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理解性默写
- 格式:docx
- 大小:5.93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默写(理解性+重点句+背诵)一、理解性默写《诗经·关雎》1.《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关雎》中抒写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的句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蒹葭》1.《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蒹葭》中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蒹葭》中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4.《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5.《蒹葭》中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一切景语借情语”。
《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石壕吏》唐·杜甫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石壕吏》中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石壕吏》中概括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马说》1、《马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6、《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10、《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12、《马说》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小石潭记》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3、《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7、《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8、《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岳阳楼记》1、《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2、《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3、《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的句子是:4、《岳阳楼记》中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句子是:5、《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6、《岳阳楼记》中2.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7、《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8、《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9、《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1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醉翁亭记》1、《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3、《醉翁亭记》中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6、《醉翁亭记》中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7、《醉翁亭记》中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8、《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送东阳马生序》2、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那时因为作者很守信,这些句子是:3、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的句子是:4、表现作者向“乡之先达”谦恭、虚心地求学的句子是:5、作者回忆“从师”经历中感叹岁月艰辛的句子是:6、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饮酒》(陶渊明)1.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2.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祗】2、【奴隶人】3、【骈死】骈:4、【不以千里称也】5、【一食】6、【或】7、【食(sì)】8、【外见(xiàn) 】见:9、【且】10、【策之】策:11、【不以其道】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临】15、【其真无马邪】其: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8、策之不以其道9、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理解性默写: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是):②、优秀的人才常常需要识才的慧眼去发现,韩愈曾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③、《马说》中描绘千里马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④、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⑤、揭示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⑥、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四、课内简答题:1、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它们的比喻义分别是什么?2、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祗】只,紧。
2、【奴隶人】奴仆。
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1.《马说》中写千里马遭遇悲惨的句子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有人曾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4.《送东阳马生序》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6.《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7.《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忠心不改、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句子是:,。
8.《酬天乐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
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中,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10.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两句诗是,。
11.《曹刿论战》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之时。
12.《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向群臣吏民颁布政令,依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设三等奖赏,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
邹忌是从,,三个方面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
13.《关雎》中的男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14.《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名句默写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马说名句默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
韩愈,唐代文学家,字退之。
“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说韩愈【唐】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的主旨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伯乐不常有。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的句子: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
全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 初极狭。
4. 《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桃花源记》中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马说》1《马说》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 《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 《马说》中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 《马说》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马说理解性默写篇一:《观刈麦《马说》理解性默写《观刈麦》理解性默写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1.《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我们的盘中美味。
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在他的《观刈麦》一诗中也有表现农民筋疲力尽仍争分夺秒收割庄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冷”一“热”,异曲同工,传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观刈麦》中,表现农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诗中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一、《桃花源记》___1.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前者渐隐,后者渐明,渐出水面,其上多桃树,枝叶盈蔽,花开正盛,实可人致。
”2.从环境角度描写___句子:“地势平旷,居人稀少,民人殷实,多积财货,去年避兵,率妇女子三万口来此暂避,今皆已去,独存乡人。
”3.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其人民善柔远,不以机事干扰。
”4.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及至相见,问其所由来,具答之,便要还其故处,道路阻隔,不可得去。
”5.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时人以为然,咸踵其后。
”6.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此渐不往来者十余年。
”二、《小石潭记》___1.描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潭水淙淙,以至于今,犹闻其声。
”2.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潭水清澈,石底如练。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游鱼腾跃,水鸟翔集,咀嚼芳草,振翅高飞。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溪水曲折,行不及舟。
”5.面对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的___却感到:“余既不为名,何求利;既无厌于贫,何求富。
”6.“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句子跟《小石潭记》中“游鱼腾跃,___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三、《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思娈___,恋爱所忘。
”4.《关雎》中的男子由“思娈孟姜”引起“恋爱所忘”的美好联想;“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君子好逑”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四、《蒹葭》1.成语“秋水伊人”源于《蒹葭》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白露未晞,草木已秋。
《马道》之阳早格格创做
1.本文的核心论面是(伯乐对于千里马起决断效率的名句是):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2.特出的人才时常需要识才的慧眼去创造,韩愈曾收出人才常有而创造人才的人出有常有的叹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出有常有.
3.《马道》中描画千里马末身遭逢的句子是祗宠于仆隶人之脚,骈死于槽枥之间,出有以千里称也.
4.千里马的悲惨遭逢是:祇宠于仆隶人之脚,骈死于槽枥之间,;能掀穿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其实出有知马也.
5.做家认为千里马被埋出的根根源基本果是食马者出有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曲交本果:食出有鼓,力缺累,才好出有过睹.食马者“出有知马”的简曲表示为:①策之出有以其讲②食之出有克出有及尽其材③鸣之而出有克出有及通其意.
6.对于食马者举止热烈讽刺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高三语文早读默写材料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理解性默写】1.韩愈《马说》中,作者感叹千里马被埋没的句子是:,。
2.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3.《马说》中,“,。
”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马说理解性默写
马说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12 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 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12 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3 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