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常用的修辞格
- 格式:rtf
- 大小:122.03 KB
- 文档页数:16
10种常见修辞格及其作用修辞是指修饰语言的具体方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反复……10种常见修辞格及其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一座座矗立的小山。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3.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区别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语文学习中最全面的修辞格
一、语义修辞格
二、布置类修辞格
三、辞趣类修辞格
四、文学类修辞格
五、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分类列举】
一、语义修辞格
1.比拟
2.比喻
3.避复
4.别解
5.超前
6.倒辞
7.反语
8.断取
9.仿拟10.感叹11.呼告12.换算13.换义14.讳饰15.节缩16.借代17.精细18.警句19.夸张20.类比21.类比22.伸缩23.示姓24.数概25.特称26.婉曲27.序数28.异语29.引用30.转类
二、布置类修辞格
1.补正
2.层递
3.错综
4.倒装
5.顶真
6.对比
7.对顶
8.对偶
9.繁复10.反复11.反问12.分说13.互文14.回环15.回文16.貌离17.排比18.撇语19.设问20.省略21.跳脱22.同异23.同语24.同字25.序换26.诱问
三、辞趣类修辞格
1.臧词
2.飞白
3.换述
4.双关
5.析词
6.析数
7.析字
8.镶嵌
9.歇后10.谐音
四、文学类修辞格
1.衬跌
2.衬托
3.衬字
4.舛互
5.叠音
6.反射
7.讽喻
8.诡谐
9.谲辞10.列锦11.摹绘12.旁逸13.频词14.歧疑15.起兴16.曲解17.升华18.示现
19.释语20.通感21.象征22.衍名23.移就24.抑扬25.易色
五、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1.连用
2.兼用
3.套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一、比喻1、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同它有相似点的某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这种辞格叫做比喻。
2、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本体——我们要写的事物。
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把(本体)比做(喻体),用(喻体)来比喻(本体)。
3、连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常用的比喻词:像……似的…… 像……一样…… 好像、仿佛、宛如、如同、犹如、似的、好比、活像、变成、成了、等于、是、一般、……般的等。
4、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说甲像乙。
明喻的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犹如等”一类的喻词来连系。
例如:圆圆的脸蛋像苹果。
两支军队向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多公里。
(2)暗喻:说甲是乙。
暗喻又叫“隐喻”。
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系。
例如:太阳是个大火球。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同学们是祖国的花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我的家乡成了大花园。
(3)借喻:直接把甲说成乙。
借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一切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东西或动植物人格化,富于它人的感情。
把它们当作人来描写、记叙,使它们活跃起来。
例如:(1)初升的太阳露出半个笑脸。
(2)花儿向我点头,小树见我弯腰。
(3)柳树姑娘在春风中频频地点着头。
(4)小金鱼含羞地低下了头。
(5)小溪唱着欢乐的歌流向远方。
(6)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好看极了。
三、夸张1、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突出某一个事物的某一个特征,有意把话说得扩大或缩小。
(既要夸大事实,又要以事实为基础)2、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例如:桂子花开,香飘十里。
第四节常用的修辞格【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格式的特点和长处,明白在何种场合该选用何种修辞格式,了解修辞格的连用和兼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双关、反语、仿词、婉曲等常用修辞格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借喻和借代的区分;排比喻层递的区分;对比与陪衬的区分。
【教学时数】8课时。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最为引人注目,但是以为修辞格就是修辞学,那只是一种误解。
其实修辞格不过是修辞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它只是语言修饰描摹的一些特殊方法,这些方法是人们长期以来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产生的,今后,还将继续为增强汉语的表达效果而发挥作用。
从它与其他修辞手段的联系来看,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而且新的修辞格还在不断产生,值得进一步去发掘、整理。
修辞格既是修辞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方法又有着结构上的特点,因此,修辞格往往被人理解为一种程式,以为只要掌握这些不同的程式,就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程式总是比较固定的,而程式的运用却是千变万化的。
比喻的程式很容易掌握,但要寻找一个好的比喻却像寻找一颗红宝石那么难。
修辞格在修辞学中的意义,并非只在于它对增强表达效果提供了一些程式,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程式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
中国修辞学著作所列修辞格往往多寡不一,修辞格的名目,也有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修辞格如何划分大类,至今多有分歧。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列举的修辞格及其分类,较有代表性,一般修辞学的论著大多在这个基础上增减变异。
《修辞学发凡》列举了38种辞格, 即(甲类)材料上的辞格: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共9 种;(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铺张、倒反、婉曲、讳饰、设问、感叹,共10种;(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共11种;(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针、倒装、跳脱,共8种。
第四节辞格与修辞一、辞格及其特性辞格,又叫辞式、语格、修辞格、修辞方式。
它是逐步固定下来的具有动人的表达效果的语辞优化模式。
辞格具有以下特性:1.动人的表达效果2.特定的结构模式3.稳固性和发展性二、语言均衡类辞格〔一〕对偶对偶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相互关联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1.对偶的修辞效果对偶,从形式上看,协调匀称,整齐美观,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便于记诵;从内容上看正对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反对可以相互映衬,意思显豁;串对前后衔接紧密,一气呵成。
〔二〕排比排比是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以增强语势的修辞方式。
(1)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
(2)加强语势,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
(3)抒发强烈的感情。
〔1〕对偶只限于两项,排比则多于两项。
〔2〕排比对组成的各项结构要求宽,字数可以不一致,重字也常见;对偶对结构的要求严。
〔三〕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开头,上递下接,首尾相连的修辞方式。
这种辞格又称顶针、连珠、联珠、蝉联。
2.顶真的修辞效果(1)叙事状物,层次清楚,能反映出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2)议论说理,逻辑严密,结构谨严,含义深刻。
(3)抒情写意,情深意浓,具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四〕回环回环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1〕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2〕使语句整齐匀称。
3.回环和顶真、回文的联系与区别回环和顶真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顶真是顺连而下,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回环是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由甲到乙,再由乙回到甲。
回环与回文在回环往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但没有回文严谨。
〔五〕互文互文是上文里省去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去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1〕语言简练,防止冗杂。
〔2〕形式均衡匀称。
〔3〕内容委婉含蓄。
三、突出联想类辞格〔一〕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
第四节常用的修辞格一、辞格及其作用♦修辞格——又称辞格。
指人们相习沿用的具有特定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修辞格有独特的构成方式♦修辞关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修辞格跟语音、词汇、语法(词语、句子、篇章)都有关系。
二、常用的修辞格♦常用的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层递、反复、回环、引用、仿拟、对比、衬托、设问、反问,等。
(一)比喻♦1、比喻——根据跟甲物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2、修辞功能——(1)描绘形象,更具体生动;(2)说明事理,更通俗易懂。
♦3、比喻的构成——(A)本体(表达对象),(B)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C)喻词(表示“相似”的词语),(D)喻解(相似点)。
♦4、比喻的类别(1)明喻(A像B)♦优美短小动人心弦的散文,如一盏醇酒,如一曲清歌,良久地使你感到余香满口,余音绕梁!(冰心《我们的新春献礼——一束散文的鲜花》)♦那声音(浪涛声)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鲁彦《听湖》)(2)暗喻(A是B)♦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张开着要把我捕捉。
(艾青《火把》)♦偏见之树,在王教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程树榛《大学时代》)♦荡平那虎狼的暴秦。
(郭沫若《屈原》)♦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回延安》)♦鹅毛大雪。
瓢泼大雨。
豆腐渣工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胶多不粘,话多不甜。
(谚语)♦想想个人的未来,也为我的朋友——书籍担一份心。
过去只恨书籍太少,这时又觉得它太多了。
(臧克家《书的故事》)(3)借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
常见的修辞格一、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
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
比喻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
此外还有博喻和倒喻。
1、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象、如、似、仿佛、犹如、有如”等喻词来连接。
例如: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象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喻词“一样、似的、一般、般”等有时单独放在喻体后面,有时与前面的“象、如”等结合成“象……似的”“如……一般”等格式。
例如:正是花一样的年龄。
2、暗喻暗喻又叫“隐喻”。
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连接。
例如:(1)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2)这里成了花的海洋。
3、借喻借喻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例如:(1)乱石穿空,惊涛怕按,卷起千堆雪。
(2)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例(1)用喻体“雪”来比喻浪花。
例(2)用喻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来比喻不彻底消灭敌人,反被敌人伤害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
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些特性的作用。
3、博喻,也叫复喻,即运用多个不同的喻体来说明或描写同一个本体。
博喻能充分地描写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增强文章的气势。
例1: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第四节常用的修辞格一、辞格及其作用♦修辞格——又称辞格。
指人们相习沿用的具有特定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
♦修辞格有独特的构成方式♦修辞关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修辞格跟语音、词汇、语法(词语、句子、篇章)都有关系。
二、常用的修辞格♦常用的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层递、反复、回环、引用、仿拟、对比、衬托、设问、反问,等。
(一)比喻♦1、比喻——根据跟甲物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乙物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
♦2、修辞功能——(1)描绘形象,更具体生动;(2)说明事理,更通俗易懂。
♦3、比喻的构成——(A)本体(表达对象),(B)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C)喻词(表示“相似”的词语),(D)喻解(相似点)。
♦4、比喻的类别(1)明喻(A像B)♦优美短小动人心弦的散文,如一盏醇酒,如一曲清歌,良久地使你感到余香满口,余音绕梁!(冰心《我们的新春献礼——一束散文的鲜花》)♦那声音(浪涛声)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鲁彦《听湖》)(2)暗喻(A是B)♦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张开着要把我捕捉。
(艾青《火把》)♦偏见之树,在王教授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程树榛《大学时代》)♦荡平那虎狼的暴秦。
(郭沫若《屈原》)♦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回延安》)♦鹅毛大雪。
瓢泼大雨。
豆腐渣工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谚语)♦胶多不粘,话多不甜。
(谚语)♦想想个人的未来,也为我的朋友——书籍担一份心。
过去只恨书籍太少,这时又觉得它太多了。
(臧克家《书的故事》)(3)借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一条拉链,哗啦啦拉开两山翠绿。
(李仙生《瀑布》)(二)比拟♦1、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一种辞格。
2、作用——把抽象变具体,把无形变有形。
3、结构——本体出现,拟体不出现如:莺歌燕舞4、类别(1)拟人♦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老舍《小花朵集》)(2)拟物♦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二次革命的时候,就突然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人。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人或事物来“代”的一种修辞格。
♦先生,给现洋,袁世凯,不行吗?(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了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
(施耐庵《水浒传》)♦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车或汽车不过的地方便永远没见过扫帚与水桶。
(老舍《我爱新北京》)♦咱们既然在此地驻扎,就不许他们在这一带动百姓一草一木。
(姚雪垠《李自成》)♦老祖宗看看,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女儿?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曹雪芹《红楼梦》)♦我不排斥应合丝弦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
我更愿选择手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理由《香港雨霏霏》)(四)夸张♦夸张是特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老泰山应声说:“好了。
”就用大拇指试试剪子刃,大声对我笑着说,“瞧我磨的剪子。
多快,你想剪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得动。
”(杨朔《雪浪花》)♦我从乡下跑到京城,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鲁迅《一件小事》)♦请字儿未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诺诺连声。
(王实甫《西厢记》)♦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朱自清《绿》)——用比喻夸张♦红军战士、赤卫队员并肩奋战,打得敌人魂飞胆丧。
(《红色娘子军》)——用借代夸张♦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刘心武《班主任》)——用比拟夸张(五)反语♦反语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一种辞格。
♦1、讽刺♦例如:(满清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
这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2、诙谐♦他回家对他的夫人说:“哎呀,我的母夜叉,你比小郓可爱多了,真是个贤德的夫人呀!(舒展《复婚》)♦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平素日子里,碰到联组或互助组的什么会,他总是派遣他的二崽子学文做他的全权代表。
(周立波《山乡巨变》)♦我的金鱼本来都是养在黄砂缸里的,只因春间生子太多,就分了一部分到梅丘下的荷花池中去,所以池中也做了金鱼的殖民地了。
(周瘦鹃《再谈养金鱼》)♦新娘子被新郎展览出来,扭扭怩怩,手脚不知往哪儿放。
副市长大大方方,一派长者风度,连说:“过来,再近点,让我好好审查审查。
”大伙儿都笑了,笑得那么兴高采烈。
(谌容《懒得离婚》)(六)双关♦双关是让某个词语或句子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格。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1)语义双关♦北大荒使他(美国专家)联想到了开拓初期的美国的西域。
一下吉普车,在迎接他的人们面前,专家滑了一跤,爬起来后,他情不自禁地扬臂大呼:“朋友们,我是为你们的北大荒而倾倒的!(梁晓声《荒原作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2)谐音双关♦一切似乎又平静下去,一切跟平常一样,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
(周立波《暴风骤雨》)♦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红楼梦》)(七)仿词♦1、仿词是按照上下文中的某个词语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反或相类的“词语”,使用词新鲜活泼的一种修辞格。
♦2、类别有反仿和类仿两种。
♦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
(鲁迅《阿Q正传》)—反仿(鸳鸯)我是横了心了,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曹雪芹《红楼梦》)—类仿♦作者掩面泪纷纷,书成之后欲断魂。
借问专著何处有,秀才近指自家门。
(报刊漫话题诗)(八)反复♦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辞格。
♦逃,逃,逃,老李心里跳着一个字。
连鸟儿也放开,叫它们飞,飞,飞,一直飞到绿海,飞到有各色鹦鹉的林中,饮着有各色游鱼的溪水。
(老舍《离婚》)(九)换算♦1、换算是对抽象的数量用浅显易懂的计算作形象化的解释,使表达深入浅出、具体可感的一种修辞格。
♦2、类别:比较式,供用式,排连式,计时式。
♦假如太阳的内部是个空壳,它可以装下90万个完整的地球,里面剩下的空隙,还得有40万个切成碎片的地球才能填满。
(《读者文摘》)——比较式♦听说,光绪结婚时就耗费了白银550多万两。
在当时,可买大米亿多斤,相当于360多万贫苦农民一年的口粮。
(《瑰丽的北京故宫》)——供用式♦50万到100万个原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那么小的一点儿。
(《十万个为什么》)——排连式♦这条天河(指银河)淹没了1000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宇宙里有些什么》)——计时式(十)设问♦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一种辞格。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生命的路》)♦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梁启超《论毅力》)(十一)对偶♦1、对偶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并列起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2、对偶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虎门对联)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1)正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谚语)♦我们含泪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
(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红杜鹃》)(2)反对♦谦虚者常思己过,骄傲人只议人非。
(谚语)♦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对敌人,你比钢刀更锋利。
(李瑛《一月的哀思》)(3)串对(流水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谚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毛泽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李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十二、排比♦排比是将几个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连贯的词语(或句子)组合在一起以加强语势的一种修辞格。
✹在他小学屋里呆得很久才回来,他踏着月色送我,月亮在天上,人影在地下,景色在眼前,情趣在心里。
(臧克家《沉重的负担》)十三、层递✹层递是将三项以上的语言单位,在语意递升(递增)或递降(递减)排列的一种辞格。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
(鲁迅《朝花夕拾》)✹一年,两年,三年,你的望眼将穿,一年,两年,三年,我的归心似箭。
(蒋光慈《写给母亲》)✹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石头城,爱我的家。
(聂华苓《千山万水长流》)十四、回环✹回环是利用词语的循环往复表示事物或事理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辞格。
✹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