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制度(终)
- 格式:ppt
- 大小:308.50 KB
- 文档页数:21
民事诉讼追诉时效是多久关于诉讼,⼀般分为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两类,在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就仅仅针对的是相关民事⽅⾯的纠纷,民事诉讼对诉讼时效也是有⼀些要求的,并不是随时进⾏民事诉讼都具有法律效⼒,这⼀点是我们诉讼时特别注重的。
那么民事诉讼追诉时效是多久?下⾯就让店铺⼩编为⼤家详细的讲解吧。
民事诉讼追诉时效是多久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经过法定期限不⾏使⾃⼰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
⼀般权利⼈向⼈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关于民事案件的追诉期民事案件称诉讼时效。
⼀般为三年。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民法院对权利⼈的权利不再进⾏保护的制度。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提出请求的,⼈民法院就强制义务⼈履⾏所承担的义务。
⽽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使请求权的,⼈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我国《民法典》第188条规定的:向⼈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这表明,我国⼀般民事诉讼的⼀般诉讼时效为三年。
《民法典》第188条诉讼时效期间⾃权利⼈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之⽇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权利受到损害之⽇起超过⼆⼗年的,⼈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的申请决定延长。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中,因发⽣⼀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根据《民法典》第⼀百九⼗四条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内,因下列障碍,不能⾏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不可抗⼒;(⼆)⽆民事⾏为能⼒⼈或者限制民事⾏为能⼒⼈没有法定代理⼈,或者法定代理⼈死亡、丧失民事⾏为能⼒、丧失代理权;(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或者遗产管理⼈;(四)权利⼈被义务⼈或者其他⼈控制;(五)其他导致权利⼈不能⾏使请求权的障碍。
第1篇一、引言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该权利丧失法律保护的一种法律制度。
在我国,诉讼时效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
本文将围绕诉讼时效二年的法律规定,从时效的概念、适用范围、起算时间、中止和中断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不行使自己的权利,导致该权利丧失法律保护的法律制度。
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丧失胜诉权,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其诉讼请求。
三、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诉讼时效适用于以下民事法律关系:1. 侵权责任法律关系;2.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3. 合同法律关系;4. 无因管理法律关系;5. 信托法律关系;6. 其他法律关系。
四、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是指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具体起算时间如下:1. 侵权责任法律关系: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2.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3. 合同法律关系: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合同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4. 无因管理法律关系: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无因管理行为之日起计算;5. 信托法律关系: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信托关系存在之日起计算;6. 其他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定的起算时间计算。
五、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1. 诉讼时效的中止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权利人无法行使权利的情况下,诉讼时效期间暂时停止计算。
中止事由消失后,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中止事由包括:(1)不可抗力;(2)权利人或者其他有关当事人死亡;(3)权利人或者其他有关当事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4)权利人或者其他有关当事人被宣告失踪;(5)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8年8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08年8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50次会议通过)法释〔2008〕11号为正确适用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第二条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
第三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第四条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六条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不能确定履行期限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第七条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请求撤销合同的,应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五条关于一年除斥期间的规定。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是指民事案件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最终确定案件的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得以明确,案件得以解决的过程。
在我国,民事案件的法律程序终结主要包括调解、判决、裁定、和解、撤诉、执行完毕等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进行探讨。
二、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的方式1. 调解调解是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的一种重要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2. 判决判决是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的主要方式。
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和法律规定,对案件的事实和权利义务关系作出明确的认定和裁决。
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
一审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第一次审理后作出的判决;二审判决是指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当事人上诉后,上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
3. 裁定裁定是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的一种辅助方式。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根据案件需要,对程序问题作出的决定。
裁定分为程序裁定和实体裁定。
程序裁定是指对案件程序问题作出的决定,如管辖权异议裁定、先予执行裁定等;实体裁定是指对案件实体问题作出的决定,如财产保全裁定、先予执行裁定等。
4. 和解和解是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的一种非诉讼方式。
和解是指当事人之间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自愿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解决民事纠纷。
和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
5. 撤诉撤诉是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的一种方式。
撤诉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终止诉讼程序。
撤诉分为自愿撤诉和申请撤诉。
自愿撤诉是指当事人主动提出撤诉申请;申请撤诉是指当事人因特殊情况,向人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
6. 执行完毕执行完毕是民事案件法律程序终结的一种方式。
执行完毕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按照法定程序,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分配,使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到实现,案件得以终结。
Don't think about creating the sea, you must first start with small river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民事诉讼时效是2年还是3年?有关新的法律诉讼时效和开始执行时间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在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中,一个案件超过了一定的时限时,即使向法院起诉,在审理过程中查明时效已过的法院就不会受理了,这也表示当事人不再有案件的诉讼权利了。
那么民事诉讼时效是2年还是3年?有没有特殊情况的?在下文作出解答。
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了胜诉权的法律制度。
虽然起诉法院会受理,但法院查明超过诉讼时效,会判决驳回。
我国的诉讼时效,有如下四类:一、通常情况下是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特殊时效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下列时效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规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其他还有如《担保法》中规定的“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等。
三、特殊时效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起时计算。
四、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我国《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2020民事诉讼时效一、2020民事诉讼时效1、普通诉讼时效:《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短期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3、最长诉讼时效:《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民事诉讼抗辩程序当事人应当在一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诉讼时效只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即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
所谓债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基于债的关系而产生的、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当事人在二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需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该证据必须是新的证据,二是该证据能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
何谓新的证据?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是指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当事人在再审期间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或者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均不予支持。
民事诉讼的抗辩的提出应该是在民事案件进行到诉讼阶段,在案件一审期间(只要是一审宣判前都可以,可以在提交答辩状时向法院提出,也可以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口头向法庭提出。
)提出,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一审为提出二审提出的,失去抗辩权。
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普通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六条短期诉讼时效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第1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案件的终结是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案件能否得到公正、及时的终结,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关系到司法公信力和法律权威的维护。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法律案件终结的条件,旨在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一、案件终结的定义案件终结,是指在法律程序中,由于法定事由或事实原因,导致案件不再继续审理或执行,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执行程序的行为。
二、法律案件终结的条件1. 法定事由(1)当事人自愿放弃诉讼请求或答辩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出于各种原因自愿放弃诉讼请求或答辩。
如原告认为无继续诉讼的必要,可向法院申请撤诉;被告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撤回答辩。
在当事人自愿放弃诉讼请求或答辩的情况下,法院应审查其是否违反法律规定,若不违反,则可裁定终结案件。
(2)调解达成协议调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就争议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经法院审查确认后,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达成协议后,法院应裁定终结案件。
(3)当事人死亡或终止在诉讼过程中,若原告或被告死亡,其继承人、代理人或权利承受人可以继续诉讼。
若被告终止,其权利义务由继承人、代理人或权利承受人承担。
在当事人死亡或终止的情况下,法院应审查继承人、代理人或权利承受人是否具备诉讼资格,若具备,则可裁定终结案件。
(4)撤回起诉或上诉在诉讼过程中,原告或上诉人可以撤回起诉或上诉。
撤回起诉或上诉后,法院应裁定终结案件。
2. 法定程序终结(1)审判期限届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一审民事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审结,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二审民事案件应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审结,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在审判期限届满的情况下,法院应裁定终结案件。
(2)撤诉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撤回起诉。
撤诉后,法院应裁定终结案件。
(3)上诉期限届满在二审民事案件中,上诉期限为收到一审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8.07.18•【文号】法释〔2018〕12号•【施行日期】2018.07.23•【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民事诉讼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8年7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4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2018年7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44次会议通过,自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法释〔2018〕12号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民法总则施行后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
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条民法总则施行之日,诉讼时效期间尚未满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总则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条民法总则施行前,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总则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条民法总则施行之日,中止时效的原因尚未消除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规定。
第五条本解释自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
本解释施行后,案件尚在一审或者二审阶段的,适用本解释;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