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
- 格式:pdf
- 大小:323.18 KB
- 文档页数:30
防沙治沙工程管理方案一、工程背景沙漠化是全球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严重沙漠化的国家,沙漠化面积广泛分布,集中分布在北方干旱地区和西北地区。
为了应对沙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沙治沙工程进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程目标1. 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2. 有效防止土地沙漠化扩大,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 提高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4. 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就业条件。
三、工程主要内容1. 植被恢复和 reforestation通过植被恢复和改良,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风沙的风速和流动,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同时对于植被种类的选择需要进行科学研究,选取适合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提高植被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
2. 沙地绿化和固沙工程在沙漠区域进行沙地绿化工程,采用固沙植物和耐沙树种进行绿化造林,形成绿色屏障,有效阻挡风沙流动。
同时在风口、沟壑等地区进行适当的固沙工程,采用竹杆、草垛等方法进行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3. 护坡和护岸工程针对山区和河岸地带,进行护坡和护岸工程,避免土地水土流失和河岸冲刷,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采用石头、网格等材料进行护坡和护岸,稳固土地和河岸,减少水土流失和河岸冲刷。
4. 沙土改良和水土保持在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对土地进行沙土改良,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缓土地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加剧。
采用分层植被、土壤覆盖、植物栽培等技术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
四、工程管理1. 组织领导建立防沙治沙工程的领导小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各责任部门,制定防沙治沙工程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对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2. 规划设计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状况,制定防沙治沙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特点,合理配置资源,选择适宜的工程措施,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效果。
新时期防沙治沙的现实意义分析摘要:在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五大林业战略转型中,沙漠化问题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实施防沙治沙工程起着改善这一问题的全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防沙治沙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和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主要工作,同时也是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工程。
因此,防沙治沙是我国林业六大重点项目之一,对我国的林业发展、生态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防沙治沙;意义引言:土地荒漠化是一种不可控制的自然和人为的双重作用。
农垦、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全球变暖、环境变迁,都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使荒漠化的范围不断扩大。
沙尘暴的成因有多种,其中包括作为基础的沙尘颗粒物质,是地表本身所具有的;作为动力源的大风,能够保证沙尘暴长距离输送;作为依托的气候环境,长期处于干旱且空气状态不稳定。
一、防沙治沙工程实施的重要性1、有利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土地荒漠化是我国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目前已有4亿多人受灾,不仅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蚕食了珍贵的土地资源,使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防沙治沙是一项关乎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广大沙区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十一五”期间,基本控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造福于当今、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我们要以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存基础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把全部精力放在防沙治沙上。
2、有利于促进沙区经济的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坚持多种政策扶持,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换、治理荒漠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沙地经济。
各地在防沙治沙方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林业和沙化工业。
发展特色林果业,带动了当地的种植、加工、贮藏、运输等,是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沙区林药、灌木林木材加工产业迅速发展[1]。
3、有利于提高社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防沙治沙,使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加强,全民积极投身防沙治沙事业,造就了一支防沙治沙的专家科研团队和关注民生的优秀干部队伍。
国家林业局《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4(000)0S6
【摘要】<正> 第一条为了规范营利性治沙管理活动,保障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确定范围内从事营利性治沙活动适用本办法。
营利性治沙活动是指不具有沙化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以获取一定经济收益为目的,采取各种措施
【总页数】3页(P27-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6
【相关文献】
1.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服务林业发展大局——在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暨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国家林业局中南生态监测评估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J], 周光辉
2.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设立专家评审细则》和《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设立专家评审规范》的通知 [J], ;
3.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 [J], ;
4.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 [J], 无
5.国家林业局颂布《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知识竞赛题目(请将答案填写在文件最后两页的答题卡上)一、客观题(以下题目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正确选项)1.《防沙治沙法》中所称的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A.气候变化B.人类不合理活动C.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D.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其他因素2.《防沙治沙法》中所称沙化土地,包括的土地。
具体范围,由确定。
A.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B.已经沙化的土地,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C.具有明显沙化趋势,《防沙治沙法》D.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防沙治沙法》3.国务院和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应当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和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
A.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D.县级以上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4. 国家在沙化土地所在地区,建立。
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
A.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制,省级,同级B.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县级以上,同级C.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任期考核奖惩制度,县级以上,上级D.政府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省级,上级5.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防沙治沙工作。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C.国务院林业、农业、水利、土地、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D.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6.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沙治沙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沙治沙意识,提高公民防沙治沙的能力。
A.各级人民政府B.县级以上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C.各级地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7.防沙治沙规划应当对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逐步减少沙化土地的时限、步骤、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印发《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林资发[2009]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财政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财务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财务部: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加强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经营和管理,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对《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对依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规定,确需补充申报或调出国家级公益林的,必须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和规定程序开展补充区划工作,一次性集中申报。
申报材料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2010年3月31日前上报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
附件: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加强对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经营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级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发挥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级公益林的区划界定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尊重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自主权,维护林权的稳定性,保证已确立承包关系的连续性。
第五条国家级公益林以其林地为区划对象。
第六条国家级公益林范围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以及水利部关于大江大河、大型水库的行业标准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等划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10.13•【文号】环发[2006]158号•【施行日期】2006.10.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06〕1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促进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实现“十一五”生态保护目标,加速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局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二○○六年十月十三日附件: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目录一、全国生态保护形势(一)“十五”工作回顾(二)生态环境现状1、主要问题2、成因分析(三)机遇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保护优先2、分类指导,分区推进3、统筹规划,重点突破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三)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三、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一)深化自然生态保护工作1、完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推动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3、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4、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二)强化区域生态保护监督与管理1、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2、提高生物多样性履约和管理能力3、重视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三)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1、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2、综合防治土壤污染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4、防治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四)巩固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1、深化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2、积极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3、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四、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二)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三)创新生态保护政策(四)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五)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六)加强生态保护能力建设(七)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一、全国生态保护形势(一)“十五”工作回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五”期间,先后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内蒙古:治沙开拓致富路作者:***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04期一代代治沙英雄們从大干苦干到科学治沙,从只能治沙找活路到全社会形成合力“我要治沙”,从公益林到经济林,从无边荒漠到生态绿洲、旅游综合体……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上,每一次的转变,都经历过抽筋剥骨般的反复尝试。
治沙人血汗凝聚的治沙精神流动传递,从不曾妥协。
依靠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如今内蒙古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辖区内的毛乌素沙地70%面积得到有效治理,交出了可以向世界推广的毛乌素沙地治理方案。
因面积广,且集中在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在内蒙古也被称为鄂尔多斯沙地。
在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主要分布在辖区的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等7个旗区境内。
202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在《毛乌素沙地是这样变绿的》一文中提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毛乌素沙地总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市占68.9%,榆林市占28.4%。
而此前更多的说法为: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境内。
经过近七十年的治理,境内毛乌素沙地有效治理率达到70%。
依靠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内蒙古走出了生态优先、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制度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这是鄂尔多斯草原儿女向世界推广的治沙方案。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
“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巴布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治沙主战场乌审旗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乌审旗则是内蒙古区域内受沙化威助最严重的地区。
其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约占毛乌素沙地三分之一的面积。
1950年,乌审旗只有464亩人工林和1938棵零星分布的乔木,荒漠化、沙化土地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6%。
铁路防风治沙工程的规划设计
蒋富强;王锡来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
【年(卷),期】2007(009)005
【摘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论述了在新形势下铁路防风治沙工程规划设计的新型指导思想;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角度,对铁路防风治沙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对目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固沙防火带宽度和沙障立柱埋深计算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于新形势下的铁路防风治沙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7-10,16)
【作者】蒋富强;王锡来
【作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730000;兰州交通大学,兰
州,730070;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30.1;U213.1
【相关文献】
1.防风治沙的关键在于一种民族精神——专访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副主任王信建 [J], 于靖园
2.乌兰县防风治沙工程调查报告 [J], 解放
3.防风治沙绿色发展——甘肃惠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治沙纪事 [J], 金林
4.积极防沙治沙共建美好家园——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蒙古国防沙治沙项
目考察掠影 [J],
5.临河至策克铁路防风治沙措施设计方案初步研究 [J], 李成;周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 土地沙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导致沙区贫困,而且吞噬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高度重视,温家宝同志指出:“治沙工作很重要,如何治理,要统筹规划,研究提出具体办法和项目”。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预防土地沙化,加快沙化土地的治理步伐,尽快遏制沙化土地不断扩展的趋势,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规定,国家林业局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编制本规划,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一、我国沙化土地现状及危害 (一)沙化土地现状
我国土地沙化的形势严峻。 一是面积大。据1994-1999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8.2%,其中流动沙丘42.7万平方公里,固定、半固定沙丘46.3万平方公里,戈壁66.4万平方公里,其它18.9 万平方公里。在全部沙化土地中,近期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为53.8万平方公里。 二是分布广。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北纬35°-50°之间,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万里风沙带。此外,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也分布着一些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沙化土地,在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以南的一些沿海、沿河和沿湖地区分布着零星的沙化土地。行政范围包括除上海外(不含台、港、澳)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0个县(市、区、旗),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大、危害严重的重点沙区县有379个,一般有沙县有471个(全国沙化土地分布范围详见附表1-2)。 三是扩展快。根据调查资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沙化土地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八十年代以每年210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九十年代初期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后期每年扩展达3436平方公里。 (二)土地沙化成因分析 导致土地沙化扩展的原因很多,除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近年来人口和经济压力增大,对沙区土地资源过度索取等不合理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滥垦。沙区大多为贫困地区,且基本没有农业以外的经济支柱,许多地方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边开垦,边撂荒,导致土地沙化。
1二是滥牧。据统计,沙区草原牲畜超载36%,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00%。从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分析,监测区域61.9%(115.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发生了沙化、退化。 三是滥伐。沙区过度樵采、乱砍滥伐林草植被导致部分地区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治理速度抵不上破坏速度。新疆和田地区因樵采烧材,使胡杨、灰杨等天然荒漠植被每年破坏达760公顷。内蒙古吉兰泰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该镇周围40公里范围内的梭梭林已被砍光,盐湖西北部7万公顷天然梭梭林已减少到2万公顷左右,导致吉兰泰盐场3700多公顷盐矿床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埋没。 四是滥采。沙区滥采中药材、搂发菜等现象十分突出,大面积破坏植被,加剧土地沙化。每年仅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搂发菜的农牧民达10万余人,造成大面积的草原破坏。内蒙古近几年因搂发菜破坏草原达1300万公顷,其中400多万公顷已经沙化。甘肃省近5年每年因挖甘草破坏草原6700公顷。 五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监管和调控,江河上游和下游之间用水矛盾突出。上游截水、过度用水,致使中、下游地区生态用水短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上世纪60年代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东西居延海已干涸,93万公顷梭梭林枯死。其他一些地区,如民勤绿洲,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导致土地再度沙化。
2此外,局部地区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施工中,破坏林草植被,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也较严重,如陕西榆林市煤田开发使1.7万公顷植被被毁,土地沙化。 (三)土地沙化的危害 建国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政策不完善、前期投入不足、治理不成规模、执法不严、对人为破坏活动缺乏有力约束机制等,致使总体上治理速度缓慢,局部地区仍呈加剧扩展之势,土地沙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危害主要表现为: 缩小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94-1999年五年间,全国沙化土地净增1.7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北京市的土地面积。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河北坝上、黄河源区、毛乌素沙地中北部等地区土地沙化呈快速扩展之势。 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据中科院测算,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的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标准化肥2.7亿吨。 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全国特大沙尘暴20世纪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特别是2000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十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为建国50年来所罕见,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我国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 加深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地区间的差距。恶劣的生态
3环境是沙区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的主要根源。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重点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 严重影响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运营。全国有3000多公里铁路、4万多公里公路和7万多公里灌渠由于风沙危害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据专家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测算。
二、加速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防沙治沙工作的成效、经验及教训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先后四次召开治沙工作会议,制定政策措施,研究部署工作,陆续启动实施了东北西部防护林带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对我国防沙治沙事业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国家又先后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我国的防沙治沙步入了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理顺了防沙治沙管理体制,规范了沙区经济行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步入了法制轨道。为快速健
4康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2237万公顷,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重点治理区沙化土地加剧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许多地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科尔沁沙地、陕西榆林、宁夏平原、甘肃疏勒河流域等地区实现了沙化土地逆转,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逐步建立健全了防沙治沙的组织管理、教育培训、法律保障和监测等体系,摸清了全国沙化土地的底数和动态变化,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和治理模式,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经验和作法。 尽管过去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地区对防沙治沙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重治理轻保护,监督执法不力,破坏现象严重;防沙治沙与解决沙区群众的生计问题未能有机结合;水资源缺乏科学管理,以及生态用水得不到保证等。 (二)加速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防沙治沙,遏制和扭转沙化土地的扩展态势,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对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文明,拓展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维护沙区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1、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占国土面积
518%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影响近4亿人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严重制约区域间、民族间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严重影响民族团结和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因此,防沙治沙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和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必须下最大决心,采取最强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2、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生态建设的迫切要求。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在防沙治沙问题上取得快速突破,西部地区的生态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将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影响到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人才吸引和西部大开发成果的巩固,甚至会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落空。因此,防沙治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 3、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文明,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迫切要求。历史上我国的榆林城被迫三次搬迁,西域明珠楼兰古城的消失,成千上万农牧民群众的流离失所都是由于沙化不断扩展所致。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贫乏,要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2%的人口,压力大,难度大。土地沙化不断扩展,造成大面积的可利用土地资源退化,严重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土地沙化,全面治理沙化土地,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在今后更长时期内具有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