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会考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511.27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选择题题P39):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4.经线圈:

由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经线圈,相对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 180°,除0°和180°经线外,相对的两条经线中有一条经线经度为东经,另一条经线经度为西经。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东、西半球的界线是由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西半球的范围是160°E—180°—20°W。东半球的范

围是20°W—0°—160°E。

5.重要的经纬线: 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

线;低、中纬度界线 30°纬线;中、高纬度界线: 60°

纬线;南、北回归线: 23.5°N、23.5°S;南、北极

圈: 66.5°N、66.5°S;东、西经的分界线: 0°和

180°;东、西半球分界线: 20°W、 160°E。

6.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常用的经纬网,有如下类型:

7.地球自转与公转比较(地球的运动是重点,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8.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 66.5°的夹角,这样在一年之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正午(每天的12时即为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是90°,其它地方正午太阳个高度小于90°。

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外,其他各地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即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即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南半球昼夜长短,冬、夏季节与

北半球相反。

9.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四季更替:在温带地区地区,四季更替明显。如长

沙市居民的衣柜中就放有四季的衣服。

五带的形成: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和是否有极昼和极夜

现象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在地球的五带中,有太阳光

线垂直照射现象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寒带、南寒带。无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和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温带、南温带。温带地区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10.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昼夜更替的产生:由于地球是一

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某一时刻只能

照亮半个地球,且地球不停地自

转,所以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⑵.地方时差异

第二章

地图

2.地图的三要素:地图具备方向、比例尺、图

例和注记等要素。

3.地图上的方向:地平面上有东、西、南、北和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用指向标指

示方向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示北方,没

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规定确定方向,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4.比例尺(比例尺的问题,地形形态的判读是重点,)

概念: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

比,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 图

上距离

÷实

际距

离,比

值大的

比例尺就大。比例尺表示的方式有

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比例尺、图幅、实际范围、地图内

容详略及地形坡度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的选择: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5.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6.地形图

等高线的概念: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相等,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即等高距)相等,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相等。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集 ,坡度越平缓,等高线越稀疏。

常见的地形形态的判读:

山地:等高线呈封闭形状,等高线海拔是内高外低,山顶是山地的最高处。

山脊:等高线的形状是从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山脊易形成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的形状是从海拔低的地方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山谷易发育成河流。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海拔较低地方。地势一般相对较低,在山区修公路等一般选择鞍部通过。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形状特点圆周(与赤道平行)半圆周(连接南北极点)

长度特点地球仪表面,纬线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两极为一点地球仪表面,经线长度相等,长度等于赤道长度的一半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平行在南北两极点相交

经、纬线相互垂直

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零度线的确

最长的纬线---赤道本初子午线--通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度数变化规律0°~90°,从赤道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

增大是南纬;自南向北北纬逐渐增大,南

纬逐渐减小。

0°~180°,从0°经线向东增大是东经,向

西增大是西经;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

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

字母表示北纬用 N表示,南纬用 S表示东经用 E表示,西经用 W表示

节气交节时间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日(D)3月21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夏至日(A)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或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

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B)9月23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冬至日(C)12月22日前

后南回归线或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

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时差异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

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

比例尺相同图幅面积越大表示的范围

图幅面积越小表示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