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4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三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能很好地发挥出其优势并对写作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促进了小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本文旨在从构画思维导图,丰富写作素材;调整思维导图,完善写作结构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三年级写作教学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以帮助小学生改善其写作现状、提高其写作能力,同时也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思维导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用引言: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纳克斯所提出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一种新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以新颖独特且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编排、表现出来。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打好写作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创设新颖独特且富有创造性和童趣性生活情境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项非常重要又特殊的内容,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际中灵活地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新型工具,以高效完成写作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一、构画思维导图,丰富写作素材小学三年级写作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训练的自然延伸,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
写作是一种将学生的思考编织成语言的过程,也是一种发散学生思维的工具,学生的思维在写作这一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生三年级写作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活泼的结构和丰富的线条来理解本节课的写作内容,从而灵活地构思起更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构画思维导图,来编排出丰富新颖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构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会很轻易地明白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从而把握写作的中心点。
通过引导学生将写作主题和关键词写在草稿纸上的中心位置,从这一中心点开始以图画的方式来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自由想象,不受约束地朝着各个角度去展开自己的素材构建。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第一,帮助学生选材。
在小学生学习阶段,因为刚开始接触习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话可写,找不到写作素材。
一方面是外界环境造成了这种局面,过于狭窄的生活范围、每天的“三点一线”让他们找不到作文灵感。
另一方面,小学生们大多对习作有畏难心理,有些同学也不善于且不乐于观察生活。
思维导图的应用便可以解决这种问题,通过发散和梳理学生的思维,能让他们找到新颖的观点,不用怕无话可写或是千篇一律,也不用怕文章枯燥乏味。
第二,帮助学生谋篇布局。
有了素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写了。
思维导图在这个环节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素材有全新的认识,条理清晰,根据思维导图的记录,抓住关键词,安排好文章结构,应该先写哪一部分,后写哪一部分,做到详略得当,确定每一部分应该写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间该如何完美过渡。
思维导图能够把学生需要的“习作结构”画出来,通过“点状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构思,进而形象具体感人地将内容写下来。
第三,帮助学生表达。
思维导图可以把学生遇到过的作文习题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在他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
一旦在大脑遇到某个题目忽然空白,就可以利用关键词和以往画好的线,填补空白,增加习作内容,丰富素材,使写作中心更明确,作文更有深度。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对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师从整体把握知识框架,提高备课效率。
其次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让他们从内心对习作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思考。
思维导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也培养他们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体系,构建知识框架。
伴随思维导图应用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些问题。
最明显的就是缺乏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因为思维导图的效果是需要时间来显现的,不可能立竿见影,急需效果评价。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有效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需要不仅仅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往往存在着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固定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还比较少见,如何将其有效地引入到语文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有效性,旨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整合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可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验证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思维导图与语文习作教学的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总结出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为推广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参考。
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教师避免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新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化思维工具,通过图形化地表示主题、概念和关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整合信息和启发创意。
其特点包括简洁清晰、图像直观、层次分明、思维自由、易于理解等。
思维导图通常以中心主题为核心,通过分支线将相关的概念或信息与中心主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树状结构。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运用与研究思维导图是一种十分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更快速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使学生通过多维度的式掌握和作文有关的理论知识[1]。
教师应积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逐渐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调动其对作文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
所以,教师应将思维导图融入语文教学中,并深入学习其使用方法。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1.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可以使他们真正投入作文学习中。
可是,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于新奇的,尤其是色彩鲜艳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兴趣,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运用思维导图来吸引其注意力。
思维导图本身具有图文结合、艺术加工、组合变化的特点,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如果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通过创设“有声有色”的课堂,进而有效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枯燥乏味,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练习兴趣。
2.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思维导图以文字、线条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外显学生的习作思路,它的绘制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全脑思维。
思维导图发散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拓宽习作思路,改变学生“无话可说”的局面。
习作导图将学生的习作素材进行整合,进而帮助学生在习作时有逻辑地进行表达,对作文进行整体的把握。
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习作前进行合理地选材,防止习作脱离中心主题。
在习作中,谋篇布局是基础,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提升自己在习作中谋篇布局的能力。
在为文章添枝加叶时,习作导图的发散结构,有利于学生回忆起平时积累的习作素材与好词佳句,丰富习作内容,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具文采。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化的思维工具,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信息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用来表示各种思维内容之间关系的图形化工具。
它是一种信息组织和表达的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更直观地理解信息和思维。
思维导图以中心词为核心,通过分支和连接线将相关的概念和信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
思维导图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的表达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文字和数字,更符合人类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信息整合方式,可以通过图形化的展示帮助人们更快速地理解信息;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回忆信息,通过空间分布和图像化的方式提高信息的记忆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力,促进创新性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缺乏系统化和整合性,只是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缺乏对于语文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缺乏对语文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拓展。
如何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思维导图以其图形化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和审美需求,可以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使学习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思维导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直观性,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主旨,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章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应用 引言 借助思维导图,将分散的知识点相互联系,构建网状的教学结构,能够使 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
点之间的联系,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严谨、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导图,是以点为核心在周边进行辐射扩散,再用线联系各个分支,组成的一种思维结构图,并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标记,以便记忆与认知。因思维导图与小学教学中对发散式思维训练的要求相符,所以常被运用于小学教育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文章内容的总体框架,并通过填充分支内容,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其一,图文并茂。图像和符号的有序搭配,可帮助学生梳理思考路径,明确环节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各类知识点。其二,由内向外。由内向外、层层延展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关键。教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需指导学生先确立好主题,然后逐步向外延展子级分支,不断外显内在思维,在发展思维素养的同时,为后续思维整理打下基础。其三,层次分明。思维导图的各个层级必须具备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与主题内容越是紧密的内容,越要靠近思维导图核心,而离主题较远的次要内容则需罗列在导图的外层。每个内容都有自己的节点位置,清晰分明的层次感也是思维导图的一大优势。其四,提炼核心。思维导图中的文字需要具备较强的概括性,这需要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自行提炼文本中关键要素,浓缩成关键词,准确展示出描绘事物的特点及不同对象间的联系,要求关键词必须清晰和简明。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更高效的学习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深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段落习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为教师们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有趣、互动式的学习体验。
【研究背景到此结束,可继续进行下一节内容的撰写。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发现其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效果,为教师们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还旨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发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方面的瓶颈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目前,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研究还相对较少,大多局限于高中语文或中学语文领域。
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快速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帮助他们形成系统性的语文思维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深入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不仅有助于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意义】2. 正文2.1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用作知识梳理和总结工具。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生面临着诸多学习压力和信息过载的挑战。
语文作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往往以传授规范写作技巧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更好地引导小学生进行语文作文教学,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深入研究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与步骤,探讨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指导。
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和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一、促进思维的整合和联想能力。
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可以将散乱的想法有条理地整合起来,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结构。
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将不同的知识点或思维线索之间建立联系,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并通过适当的关联词语进行衔接。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从整体到细节的思考习惯。
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通过简洁明了的图像或关键词语来传达自己的想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相比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方式,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维导图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更加生动和有趣的作文作品。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使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可以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思维导图的内涵以及其对于写作教学的积极作用,然后分析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写作教学,更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关键性教学环节。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和不断进步的教学形势产生了脱离,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实现改进,而思维导图,则是一个良好的工具。
因此,教师需要对思维导图的积极作用形成认识,将其融入到写作教学当中,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内涵及其对写作教学的积极作用所谓的思维导图,其实是一种反映思维过程的图示工具,能够依照人体的思维逻辑,通过一些关键词,将整个思维过程串联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思维认知的整体过程。
而平常所说的联想,实际上就和思维导图过程是一致的。
如从红色联想牛肉,其思维过程就可以是这样的:红色→辣椒→火锅→牛肉。
通过图示的形式将这一思维过程反映出来,得到的就是思维导图。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由于其知识积累和思维逻辑都不相同,因此得到的思维导图也是不同的。
而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则可以起到显著的教学作用。
1.能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写作教学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练习式的模式,即教师设定一个写作主题,在进行简单的分析之后,就让学生展开写作练习,然后教师批阅学生的作文。
这样的一种方式,就让课堂较为沉闷。
而融入思维导图,则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让课堂得到活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散自身的写作思维。
从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来讲,学生在写作思维上存在雷同局限的问题,即学生的思维发散度偏低,很多学生的写作思维局限在雷同的模式之中。
而通过思维导图,则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突破当前的思维局限,大大提高写作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概念1.1 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点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中心词为核心,通过分支、联想、分类等方式展开的图形性思维工具。
它能够将大量的信息和思维内容以一种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具有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易于记忆和激发联想等特点,适合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作文构思、记叙文写作、诗歌赏析等方面。
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脉络、记忆诗歌的层次、构思作文的思路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2.1 思维导图在课文阅读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和主题,梳理课文的逻辑关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线和支线,挖掘描写人物、环境、事件的细节,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在写作文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梳理文章的结构,展开想象和联想。
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上列出自己要写的主题词,然后逐级展开,将相关的细节、情节、描写等内容一一展开,并进行分类整理。
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可以更好地构思和规划文章内容,提高写作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在记叙文写作和诗歌赏析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轨迹,挖掘诗歌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将故事中的起承转合逐级展开,梳理故事的逻辑结构和时间线索;在诗歌赏析中,可以将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要素列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3.1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和有序地展开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文阅读和作文构思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构建文句结构,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3.2 扩展学生思维视野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中心词出发,逐级展开思维,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学习环境,语文习作教学也面临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机会。如何培养学生优秀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语文习作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前对文章结构和内容进行清晰的规划和组织,使得写作过程更加系统化和有条理。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整合和梳理,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得写作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思维,提高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思维导图的应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思维的整合和拓展,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水平。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 2.1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工具,用于呈现和组织知识、想法和信息。它通常以中心主题为核心,以分支节点和子节点的方式展示相关概念和关联性,同时强调重点和逻辑顺序。
思维导图的结构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思绪,将复杂的信息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在一张纸上清晰地看到整个概念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思维导图也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自由地添加和修改节点,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思维。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有效性研究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像形式展现信息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拓展想象力、提升写作能力。
本文将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及有效性,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
1. 提前准备在教学之前,老师可以准备好与习作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模板,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
思维导图模板可以包括习作的主题、要点、关键词等,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展开想象。
2. 示范运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习作的准备。
老师可以挑选一个习作主题,然后在思维导图模板上展示如何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扩展,帮助学生理解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
3. 练习应用在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基本运用方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应用。
可以给学生布置习作任务,并要求他们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准备,然后再进行写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之前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素材准备,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1. 提高写作主题的准确性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学生可以在写作之前对习作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整理。
他们可以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帮助他们确保写作的主题准确性。
这样可以避免写作过程中的思路混乱和偏离主题的情况发生。
2. 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习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并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联想和拓展。
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学生可以更好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在写作中呈现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内容。
3. 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之前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和素材准备,从而提高写作的效率。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快速找到所需的素材和思路,从而提高写作的质量。
. . 思维导图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作文教学课程,没有建立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又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同时习作和阅读、生活整合不够等原因,所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且以应试为目的、以教师经验为主的传统课堂,使相当多的学生感觉“作文难下笔,无话可写”等,作文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难点。 归纳起来,小学作文课的教学暴露出如下“三轻三重”的问题: (一)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范文学习写作知识,并没有培养习作中真正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 (二)重“外在输入”轻“内在兴趣激发” 作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教学需要,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对写作的需求。 (三)重“单篇深挖”,轻“系统建构” 教师大多以读写结合,范文引路等方式进行习作训练,深入挖掘单元内课文蕴藏的写作资源,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作文写作序列”,没有有意识梳理出作文训练体系。 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大头——“记叙文”,我们该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中高段叙事性记叙文习作(作文)课堂。 . . 二、思维导图辅助写作研究的意义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思维导图专家东尼·博赞于 19 世纪 60 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组织性思维工具。 (一)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我们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所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在习作中可以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想象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符号运用于思维导图中,在突出中心主题词的基础上,它的图表的无限延伸性还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无限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 这对于对训练学生结构化思维,紧扣主题进行思考大有裨益。 (四) “思维导图”教学巩固学生习作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写“真”作文 思维导图给予人的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开放性。这些特性促使师生、生生间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求异思维,使大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同一个问题。思维导图工具介入作文课堂,学生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能最大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愿望构思具有“独创性”的作文。 . . 鉴于此,我们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实践研究。
二、 思维导图在叙事性记叙文中的研究实践 本章通过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促单元作文整合、单篇作文谋篇布局、细节构思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每个章节都围绕教学案例、教案设计进行探讨。 (一)基于作文目标体系,促单元作文教学整合 首先为了避免一叶障目,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系统梳理了各册作文教学目标,同时我们深入到每一册的各个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中也会发现中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递进的关系。 我们以“北师大版语文第8册各单元习作训练”为例,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针对记叙文占了政策教材将近三分之二的情况,我们进行细致分析,这些作文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类练习,以节约习作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比如:将四单元与六单元作文可以进行统整教学,因为《()的手》与《()的眼睛》都是抓住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迄今为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新颖的写作切入方式:以典型的局部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在这两个单元的作文整合教学后,我们要进行变式练习,对此类作文进行延伸,比如:请学生观察自己亲近的伙伴或亲属,他们身上哪个部分特征明显,那我们就可以紧紧抓住对这个身体部位的描写来烘托这个人物的“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下面是本校四年级2班陈怡蕊同学们利用思维导图做的相关思考: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此项练习,不仅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物的特点,而且还创新了习作创作的视角,为学生习作打开了思路,让学生突破下笔难的问题。 (二)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结构性进行谋篇布局 习作的谋篇布局就是在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前提下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讲明白点就是要考虑以什么线索来串联各种材料,以怎样的顺序、方式来安排材料、怎样落笔开头和如何结尾,怎样分自然段,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 . . 据研究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布局能力的把握,恰好能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还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无形地促进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下图是我们以四年级为例,进行的写作布局模式尝试。
案例: 我在上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时运用此模式进行谋篇布局的实践。课堂上学生利用老师教授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布局。下图是薛雯文同学《难忘的一件事》的思维导图作文谋篇布局图:
上图的各个分支清晰地呈现了学生在写作前的思维过程。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凤头、猪肚、豹尾。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最让人. . 难忘的一件事是“到河边捉小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学生按写作构思模式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展开思考,交代清楚了小作者去捉小虾的起因,以及捉小虾的经过,还将这件事情的结果做了交代;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小作者采用的是“照应开头,谈感受点题结尾”的方式。 通过各年级教师的躬身实践,不难发现: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写作构思显性化,用类似绘画的形式进行作文构思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习作整体构架的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促习作“内容生动、具体”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中、高段的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但是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思维导图各分支具有无限扩展性,学生的想象力将得到空前的释放,发散思维能力也在每次实践中逐步增强,习作内容也更加具体、完整。 以四年级下册作文训练为例,那么如何将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写具体呢?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分解,也就是要对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等进行详细记录,尤其是感人的细节,应该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将结合典型案例展示思维导图介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具体应用实践。 1、 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动作时,重点是要写出“怎么做的具体动作”。即需要我们完整地 描绘每一个动作的前因后果,表现动作的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动作描写有三个要点,如图所示: . . 下面我们重点谈其中的两点。 (1) 动作描写要丰富、有变化。 比如都是写“买东西”,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思考,找到许多丰富多彩、相互替换的词。
对于同一件事“买东西”,我们可以说在网上(淘)了一件衣服,(置)了许多年货,(添)了几样家具,(称)了几斤水果,(购)了…… 对于同样一个动作,为了避免语言重复,要求学生积累并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 (2)动作描写要具体。 动作描写要展现细节,将大板块分解成“小动作”。 A、教师引导: . . 比如写《擦玻璃》的片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大扫除时擦玻璃的同学动作进行细致地观察、分解,如下图:
学生从头脑中“搜罗”来各个环节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微动作” “关键词”,将“擦玻璃”的动作细节描绘地有声有色。下面是四年级2班学生万霈春写的擦玻璃动作片段: “魏雨婕同学开始擦玻璃了。她先用一块干抹布掸了掸玻璃上的灰尘,再抬了一个凳子来,站在凳子上,发现够不着玻璃上方,于是她接着踮着脚尖,一手紧紧抓住窗框,一手拿着湿抹布从上到下开始擦玻璃了。遇到有污点,她就使劲擦、反复擦。遇到顽固污渍,擦不掉的,她就用手指甲抠几下……擦了一遍后,她把脏抹布放进水盆反复揉搓、拧干,又接着擦起来…..玻璃都被擦了一遍,最后她还不忘再检查一遍。怪不得老师夸魏雨婕是擦玻璃的能手呢!”
B、学生尝试: 下图是学生自主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细节构思。 . . 图为 四、2班李林《堆雪人-细节构思》 据图可知,学生将“堆雪人”的“大动作”进行了分解,在每个“小动作”里还分解了更细微的“微动作”。 如果没有思维导图引导将“堆雪人”的动作进行细化分解,我们只是通过提纲形式来梳理就不可能有如此细致的细节描写了。 下面附的是李林同学的“堆雪人的动作片段”描写: “我和爸爸开始堆雪人了。我们首先找了个适合堆放雪人的位置,因为这里已经有一大堆雪了,可以做雪人的基座。接着我们开始捧雪、推雪,想办法聚拢附近更多的雪,通过使劲拍打,将雪压紧,可是身体还不够大!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又加雪,反复拍打、压紧……直到聚集足够的雪做了一个结实的雪人的身体。现在最关键的是制作雪人的脑袋了:爸爸先用手捧些雪反复揉搓、压紧做个雪球,然后是我最兴奋的时刻了——“滚雪球”:我用用小雪球做芯,慢慢的在雪地里滚,滚了一会儿,等到雪团儿沾满雪有了分量,我和爸爸就使劲拍打,将其压紧,不一会儿雪球就变大了些,对于不是很圆的地方或凹陷的地方爸爸加一些雪,使劲压紧以保证滚出的是一个圆形。接着我们继续滚雪球……直到爸爸喊我“停”,我还玩得不亦乐乎呢!爸爸抬起雪球放到雪人身子上, 在用雪在两个个部分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