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非瓦尔拉斯均衡
- 格式:ppt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21
《政府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1.政府经济学概念:政府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政府及政府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2.政府失败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2、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问题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在经济学对厂商行为的研究中通常是作为基准模型(be nchmark model )而存在的。
这一模型的数学表达主要涉及无约束极值的求解。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界定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点来完成:①市场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存在;②长期范围内,新的厂商可以无任何障碍地自由进入市场;③产品同质,即所有厂商生产标准化的产品;④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拥有完全信息。
本节主要通过求解无约束极值来分别讨论短期和长期内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均衡问题。
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厂商产出利润最大化的求解,以及这些产出如何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价格与单个厂商之间的关系通常被定义为其想象的供给函数(perceived supply function )。
然后在厂商个别均衡行为的基础上考察市场总供给与价格的关系。
431短期情形短期内厂商生产函数中的资本投入固定、劳动投入可变,则可以认为厂商的成本中有一部分为固定成本,这个固定成本即为资本投入,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剩下的则是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这时可以令厂商短期的成本函数为C F C0 Q0,其中C F为固定成本,C。
Q。
为随短期产量Q。
变化的可变成本。
在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只能接受不变的市场价格P,其产出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厂商的总收益函数为&二PQ,因此厂商的利润函数为G Q- R Q o -C o Q o -C F(4.3.1)根据无约束最优化原理,最大化利润产量Q o*要满足一阶条件:二Q;二R Q;-C o Q0 二P-C o Q0 =0(4.3.2)二阶条件:二Q; =-C;Q; :: 0 (4.3.3)在Q;0的情况下,一阶条件(4.3.2)表明短期边际成本(SRMC要等于P(边际收益),二阶条件(4.3.3 )则要求在Q;处SRM增加。
如图4.3.1 ,(I)中描绘了总收益、成本和利润函数;(II )中描绘的是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函数。
瓦尔拉斯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2010-07-20 15:54从19世纪中叶甚至更早以来,均衡概念就已成为经济理论的中心。
一般认为,根据包含市场多少以及各市场行为主体能否对其他市场造成影响,均衡理论有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之分。
其中,后者只分析一个经济的某个具体部分,而经济的其余部分对此部分的影响保持不变,即总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Ceteris Paribus)",这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通常认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该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而前者所描述的,则是当所有各个经济行为者子集都处于均衡的状态、即一般均衡分析,该理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新古典边际效用学派独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中采用的分析模式,更被视为新古典一般均衡体系的典范。
概括地讲,该均衡体系的核心是关于存在无穷多商品种类的市场条件下对各种商品一般均衡价格的决定,即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运用数理方法,从交换、生产、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四个方面来确定各个市场相对价格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那么在该体系中,各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如何确定即怎样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呢?瓦尔拉斯的分析从构筑一个简单的纯粹交易经济模型开始,其中没有生产活动、没有资本(只是作为生产要素被引入)、也没有货币存在,一切交易都是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直接物物交换。
这样,如果要达到一般均衡状态,即实现每个消费-交易者在既定条件下的最大可得满足(利润)和所有市场上的供求均等,就是困难的;但瓦尔拉斯试图通过采用卖者喊价机制(tàtonnement,即"摸索"之义)解决这一难题。
假设所有交易者在一个大厅内相遇,假定都为竞争价格接受者,并假定存在一个可随意喊价的拍卖商。
根据每次报价,那些市场参与者将按照瓦尔拉斯定价规则办事,即价格随着市场对这种商品求过于供部分的信号朝同一方向变动;这样,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的市场中,卖者喊价过程就会达到一定价格与数量,从而成为市场供求方程的解。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假设1. 市场结构假设- 瓦尔拉斯假设经济中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
例如,在一个简单的经济体中,有许多家庭购买各种商品以满足生活需求,同时有许多企业生产这些商品。
-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这意味着每个市场参与者(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无法影响市场价格。
在农产品市场中,单个农民的产量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很小,只能按照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农产品。
2. 商品假设- 假定经济中存在n种商品。
这些商品既包括最终消费品,如食品、衣物等,也包括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
例如,在一个简化的模型中,可能有两种商品,一种是消费品面包,另一种是生产要素劳动力。
- 商品具有可分性,即可以无限细分。
这一假设使得在理论分析中可以运用连续函数等数学工具。
3. 消费者假设- 消费者偏好具有完备性、传递性和非饱和性。
完备性意味着消费者能够对任意两种商品组合进行比较并确定偏好顺序;传递性表示如果消费者偏好A组合甚于B组合,偏好B组合甚于C组合,那么他必然偏好A组合甚于C组合;非饱和性则表明消费者总是偏好更多数量的商品。
例如,一个消费者在面对苹果和香蕉的组合时,能够明确自己更喜欢哪种组合,并且如果他喜欢1个苹果和2个香蕉的组合甚于1个苹果和1个香蕉的组合,同时他喜欢2个苹果和1个香蕉的组合甚于1个苹果和2个香蕉的组合,那么他必然喜欢2个苹果和1个香蕉的组合甚于1个苹果和1个香蕉的组合,而且他总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苹果或者香蕉。
4. 生产者假设- 生产者的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并且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性。
规模报酬不变意味着当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相同比例增加。
例如,一家工厂使用10个工人和5台机器可以生产100件产品,如果工人和机器数量都增加一倍,变为20个工人和10台机器,那么产量也会增加一倍,变为200件产品。
西方经济学评述评述是指对西方经济学学科性质,内容和大体原理,咱们怎么看,怎么对待等。
一、学科性质传统观点(指从斯大林开始至1978年)西方经济学用资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式,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没有科学性,是庸俗经济学。
高校除经济学说史专业外,不开设西方经济学。
一样出版社不准出版西方经济学书,只有商务印书馆可出版,但要有批判性的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准确表述高鸿业教授:西方经济学有双重性质:一、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企图论证资本主义是“理想社会”——在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偏向性上应持有否定态度。
二、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体会总结,专门是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体会和先进的治理方式——应该加以借鉴和吸收。
(高书11页)有人归纳为:整体、全局上否定,具体、局部上借鉴,我国不能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陈岱孙教授:已纠正了盲目批判、一概排斥的态度,应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摒弃其庸俗的大体理论和大体理论框架,吸收和借鉴其中某些合理的成份。
《求是》第38页二、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一样界定。
一样以为,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稀缺资源节约的科学。
那个地址重点有两点: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进行选择。
如对生产来讲,确实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样来讲,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研究每一个厂商或资源所有者如何把有限资源分派在各类商品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每一个家庭或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派在各类商品的消费或储蓄上,以取得最大的效用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样来讲,宏观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整体经济活动的。
如研究的是一国产出、就业、消费、投资和价钱的总水平等。
三、要紧内容微观经济学的大体问题微观经济学的要紧问题可归纳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派理论和福利理论,可用以下图表示。
图1-1 微观经济学要紧问题及彼此关系宏观经济学的大体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关于法律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律非均衡是指法律的供求失衡,从而造成人们对法律状况的不满意。
其基本的类型是法律供给不足以及法律供给过剩。
法律供给不足根源于法律供给主体的激励不足、法律供给时滞等,法律供给过剩根源于法律供给方式的强制性等,从根本上解决法律非均衡的措施是完善法律供给与需求机制。
[关键词]法律非均衡法律供给法律需求强制性供给均衡(equilibrium)分析是经济学中假定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常用的分析方法。
其古典含义有二:第一、对立的供求力量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相等;第二、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势力都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即行为最优、或行为确定、行为均衡。
均衡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均衡即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广义的均衡则包含了瓦尔拉斯均衡和非瓦尔拉斯均衡,这里采狭义说,将非瓦尔拉斯均衡称为非均衡(out—of—equilibrium)①。
制度经济学借用非均衡范畴,研究制度的非均衡问题,从而研究制度变迁的规律。
同样,我们可以借用经济学上的非均衡范畴,对法律制度的非均衡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分析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法律非均衡及其类型制度经济学对制度非均衡的理解是:在现有制度条件下,不同主体获得了与其实力不相对等的净收益和净收益份额,在此状态下,制度供给不适应制度需求,主要表现类型有两种: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
我国有学者从经济法律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法律非均衡问题,指出:“经济法律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存经济法律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
??经济法律不均衡的类型主要有经济法律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两种情况。
99②笔者认为,探讨法律非均衡首先要理解法律均衡的概念。
法律均衡,是指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法律供给适合法律需求的状态,或者说,是人们对现实法律制度的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或满意状态。
从变量相等角度考察,法律均衡表现为法律供给的种类与数量恰好满足了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在总量上不存在法律稀缺或者法律过剩。
简要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
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
一般均衡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建立的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分析框架如下。
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种产品和r种生产要素。
这样,整个经济中就有k种产品市场和r种生产要素市场。
首先,从产品市场均衡进行考察。
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
对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
但消费者的收入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
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所有产品及要素的价格,即xi =xi(p1,…,pk;pk+1,…,pk+r)(i=1,…,k)产品的供给来源于厂商。
厂商的供给同样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成本。
而厂商的成本又决定于要素价格。
这样,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各种价格,即yi=yi(p1,…,pk;pk+1,…,pk+r)(i=1,…,k)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即xi=yi (i=1,…,k)其次,从要素市场均衡进行考察。
要素的需求是厂商的引致需求,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也与其他产品价格有关,即xj=xj( )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即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要素市场处于均衡,即yj=yj( )如果存在着p1,…,pk和pk+1,…,pk+r使得上述k+r市场均衡条件成立,就意味着一般均衡存在。
这一问题归结为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
当初,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
但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即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
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