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婚姻,条件]从《唐律》看唐代婚姻成立的条件
- 格式:docx
- 大小:18.06 KB
- 文档页数:3
法制天地浅议唐代婚姻立法黄爱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湖北十堰442002)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唐律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楷模。
“唐以前的立法和司法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的,直到唐代才把它有系统有组织地编定起来。
”[1]编定起来的唐律不仅是其以后朝代的立法依据,“它甚至还影响到周边国家,以至于形成了中华法系。
”[2]因此,对《唐律》中婚姻部分的立法进行探讨和评析,必将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完善当今的立法服务。
1唐律关于婚姻成立的规定唐代婚姻成立除一如既往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根据《唐律疏议・户婚律》篇的规定,婚姻的成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婚约;二是要符合一夫一妻制。
婚约有婚书、私约和接受聘财三种表现方式。
“婚书”即书面婚嫁协议。
“男家以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
”(《唐律疏议・户婚律》)男女两家以书面形式允诺婚姻关系。
此婚书不必报官,但可以作为两家缔结婚姻关系的依据;“私约”即口头的婚嫁附带协议。
“约,谓先知夫身老、幼、残、养、庶之类。
”(《唐律疏议・户婚律》)夫家以男方的年龄、健康、身份等在书面协议内不便列明的情况与女家做口头交代并达成协议;“接受聘财”即用财礼表示婚嫁协议,指女方收受了男方的聘礼财物。
聘财数额不限多少,一旦收受即表示许婚,而不论事前是否立过婚书。
所谓“婚礼先以聘财为信”。
可见三者之中,受聘财是确立婚姻的主要标志。
关于一夫一妻制,《唐律疏议・户婚律》中这样规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
”这里的“妻”指的是正妻,只能是一个。
但除了正妻之外,男子可以以各种名义广置妾妇。
婚姻的成立除具备两个条件外,从伦常礼教出发,唐律还对婚姻的成立作了诸多的限制,禁止一定范围内的男女为婚。
主要有以下几种限制:(1)血缘限制。
同宗同姓不得为婚,五服以内的同姓结婚以奸论:“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唐律疏议・户婚律》);(2)伦理限制。
目录Ⅰ.论文摘要 ------------------------------------------- 2 Ⅱ.正文 -------------------------------------------- 3 唐代婚姻背景------------------------------------ 31.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32唐代妇女的婚姻生活----------------------------------53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73.1宫廷妇女参政-------------------------------------- 73.2 家庭事务决策--------------------------------------------- 83.3婚姻自主-----------------------------------------9Ⅲ.结束语 -------------------------------------------- 11Ⅳ.参考文献 -------------------------------------------- 14论文摘要我所选定的例子是中国的唐代社会,这不仅仅是因为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在封建时代中最为辉煌的时期,而且因为很奇怪的在唐代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分析出哪些因素造就了当时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单推测出决定女性地位的原因了。
说唐代的妇女地位较高,这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
比如从婚恋问题上来讲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唐代社会中,婚姻法律制度经历了多次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
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律是唐武德六年颁布的《唐律疏议》。
这一法律系统明确了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和合同性,规定了各种婚姻形式的许可与禁止,以及离婚和再婚的程序和条件。
在唐代,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契约关系。
婚姻的基本内容包括男女双方的互相承诺和相互尊重,以及夫妻双方的财产和权益的继承问题。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应当保持忠诚和互助的原则,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尊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在唐代,婚姻形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男女之间的婚姻外,还有同性婚姻和群婚等形式。
同性婚姻在唐代并不被认为是非法的,唐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同性婚姻的记录。
至于群婚,则是指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情况,群婚多见于富贵人家。
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还规定了离婚和再婚的程序和条件。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在婚姻关系中出现严重矛盾而无法协调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可以提出离婚申请。
离婚的条件包括夫妻双方的主观意愿,以及相关证据的提供。
而再婚则需要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
此外,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以妇女权益保护为目的的法律规定。
比如,《唐律疏议》规定,杀妻弃儿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女方在离婚后可以保留婚前的财产和权益。
综上所述,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完善。
在这一制度中,婚姻被看作是一种合法的契约关系,男女双方有权自主选择对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婚姻形式多样化,离婚和再婚也被规定得相对清晰。
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对后来的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朝婚姻制度摘要:唐朝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与国家的各项制度有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唐朝的婚姻制度着手,分几个部分论述了唐朝的婚姻法律文化,展现了唐朝的婚姻状况。
文章论述了唐朝婚姻的缔结与解除,以及婚姻的几个禁止性条件,最后简要论述了婚姻中财产的分配或继承。
关键词:唐朝婚姻制度婚姻缔结婚姻解除财产分配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小家和谐安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而婚姻关系则是一个家庭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变迁,到唐代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婚姻制度。
唐朝婚姻的缔结、解除都有具体的制度要求,既有继承前代的,也有根据王朝自身的需要进行创新的。
另外,唐朝关于婚姻的禁止性条件、婚姻中的财产也有相关的制度要求。
一、婚姻的缔结《礼记·婚义》中说到:“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1这就说明了在古代社会婚姻的重要作用,两姓姻缘的缔结,一为祭祀,二位生育。
这也就是封建社会重视婚姻的原因:祭祀能保持后辈对祖先的崇拜,生育后代则确定了对后代的责任,从而再次建立起子孙对自己的崇拜,这些“崇拜”构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
出于对婚姻的重视,唐王朝严把婚姻的缔结这一关。
唐朝婚姻的缔结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一夫一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一)“一夫一妻制”《唐律·户婚》中的“有妻更娶”条就规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
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
各离之。
”1也就是规定每一名男子只能娶一名女子为妻,已经娶妻的男子如果再娶一位妻子,则流放一年,女方也有罪;如果这名男子隐瞒了已经娶妻的事实,则流放一年半,不知情的女方不犯罪,并强制离婚。
但唐律中却没有明确的禁止纳妾的规定,而是对社会上层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而确定了不同的纳妾数量,对社会下层有“承祀继世”需要的纳妾表示支持和默许。
唐律虽然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往往与“多妾制”并行。
《唐律疏议》又名《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共12篇,30卷,502条。
各个篇目为:明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第一篇《名例》即总则,其余十一篇是分则。
一眼不难看出的《户婚律》应该是古代律法中的“婚姻法”。
什么是父母之命,《户婚律》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
”应听尊长成婚者,不从是要受罚的。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则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两人意愿结婚了,就该走法律途径了。
《唐律》: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
就是说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六礼又是什么呢,具体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等同于我们社会现行的提亲,定亲,迎娶吧。
婚姻成立还必须具备婚约,这是六礼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有了这一个环节,便产生了人身的约束力。
婚姻成立的条件:(1)嫁娶有媒是《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的,可见其重要性。
《唐律疏议—户婚律》:“诸违律为婚,虽有媒聘,而恐吓娶者,加本罪一等;强娶者,又加一等。
”相辅相成在这里得以体现。
(2)婚书(3)有私约(4)受聘财上三条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法律效力:如果男女双方已有私约或报婚书,或女方家庭已接受男方家的聘财,而另许配给他人,唐律规定对女方尊长杖一百。
从这里不难看出唐代法律积极地维护社会信用,对于婚书的法律效力给予保护,从而也减少了婚姻方面的法律纠纷。
看完唐律结婚,相比之下我国现行婚姻法就行之有效多了。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1672021年第4期(2021年4月)No.4 2021一、唐代婚姻的成立婚姻是维系人类生产的纽带,是形成家庭的基础,也是稳定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婚姻的缔结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生活环境、风俗人情的影响。
唐代婚姻的成立以符合法定条件为前提,包括必要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
(一)唐代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1.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一妻制”是古代婚姻法律中重要的原则,是指一名男子只允许娶一位妻子,这个妻子也就是所谓的正妻。
法律只承认妻子的地位,这是为了防止宗法制的混乱,维护嫡长子继承权位的原则,同时也保证宗室的纯正。
《唐律》中提到“一夫一妇,不刊之制。
”这也是在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禁止破坏这一基本原则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妻和妾的身份地位是有尊卑之分的,但法律对男子纳妾没有数量的规定。
在对“一夫一妻制”作出严格限制的同时,男子也可以依其社会地位、身份等级的不同来确定纳妾的数量以确保家族的延续。
2.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古代婚姻以家族利益为目的,不涉及个人的感情状况。
子女没有婚姻决定权,子女的婚姻问题由父母决定。
唐代法律中,规定了婚姻的成立必须有媒人。
《唐律疏议》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1]。
可见,媒人在婚姻缔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撮合婚姻的当事人,在婚姻中是必不可少的。
3.严格遵守“许婚”制度婚书、私约和聘财是“许婚”制度的三种表现形式。
这三种表现形式只要具备其一,就表明男女双方已有婚姻关系。
首先,婚书是双方订立婚约的书面形式,包括姓名、年龄、家庭情况等。
一旦订立婚书,是不可以任意变更的。
如果女方悔婚,会受到杖刑六十的处罚,并且之前的婚约仍具有法律效力。
但法律对男方在婚姻中的限制规定较为宽松,如果男方悔婚,女方不用返还聘财,在这里男方是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
其次,所谓私约,是指男女双方两情相悦,私定终身时订立的契约。
私约“或报婚书,如此之流,不得辄悔,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约”[2]。
最后,聘财是指男方对女方家下的聘礼,女方家收受聘财就表明婚姻成立。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代律法的主要编纂工作之一,全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包括婚姻制度。
该书对于了解唐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法律关系。
在《唐律疏议》中,婚姻制度主要体现在婚姻的订立、终止和婚后的权益保护等方面。
关于婚姻的订立,唐代的婚姻制度有几个重要特点。
婚姻的订立需要经过家庭的协商和同意。
《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婚姻的条文明确规定了开明家庭对子女婚事的重要性,并强调不得擅自损害子女的婚事权益。
唐代的婚姻订立需要进行一定的礼仪和仪式。
在《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婚礼的规定,要求进行适当的聘礼和嫁妆,以示双方婚姻的正式和庄重。
唐代的婚姻制度也关注婚姻的终止和解除。
在《唐律疏议》中,有关于婚姻解除的规定,主要包括死亡解婚、亲属抵触导致的解婚和丧失条件的解婚等情况。
对于夫妻双方有合作共同努力的情况,死亡解婚的原则是重视妇女的权益保护,规定妇女可以享受丈夫的遗产和财产。
在妇委地位低下的情况下,女方提出离婚的要求,她需要充分证明丈夫对她的虐待或恶劣行为才能获得离婚的权利。
婚姻关系建立后,唐代的婚姻制度还关注婚姻中的权益保护。
《唐律疏议》规定了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对违反婚姻关系的行为进行了惩罚。
妻子对丈夫的不忠行为可能导致妻子丧失婚姻权益,而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行为或其他不当行为可能导致丈夫受到法律制裁。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和特点,并从中了解到唐代社会对于婚姻关系的重视和保护,以及对于妇女权益的保护。
对于现代社会的婚姻制度改革和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婚姻制度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第1篇一、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典范。
在这一时期,胡汉通婚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也丰富了社会文化。
为了规范胡汉通婚行为,唐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
本文将从唐朝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入手,探讨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唐朝胡汉通婚的历史背景1. 胡汉交融的背景唐朝前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关系相对和谐。
在此背景下,胡汉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民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胡人进入中原,与汉族人民相互交流、学习,逐渐融入汉族社会。
2. 通婚现象的兴起随着胡汉交往的加深,通婚现象逐渐兴起。
一方面,胡人为了更好地融入汉族社会,寻求与汉族通婚;另一方面,汉族人也愿意与胡人通婚,以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胡汉民族的融合。
三、唐朝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唐朝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主要依据《唐律疏议》和《唐律》等法律文献。
《唐律疏议》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对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详细阐述。
2. 法律内容(1)婚姻条件《唐律疏议》规定,胡汉通婚必须遵循一定的条件。
首先,双方必须自愿;其次,男方必须是胡人,女方必须是汉族;再次,双方年龄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具体而言,男方年龄不得低于十六岁,女方年龄不得低于十四岁。
(2)婚姻程序胡汉通婚的程序与汉族通婚程序基本相同。
首先,双方需向当地官府提出申请,官府审核通过后,方可举行婚礼。
婚礼仪式可参照汉族婚礼仪式,也可结合胡人习俗。
(3)婚姻效力胡汉通婚的法律效力与汉族通婚相同。
双方结婚后,享有与汉族婚姻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如有纠纷,可参照《唐律疏议》等法律文献进行处理。
(4)离婚规定胡汉通婚的离婚规定与汉族通婚相同。
双方自愿离婚的,可向官府提出申请,经官府批准后,方可离婚。
如有家庭纠纷,可参照《唐律疏议》等法律文献进行处理。
3. 法律影响(1)促进了胡汉民族的融合唐朝胡汉通婚的法律规定,使得胡汉民族间的婚姻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唐律疏议婚姻制度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唐朝那些有意思的婚姻规矩,说实话,看完《唐律疏议》里的婚姻制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那些规定细致得简直像是在给古人谈恋爱开处方!说到结婚年龄,唐朝可有讲究了!男子要满十五岁,女子要满十三岁才能成亲。
要是谁敢不到年龄就偷偷结婚,那可是要挨板子的!就像现在未成年人不能结婚一样,古人也懂得保护青少年呢。
婚姻大事讲究门当户对,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唐朝把人分成几个等级,像是官员家庭、平民百姓啊,都得找门当户对的人家。
要是官员家的姑娘嫁给平民,那可是要受处罚的,就跟现在的豪门望族不愿意和普通人家结亲一个道理。
要说最严格的,就是这个"同姓不婚"的规定了。
同姓的人不能结婚,就算你们祖上隔了八百代,也不行!这规定可真是严格得让人直咧嘴。
不过仔细想想,也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挺有科学道理的。
还有这个"守孝期间不得结婚"的规定,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在这期间想谈恋爱?对不起,不行!就像是给爱情按下了暂停键。
要是谁敢在守孝期间偷偷摸摸去相亲,那可是要受重罚的。
唐朝对重婚的处罚特别重,简直比现在还严!要是敢脚踏两条船,那可是要吃大苦头。
男的重婚要坐牢,女的也跑不了,连帮着说媒的人都要受罚,可以说是株连九族啊!说到离婚,唐朝倒是挺开明的,定了"七出三不去"的规则。
要是碰上婆婆不喜欢的儿媳妇,也不能随便休妻,得看是不是触犯了"七出"的规定。
要是媳妇有"三不去"的情况,那就是打死也不能休!有趣的是,唐朝还规定了"议婚不成,财物要还"。
就是说,如果订婚后反悔了,彩礼必须退还。
这规定放到现在都挺实用的,看来古人早就想到这一点了!唐朝的婚姻制度还特别照顾寡妇,规定寡妇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再嫁。
要是有人强迫寡妇改嫁,那可是要受重罚的。
这一点还挺尊重女性的,让人觉得挺暖心。
对于婚礼的操办,唐朝也有严格规定。
Open Journal of Legal Science 法学, 2023, 11(4), 2569-2574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jls https:///10.12677/ojls.2023.114368浅议《唐律疏议》中的婚姻法律制度庄梦竹,李宁宁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收稿日期:2023年4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2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8日摘要 唐律是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之一,其相关法律条文较为完备,其中的婚姻制度亦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通过对唐代婚姻缔结的基本原则、婚姻成立和解除婚姻的相关条件等内容进行探讨,发现唐代婚姻法不仅对于提高妇女地位、稳定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对唐朝的繁荣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特色,对后代各朝婚姻立法的典范,深刻影响了后世。
迄今为止,唐代婚姻法的部分法律规定对我国目前的婚姻立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
关键词唐律,婚姻法律制度,启示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Legal System of Marriage in the Tang CodeMengzhu Zhuang, Ningning LiSchool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Received: Apr. 17th , 2023; accepted: Apr. 27th , 2023; published: Jul. 18th , 2023AbstractThe Tang Code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egal code, and its related legal provisions are relatively complete. The marriage system among them is also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riag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relevant condi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ssolution of marriage. It is found that the mar-riage law of the Tang Dynasty not onl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women’s status, stabiliz-ing family relations,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an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ng庄梦竹,李宁宁Dynasty,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content. I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So far, some legal provisions of the Marriage Law of the Tang Dynasty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marriage legislation,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marriage legal system in China.KeywordsTang Code, Legal System of Marriage, Enlightenment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于其间的《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唐代婚姻的习俗和其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法,也是后代各朝婚姻立法的典范,唐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在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所推崇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当代对唐代婚姻立法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局限性的认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也可使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
一、唐代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唐代的律令制度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阶段。
律疏是汉代以来法律学发展的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
唐律、疏律对后世法典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终南宋(1279年)之世,一直作为现行法延续实施。
因此,唐律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法典。
唐代的律令制度对于古代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相关响。
日本以及当时的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受唐代法律的影响更为深远。
笔者对唐律在婚姻方面的立法思想和相关规则进行探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最为成熟的时期,唐律是我国保留下来的较完备的古代成文法,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了礼与法的完美结合。
“礼教”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存留,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二、唐代婚姻法的主要内容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经过绵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和完备。
(一)结婚年龄的规定据记载,唐代曾先后有过两次关于结婚年龄的诏令,第一次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即下诏令:“其庶人男女之无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同类相求,不得抑取。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命其好合。
”规定的年龄为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必须婚媾;第二次是在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发布了一条新的诏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代法典的补充和解释,对唐代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婚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唐代也得到了充分的制度规定和管理。
本文将从唐律疏议中挑选一些内容,探讨唐代的婚姻制度及其特点。
婚姻始于媒介唐律疏议规定:“人或封内或市井,俱有求婚意,则须欲得女子,须先请人作媒。
”这一规定表明,唐代的婚姻是以媒介为起始的。
在婚姻的选择和确认中,媒介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在中间起到了协调双方的作用,使得两个家庭可以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
另外,唐代的媒介一般是家族中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可以根据家族的情况进行调解,避免因婚姻的选择引起家族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唐代,媒介的作用在婚姻的选择中尤为重要。
婚姻俗规载明唐律疏议规定:“父母自取女婿,女子自挑婆家,皆以俗规为主。
”这一规定表明,在唐代的婚姻中,虽然有媒介协调作用,但是,俗规更加重要。
婚姻的选择和确认要参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家族的传统文化。
在婚姻的选择和确认中,父母和女子都必须考虑家庭的利益和家族的尊严。
由此可见,唐代的婚姻制度与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的关系密不可分,婚姻的成立与社会文化的传承相互依存。
婚姻合法年龄界定唐律疏议规定:“女子十三岁,男子十四岁,各可婚嫁。
”这一规定明确了唐代婚姻的合法年龄,即女子13岁,男子14岁。
这也说明,唐代的立法者认为,人成年后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包括婚姻、家庭等。
另外,唐律疏议还规定:“凡男女及寡妇复婚,须以三年为期;三年内得复婚,后不得复婚。
”这一规定限制了男女复婚的时间和次数,为稳定婚姻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婚姻贞操文化强调唐律疏议规定:“凡有妻女,闻有奸者,隐匿不告,皆罚杖一百;知而告者,赏锢一骨。
”这一规定强调了唐代婚姻中贞操文化的重要性。
卫道士在“三从四德”中,就强调了“贞不佚,烈不私”的原则。
在唐代,人们普遍认为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而忠贞与坚贞则是尤其重要的品德。
从《唐律疏议·户婚律》看唐朝婚姻制度的两重性《唐律疏议》是唐朝法典的代表作,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
在中华法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对后世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其《户婚律》中有一些关于婚姻方面的法律条文,能让我们一窥唐代婚姻制度的原貌。
唐朝经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在这样一个繁荣盛世,其婚姻制度较之前朝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
但是唐朝毕竟是一个封建王朝,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仍然十分浓厚,这就使其婚姻制度不可避免的也表现出很强的封建性。
从而形成了唐朝婚姻制度的两重性特征。
下面我们就以《唐律疏议·户婚律》为视角,来看一下唐朝婚姻制度的两重性。
一、封建性在中国古代,封建婚姻的合法形式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种封建婚姻,不是基于男女双方的自愿结合,而是实行包办、买卖、强迫、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
“这种婚姻制度,是封建政权、族权和神权对男女婚姻关系的联合支配。
”[1]在这种“联合支配”下,结婚从来都不是男女双方个人的事情,而是其身后的两个家族为了实现各自目的的大事。
《礼记·昏义》中曾提到过,“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由此可见,男家为子娶妻的目的是侍奉宗庙、繁衍后代;而女家为女嫁夫无非也就是为其提供终生的依靠和保障。
我主要从包办性、买卖性、强迫性和等级性来论述唐朝婚姻的封建性。
(一)包办性中国古代的家庭形式是封建大家长制,男性家长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拥有包办一切的绝对权威,这种包办性主要体现在主婚权上,《白虎通·嫁娶》:“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告父母。
”历朝历代对家长的主婚权都大力保护,《唐律疏议》也不例外。
《户婚律》第188条记载:“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未成者,从尊长。
违者,杖一百。
”可见,“尊长”在子孙婚姻缔结中的决定性作用,其在外者尚且如此,在家者更不必言说。
另外,《户婚律》第195条还记载:“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
第1篇在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深受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古代男女结婚的法律规定主要涉及婚姻的成立、婚姻的解除、婚姻的财产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古代男女结婚的法律规定。
一、婚姻的成立1. 婚姻年龄古代婚姻年龄规定较为严格,男女双方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据《礼记》记载:“男十六而冠,女十四而笄。
”即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为成年,可以结婚。
《唐律疏议》规定:“男女年未十六,不得为婚姻。
”如强行结婚,则属违法。
2. 婚姻程序古代婚姻程序较为繁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纳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出求婚,女方家庭同意后,男方派媒人送彩礼。
(2)问名:男方询问女方姓名、出生年月、家族背景等。
(3)纳吉:男方将女方姓名、出生年月等写在红纸上,贴在门上,表示已确定婚姻关系。
(4)纳征:男方送彩礼,正式订婚。
(5)请期:男方确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
(6)亲迎:结婚当天,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婚姻形式古代婚姻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聘娶婚:男方以彩礼为条件,迎娶女方为妻。
(2)媒妁婚: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达成婚姻协议。
(3)归宗婚:女子出嫁后,如果丈夫去世或离婚,可以返回娘家。
(4)招赘婚:男子到女方家成为赘婿。
二、婚姻的解除1. 解除条件古代婚姻解除条件较为严格,以下列举几种常见情况:(1)夫妻双方自愿离婚。
(2)夫妻一方有重婚、通奸等行为。
(3)夫妻一方患不治之症,无法共同生活。
(4)夫妻一方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2. 解除程序(1)协议离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达成协议后,到官府备案。
(2)官府判决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官府进行调查,判决离婚。
三、婚姻的财产1. 婚姻财产分配古代婚姻财产分配主要依据以下原则:(1)男尊女卑:丈夫享有婚姻财产的支配权。
(2)从一而终:妻子在丈夫去世后,财产归娘家或丈夫的家族。
(3)嫁妆:女子出嫁时,娘家为其准备嫁妆,归女子个人所有。
2. 丧偶后的财产继承(1)有子女: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
从《唐律》看唐代婚姻成立的条件
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唐律》是我国唐朝前期的法律制度的总和。
它继承了中国古代立法的传统,又结合了唐代实际自成体系,无论是从内容上、结构上还是立法技巧上都是空前的严谨和完善,是我国法制史上封建法典的楷模,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尤其是《唐律》中关于婚姻家庭法方面的法律规定更具影响。
在我国,唐朝以后的各封建朝代的婚姻法基本上都借鉴或承袭了《唐律》。
《唐律》对于一段婚姻是否成立做出了极为详尽的规定。
唐代婚姻成立的首要前提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唐律》中《户婚》篇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
可见婚姻大事应由父母作主。
父母对卑幼的主婚权自西周以来就成为法定原则,《唐律》的规定更为完备。
明确规定,父母可包办卑幼的婚姻,子女若不服从,父母可告官,杖一百。
如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父母告官,就将追究刑事责任。
又媒妁之言,按《说文》的解释: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
媒妁的作用就是把互无关系的男女撮合在一起。
所以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男女婚配的先行条件。
《释名》曰:婚,昏时成礼也,姻,女因媒也。
可谓是无媒不成婚。
据《诗经齐风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由此可见,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自古是婚姻缔结的必备条件,唐代也不例外。
在《唐律》中,父母、尊长对子女拥有完全的主婚权,媒妁之言具有的合法地位,从而使包办婚姻在唐代制度化、法律化。
唐朝婚姻成立的第二个条件就是遵循六礼的婚礼程序,尤其是婚约一礼。
我国唐朝婚姻礼俗基本沿袭汉以来的婚姻习惯。
唐律以妻为妾条疏议曰: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就是说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必须具备六礼,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六礼的具体步骤是采纳、问明、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婚约,就是六礼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有了这一环节,婚姻之事于是定,产生人身的约束力。
婚约有婚书、私约和接受聘财三种表现方式。
婚书即书面婚嫁协议。
男家以书礼请, 女氏答书许讫。
男女两家以书面形式允诺婚姻关系。
此婚书不必报官, 但可以作为两家缔结婚姻关系的依据;私约即口头的婚嫁附带协议。
约,谓先知夫身老、幼、残、养、庶之类。
夫家以男方的年龄、健康、身份等在书面协议内不便列明的情况与女家做口头交代并达成协议;接受聘财即用财礼表示婚嫁协议, 指女方收受了男方的聘礼财物。
聘财数额不限多少, 一旦收受即表示许婚, 而不论事前是否立过婚书。
所谓婚礼先以聘财为信。
可见三者之中, 受聘财是确立婚姻的主要标志。
只要女家接受了男家的聘财后,其婚姻关系就已成立并受法律保护,不得悔婚,规定:凡许嫁女,若已报婚书及私约而辄婚者,杖六十。
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如另许配他人,杖一百。
已经成婚,徒刑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罪一等。
女子追归前夫。
前夫不娶,则女家退还聘礼。
违反婚律或强制为婚,主婚人、媒人要受到法律制裁。
可见,已报婚书就证明婚姻依法成立,婚姻双方不得擅自悔婚或另配他人,否则要追究刑事责任。
唐代婚姻成立的第三点是必须严格遵循一夫一妻制。
古人云:妻者,齐也,与夫同体。
双妻并嫡,悬为厉禁正是我国一夫一妻的古老制度的体现,自西周时起,在法律中只承认一个合法妻子。
《唐律》中一妻是指嫡妻只有一个,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一夫一妇,不刊之制。
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
可见只要构成重婚罪,就要追究刑事责任。
当然《唐律》在法律上承认妾的存在,允许贵族官僚等在正妻之外纳妾,并规定妻、妾地位不同,《唐律疏议》中规定妾通买卖,即把娶妾当成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一样看待,说明妻、妾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唐代法律保护正常的夫妻关系,严禁有妻更娶和以妾为妻行为的发生。
这是唐朝在总结历史上的立法经验并维护当时封建等级制度本身的发展所做出的法律规定,这种形式上的一夫一妻,实质上的一夫多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通常做法,它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是相符合的。
唐代婚姻的成立除具备以上条件外, 从伦常礼教出发, 唐律还对婚姻的成立作了诸多的限制, 禁止一定范围内的男女为婚。
主要有以下几种限制:
首先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据说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如此,其后各朝也往往有同姓不婚的禁令。
唐朝承此,也严禁同姓结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缌麻以上,以奸论。
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亦各以奸论,而父母之姑、舅、两姨姐妹及姨、若堂姨,并不得为婚姻,违者各杖一百。
并离之。
唐代认为这种同姓结婚一方面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育成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婚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以团结权势,这种规定不仅有利于维护宗族内的伦常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优生、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其次良贱不婚。
唐朝的婚姻领域,同其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一样,充满了等级特权的色彩,而且这种特权是公开的,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
唐代严格禁止良贱之间嫁娶, 所谓:人各有耦, 色类须同, 良贱既殊, 何宜配合。
唐代贱人有官、私两类, 子孙相继, 不容混淆。
而良人可因其犯法, 其子孙被贬为贱人。
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 徒一年半, 女家减一等, 离之。
其奴自娶者, 亦如之。
主知情者, 杖一百; 因而上籍为婢者, 流三千里。
即妄以奴婢为良人, 而与良人为夫妻者, 徒二年。
贱民自主与良人结婚要受惩罚;主人主动为家奴娶良人女子或主人知道未加制止都要受处罚,尽管处罚有轻重之别, 良贱结合的婚姻无论情况如何都是无效的,必以离告终。
可见,为了确保官员、贵族的特权和维护等级制度,唐朝在婚姻关系领域也严格划分良、贱,特别注重婚姻制度与阶级统治的紧密联系,可见其立法结构的严谨性、严密性。
第三任职限制。
所谓任职限制即各官员不得娶自己任职地区的女子为妻或妾,诸监临之官, 娶所监临女子为妾者, 杖一百; 若为亲属娶者, 亦如之。
即枉法娶人妻妾及女者, 以奸论加二等, 唐政府力图通过另一种方式杜绝官民勾结。
最后其他限制。
如不得嫁娶违律,《唐律》规定: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
各离之。
知而共为婚姻者,各减五等;不知者,不坐。
《唐律疏议》也说:父母之丧,终身忧戚,三年从吉,自为达礼。
夫为妇天,尚无再醮。
若居父母及夫之丧,谓再二十七月内,若男身娶妻,而妻女出嫁者,各徒三年。
《唐律》认为,如果不能忧戚三年,就是对父母及亡夫无忧思之情,若居丧嫁娶,更是大悖人伦,是一定要严厉处罚的。
这是唐律出礼而入刑的具体体现。
另外还有不得娶逃亡妇女为妻妾,不得先奸后婚等。
唐政府力图营造一个合法合理的婚姻程序。
总之《唐律》秉承古代法律体例诸法合体,以刑为主,以刑罚来处罚民事违法,这法制体系使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了公法的性质,从而大大加强了法律对婚姻领域的干涉。
唐律的管辖从从婚姻的缔结、解除到双方亲属之间的殴伤残杀甚至对结婚时间也加以干预。
违反结婚条例而缔结的婚姻,轻者杖,重者绞。
以法律的干涉代替私人的自治,这是唐朝婚姻领域国家强制干预调整的体现。
唐律对婚姻家庭事宜的种种强制,充分体现了唐统治者对婚姻家庭的重视。
《礼记》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婚姻作为古代
社会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唐律以及其严谨细致的方式,规范了婚姻,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既有利于了唐人形成良好的婚姻习惯,又给后世树立以典范,直至今日我们仍从中获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