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丧葬文化PPT完整版共3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33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葬礼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是人们为逝去的亲人或朋友送别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葬礼的传统与仪式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不同文化下的葬礼传统与仪式。
一、犹太传统葬礼在犹太文化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传统。
首先,根据犹太教法,一般情况下,死者的葬礼应当在死亡后24小时内进行。
其次,犹太葬礼通常在家人和亲友的共同陪同下进行,强调家庭的凝聚力和团结感。
而在葬礼期间,家人通常会携带花环或鲜花,在墓前祈祷并表达哀思。
此外,犹太传统葬礼还规定了死者的安葬方式,比如将遗体放置在特制的柩子中,并且在墓地上撒上一些土壤。
二、中国传统葬礼中国传统葬礼是由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构成的。
传统上,中国人相信死者在死后会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葬礼是为了帮助死者安全过渡到那个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在家中进行丧礼,亲友在家中奉上白色丧葬礼服,以示哀悼。
然后,在安葬过程中,家人会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在棺材中,并选择一个吉利的墓地进行安葬。
此外,在中国传统葬礼中,祭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人们会在墓地上焚香祭拜死者,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三、印度教传统葬礼在印度教传统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
印度教的葬礼通常会在死者过身后的24小时内进行。
印度教徒相信人死后灵魂会转世,因此他们将葬礼视为一种解脱的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死者的遗体通常会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下送到河流或海边进行火葬,这是因为在印度教教义当中,通过火葬,灵魂能够解脱肉体束缚,达到解脱的目的。
此外,印度教传统葬礼还包括了对死者灵魂祈祷的环节,亲友会在祭祀过程中诵经,为死者祈愿。
四、西方传统葬礼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传统葬礼注重个人的个性化和个人的意愿。
在西方文化中,死者的葬礼通常会在教堂或殡仪馆举行。
葬礼仪式通常由主持人主持,亲友会依次致悼词,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哀悼之情。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临终和死亡的仪式,也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的诠释。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遵从尘世生活规则,重肉身,轻灵魂,扬族群生命而抑个体生命;西方宗教性的丧祭仪式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礼仪是人与人关系的规范,丧祭之礼也不例外,它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看不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不可通约性引申出这样一个问题,丧礼为谁?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中西丧礼的不同表现形态。
中国丧祭礼仪分析.《说文》中对“礼”的解释是“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故“礼”的最初意义并非针对人间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而是对神的敬畏,行礼是为了给神献祭。
“绝地天通”之后,神的位置让位于人,一切“礼”都遵循“尊尊”和“亲亲”的原则,儒家的丧祭之礼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孔子非常重视丧祭中“哀”的成分,如“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①“哀”是为了尽孝道,“对‘死人’的孝,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丧葬和丧葬质量。
《论语》说,“‘慎终追远’,《中庸》则强调‘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慎终追远”谓居父母丧要尽礼节。
祭祀要尽虔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②而“孝”是因为存在一个等级关系,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
”③正因为长者中心制支配着一切丧葬礼仪,中国人在丧礼上表现出来的繁文缛节才显得并不偶然,死亡仪式最终要符合的是社会的情理。
报丧、哭丧、入葬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死的称呼都是不同的,死者没有任何逾越世俗权威的可能,因为丧祭礼仪关系到整个社会伦理规范和政治秩序的稳定。
“孝”的本质并不是精神性的,因为这里没有自由可言。
孔子所谓内心的孝道———“仁”缺乏一个基于一般人性的普适性的标准,因为孝道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血缘和亲属关系的私人德行,这种常被人们称道的“孝文化”实质并非对“人”的敬重,而是对外在规范的无条件服从。
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因为丧葬仪式是根据一个地区或是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居民的价值观、生死观举行的,所以在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传统丧葬仪式。
葬礼是对逝者祭奠的一种形式,从中西方葬礼的主色调、丧葬用品、葬礼中的哭泣等方面进行剖析,介绍中西方葬礼的不同,比较现今中西方的葬礼存在的显著差异,探讨影响中西方葬礼习俗的根本原因。
本文以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待丧葬的态度、处理方式、对死者缅怀形式以及丧葬仪式的不同,对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丧葬、习俗出生和死亡是每条生命必经的道路。
死亡是必然又神秘的人生过程的终点,而葬礼便是对安葬死亡的人以及死亡本身的礼节仪式。
从医学角度,死亡是心肺功能的丧失,心脏、呼吸系统或者脑功能停止运作。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组成的连续过程,作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在人类发展史上呈现着生命的二重性。
我国历来有重生悲死的传统,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远而避之,不敢谈论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死亡”这一词汇被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代替。
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去世”“过世”“仙世”“辞世”“安息”代替“死亡”,口语中用“去了”“走了”“不在了”“老了”代替“死亡”委婉说法。
对于“死亡”的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
由于中西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对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对生死观的不同。
一、中西方葬礼的理念差异西方宗教是对上帝的敬畏,中国则更加注重忠孝,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对于死亡是乐观面对的,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生者只有在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