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中药附子的结果
- 格式:docx
- 大小:13.12 KB
- 文档页数:1
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概述摘要】附子、川乌、草乌是是常用的乌头类中药,这类中药大多有毒性。
本文旨在从古文献记载、化学及药理研究、临床毒性反应报道等方面阐述附子、川乌、草乌的毒性,为客观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头类中药毒性【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028-02乌头属(Aconitum)植物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
其品种在我国多达160多种,其中作为药用品种约有44种。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川乌(Radix Aconiti)以及草乌(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是乌头属植物中最为常用的。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是川乌,子根即为附子,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即为草乌。
中医认为乌头类中药多具有散寒止痛作用,可用于风寒湿痹痛。
现代医学也表明,乌头类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较好的疗效。
乌头类中药大多有毒性,如川乌的中毒量与治疗量非常接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也将其列为“大毒”之品。
1、古代文献资料中附子、川乌、草乌毒性的记载1.1 附子附子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药物。
全书所载方剂中应用到附子的就达到了20余首。
如: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桂枝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等。
仲景用附子走皮表,驱寒湿则取炮附子,且多与白术作配,须姜作伍时,则从不用干者,均取生者,如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
张仲景用附子的方剂有37个,除8个丸散方剂外,其余29个汤剂中有23个方剂都配伍生姜、甘草,另外6个方剂大多也配伍干姜或大黄。
在历代本草中,均有对附子毒性的记载。
例如: 《本草备要》载:“(附子)大燥,辛甘有毒,大热纯阳。
有毒中药附⼦内容推荐
《有毒中药附⼦》的⼤量现代研究均基于作者及其实验团队多年来实验研究。其中关于附⼦的⽤量—毒性—功效关联性、毒性—功效—证候关联评价研究⽬前⽂献报道较少。另外,《有毒中药附⼦》还介绍了扶阳派重⽤附⼦经验,值得临床⼯作者借鉴。
序附⼦是临床常⽤中药,在我国第⼀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载录,列为“多毒,不可久服”之下品,以其功效刚烈迅猛,通上达下,⾏⾥彻表,补⽕助阳,温通诸经,⽽为治疗阳虚诸证及寒凝痛证之要药。临床应⽤数千年,历久弥新,⼴泛应⽤于休克、⼼脏病、肾病、⾻关节痛、腹痛、腰痛、肿瘤等虚寒病证的治疗,药效卓著,为典型的虎狼药。附⼦含有剧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等⽣物碱,若临床炮制、煎煮或应⽤不当,⼜极易导致中毒,但只要懂得如何掌控和驾驭,合理使⽤,就能扬长避短,成为真正治疗疑难重症的杀⼿锏。
我国古代的中医药先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针对附⼦的严格控毒理论与⽅法,使附⼦的治疗效果⼤于风险,这正是附⼦可以应⽤于临床数千年的缘故。然⽽,附⼦的中毒案例和不良事件仍然时有报道,这说明我们对附⼦毒性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其控毒理论与实践尚未达到尽善尽美,故不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临床应⽤与科学研究的⾓度,对附⼦的毒性研究及其减毒增效的规律进⾏全⾯系统的研究,都具有⼗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临床价值。
有关附⼦的研究甚多,发表的论⽂以及著作可谓浩如烟海。叶祖光教授主编的《有毒中药附⼦》,能够在众多的附⼦著作中占有⼀席之地,与作者的学术权威性、研究⼯作的系统深⼊性有关。同时该著作尚具有以下特⾊:⼀是突出“毒性”这⼀主题,全书内容以附⼦毒性以及减毒控毒的研究为主线有序展开;⼆是注重经典,上溯本草、⽅书,下及先贤诸家,考镜源流,由博返约;三是博采众长,⼴泛搜集近⼏⼗年来有关附⼦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提炼,总结规律,提出新的见解;四是研究新知,以所承担的973研究项⽬“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为平台,荟萃了该项⽬各个课题组有关附⼦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和体会,对有关⽂献报道进⾏分析和评述,颇具新意,给⼈以启迪,为该书增⾊不少。
毒性中药附子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鉴别区分和使用目的总结毒性中药附子药理学特性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使用和鉴别区别。
方法将各种炮制规格的附子单煎,通过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分析各种规格附子内六种生物碱的含量。
结果①6种炮制方法的附子单煎后生物碱的含量均低于生附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六种炮制方法中生物碱含量的顺序由低到高为黄顺片<黑顺片<淡附片<炮附片<盐附子<白附子。
结论附子是常见的毒性中药,其在抗心律失常、抗衰老、强心、扩血管等方面应用效果较佳。
但是其毒性作用亦较强。
不同炮制规格目的均以“存性”和“减毒”为目的,各种规格的炮制品具有不同的生物碱含量,回阳救逆是其主要作用,但是因其毒性作用,用药时要谨慎,辩证清晰。
标签:附子;炮制规格;使用;鉴别附子,是常用的毒性中药,一直以“药中四维之首”、“回阳救逆第一要药”著称,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因其常附着于目根生长,故称附子[1]。
附子最早种植起源于四川省江油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约1700年的种植历史了。
虽然现在全国各地均有附子的種植,但是仍然以四川产的附子最著名[2]。
附子的主要功用在于温阳补肾。
附子在治疗亡阳虚脱、中下焦虚寒、心阳不足等证方面广泛应用。
现代医学中附子常用于冠心病、风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等方面[3]。
但是附子内含有剧毒二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塔拉第碱等,毒性较大,常常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经过炮制减毒之后才能够入药使用。
古人中善用附子的,首先应该算张仲景,比如《伤寒论》中附子在20个药方中存在,《金匮要略》中则有11个药方中使用了附子[4]。
目前对于附子各种炮制减毒的工艺已经有大量相关报道,其各种炮制方法的主旨是“存性”和“减毒”。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炮制规格的附子单煎后生物碱的含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不同炮制方法一般均是将附子放入胆巴水(其主要含有氯化镁等)中浸泡,防止其腐烂,同时能够消除其毒性,再经过切片、蒸煮、浸泡等方式进行加工,从而制成不同规格以供药用的附子片[5]。
中药附片的功效与作用中药附片的功效与作用中药附片是一种由中药研磨、浸膏、烘干等工艺制成的片剂,具有一定的药效和作用。
中药附片的主要成分是附子,又称为附子末。
附子又名附子、川附、麻附、川乌、草乌,是原籍于中国的一种高质量中草药。
附子由附子科植物川附件子的根茎加工而成,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1. 提神醒脑:附片具有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能够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可以用于治疗较重的神经衰弱、失眠和多梦等症状。
同时,附片还具有消除疲劳、增强体力和抵抗力的作用。
2. 镇痛止血:附片具有镇痛、镇静和止血等功效。
它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减轻疼痛感。
它还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血液流动,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因此,附片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和出血症状,如头痛、口腔溃疡和咽喉肿痛等。
3. 暖脾胃:附片具有温暖脾胃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食欲增加。
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食欲不振、泄泻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4. 舒筋活血:附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气血的运行。
它还可以舒缓筋肉,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关节疼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因此,附片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痛等风湿类疾病。
5. 温阳壮阳:附片具有温阳壮阳的作用,可以增加性欲,改善性功能障碍。
此外,附片还可以提高男性精子的质量和数量,有助于调节生育功能。
因此,附片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阳痿、早泄和不育症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6. 抗肿瘤:附片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减少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它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上述功效与作用,附片还具有其他多种药效,如抗感染、抗炎、抗氧化和保护心脑血管等。
但是,附片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进行用药。
适用人群包括年老体弱、脾胃虚寒、失眠多梦、风湿痛证、阳痿和肿瘤等患者。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目录一,前言二,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三,附子用量,用法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六,附子治风痹七,附子治癌症八,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十,附子治盗汗,自汗十一,附子治尿频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十四,附子治骨髓炎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十七,附子补虚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十九,附子简易方一、前言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
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
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
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
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
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
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
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
白附子需煎煮2小时
作者:暂无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11期
钱晚
马大姐喝了碗治面瘫的中药后,突然恶心、呕吐,送到医院一查,居然是急性中毒。
原来,这中药里含有白附子,必须煎2个小时以上。
可她煎的时间太短了,结果治病的药变成了毒药。
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中药房的金主任说,马大姐的药方中有一味中药是白附子,这是有
毒药物,有毒成分主要是乌头碱类生物碱。
白附子必须煎够两个小时,可马大姐才煎了一个小
时就服用。
白附子是一剂好中药,但是用得不好也是毒药,比如炮制、配伍不当,或煎煮时间不够,
都会引起中毒,出现嘴唇、手脚发麻、胸闷、胃部烧灼、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大小
便失禁等症状,严重的会昏迷、呼吸暂停,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另外,白附子这味中药适用于阳虚体质,而阴虚体质就不适用,所以是哪种体虚还得请医
生诊断。
患者在就诊时,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必须到正规医院,医生开出处方后,一定要
谨遵医嘱服药。
(摘自《大河健康报》)。
中药附子的毒性反应及预防
游陈洁;徐丽娜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1999(005)010
【摘 要】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性大热,味辛甘,有毒。生附子极毒,
其化学成分中含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次乌头碱0.048%。
乌头碱有毒,有抑制呼吸、引起心律失常等毒性作用,但去甲猪毛菜碱、去甲乌药碱
为水溶性强心有效成分,棍掌碱有明显升压作用。...
【总页数】1页(P40)
【作 者】游陈洁;徐丽娜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中药活血通络方预防奥沙利铂化疗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的疗效及护理分析 [J],
陈莉;牟方胜;刘道兰;李巧玲
2.浅析中药附子的毒性反应及预防 [J], 蹇红玉
3.中药预防奥沙利铂化疗相关的神经毒性反应临床分析 [J], 张炜炜
4.浅谈附子的毒性反应及防范措施 [J], 杨小欣
5.浅谈附子的临床用量和毒性反应 [J], 刘如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民间中医网)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
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
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
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
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
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
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
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
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
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
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
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从对附子的争议来探讨有毒中药毒性问题
邓家刚;范丽丽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0(30)9
【摘要】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有毒中药之一,其可用不可用以及如何应用、能否生用,历来颇有争议。
通过对附子应用争议的研究认为,有毒中药的应用固然与医者临床经验密切相关,但仍需遵循其特殊用药原则,树立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既不能畏其毒性避而不用,也不可忽略其毒性大剂量盲目应用。
【总页数】3页(P925-927)
【关键词】附子;药物毒性;炮制;剂量;配伍;煎服方法;适应证
【作者】邓家刚;范丽丽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基于“毒-效整合分析思路”探讨有毒中药附子的物质基础 [J], 熊亮;彭成;缪璐琳;何育霖;蒙春旺;苏海国
2.含有毒性中药新药研制中需关注的问题 [J], 王停;韩玲;金芳;程龙
3.中国药典中含有毒性成分朱砂、雄黄的中药使用安全性探讨 [J], 苏琼华;李国峰;袁琳;曹凤秋;陈琪
4.对含有毒性生物碱中药的防治探讨 [J], 卢建峰;闫学红
5.有人说,除已知的有毒中药外,一般中药没有什么毒性,多服一些没问题, 这种说法对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炮附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炮附子的概述炮附子,又称为炮附子、附子、附子附,是一种常用中药材。
其主要来源于植物附子,属于毛茛科植物,以根茎入药。
炮附子色泽棕黑,质地坚硬,有较特殊的气味。
中医药中广泛应用炮附子作为制备药材并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炮附子的作用与功能炮附子在中医药中有多种用途和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炮附子的作用与功能:1.温阳补肾:炮附子被广泛用于补肾阳和温阳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肾阳能量不足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而炮附子具有温煦肾阳、补益肾脏的作用,从而对肾阳不足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祛寒散寒:炮附子有祛寒散寒的功效,可以通过温煦经络、驱散寒邪的作用来缓解寒性疾病的症状。
在中医临床中,炮附子常被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寒痹等症状。
3.止痛消炎:炮附子具有较强的镇痛和消炎作用。
在中医药中,使用炮附子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痛经等。
同时,炮附子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引起的疾病。
4.安神定志:炮附子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可以帮助人们安定情绪、舒缓压力、改善失眠等问题。
炮附子常被用作辅助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5.护肝明目:炮附子还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可以减轻肝脏损伤,提高肝脏的修复功能。
此外,炮附子还有一定的明目作用,可以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和干涩等症状。
炮附子的主治疾病炮附子在中医药中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以下是炮附子常用于治疗的一些主要疾病:1.肾阳不足:炮附子能够补肾阳,对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风寒湿痹:炮附子具有祛风散寒的功能,常被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3.经络寒凝:炮附子通过温煦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寒凝引起的疼痛、冷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痛经:炮附子具有镇痛作用,可有效缓解痛经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5.心悸失眠:炮附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中药材品种数据系列之:附子概述别名:乌头、堇、茛、独白草、鸳鸯菊、鹅儿花、铁花、五毒、乌喙、奚毒、即子、鸡毒、毒公、耿子、川乌头。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又名卡氏乌头)茎基粗短匍匐茎上所长出的侧生块根。
乌头的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治风痹,风湿神经痛。
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
李时珍谓:“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现代文献记载附子仍是由主根上的侧根膨大而成。
附子的药用历史悠久,从古代到现代,将附子列为组方的很多,其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中的很多方剂含附子,以后历代本草书中大多有附子的记载,在《中国药典》及卫生部标准第1~19册中,含有乌头类的中成药制剂(扣除重复品种)共约400种,所占比重很大。
由于附子具有众多的药效,一直以来受到关注,需求量较大。
附子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成分,其中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和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强心、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抗癌、毒性以及对心血管系统和对神经系统作用等主要药理作用,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
乌头适应性强,对气候要求不严,具有耐寒与耐阴湿的特点,主产四川地区,如江油、平武、绵阳、安县、布拖和陕西地区,如城固、鄂县、勉县、南郑、汉中,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0%以上,是国家确定的附子商品生产基地,产品销全国和出口;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云南也有栽培。
附子的全国道地性药材最大适宜产地是四川江油,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附子除药用外,其双酯类生物碱剧毒特性还有其他用途。
在《神农本草经》就有“名射阙,杀禽兽”的用法,民间常用来制造箭毒以猎射。
李克附子总结李克附子是我国常用中药,因其性大热,能回阳救逆,因而被誉为“回阳第一要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称它能“治风湿寒痹,四肢厥冷”;并认为“附子气雄而走上,辛而能散,故能回阳,散寒除湿而止痛也”。
附子的别名甚多,如:乌头、附乌头、草乌头、乌喙、乌头等。
乌头与附子同科不同属,但两者都可作为附子的代用品使用。
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山海经》中就提到过有关附子的文字,书中所载均以黑质白章者为良。
据《雷公炮炙论》记述,把附子炮制后才可入药。
另外,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曾谈到附子与乌头(即乌头)应该区分开来,并且对这两种药物的药理和功用做了详细阐述。
在唐朝及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民间广泛流传着有关用牛膝(即山药)、麻黄、川乌头等煎汤给人服下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至今,还流行着吃鸡蛋煮附子(即乌头)或服醋煮乌头的习惯。
附子自古以来被视为一味峻烈药材,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其临床疗效,将其列为“回阳救逆”首选药物之一,其疗效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西洋化妆品纷纷涌进国门,追求时尚的青年男女争相购买使用,结果造成中毒事件屡见报端。
特别是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肺原性心脏病等危急重症患者的出院指标——麝香保心丸更因含剧毒成份马钱子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资深医师都呼吁尽快废弃中医中药传统的附子处方及给药方式。
《神农本草经》说:“一名反足、乌头、乌喙”,《开宝本草》曰:“附子一名半夏,一名少府”。
附子具有温阳补火、祛寒止痛之功效,用于脾***寒、真寒假热、虚寒腹痛、脾肾阳虚等症状,常配伍干姜、人参、肉桂等药同用,主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腰膝酸软等病症。
常用剂量为10-15克。
温热之剂量用之则阳热过亢,阴寒格拒,若久服附子容易致使身体受损,加速衰老。
因此,附子虽然药效卓越,但千万不能滥用。
附子又叫川乌,李时珍云:“此乃乌头种类,以种不同尔,乌头乃种之差别耳…。
中药材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功效和作用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
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
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
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补火助阳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
用于阳虚证。
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
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
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
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
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
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
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
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
散寒止痛即能温中,又能温经。
广泛的温里散寒。
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
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
中药地附子的功能主治1. 简介地附子,又称川附、生附子,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种中药材。
它是龙脑的根茎,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
地附子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麻木、肢体冰冷等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附子的功能主治。
2. 功能主治地附子具有以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地附子主要功能之一是温中散寒。
中医认为寒冷是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使人体阴寒,阻滞气血运行。
地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寒冷引起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抵抗力。
•祛风止痛:地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风寒湿痹等疾病的治疗。
它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不适感。
•活血化瘀:地附子含有活血化瘀的物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溶解和消散。
它对于各种瘀血症状,如瘀血瘀阻、经络不通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醒脑开窍:地附子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
它对于头晕目眩、昏迷状态等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它还可以改善记忆力,提高脑功能。
•止水肿:地附子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减轻水肿引起的不适感,如肢体浮肿、面部浮肿等。
3. 用法用量地附子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下为常用的用法用量:•煎剂:将地附子煎煮成煎剂,一次饮用。
一般每次用量为3-9克。
•炒服:将地附子炒熟后研成细末,以酒或水调服。
一般每次用量为1-3克。
•外敷:将地附子研末撒于患处,或制成炒末贴敷于患处治疗。
4. 注意事项•在使用地附子前,应先向医师咨询,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忌饮酒,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5. 总结地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醒脑开窍、止水肿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地附子时,需要注意适当的用法用量,并注意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使用地附子前,最好咨询医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浅谈附子滥用
当今医林有众多临床医师追捧火神名家,以敢用、重用附子为傲,每逢病必用附子,蔚然
成风,遣方用附子量经常五十至百,甚则多达成斤,用量之重着实令人咋舌。如此用药纵
使火神开山祖师郑钦安再世也自叹不如。这样用药不但有违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原则,而
且对患者来说也很不负责任,有百害而无一利。再者,对刚踏上中医之路的后生学子来说
盲目跟风效仿,实在遗祸非浅! 中医者,非中国医学之谓也,乃“中庸”医学之谓也。中者,
天下之大本也。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也。”若中医分门别派,实在是中医之忧,非中医之幸也!四川名医郑钦安以善用附子、肉
桂、干姜著称于世,这里引用他老人家的一段话:“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
亦不可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
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由此可见今之医家逢病必用附子,有悖火神祖师郑老之本
意,貌合而神离矣!如此以来跟西医之滥用抗生素、激素有何分别?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
中位列下品。“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
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本属温散回阳救逆之品,辨证用药恰当,有起死回生之能,对治
疗诸多疑难杂症的确功不可没。然而现今部分医者把附子作为温补阳气的灵丹妙药,肆意
而为,给患者大剂量长期服用。殊不知阴阳本来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合合之
理,况且附子炮制不当或服用过量后会出现口唇、四肢麻木,肌肉痉挛、抽搐,心悸,大
小便失禁等中毒症状甚则死亡。一则产生不良后果,二来延误疾病的治疗时机,使病情更
加复杂或恶化。即便附子炮制得法,仍乃虎狼之剂,也要再三斟酌,切勿滥用! 曾见一个
医案,一病人畏寒怕冷、易发高烧、心痛、心跳每分钟50次以下、脉结代、头晕、无神、
易困、月经血块多、量大、月经先期、卵巢囊肿、数天大便一次并且经常腹泻,被认为是
阳虚内寒,所以吃了大概7个多月的大剂温阳药,但是病情一直没有见好,只有极短期的
时间当附子用到60克时心跳能达到60次以上,但随即会降下来并出现病情反复。吃过7
个月之后,心跳还是维持每分钟50次以下,最低39次,还是脉结代、还是心痛、还是怕
冷、还是易发高烧、还是几天大便一次并且腹泻、依然月经先期,而且头晕头痛的厉害,
晚上无法入睡、新长了大量白发、身体胖了20斤、经常口干口渴喝大量水不解渴、经血更
多更难止住了,每次月经几乎都有血崩的迹象。此何以怕冷而吃大量热药无功?(黎医生
论:此为虚症为主,所以不要大量用热药,因为热药耗气,气虚的人用热药要小量的用,
补虚为主) 其实关于有毒(效力猛烈)药物应用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总论中早有明训: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
本《下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
度。本文旨在对时下附子应用之乱象有感而发,望医家自省、深思、明辨、慎而行之。
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