算) ,即已知装配尺寸与公差,求解组成环的经济合理公差。
公差分析的方法有极值法与统计公差方法两类,根据分布特性进行封闭环与组成环公差的分析方法称为统计公差法、本文主要探讨统计公差法在单轴向(One Dimension)尺寸堆叠中的应用。
二、Worst Case Analysis极值法(Worst Case ,WC),也叫最差分析法,即合成后的公差范围会包括到每个零件的最极端尺寸,无论每个零件的尺寸在其公差范围内如何变化,都会100% 落入合成后的公差范围内。
<例>Vector loop:E=A+B+C,根据worst case analysis可得D(Max、)=(20+0、3)+(15+0、25)+(10+0、15)=45、7,出现在A、B、C偏上限之状况D(Min、)=(20-0、3)+(15-0、25)+(10-0、2)=44、3,出现在A,B、C偏下限之状况45±0、7适合拿来作设计不?Worst Case Analysis缺陷:•设计Gap往往要留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同时也可能造成组装困难;•公差分配时,使组成环公差减小,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提高,制造成本增加。
以上例Part A +Part B+ Part C,假设A、B、C三个部材,相对于公差规格都有3σ的制程能力水平,则每个部材的不良机率为1-0、9973=0、0027;在组装完毕后所有零件都有缺陷的机率为:0、0027^3=0、3。
这表明几个或者多个零件在装配时,同一部件的各组成环,恰好都就是接近极限尺寸的情况非常罕见。
三、统计公差分析法•由制造观点来瞧,零件尺寸之误差来自于制程之变异,此变异往往呈现统计分布的型态,因此设计的公差规格常被视为统计型态。
论文写作中的统计分析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统计分析方法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统计分析是利用数据和数学统计方法来推断总体特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分析其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研究数据特征和总体描述的方法。
主要包括测量中心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测量离散程度(标准差、方差)以及数据的分布情况等。
在论文中,可以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和概括,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二、推断性统计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是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可以根据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比如置信区间的估计。
假设检验则用来对总体参数假设进行验证和推断。
在论文中,推断性统计分析可以用来检验研究假设和得出结论。
三、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用来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强度和方向的统计方法。
主要包括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
相关系数用来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常用的有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则用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在论文中,相关分析可以用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OVA)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方法。
方差分析将总体方差分解为不同来源的变异,比较组间和组内的变异程度来判断组间均值是否有差异。
在论文中,方差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变量差异和影响因素,如不同干预措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
五、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存在的潜在结构的方法。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一组变量转化为较少的因子,并研究这些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程度。
在论文中,因子分析可以用来厘清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分类,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
六、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时间序列数据变化规律的方法。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揭示数据的趋势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征,并进行预测和趋势分析。
实证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是实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能够从中获取有关事实、规律和关联性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实证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方法、推论统计方法以及相关性与回归分析方法。
一、描述统计方法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的过程,通过各种统计指标和图表,对数据的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
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频数(Frequency):指某一特定数值出现的次数。
通过制作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 百分比(Percentage):指某一特定数值占总体的比例。
通过计算百分比可以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3. 中心趋势测量:包括均值(Mean)、中位数(Median)和众数(Mode)。
均值是指所有观察值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是将数据排序后的中间值,众数是指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4. 离散程度测量:包括极差(Range)、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极差是指最大观察值和最小观察值之间的差异,方差是观察值与均值之间的平方差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二、推论统计方法推论统计是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或置信区间估计,可以对总体特征作出合理的推断。
常用的推论统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
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即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某个具体值,而区间估计则是给出一个总体参数可能的区间范围。
2. 假设检验:用于对总体参数的某个假设进行检验。
假设检验包括原假设(null hypothesis)和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根据样本数据对不同假设进行比较,并计算出一个p值,用于判断假设的可接受性。
3. 置信区间估计:用于确定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常用方法(方法最全最详细)数据统计和分析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背后的趋势和模式,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1. 描述统计方法描述统计方法旨在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集的特点。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 平均值(mean):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反映整体趋势。
- 中位数(median):将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的值,可以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
- 众数(mode):出现频率最高的值,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值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
2. 探索性数据分析(EDA)探索性数据分析是一种通过可视化和统计方法来了解数据集的特征和结构的方法。
常见的EDA方法包括:- 直方图(histogram):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 散点图(scatter plot):用于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 箱线图(box plot):用于显示数据的五数概括,可以检测离群值。
3.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一种用于检验统计假设的方法,帮助我们判断某些观察到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 学生t检验(t-test):用于比较两个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异。
- 方差分析(ANOVA):用于比较多个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异。
- 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用于比较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4.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帮助预测一个变量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 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线性关系模型。
-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处理二分类问题的回归模型。
- 多项式回归(polynomial regression):处理非线性关系的回归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数据并从中得出有价值的信息。
统计方法的五种途径统计方法的五种途径在现代社会中,统计方法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研究的重要工具。
统计方法的五种途径是指在统计学中,人们常用的五种研究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论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下面将对这五种途径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一、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某个样本或总体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通过描述统计,我们可以得到数据集的基本统计量,例如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数据集的整体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
二、推论统计推论统计是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推断来推断总体的统计特征。
在推论统计中,我们通过随机抽样和假设检验等方法,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参数和进行统计推断。
这种方法适用于从数据样本中得出总体的结论,并对结果进行推断和解释。
三、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研究随时间变动的数据的方法。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我们可以探索数据的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等变化规律。
这种方法适用于经济学、金融学等领域对时间相关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四、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研究因果关系的方法。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和解释。
回归分析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五、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通过寻找变量之间的共同变异性,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的方法。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结构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子分析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想法背后的因素。
总结回顾通过对统计方法的五种途径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种方法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描述统计帮助我们总结和概括数据的特征,推论统计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时间序列分析用于研究数据随时间变动的规律,回归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子分析可以揭示数据背后的潜在结构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技术是指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和理论,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科学决策和预测未来提供必要的依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统计分析已成为各种应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一、统计分析技术的分类统计分析技术主要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类。
1. 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测度和描述,包括数据集中趋势、变异程度和分布形态等。
描述统计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1)测度集中趋势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2)测度变异程度的方法:如标准差、方差等。
(3)描述分布形态的方法:如直方图、箱形图等。
描述统计主要应用于数据的初步分析和概括,并可为后续推断性分析提供参考。
2. 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通过从样本数据中推断总体数据的参数和特征,从而对总体做出推断性结论的一种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1)参数估计: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
(2)假设检验: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的某些假设进行检验,以此推断总体参数。
(3)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
推断统计主要应用于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推断,可为科学决策和预测未来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统计分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生物统计、经济统计、市场统计、金融统计、社会学统计等。
其中,以下三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1. 生产统计生产统计是工业领域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技术。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生产情况,找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生产统计的主要分析内容包括: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生产质量等。
2. 经济统计经济统计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统计的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率等。
3. 市场统计市场统计是对市场行情和市场规律的研究和分析,为企业市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一、统计总体与样本 统计总体必须有下面三个性质: 1、同质性 即总体由具有某一共同性质表现的基本单位所组成。例如,工业企业作为总体,是因为每个工业企业都是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具有相同的经济职能。
2、大量性 由统计研究的目的决定,我们只有通过大量事物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才能发现从其普遍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规律。
3、变异性 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和客观依据以外,还必须要在所研究标志上存在变异。例如,高等院校这个统计总体,除了都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这一共同性质之外,各高等院校在隶属主管部门、院校性质、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等各方面又有所差异。
样本是指从统计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代表这一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样本有下列4个特点:
1、代表性 样本代表总体的程度越高,样本计算的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的误差就越小 2、客观性 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中选或不中选不受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
3、随机性 一个统计总体可以抽取不同的许多样本,至于到底抽取样本是哪一个,完全取决于样本的随机性
4、排他性 样本单位必须抽取自总体内部,而不能抽取总体外部的单位 二、统计数据收集方案 统计数据收集方案也称为统计调查方案。它是在收集统计数据之前,制定出一个周密、完整的调查方案,用以指导这个调查工作,使调查得以顺利实施和完成的计划。
一个完整的统计数据收集方案通常包括以下积分方面的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期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
1、 调查目的 调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回答的是“为什么调查”、“调查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调查的目的应该尽可能规定得具体明确,突出中心,它是确定调查对象、调查项目等的基础。
2、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和调查范围。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调查项目和调查内容的承担者和载体,也是我们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单位。
3、 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要解决的问题是“调查什么”,也就是调查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说,调查项目就是一份在调查过程中应该获得答案的各种问题的清单。
4、 调查时间和时限 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即所谓的客观时间。如果所要调查的是时期现象,调查时间就是资料所反映的起止时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是时点现象,调查时间就是规定的统一标准时间。
调查时限是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包括搜集资料和保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即所谓的主观时间。
5、 调查的组织工作 调查的工作组织计划使调查工作在业务组织上、措施上得到有力的保证。组织工作计划包括明确调查机构、调查地点和选择调查方法等问题。 一种重要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它是根据调查目的,将所需调查的同题具体化,使调查者能顺利地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并便于统计分析。
问卷是用来收集调查数据的一种工具,问卷设计是其中的关键,问卷设计的过程一般包括:
1、 确定所需信息。调查者必须在问卷设计之前就要把握所有达到研究目的和验证研究假设所需要的信息,并决定所有用于分析使用这些信息的方法,比如频率分布、统计检验等,并按这些分析方法所要求的形式来收集资料,把握信息。
2、 确定问卷的类型。根据市场调查中使用问卷方法的不同,可将问卷分成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根据问卷发放方式不同,可将问卷分为送发式问卷、邮寄式问卷、报刊式问卷、人员访问式问卷、电话访问式问卷和网上访问式问卷六种。在确定问卷类型时,先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制约因素:调研费用、时效性要求、被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3、 确定问卷内容。 确定问题的内容,最好与被调查对象联系起来 4、 确定问题类型 问题的类型归纳起来分为四种:自由问答题、两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顺位式问答题,其中后三类均可以称为封闭式问题。
5、 确定问题的措辞 为保证问卷的质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条法则: (1) 问题的陈述应尽量简洁 (2) 避免提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的问题 (3) 最好不用反义疑问句,避免否定句 (4) 注意避免问题的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 6、 确定问题的顺序 一般而言,开头部分安排比较容易的问题,中间部分安排一些核心问题,结尾部分安排一些背景资料,还有就是注意问题的逻辑顺序
7、 问卷的排版和布局 问卷排版布局总的要求是整齐、美观,便于阅读、作答和统计。 8、 问卷的测试 问卷初稿设计工作基本完成之后,不要急于投入使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的问卷调查,最好的办法是先组织问卷的测试,如果发现问题再及时修改。
9、 问卷的定稿 当问卷测试工作完成,确定没有必要再进一步修改后,可以考虑定稿,问卷定稿后就可以交付打印。正式投入使用
10、 问卷的评价 问卷的评价实际上是对问卷的设计质量进行一次总体性评估
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是帮助人们提高控制数字的能力,透过这些庞杂的数字和复杂的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的一种有利的工具。常用统计分析方法有:
1、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目前,它在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试验数据分析中被广泛使用。从形式上看,它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内容上看,它却是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实用、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
2、 相关与回归分析 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现象间的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往往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依存关系通常由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两种类型。
函数是指现象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确定性的依存关系,表现为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且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种关系可通过精确的数学表达式来反映 相关关系是指客观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但数量上不是严格对应的依存关系。 函数关系往往通过相关关系表现出来;而当对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了解更加清楚的时候,相关关系又可能转化为函数关系。
回归分析通过一个变量或一些变量的变化解释另一变量的变化。其主要内容和步骤是,首先根据理论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将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其次,设法找出合适的数学方程式(即回归模型)描述变量间的关系;由于涉及到变量具有不确定性,接着还要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统计检验过后,最后是利用回归模型,根据自变量去估计、预测因变量。
3、 时间数列分析 时间数列,亦称为动态数列或时间序列,就是把反映某一现象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取值,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一个动态数列。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是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对未来状态进行科学预测的重要依据。
时间数列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指标分析法,二是构成因素分析法。 所谓指标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一系列时间数列分析指标,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减量、平均增减量、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减速度和平均增减速度等来揭示现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变化程度的分析方法。
构成因素分析法是将时间数列看作是由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集中因素所构成的,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解分析,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规律,并在揭示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假定事物今后的发展趋势遵循这些规律,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四、常用统计软件 1、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PSS for Windows是一个组合式软件包,它集数据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输出管理等等。SPSS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聚类分析、数据简化、生存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多重响应等几大类,它的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而且可以直接读取Excel及DBF数据文件,现已推广到多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
利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的基本过程如下:
(1)数据的录入 将数据以电子表格的方式输入到SPSS中,也可以从其他可转换的数据文件中读出数据。数据录入的工作分两个步骤,一是定义变量,二是录入变量值。
(2)数据的预分析 在原始数据录入完成后,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分析,如数据分组、排序、分布图、平均数、标准差的描述等,以掌握数据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情况,保证后续工作的有效性,也为确定应采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提供依据。
(3)统计分析 按研究的要求和数据的情况确定统计分析方法,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统计结果可视化 在统计过程进行完后,SPSS会自动生成一系列数据表,其中包含了统计处理产生的整套数据。为了能更形象地呈现数据,需要利用SPSS提供的图形生成工具将所得数据可视化。如前所述,SPSS提供了许多图形来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处理,使用时可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5)保存和导出分析结果 数据结果生成完之后,则可将它以SPSS自带的数据格式进行存贮,同时也可利用SPSS的输出功能以常见的数据格式进行输出,以供其他系统使用。
2、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统计分析系统 SAS是美国SAS软件研究院所研制的一套大型集成应用软件系统,具有完备的数据存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功能。
SAS系统的特点: (1) 使用灵活方便,数据处理功能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