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影之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中国电影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加,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一、对国家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传递思想观念,表达价值追求,引导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
通过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加深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电影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涵盖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票务等多个环节,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质量的电影作品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艺术享受,还可以为相关产业链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整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电影衍生品市场、旅游业等都可以通过电影的推广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对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的意义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能够吸引国外观众的目光,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文化大国,通过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魅力。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在国外市场上赢得观众好评的中国电影,能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打造增光添彩。
同时,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平台。
通过电影的宣传推广,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这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社会文化进步的意义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情感、引发思考,对社会文化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优秀的电影作品通过生动的剧情和人物形象,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增进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作者:张欣怡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电影的历史,自拍摄《定军山》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多年里,中国电影发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从开始的萌芽尝试,到之后的变革发展、再到如今的趋于成熟,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各个电影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接下来我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电影伴随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巨大变动,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型。
而电影是经济和文化作用的共同结果,中国现代经济薄弱和古遗文化深厚这一特点,同样也对中国电影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使大家了解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我根据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将它分成了九个发展时期。
1、尝试探索时期(1905-1927)中国电影初次萌芽是在1905年《定军山》拍摄完成上映,中期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后期1927年大量影片公司纷纷成立。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初期先驱者们对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清晰的经营方针。
后期影片作为作为由企业来经营的艺术、从而自觉地制定电影经营方针和艺术追求目标,成为电影人的核心观念,影片公司也相继纷纷成立。
2、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这一时期是从1928年起,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导致国共两党的分裂。
1928年,北洋政府垮臺,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政治上的大变动,更加剧了经济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
首先,从电影自身的属性来看,盈利赚钱是电影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铁定法则,而恶化了的环境,导致公司经营者短效应观念不断加剧。
其次,在动荡的环境下,大众社会心理的诱导之下,电影消遣、解闷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3、变革时期(1932-1937)1932年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发生的时期,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国家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为宗旨,通过系列化的形式,不仅丰富了电影市场的多样性,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影响力。
本文旨在分析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及其价值。
二、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1. 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从最初的《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到近年来的《战狼2》、《湄公河行动》等大制作影片,主旋律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主旋律电影开始呈现系列化的发展趋势。
如《湄公河行动》系列、《战狼》系列等,通过延续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等方式,吸引观众持续关注。
2. 系列化发展的推动因素(1)政策支持:政府对主旋律电影的扶持和推广,为系列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市场需求:观众对高质量、高观赏性的主旋律电影需求不断增长。
(3)技术创新:电影技术的进步为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国内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分析1. 文化价值主旋律电影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通过展现国家发展历程、民族精神等主题,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气。
系列化的发展使得这些主题得以延续和深化,进一步增强了其文化价值。
2. 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在叙事、画面、音效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系列化的发展使得这些艺术元素得以延续和升级,提高了电影的整体质量。
同时,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主旋律电影为国内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经济价值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不仅丰富了电影市场的多样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影视旅游、衍生品开发等。
这既提高了电影产业的经济效益,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结论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70个年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我们艰苦奋斗、力争上游,不仅有目标性地实现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且极具创造性地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看到与众不同的东方大国,从而有力地重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作为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电影,在成为大众娱乐形式的同时,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伟大历程的重要见证者。
尤其是与中国主流文化相契合的主旋律电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中国特有的时代标签,“应当承认,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电影创作中,主流电影的创作无须特意造就,却实际上成为新中国电影的基本方向性电影的指向”[1]。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主旋律电影”用胶片记录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重构、反思并传播整个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
进入21世纪,随着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兴起,“新主流电影”成为继主旋律电影之后被广泛提及的重要概念。
马宁曾经预测2000年是“新主流电影的一个真正起点”[2],这类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具体内涵也在革故鼎新、不断变化,它们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受到全世界瞩目,这成为中国电影跻身国际化潮流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
在新时代语境下,新主流电影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塑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国精神。
这些新主流电影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同时以纪传体、意象符号和仪式景观等艺术手法来深入历史现场,从而完成历史记忆的影像化建构。
最重要的是,新主流电影所追求的“和平梦”“强军梦”和“创新梦”等,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新中国70周年中国新主流电影发展探析艾志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中,中国的新主流电影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现象。
通过爱国主义构建精神谱系,以纪传体、意象化和仪式感等艺术手法来深入历史现场,记忆的影像化建构。
4713微电影论当下中国喜剧电影创作演变及其发展2012年贺岁档,一部《人再途之泰》在众多大片中成功突围,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新标杆,令业内外人士对国产喜剧电影刮目相看。
从2002年《英雄》首开“大片”贺岁滥觞,到《泰》重新以喜剧“夺权”,十年间中国电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扩张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与活力。
可以说,如何在本土经验基础上有效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近年来国产喜剧电影的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影市场的急剧扩张,观众期待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电影形态逐渐趋于开放和多元。
喜剧电影观念的市场转向,使得国产喜剧电影创作得以突破以往题材的限制出现大规模的集群创作。
近年喜剧片数量不断攀升,在2006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中,只有8部是喜剧片,仅占同年上映新片的9.4%。
[1]及至2009年,喜剧电影激增,此后在院线的占有率长居于20%以上,2011年上映的183部国产电影中,喜剧片达38部,仅次于爱情片。
[2]2012年喜剧片更是连创佳绩,为市场贡献了超过18%的票房。
[3] 针对观众的贺岁档观影意愿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观众表示喜剧片是进影院的第一选择。
[4]在市场的青睐下,近年的国产喜剧电影在类型化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形成了几种特征鲜明的亚类型喜剧。
但同时也应看到,国产喜剧电影的总体品质还有待提升,喜剧电影跟风创作、“山寨”成群、缺乏创新性和偏离“游戏规则”的叙事都严重制约着喜剧创作的发展。
面对中国电影整体上升级换代的新时机,如何以优质叙事满足市场的商业诉求和观众的心理诉求,如何在电影创作中优化资源配置,如何有效地进行本土化现实题材创作以达到与好莱坞抗衡的目的,都成为国产喜剧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概况新世纪的喜剧电影创作呈现出前冷后热的巨大反差。
新世纪初期,喜剧电影创作较为沉寂,更多的电影则是沿袭了90年代“泛喜剧电影创作”的态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一)电影的简介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
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
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
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史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发展史概述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展示原高一20班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外电影发展史》。
电影记录了什么?是阶前的小河悄声流淌;是一只鸟与群鸟在大地之上飞翔;是快乐的人儿在天地之间徜徉。
电影,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却记录了真实的风景,记录了我们那或匆忙,或从容的眼神1引言一组动人的画面,一曲爱情的绝唱,一种伟大的精神,让所有善感的心灵为她震撼;纯洁的友情,温馨的亲情,炽热的爱情组成了她的身躯。
这就是电影。
静静的,她有如一艘巨轮,划破历史那蔚蓝的海面,向我们驶来。
2目录今天,我们将与您一起分享电影的诞生,好莱坞及中国电影发展简史等内容。
首先我们将带您初步了解神奇的电影世界……3.电影的定义那么,电影究竟是什么?一组拍摄在胶片上各自独立的,不连贯的影像在光源照射下,通过放映机的匀速运动,将影像投射到银幕上,形成一组连续运动的影像,这就是电影。
4最基本的器械或设备:这是几件最基本的器械和设备。
第一幅图片是电影胶片,第二幅是连续摄影机,第三幅是活动放映机。
5发展历程(图)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从1888到1896年电影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1888年,法国人勒•潘斯用单一透镜照相机拍摄《科兹桥所见》是至今人类所保存的最早的“动的画面”1891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单人观看影片的“电影视镜”,并申请了专利1895年,法国的两个兄弟在巴黎向朋友演示他们改进的活动放映机。
同年,这两个兄弟在巴黎咖啡馆地下室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10部影片1896年,爱迪生开始用他的“电影视镜”公映自己制作的影片接下来,将带您了解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世界……6好莱坞说到西方电影,有个名词不得不提,那就是“好莱坞”。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
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
电影发展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1896年,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曾经一度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然而随着电影行业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这一题材的电影也面临着空前的尴尬处境,故事的边缘化等原因带来了票房的不景气和观看人群的局限性,导致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入了狭窄的胡同,是继续执着坚守,还是改变策略突出重围,到底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该何去何从成为电影创作者亟需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以及一名少数民族的我,对少数民族电影很大程度上关注,同时对少数民族电影的走向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和学习。
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以及发展走向等问题有自己的一些了解和观点。
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从辉煌到没落从1950年至今,中国共创作生产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二百余部,涉及到约四十个少数民族。
不少影片不仅公映时轰动一时,且历映不衰。
50-60年是经典频出的黄金期:《山间铃响马帮来》(苗族、哈尼族)、《芦笙恋歌》(拉祜族)、《边寨烽火》(景颇族)、《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刘三姐》(壮族)、《冰山上的来客》(塔吉克族、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当然当时的经典产生与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相对封闭的观众很容易对少数民族风情电影痴迷不已,而争取民族大团结的政治环境、精雕细刻的创作机制也为经典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80年代后尽管也出现了《青春祭》(傣族)、《盗马贼》(藏族)、《鼓楼情话》(侗族)、《黑骏马》(蒙古族)、《红河谷》(藏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族)、《益西卓玛》(藏族),《天上的草原》(蒙古族)等大批经典,但多元文化对电影地位的削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少数民族电影的号召力,缺少市场的少数民族电影反过来又削弱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慢慢的走向没落。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状近些年来,《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花腰新娘》《可可西里》《诺玛的十七岁》等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第26卷第6期未来传播Vol.26No.6 2019年12月Future Communication December2019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论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史发展—尹鸿摘要:从1949年到2019年,70年的中国电影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出一批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同时也在电影产业发展上进入了黄金时代;当下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完成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成为新时代对电影的发展诉求。
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电影都形成了其不同的主题表达、美学风格、叙事方式和传播指向。
关键词: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新时代电影;当代中国电影史作者简介:尹鸿,男,教授,特聘研究员。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088)中图分类号:J9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52(2019)06-0002-0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电影也拉开了新的历史大幕,经历和正在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电影受到苏联电影的重大影响,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走向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两结合”创作道路,电影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形象阐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规律,全面形塑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当下想象,创作出一批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经典文本,特别是1959-1965年期间,形成了第一个创作高峰。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广泛影响,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的发展过程,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方向,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同时,逐渐走上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道路,经过艰难的市场化转型,观众和市场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所面临的以“民族复兴”作为时代口号的新时代。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以真实、正面的历史事件和现实题材为背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不仅丰富了电影市场的多样性,也提高了电影艺术的深度与内涵。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逐渐向系列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
本文将深入分析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及价值。
二、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1. 系列化现象的出现随着《战狼行动》、《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系列化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国内主旋律电影逐渐呈现出系列化的趋势。
这些电影以共同的价值观、相似的主题和人物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系列。
2. 系列化发展的特点(1)持续性:在系列化主旋律电影中,故事的延续性得到较好的体现。
影片以人物角色的成长与蜕变、故事的深入与扩展为主要线索,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
(2)创新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系列化主旋律电影不断进行创新,包括内容、题材、手法等方面。
这使得系列化主旋律电影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不断满足观众的新需求。
(3)品牌化: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宣传,系列化主旋律电影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这些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故事吸引了大量忠实观众,形成了自己的观众群体。
三、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分析1. 文化价值主旋律电影以其真实的背景和积极的内容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影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传达了正义、勇敢、忠诚等优秀品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2. 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对艺术性的追求。
通过精良的制作、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这些影片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影体验。
同时,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艺术家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各种题材和手法。
3. 商业价值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当下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国产电影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其中,类型化发展成为了当下国产电影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当下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二、国产电影类型化发展概述国产电影类型化发展指的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观众喜好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将电影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动作、喜剧、科幻、爱情等。
这些类型的电影在内容、风格、叙事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风格和特色。
三、当下国产电影类型化发展的主要类型1. 动作片:以高难度动作场面和刺激的剧情为主,如《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商业性。
2. 喜剧片:以轻松幽默的剧情和角色为主要特点,如《疯狂的石头》、《唐人街探案》等,深受观众喜爱。
3. 科幻片:以未来科技和未知世界为背景,如《流浪地球》、《三体》等,展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4. 爱情片:以情感为主题,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如《芳华》、《后来的我们》等。
四、国产电影类型化发展的影响因素1. 市场需求: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不同类型的电影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需求。
制片方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电影类型和风格。
2. 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电影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不同类型的电影在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上有所差异。
3. 技术进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制片方可以运用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作不同类型的电影。
4. 政策支持: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支持政策也为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国产电影类型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产电影需不断创新,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如何在保持类型化特色的同时,提升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是国产电影面临的重要问题。
机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国产电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也为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与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主旋律电影以其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价值观输出,成为中国电影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主旋律电影也逐渐走上了系列化的道路。
本文将对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及其价值进行分析。
二、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1. 历史回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开始崭露头角,如《焦裕禄》、《血战湘江》等作品,都以弘扬国家精神、传递正能量为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电影逐渐走上了系列化的道路,如《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系列等。
2. 现状分析近年来,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趋势愈发明显。
从题材选择、叙事风格到视觉效果,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这些系列化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此外,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三、国内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分析1. 文化价值主旋律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文化内涵,传递了国家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精神。
通过系列化作品,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主旋律电影还通过展现英雄形象、塑造人物性格等方式,弘扬了社会正气和道德风尚。
2. 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从画面、音效到剪辑、配乐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系列化作品更是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将主旋律电影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也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3. 商业价值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主旋律电影的商业价值也日益凸显。
系列化作品通过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和IP价值,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粉丝。
同时,这些作品还通过与其他产业进行合作和联动,进一步拓展了商业价值。
例如,《战狼》系列与游戏、玩具等产业的合作,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
四、结论综上所述,国内主旋律电影的系列化发展对于传承文化、弘扬国家精神、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中国电影之发展
摘要:
中国在经济力量腾飞之时,其文化也受着西方文化的大规模
冲击。而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中国电影充满着危机。中国
电影的危机不仅来自如好莱坞等世界强大的电影产业冲击,更是
来自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以民族主义为理由对抗全球化和好莱坞
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中国电影改革的根本并不是扩展规模而
是建立现代企业机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化改造是中国电
影最大的政治。
关键词: 产业化 多元化 电影文化 电影市场
正文: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几十年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一
直都是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
国好莱坞在所谓全球化的旗号下对世界电影市场大举进攻,成为
全球电影市场的霸主。而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
一步加快。应该说,就广播影视行业而言,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
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对领先于
广播和电视。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不
要继续改革?改革还需要解决哪些课题?
一、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
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
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
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
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
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
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至此,长期被作
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
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
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
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二、中国电影成长中的思考
显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距,中国电影正如中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被放置于全球
处境的,因而,我们不可能脱离边缘化的处境。但与此同时,我
们又不可能也不应该与世隔绝,中国电影需要走向世界、走向国
际、走向全球。因为中国大陆电影需要一个国际化的交流环境,
使之能够与世界电影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保持一种互动关系,从
而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电影也需要
一个国际化的经济舞台,利用跨国资本加强电影生产的投资规模,
走向境外市场获取电影生产的经济效益,促成中国大陆电影的再
生产机制。国际化语境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参照和更多的机
遇,成为一种动力因素推进着中国大陆电影的步伐。
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需要一种民族自信意识。近年
来有许多优秀的中国大陆电影如《背靠背脸对脸》、《三毛从军记》
(上海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四十不惑》(北京电影制片厂
1992年出品)、《心香》(珠江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甚至包
括陈凯歌早期的《孩子王》(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黄建
新的《黑炮事件》(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在国外都没有
获得很高的荣誉,但是这些影片却以冷峻的风格、成熟的叙事表
现了中国普通百姓日常的人生、日常的体验、日常的欢乐和痛苦,
表达着对人生原生态的一种摹仿。它们把这种人生遭遇和人生体
验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中,因而使影片中的人生具象为中
国人的人生,传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人生体验。这些影片因为它
更加本土化而不能象那些“国际化电影”那样有效参与实际上被
编织进欧美视野的国际电影竞争,所以,中国大陆电影不能完全
受国际化趋势所制约而忽视或者轻视电影的本土需要和本土价
值。中国民族电影更需要发掘中华民族文化那种天行健而自强不
息的生命力,表达富强、发展、进步的历史趋势,为世界塑造一
个真实而坚强的中华民族形象,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国
际地位、国际影响,其意义既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既是精神的
也是物质的。
三、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
对于一个电影制作机构或者一个导演个体来说,无论是创作
“艺术电影”或者“商业电影”,似乎都无可厚非。而对于一个国
家,尤其是对于正处在艰难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来说,单一的张
艺谋或者冯小刚,单一的《英雄》或者《天下无贼》,无论它们取
得如何辉煌的票房,都无法完成中国电影文化的整体建构,无法
在整体上具备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能力,尽管它们对中国电影文
化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中,在
实施横向区域电影文化合作的同时,只有在纵向上完成多元形态
的电影文化建构,才能够促进中国电影良性、有序的发展。
对于多元化,中国如今正处在一个绝好的时机,一个能够迸
发多元化的时机,因为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因而,中国本土
电影可以比好莱坞电影更加直接地连通中国观众对现实的体验。
应该说,90年代以来,像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黄亚洲的《没
事偷着乐》,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等系列
影片,以及政治电影《生死抉择》、战争影片《黄河绝恋》、中西
文化冲突的影片《刮痧》,还有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新生代青
年导演拍摄的影片如《美丽新世界》、《爱情麻辣烫》等,都充分
利用了本土现实文化资源,都善于将风云变幻的社会图景和对离
合悲欢的普通平民命运与通俗电影模 式相结合,不仅表达对转
型期现实的体验,而且也表达人们的生存渴望、意志、智慧和希
冀,从而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特别是冯小刚的的电影将本土
的文化资源与类型剧的商业策略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
色的商业电影模式,并且一直成为国产影片的票房中坚。这些都
表明,本土现实是好莱坞电影目前还不可能替代的中国电影的文
化优势。
中国民族电影根深叶茂的基础则在于中国电影业必须成为能
够适应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产业,尽管电
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不是所有的市场规则都适应于电影,但是
如果中国电影不能走向市场,那么它不仅在以产业化为支撑的好
莱坞电影的冲击面前没有还手之力,而且也因为没有被观众消费
而失去任何再生产的条件。市场从根本上来说将成为中国电影的
一种试金石,而一切试图通过电影来传达的人文理想和意识形态
观念也必须借助于市场才能成为现实。因此,适应市场需要进行
产业化改革,应该成为新世纪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主
题。
我们应该致力于探索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的电影
政治、经济、文化规律,建立一种具有符合全球发展和国情现实
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够创造与好莱
坞电影不同的更现实、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电影文化,成
为世界性多元电影思潮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
一元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尼柯尔斯还著有另一篇讨论国际电影节现象的论文《国际电
影节与全球电影》,载《东西方杂志》1994年第1期。
(2)赛义德《东方主义(ORIENTALISM)》,纽约,1979年版第1
页。
(3)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
电影》北京,1989年6期第48页。
(4)黑丁等《在多元发展的格局中走向新世纪》,《当代电影》北
京1994年第3期,第27页。
(5)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策略分析》,《当代电影》北京,1995
年第4期第36-38页。
(6)麦克卢汉《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MEDIA)》,纽约1966
年版。
(7)黄会林、俞虹、韩培、陈可红《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
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现代传播》
2004年第1期,第37页。
(8)童刚《2003年电影工作回顾》,《中国电影报》2004年第2
期。
(9)国家广电总局调研报告《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发展繁荣的对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