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列表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东胡
东胡与濊貊、肃慎并称古代东北三大民族。
春秋时期,东胡居燕国北部,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相接。
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
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
战国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侵中原。
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之向后退千余里。
燕国便从上谷至辽东修筑了长城,并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防御东胡的南下。
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勒索。
匈奴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以麻痹敌人,之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发动进攻,大破东胡。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被匈奴所奴役,一部分退居东北,形成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
东胡是个部落联盟,其政权未见记载,但从存在“东胡王”这点来看,估计和匈奴比较相近的汗国。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名称
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音:素)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音:护)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音:握)尔族、仫(音:目)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一直以来,汉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民族。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民族融合、宗教信仰、服饰习俗和建筑艺术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从秦汉时期的匈奴、南蛮,到唐宋时期的回鹘、藏族,再到明清时期的满族、蒙古族等,各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例如,汉族的服饰、食品和建筑风格都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中国古代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主要信仰儒教、道教和佛教,而少数民族则信仰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景颇族的纳西教等。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带给中国古代人们不同的精神寄托和价值观念,也使得中国形成了多元而包容的宗教文化。
三、服饰习俗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习俗。
汉族的传统服饰有袍、裙、衫等,而藏族则以长袍、长靴、长袜等为主要服饰。
少数民族的服饰多样且色彩斑斓,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这些服饰习俗也常常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格。
四、建筑艺术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在建筑领域也有着丰富的文化表现。
汉族的传统建筑风格以木材为主,注重对天地宇宙的审美追求。
而少数民族的建筑则更多地使用土坯、石块等原生材料,其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相契合,展示了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例如,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藏式建筑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珍贵瑰宝。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多民族大家庭的象征,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时期都见证了众多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既复杂又多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中国境内自古就有众多民族居住,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被统称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例如,在西汉时期,匈奴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多次朝贡和联姻,拉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往往与少数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并以蒙古族为主导,但他们也尊重和容纳了其他民族的存在。
在政权的带动下,不同民族之间的地理、文化、商贸等交流得以增加,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例如,公元7世纪,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通过对佛教信仰的传承与演绎,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与融合。
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贸易线路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元素。
四、分封制度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王朝通过将部分地方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持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也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民族的联系。
分封制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五、战争与民族关系战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战争中,不同民族之间会有争夺领土、资源的冲突,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导致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传统。
五十六个民族名称大全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整体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名称,欢迎阅读。
56个民族按字母顺序排列1、阿昌族(Achangzu)2、白族(Baizu)3、保安族 (Bao'anzu)4、布朗族 (Bulangzu)5、布依族 (Buyizu)6、朝鲜族(Chaoxianzu)7、达斡尔族(Dawo'erzu)8、傣族(Daizu)9、德昂族(De'angzu)10、东乡族(Dongxiangzu)11、侗族(Dongzu)12、独龙族(Dulongzu)13、鄂伦春族(Elunchunzu)14、俄罗斯族(Eluosizu)15、鄂温克族(Ewenkezu)16、高山族(Gaoshanzu)17、仡佬族(Gelaozu)18、汉族 (Hanzu)19、哈尼族(Hanizu)20、哈萨克族(Hasakezu)21、赫哲族(Hezhezu)22、回族(Huizu)23、基诺族(Jinuozu)24、景颇族(Jingpozu)26、柯尔克孜族(Ke'erkezizu)27、拉祜族(Lahuzu)28、珞巴族(Luobazu)29、僳僳族(Lisuzu)30、黎族(Lizu)31、满族(Manzu)32、毛南族(Maonanzu)33、门巴族(Menbazu)34、蒙古族(Mengguzu)35、苗族(Miaozu)36、仫佬族(Mulaozu)37、纳西族 (Naxizu)38、怒族 (Nuzu)39、普米族(Pumizu)40、羌族 (Qiangzu)41、撒拉族(Salazu)42、畲族 (Shezu)43、水族 (Shuizu)44、塔吉克族(Tajikezu)45、塔塔尔族(Tata'erzu)46、土家族(Tujiazu)47、土族(Tuzu)48、佤族(Wazu)49、维吾尔族(Weiwu'erzu)50、乌孜别克族(Wuzibiekezu)51、锡伯族(Xibozu)52、瑶族(Yaozu)53、彝族(Yizu)54、裕固族(Yuguzu)56、壮族(Zhuangzu)。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实力等级排行
第一等级:与中原政权实力相当,长期与中原政权对峙,占据过汉民族区部分领土。
匈奴:与战国时期、秦朝、汉朝战争持续几百年,占据过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并控制西域,迫使汉朝前期与之和亲,最后被汉朝打败。
鲜卑:鲜卑慕容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前燕、后燕等政权,鲜卑拓拔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北魏等政权,并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与南方的南方的宋齐梁陈对峙。
突厥:与隋、唐对峙一百多年,占据北方草原,控制过西域和中亚,最后被唐朝打败。
契丹:建立了辽国,长期与北宋对峙,占据了中原地区的幽云十六州,最后被金朝攻灭。
女真:建立了金国,占据了整个中原地区,与南宋与淮河为界南北对立,迫使南宋称臣纳贡。
最后被蒙古和南宋联合攻灭。
第二等级:长期占据边疆地区,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中原王朝欺负征讨的对象。
高句丽:南北朝,隋、唐时期,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最后被唐朝打败。
渤海国:唐、五代时期占据东北地区,最后被辽国攻灭。
南诏、大理: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占据云贵高原,最后被蒙古攻灭。
西夏:宋朝时期占据西北地区,最后被蒙古灭掉。
第三等级:边疆地区的小国或部落,人口不足百万,受中原王朝或者其它强大民族的控制。
夜郎、滇国等西南夷:被汉朝吞并。
楼兰、高昌等西域各国:受到汉、唐中原王朝或者匈奴、突厥游牧民族的控制,最后被唐朝吞并。
超级:征服并占领整个汉民族地区,统一汉民族地区和所有边疆地区。
这个级别的是蒙古和满清。
其它:吐蕃占据整个青藏高原,向唐朝称臣纳贡过,实力和影响弱于匈奴、突厥等强悍的民族,但也曾经攻入过长安,实力介于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算是1.5级。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汉族作为主要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建立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交流和政治互动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导,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形成。
随着不同民族的迁移和交流,中国出现了多种族的特点。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
这些民族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一方面,汉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汉服、汉饮食等文化元素深入到各个少数民族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基础。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也对汉族有着积极的影响。
例如,蒙古族的骑马文化、藏族的藏传佛教等,都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三、政治互动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政治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常常与民族间的政治纷争密不可分。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互动,既有和平共处的时期,也有武力征服与割据分裂的时期。
清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由满族建立的,统治着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地区。
这种政治互动对于中国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交流过程。
历史背景、文化交流和政治互动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形态。
这种多民族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为今天的中国多元文化打下了基础。
我们应当珍惜这一多元文化的遗产,共同推动民族和谐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历史悠久而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边疆民族。
这些民族在中国的边疆地区繁衍生息,并与中原地区的汉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民族关系。
通过探讨中国古代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首先,中国古代的边疆地区是多元民族的聚居地。
西北的吐火罗、渔阳、契丹族等,西南的羌族、苗族、彝族等,东北的鲜卑族、女真族等,它们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交织。
这些边疆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民族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这些边疆民族与汉族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例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经济贸易的交往,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
汉族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进入西域,而西域的边疆民族也通过这一通道与中原文明相互学习。
同时,边疆民族也将自己的文化、语言、习俗带入中原,与汉族形成了深入的融合和交流。
此外,边疆地区的边境防线对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和稳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中国的边疆地区经常受到外族的侵略和入侵。
汉族统治者为了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积极与边疆民族建立起政治和军事上的联系。
通过世袭制度、宗法制度、附庸制度等手段,汉族统治者与边疆民族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统治关系,使得这些边疆民族不再是中国的敌人,而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古代边疆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和谐。
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使得边疆地区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边疆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经济利益的纷争、政治权力的争夺等都是导致这种冲突的原因。
古代的统治者常常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军事的镇压来维持边疆的稳定,同时也积极进行文化交流,以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和谐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也发生了不断变化。
随着统治者的更替、文化的交融、领土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也随之调整和演变。
有的民族逐渐融入中原文明,与汉族不再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民族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并形成独立的政权;有的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并形成新的民族。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大全一匈奴之属西戎1.义渠氏2.公孙氏3.鸟氏匈奴1.挛鞮氏(虚连鞮氏)2.呼延氏(呼衍氏、胡掖氏、呼氏)3.须卜氏(卜氏)4.兰氏(乌洛兰氏)5.丘林氏(乔氏)6.隆氏7.唯徐氏8.仆氏9.范氏10.赵氏11.乘氏12.王氏13.郝氏14.高氏15.滹毒氏16.昆氏(浑氏)17.乌氏18.稠氏19.复氏20.伊氏21.次氏22.渠氏(沮渠氏,且渠氏、大且渠氏)23.董氏24.驹氏25.成氏26.先氏27.韩氏28.当于氏29.郎氏30.栗藉氏31.奥鞬氏32.尸逐氏33.贺赖氏(贺兰氏、贺氏)34.宇文氏35.张氏36.郭氏37.陈氏38.綦母氏39.靳氏40.都氏41.马氏42.李氏43.冯氏44.麻氏45.曹氏46.赫连氏(铁弗氏、铁伐氏、弗氏、杜氏)47.费连氏(费氏)48.破六韩氏(破落汗氏、破六汗氏、潘六奚氏、步六汗氏、韩氏)49.万俟氏50.薛氏51.诺护氏52.贺略氏53.何奈氏屠各1.金氏2.梁氏(拔列兰氏)3.刘氏4.独孤氏(刘氏)5.路氏6.毕氏7.姚氏8.郁氏9.黄氏10.隗氏稽胡1.贺遂氏(贺悦氏、忤城氏、贺术氏)2.伏氏3.卢水胡4.治氏5.封氏6.兰氏8.盖氏(盖楼氏)9.盂氏二、鲜卑、乌桓、东裔之属鲜卑慕容部1.慕容氏2.慕舆氏3.豆卢氏(吐伏卢氏、卢氏)4.默容氏(怡氏)5.悦氏6.孙氏7.佟氏(冬氏)8.淑氏9.丁氏10.卫氏11.宿勤氏12.乙那楼氏(乙那娄氏、一那蒌氏、蒌氏)13.可足浑氏(可朱浑氏、渴烛浑氏、渴烛氏、朱氏)14.仇尼氏15.徒何氏16.若久氏17.晵氏18.谷会氏(会氏)19.攸氏20.市氏21.斛谷氏22.素和氏(和氏)23.莫那娄氏(末那娄、末那楼、莫氏)乞伏部1.斯引氏2.出连氏3.武群氏(武都氏)4.密贵氏6.提氏7.莫侯氏8.边氏9.丑门氏10.越质氏11.匹氏(匹娄氏、娄氏)12.叠掘氏13.破多兰氏(破多罗氏、潘氏)秃发部1.秃发氏(源氏)2.鍮勿氏3.婆衍氏4.伊力氏(悦力氏)5.折掘氏(折屈氏,折氏)吐谷浑部1.吐谷浑氏(谷浑氏)2.白杨提氏(白氏)3.乞氏4.窟略氏5.可沓氏(可达氏)6.念氏7.时氏8.树洛干氏(树氏)9.乙弗氏(乙氏、羽弗氏、燕弗氏)拓跋部1.托跋氏(拓跋氏、擒拔氏,元氏)2.娥氏3.纥骨氏(胡氏)4.普氏(普乃氏、周氏)5.拔拔氏(长孙氏)6.达奚氏(奚氏)8.丘敦氏(丘氏、丘乃敦氏)9.侯氏(亥氏)10.乙旃氏(叔孙氏)11.车焜氏(车氏)12.丘穆陵氏(穆氏)13.步六孤氏(陆氏、伏鹿孤氏、步鹿孤氏)14.贺赖氏(贺氏)15.独孤氏(刘氏)16.贺楼氏(楼氏)17.万忸于氏(万纽于氏、勿忸于氏、于氏)18.是连氏(连氏、是兰氏)19.仆阑氏(仆氏)20.若干氏(苟氏)21.拔列氏(梁氏)22.拨略氏(拔略氏、苏氏)23.若口引氏(寇氏)24.叱罗氏(罗氏)25.普陋茹氏(普六茹氏、茹氏、普录如氏)26.贺葛氏(葛氏)27.是贲氏(拾贲氏、封氏)28.阿伏干氏(阿氏)29.可地延氏(延氏)30.阿鹿桓氏(鹿氏)31.他骆拔氏(骆氏)32.薄奚氏(薄氏)33.乌丸氏(桓氏)34.素和氏(和氏)35.吐谷浑氏36.胡古口引氏(侯氏)37.贺若氏38.谷浑氏(谷会氏、浑氏,谷氏)39.匹娄氏(娄氏)40.俟力伐氏(鲍氏)41.吐伏卢氏(卢氏)42.牒云氏(云氏)43.是云氏(是氏)44.叱利氏(利氏、叱黎、叱列)45.副吕氏(副氏,富陵氏、富吕氏)46.那氏48.乞扶氏(扶氏)49.可单氏(单氏)50.俟几氏(几氏)51.贺儿氏(儿氏)52.吐奚氏(古氏)53.出连氏(毕氏)54.庾氏55.贺拔氏(何氏)56.叱吕氏(吕氏)57.奠那娄氏(莫氏)58.奚斗卢氏(索卢氏)59.莫芦氏(芦氏)60.出大汗氏(韩氏)61.没路真氏(路氏)62.扈地干氏(扈氏)63.奠舆氏(舆氏)64.纥干氏(纥汗氏、干氏)65.俟伏斤氏(伏氏)66.是楼氏(高氏)67.屈突氏(屈氏)68.沓卢氏(昝卢氏、沓氏、咎氏)69.嗢石兰氏(乌石兰氏、石氏)70.解枇氏(解氏)71.奇斤氏(奇氏)72.须卜氏(卜氏)73.丘林氏(林氏)74.大奠干氏(邰氏)75.尔绵氏(绵氏)76.盖楼氏(盖氏)77.素黎氏(黎氏)78.壹斗眷氏(明氏)79.叱门氏(屈门氏、厍门氏、吐门氏、门氏)80.宿六斤氏(宿氏)81.馝邗氏(邗氏)82.唯难氏(山氏)83.屋引氏(房氏)84.树洛干氏(树氏)85.乙弗氏(乙氏)86.宇文氏87.慕容氏88.茂眷氏(茂氏)89.宥连氏(云氏)90.纥豆陵氏(窦氏)91.侯莫陈氏(陈氏)92.大洛稽氏(稽氏)93.柯拔氏(柯氏)94.尉迟氏(尉氏)95.步鹿根氏(步氏)96.破多罗氏(潘氏)97.叱干氏(薛氏)98.俟奴氏(俟氏)99.辗迟氏(展氏)100.费连氏(费氏)101.綦连氏(綦氏)102.去斤氏(艾氏)103.渴侯氏(缑氏)104.叱卢氏(祝氏)105.和稽氏(缓氏)106.菟赖氏(就氏)107.嗢盆氏(温氏)108.达勃氏(褒氏)109.独孤浑氏(吐斤氏、杜氏)110.郁郁甄氏(郁筑鞬氏、甄氏)111.纥奚氏(嵇氏)112.越勒氏(越氏)113.叱奴氏(狼氏)114.渴烛浑氏(朱氏)115.库褥官氏(库氏)116.乌洛兰氏(兰氏)117.一那蒌氏(蒌氏)118.羽弗氏119.屈卢氏120.屈同氏121.屈男氏122.邢莫氏(刑莫氏、莫氏)123.缬那氏124.车成氏125.乌兰氏(乌氏)126.赤小豆氏(豆氏)127.俟玄氏(玄氏)128.薛孤氏(萨孤氏)129.鸟船罗氏130.谷会氏(谷氏)131.吐万氏(统万氏、吐万氏、万氏)132.譬历辰氏(辰氏)133.骨咄禄氏(禄氏)134.惟氏(祁氏)135.刹利氏136.剟赖氏137.刾门氏138.双氏139.受氏140.阿邱氏141.淮夷氏142.泥丘氏143.受酉氏(酉氏)144.呼卢氏145.东卢氏146.乙干氏147.大野氏(达野氏,达阇氏)148.库汗氏149.可那氏150.贺屯氏151.普屯氏152.可频氏153.那卢氏154.武罗氏155.武仲氏156.武成氏157.湛卢氏158.精娄氏159.折娄氏(折娄氏)160.冠军氏161.骆雷氏162.李兰氏163.何訾氏164.井强六斤氏165.卑氏(鲜卑氏)166.车非氏167.也蛭氏168.莫仁氏169.拓王氏乌桓(丸)1.郝氏2.鲁氏3.王氏(乌丸氏、乌桓氏、乌氏)4.渐氏5.薄氏(薄奚氏)6.展氏(辗迟氏)7.库傉官氏(库褥官氏、库褥管氏、库氏)库莫奚1.屈突氏2.阿会氏豆莫娄1.莫芦氏(芦氏、大莫芦氏、豆莫娄氏)朝鲜1.王氏2.张氏3.韩氏4.苏氏扶余1.夫余氏(扶馀氏、凫腴氏、馀氏)高句丽1.高氏2.马氏3.葛氏4.盂氏5.孙氏6.董氏7.冀氏8.似先氏(姒先氏、似氏)9.盖氏10.周氏百济1.冯氏2.糜氏3.于氏4.姐氏5.杨氏6.会氏7.沙氏8.赞氏9.解氏10.木氏(沐氏)11.燕氏12.刕氏13.贞氏14.国氏15.苗氏16.台氏17.慕氏新罗1.金氏三、高车、柔然、突厥之属丁零、高车1.鲜于氏(宣于氏、鲜氏)2.洛氏3.严氏4.杨氏5.狄氏(翟氏)6.袁纥氏(韦纥氏)7.斛律氏8.解批氏(解氏、契苾氏)9.护骨氏(纥骨氏、胡氏、元氏)10.异奇斤氏11.泣伏利氏(乞伏氏、乞佛氏、乞步氏、乞扶氏,扶氏)12.叱卢氏(叱洛氏、叱罗氏、叱雷氏)13.乙旃氏(乙干氏、叔孙氏)14.大连氏(地连氏、地伦氏)15.窟贺氏(窟贺伏氏)16.达薄干氏(达步干氏、达薄氏、达步氏、达勃氏、褒氏、裒氏)17.阿仑氏18.莫允氏19.俟分氏(俟斤氏、俟伏斤氏、奇斤氏)20.副伏罗氏(覆罗氏)21.乞袁氏22.右叔沛氏23.越勤氏(越勒氏、越氏)24.黜弗氏25.素古延等氏26.斛拔氏(贺拔氏、火拔氏、何氏、呼拔奚氏)27.乜列氏28.高车氏29.勑力氏(敕勒氏)30.易氏31.拔也氏(薄野氏)32.斛斯氏(斛粟氏、斛薛氏)33.屋引氏(房氏)34.纥奚氏(嵇氏)35.纥突邻氏(纥豆陵氏、窦氏)36.俟吕邻氏(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俟吕氏、叱吕氏、吕氏)37.库若干氏38.吐突邻氏39.解如氏柔然(蠕蠕)1.郁久闾氏(闾氏)2.尔绵氏(绵氏)3.阿伏干氏(阿氏、阿薄干氏)4.茹茹氏(茹氏)5.俟力伐氏(鲍氏)6.植黎氏202突厥1.阿史那氏(史氏)四、蛮越溪俚之属南蛮1.满氏(蛮氏、瞒氏)2.巴氏3.樊氏4.瞫氏(覃氏,潭氏、镡氏)5.相氏6.郑氏7.税氏8.雷氏9.许氏10.梅氏11.世氏12.成氏13.田氏14.法氏15.赵氏16.潘氏17.羊氏18.陈氏19.詹氏20.高氏21.黄氏22.文氏24.鲁氏25.向氏26.冉氏27.卜氏28.石氏29.桓氏30.柳氏31.秦氏32.盘氏33.蒙氏34.叔氏35.孙氏36.楚氏37.李氏东越1.丁氏2.吕氏3.摇氏(徭氏)4.华氏5.革氏6.吴氏7.建氏8.多氏9.驺氏(邹氏)10.鄮氏山越1.祖氏2.金氏3.毛氏4.陈氏5.费氏6.周氏7.郎氏8.施氏9.潘氏11.秦氏12.斯氏13.张氏14.詹氏15.何氏16.洪氏17.苑氏18.常氏19.尤氏20.彭氏21.董氏22.王氏23.李氏24.路氏25.方氏27.谢氏28.林氏29.黄氏溪族1.陶氏2.胡氏3.熊氏4.陈氏5.余氏6.周氏7.侯氏南越1.史氏(揭阳氏)2.须氏3.都氏4.区氏(欧氏、瓯氏)5.居氏6.毕氏7.黄氏8.徵氏10.诗氏11.番氏12.赵氏13.范氏14.卢氏15.阮氏俚族1.张氏2.滕氏3.岑氏4.王氏5.周氏6.李氏7.莫氏8.并氏9.洗氏10.冯氏11.钟氏12.蒋氏13.虞氏14.杜氏15.庞氏16.梁氏17.罗氏18.陈氏19.宁氏20.何氏21.陆氏五、羌氐西南夷之属羌族1.无弋氏2.罕井氏3.研氏5.傅氏6.巩氏7.白氏8.甲氏9.羌氏10.西羌氏11.雷氏(累姐氏)12.姚氏13.同蹄氏(同氏、遆氏、铜鞮氏)14.钳耳氏(王氏)15.夫蒙氏(不蒙氏、凭氏)16.屈男氏(屈南氏)17.荔非氏(利非氏、丽飞氏)18.儁蒙氏19.俱氏20.虵蛭氏(虵氏、郅氏)21.敛氏22.党氏(瓽氏)23.金氏24.彭氏25.弥姐氏(弥且氏、集木且氏)26.梁氏27.窦氏28.纡氏29.奠折伊(莫者氏、莫遮氏)30.昌氏31.句岂氏32.输报氏33.邓若氏34.仇氏35.捌氏36.宋氏37.像氏(象氏)38.董氏39.吕氏40.钟氏41.东氏42.傍氏(旁氏)43.昨和氏44.蒲囿氏45.蒲城氏46.茄罗氏47.苏农氏48.鲁步氏49.蒲姑氏50.赵氏氐族1.由氏2.余氏3.垣氏4.杨氏5.齐氏6.仇氏7.隗氏8.李氏9.苟氏10.鱼氏11.赵氏12.徐氏13.梁氏14.潘氏15.费氏16.苏氏17.雷氏18.苻氏(蒲氏)19.伏氏20.强氏21.单氏(可单氏)22.张氏23.董氏24.石氏25.卫氏26.窦氏27.姜氏28.彭氏29.毛氏30.令狐氏31.啖氏32.吕氏34.王氏35.焦氏36.邵氏37.魏氏38.盖氏六、西域之属楼兰等国1.鄯氏(鄯善氏)2.龙氏3.焉耆氏4.且末氏5.悉居氏6.白氏(帛氏)7.刘氏8.于氏9.尉迟氏(尉氏、郁持氏)10.车氏11.那氏(破落那氏)12.支氏13.温氏(愠盆氏)14.吐火氏(吐和氏、吐贺氏)支胡1.月氏2.杆氏3.北宫氏4.五氏羯族1.石氏2.王氏4.冀氏5.吴氏6.桃氏7.孙氏8.侯伏侯氏(侯氏、护佛侯氏)契胡1.尔朱氏2.乙速孤氏昭武九国1.康氏2.邵氏3.何氏4.史氏5.曹氏6.穆氏7.米氏8.安氏天竺1.竺氏2.夔氏3.湿氏4.骨氏5.左氏6.阿逸多氏7.安黎人氏。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融合我国民族融合的总体概括今天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是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
与汉族一样,各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也是多源多流,源流交错的。
在东北地区,历史上出现过东胡族系、肃慎族系等几大族系。
各族系先后出现的民族,东胡族系有乌桓、鲜卑、室韦、契丹、库莫奚等;肃慎族系有挹娄、忽吉、靺鞨、女真、满族等。
这些族称,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更迭,它反映的是各族体之间的离散、聚合与融合的过程。
在西北地区,吐谷浑和党项羌的融合最为典型。
吐谷浑源于辽东的慕容鲜卑,西迁后兼并各族,建立了一个广土众民的民族政权。
经过二三百年的民族融合,其统治下的鲜卑、氏、羌、匈奴、高车、突厥、西域胡人和汉人,逐渐聚合成一个新的族体——吐谷浑族。
继吐谷浑解体后,西北又形成以党项诸部为核心,聚合吐蕃各部,包括汉、回鹘等族在内的民族融合,其结果又形成新的族体——党项羌。
在南方地区,百越族群支系繁多,历史上有句吴、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滇越等。
这些民族的先民,早在商周时期就和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秦汉以后,一部分逐渐与汉族融合,一部分经过长期分化、聚合和演变,与今日壮侗语族的壮、傣、侗、布依、水、毛南、黎等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边疆地区各族体的源流如此,某一具体民族的聚合过程也大致是这样的。
如形成于元代的回族,其来源是在13世纪初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被迁发或自愿东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和西亚各族人民,以及部分回鹘人。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又不断融合进汉、维吾尔、蒙古等族,尤其是融入汉族的血统最多。
这种汉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多源多流、源流交错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一种源远流长的血缘相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发展着相互间的同化和融合的民族关系格局。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四个时期及特点(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1
中国古代民族列表
中国古代民族列表主要收录中国境内曾经出现过的民族或部落,兼收
只有史籍中才能找到的古代小国。古代民族通过迁徙、融合、分化,
形成了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现代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几乎融合了中
国古代所有的民族;在中国典籍中,古代民族建立的国家有时和民族
同名,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有的成为邻国的主体民族;在现代汉语
有的赋予很多含义,如“蜀”至少包含三个含义即,1、四川省的简
称;2、古代蜀国、三国时期的蜀汉,3、古代民族蜀 (古民族);因
此,编辑时必须“重新定向”或者“消歧义”链接,参见“辽”。
A
安东骨
B
巴人
巴氏之
戎
白蛮
白山
白夷
百濮
百越
北道十二国 北狄 北戎 裨离 伯咄 C 藏貊 赤夷 爨 楚(楚人) D 达莫娄 鞑靼 大理国 大荔之戎 大月氏 掸 党项
狄
氐
滇
滇僰
东爨
东胡
东夷
豆莫娄
丁零
E
F
2
方夷 风夷 夫余 凫夷 附国 G 高车 圪僚 葛僚 葛逻禄 邽 鬼戎 绲戎 高句丽 H 号室 河蛮 貉 貉貊 黑车子 黑汗 华夏(华夏族) 黄夷 黄帝部落 回纥 荤粥 J 姬戎 冀之戎 建州女真 姜戎 羯 鸠僚 九黎 九夷 K 喀喇可汗 寇漫汗 库莫奚 昆明 L 莱夷 褴破东胡 乐浪 骊戎 僚 林胡 楼烦 陆浑戎 骆越 M 蛮 满饰 茅戎
灭烦
闽越
末利
貊
靺鞨
牟奴
蔑儿乞
N
南道十
国
南越
南诏
南蛮
女国
女真
O
瓯越
汪古
P
3
蒲者 濮 僰 Q 契丹 羌 犬戎 畎夷 R 柔然 S 三苗 沙楼 沙陀 山戎 商 绳余 室韦 蜀 束屠 松外蛮 叟 肃慎 粟末 索家 T 天山以北诸国 铁勒 突厥 突骑施 吐蕃 吐谷浑 吐浑 W 倭人 乌古 乌桓 乌蛮 乌蛮七部落 乌孙 勿吉 X 西爨 西戎 西域 西域葱岭诸国 肸(音“西”) 奚 奚夷 习 黠戛斯 夏 鲜卑 猃狁 玁狁 小月氏
匈奴
徐夷
玄兔
玄夷
薛延陀
熏育
熏允
獯粥
Y
炎帝部
落
阳夷
扬越
扬越人
养云
夜郎
夜郎国
一群
伊洛之
戎
夷
4
义渠
挹娄
殷
于阗
于夷
月氏
越
允姓之
戎
Z
笮
指涅
仲云
周
阻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