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家国情怀(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372.00 KB
- 文档页数:15
训练1 家国情怀·认同意识现实热点加强练——“以立德树人铸就民族之魂”►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19年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
其核心观点为:高考命题工作,必须把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和“四个服务”作为基本遵循,把握好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规律,使其贯穿于高考全过程,全面提升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参与命题的全体教师和全部学科中,确保命题工作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纪律不懈;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它体现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
认同意识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2018·徐州第三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答案 D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2.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内外朝制D.郡县制答案 D解析郡县制是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置的制度,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形成地方对中央的认同,故D项正确。
2019届高考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家国情怀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Ⅰ)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专题五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
下面的哪一句话可以最恰当地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A.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力学体系B.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C.他和牛顿一样,在同一领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3.“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所阐述的观点的有()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②中国承诺不使用核武器③中国将继续进行必要的核试验④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最终消灭核工业A.①③B.②④C.②D.③4.近年来,华为、中兴、航天科工、中芯国际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领跑“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使中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高等教育迅速发展C.努力维护周边地区安全D.鼓励发展对外贸易二、探究题(17分)5.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意义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创新发展话自信】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 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试题分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试题分析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它以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形式呈现。
它要求人们要充满着人文精神按照现实出发,以服务国家、民族为要旨,家国情怀,对中华历史有高度的认同感。
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试题中是如何考查家国情怀的呢?举例如下。
1.把家国情怀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试题当中【例1】(2017·陕西省)6.2016年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会标用G20根形似光纤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篆刻隶书印章。
该会标的寓意有()经济全球化下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融入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两极对峙使世界局部“热战”此起彼伏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时代互联互通。
A. B.C. D.【答案】B本题要求考生通过“光纤的线条”体会中国科技成就,通过“隶书印章”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考查相同内涵的试题在2018年陕西中考试题中也是有呈现的。
【例2】(2018·陕西省)13、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此外,通过以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的形式体现家国情怀,展示学科核心素养。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家国情怀(解析版)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B正确。
1.(德阳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24)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
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
这些做法有助于()A.纪传体例的推广B.君主权威的神化C.宗法观念的强化D.华夏文化的传承2.(湖北八校2017年高三第二次联考,24)《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3.(唐山2017年二模,24)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
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农耕文化的传承性B.宗法制度的优越性C.家国情怀的普遍性D.国民心理的劣根性4.(益阳2017年高二文科第一学期期末,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勤劳勇敢的精神B.艰苦奋斗的精神C.耕读情怀D.家国情怀5.(南平2017年毕业班适应性检测,24)成语“奉扬仁风”出自《晋书》,意即颂扬德政。
苏轼也倡导“发政施仁”。
与这两个成语含义相吻合的是()A.导德齐礼B.安分守己C.与民同乐D.博施济众6.容闳(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
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7.(云南2018第一次统一检测,27)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家国情怀——学科核心价值观,高考考查切入点一、以家国情怀引领考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
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B.西方法治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反帝情绪日益高涨C[开始探讨国籍法的问题反映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兴起,故C 项正确。
]2.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C[本题以近代海洋观为切入点,考查了当今国家对海洋意识的关注。
从材料“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驰’的状态”可知,中国近代海军发展是被动的本能的反应,且没有认识到发展海军这一世界大潮,故C项正确。
]二、以家国情怀考查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3.1966年,美国仅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一项支出,就比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和食品券这两项最主要的社会救济开支的总和还高出十倍。
这说明美国福利政策的特点是()A.逐渐抛弃弱势群体B.重点保护劳动人口C.加大财政支持力度D.增多福利保障项目B[材料中“美国仅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一项支出,就比……最主要的社会救济开支的总和还高出十倍”说明美国福利政策倾向于在职人员,即重点保护劳动人口,故B项正确。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列图片反映出()A.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B.国际互联网的扩展速度令人不可思议C.数字化模拟技术和通信手段的大飞跃D.环保和节能的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A[本题中的四幅图片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体现了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变革,故选A项;B、C、D三项的表述片面,不能概括材料全貌,故排除。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家国情怀(解析版)概念释疑: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真题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B正确。
图画仍属于传统绘画,无法体现新类型,A 错误。
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C错误。
材料体现了朝臣思想的愚昧,并未体现传统观念的更新,D错误。
答案:B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
这场争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故C正确。
A、 B、D的结论都无法根据材料得出,“确定了”“认清了”“消除了”都是完成时,片面解读了材料或者完全错误地解读了材料,跟材料意思不符。
答案:C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共将要成立的新中国建交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既可以积极争取承认又不急于争取承认,因为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A正确。
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B错误。
C选项无法体现,新中国同苏联等17国建交,标志着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
新中国积极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不急于获取西方国家的支持,D项错误。
答案:A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
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
B错在“开始”二字。
C项是在1965年。
答案:D5.(2018·全国卷Ⅱ,2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材料反映地方督抚上奏,在各国公使面前,利用国际法,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近代外交观念,因此D正确。
A选项在材料中无反映。
B选项错在“已经解体”。
地方督抚有向皇帝上奏和建议的职责,并非干预决策,C项错误。
答案:D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改革: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世代遭受欺凌,突然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自然会激发抗日热情。
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抗日根据地”,不难得出A的结论。
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C项错。
D选项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A7.(2018·全国卷Ⅱ,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 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奶奶和阿姨的尺子,一个做新衣(仍然体现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一个做测量,无法体现“工业化为中心”,故A错。
二者都是女性,都是为建设国家做贡献,因此B正确。
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兴起,故C错。
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村、农民和农业,集中一切资源发展城市重工业,D选项说法错误,且材料无法反映。
答案:B8.(2018·全国卷Ⅱ,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浪潮,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答案:B9.(2018·全国卷Ⅱ,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10.(2018·全国卷Ⅱ,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 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答案:D11.(2018·全国卷Ⅱ,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49年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才全面实行,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12.(2018·全国卷Ⅱ,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