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7.69 KB
- 文档页数:3
汉语词的结构类型
“汉语”是中国最大的古老语言之一。
它与许多门语言一样,使用汉语词的结构类型。
汉语词结构可以分为三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和复合词。
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组成,它可以是单个字或整个词。
在汉语普通话(Putonghua)中,大多数单音节词由一个拼音字母组成,但也有的单音节词由两个拼音字母组成,例如“家”(jiā),有时也有三个拼音字母,例如“结婚”(jiéhūn)。
多音节词由两个或多个音节组成,其中每个音节由一个或多个字母组成。
它们可能是两个或三个单字,也可能是短语。
一般而言,多音节词的意义比单音节词更深刻,从而更强调内涵而非外形。
例如,“次要词”(cìyào cí)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而“子”(zǐ)则是一个单字。
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复合单词组成。
这些单词将比较接近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表达。
它们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和名词组成,例如“红色”(hóngsè)和“温柔”(wēnróu)。
复合词可以有大量的意义变化,也可以更好地体现汉语的不同表达方式。
汉语词的结构类型的多样性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有趣,也使其有效地传达要表达的复杂内容更加容易。
掌握和回想这些汉语单词结构类型是学习汉语的基础,也是通晓汉语语法规则的第一步。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实用版】目录1.引言2.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及其特点1) 类型一:单纯词2) 类型二:合成词3) 类型三:重叠词4) 类型四:外来词3.结论正文一、引言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复音词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在语言表达中起着丰富和修饰的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及其特点1.类型一: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其语义和语音都具有单纯性。
这类词在古代汉语中占有一定比例,如“山”、“水”、“日”等。
单纯词在古代汉语中既具有实词功能,也可以作为虚词使用,表达语气、助词等语法作用。
2.类型二: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根据语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合成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联合式:两个语素并列,表示一种复合意义。
如“天地”、“男女”等。
b.偏正式:一个语素修饰另一个语素,表示一种修饰关系。
如“绿叶”、“红花”等。
c.补充式:两个语素相互补充,表示一种补充关系。
如“说话”、“走路”等。
3.类型三:重叠词重叠词是由两个相同或类似的语素重叠而成的复音词。
这类词在古代汉语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如“悠悠”、“翩翩”等。
重叠词可以表示程度、形态、语气等多种意义,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手段。
4.类型四:外来词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借入的复音词。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文化交流和语言融合,一部分外来词进入了汉语词汇体系,如“摩尼”、“般若”等。
外来词的引入,为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言表达增添了新的元素。
三、结论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丰富多样,它们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联合词组
只有联合词组中的两个词在词性上是一致的,即它们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例如“我和你”, “又大又圆”东倒西歪、欢天喜地等
2..动宾词组
动宾词组在词性上是“动词+名词”的形式,可理解为“动作作用在对象上”.例如“踢屁屁”,动作“踢”作用在对象“屁屁”上.;打麻将,
3.主谓词组
是“名词+动词”的形式,在句子中做“主语S+谓语V ”可理解为“对象S 作出动作V”.例如:“日落”。
太阳做出落的动作.
4.偏正词组
结构上由“修饰语+中心语”构成.,强调的是该词组有一个词是中心即“正”,另一个是起附属修饰作用的修饰语即“偏”,去掉修饰语后不影响句子的语法正确性,如:
(祖国)大地(壮丽的)山河(新建的)校舍:
[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我喜欢(新建的)校舍.------我喜欢校舍.
小明在[独立地]思考.------- 小明在思考.
关系平等的是联合词组“生而平等”
动词+名词的是动宾词组动作+对象
名词+动词的是主谓词组对象+动作
可去掉一词的是偏正词组去掉的是修饰语。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词性一、实词: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鲁迅、学生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长江、高原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政治、文化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星期六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美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左、右、里、外(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如“不”和“很”,“不中国”×),而受形容词修饰(如“美丽中国”)。
②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例如: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鸟飞上了高高的柳树。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说、打、开始、进行eg:听课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eg:发生地震,有.钱表示心理活动:爱、恨、喜欢、希望、担心、怕eg:恨他表示使令:叫、让eg:老师叫你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eg:我会了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eg:来一下表示判断(判断词):是eg:我是学生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不听”),心理动词受“很”修饰(“很喜欢”)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eg:雨一直下着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
eg:我能算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eg:你走来○7语法用法:作谓语例如:他正在听课。
小王对他的表弟说了几句话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大、小eg:高高的树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丑陋、疏松、干净eg:漂亮的衣服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eg:走得慢慢的蜗牛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很丑”),能带“的”(“高的”)②语法用法:作谓语和定语例如:(激烈的)战斗打响了(作谓语)。
这棵树太大了(作谓语)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词类活用6大类型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词的类型词以语素的含量上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从语音的形式看,语素有单音节的,其中以单音节语素占优势。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
单纯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
双音节单纯词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和音译外来词。
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音译外来词,如:冰淇淋奥林匹克、阿斯匹林等。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八种: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重叠式、名量式。
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构词知识的重点。
区分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关键是要把握住它们的根本区别: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
而合成词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义。
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实词六种和虚词六种。
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只是在短语和句式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关系。
从词义上,词还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从感词色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词、口头语词。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主鸟中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六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
引申为程度不深;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引申为颜色淡。
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蝗比喻不同。
汉语外来词的类型一、音译外来词音译外来词是指从外国语言中通过音译的方式引进的词汇。
这类词汇通常保留了原词的发音和意义,但在汉语中经过一定的语音和语义调整。
音译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词汇,使得汉语更加广泛地与国际接轨。
例如,“咖啡”、“巧克力”、“摩托车”等词汇都是通过音译方式引入的。
二、意译外来词意译外来词是指从外国语言中通过意译的方式引进的词汇。
这类词汇在汉语中的发音和意义与原词有所差异,但更符合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意译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词汇,使得汉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外来事物和概念。
例如,“电视”、“电话”、“电脑”等词汇都是通过意译方式引入的。
三、混合外来词混合外来词是指在汉语中同时保留了音译和意译的特点,既保留了原词的发音和意义,又经过一定的语音和语义调整。
这类词汇在汉语中的使用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
例如,“手机”、“网络”、“自拍”等词汇都是混合外来词。
四、借用外来词借用外来词是指从外国语言中直接借用的词汇,通常保留了原词的发音和意义。
这类词汇的引入丰富了汉语词汇,使得汉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外来事物和概念。
借用外来词的数量较多,涉及的领域也较广泛。
例如,“咖喱”、“面包”、“酒吧”等词汇都是借用外来词。
五、新造外来词新造外来词是指通过汉语的语法和词汇规则,根据外来事物和概念的特点,创造出来的词汇。
这类词汇在汉语中的使用较为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
新造外来词的引入丰富了汉语词汇,使得汉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新兴的事物和概念。
例如,“微信”、“支付宝”、“共享单车”等词汇都是新造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的引入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们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提供了更准确、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同时,外来词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使用外来词时,我们需要注意保持汉语的纯正性和规范性,避免滥用外来词,以免影响汉语的独特性。
此外,外来词的引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语音和语义调整,以适应汉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词组类型举例【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词组类型的分类1.并列词组2.主谓词组3.动宾词组4.偏正词组5.补充词组三、举例说明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汉语中,词组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之一,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了解词组的类型对于我们学习和使用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二、词组类型的分类1.并列词组:并列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并列关系组合而成,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可以互换位置。
例如:“男人女人”、“老师学生”。
2.主谓词组:主谓词组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组成的,表示动作的主体和动作的关系。
例如:“吃苹果”、“看电影”。
3.动宾词组:动宾词组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的,表示动作和它的对象的关系。
例如:“喜欢音乐”、“喝茶水”。
4.偏正词组:偏正词组是由一个修饰词和一个被修饰的名词组成的,表示名词的属性和特征。
例如:“红色苹果”、“高大房子”。
5.补充词组:补充词组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补充成分组成的,表示动作的补充说明。
例如:“跑得快”、“说得好”。
三、举例说明以“男人女人”为例,它是一个并列词组,表示两个性别的并列关系;“吃苹果”是一个主谓词组,表示吃这个动作和苹果这个对象的关系;“喜欢音乐”是一个动宾词组,表示喜欢这个动作和音乐这个对象的关系;“红色苹果”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苹果的属性是红色;“跑得快”是一个补充词组,表示跑这个动作的补充说明是快。
四、结论词组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了解词组的类型,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词以语素的含量上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从语音的形式看,语素有单音节的,其中以单音节语素占优势。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包括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
单纯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
双音节单纯词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分为双声词、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和音译外来词。
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音译外来词,如:冰淇淋奥林匹克、阿斯匹林等。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有八种: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重叠式、名量式。
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构词知识的重点。
区分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关键是要把握住它们的根本区别: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
而合成词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义。
从词性上分,词有两大类:实词六种(名、动、形、数、量、代)和虚词六种(副、介、连、助、叹、拟声)。
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它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还可以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意义,只是在短语和句式中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或关系。
从词义上,词还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从感词色彩上,词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从语体色彩上,词分为书面语词、口头语词。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主鸟中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六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以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
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
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蝗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不幸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词义的演变方式有三种: (1)词义扩大,其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江”、“河”,古义分别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是指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
如古代的鸟兽都称为禽,后来专指鸟类为禽。
(3)词义转移,即词的新义产生后,旧义一般不复存在,而新旧义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如“涕”原指眼泪,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古义外,“涕”均指鼻涕。
同音词指语意完全不同而语音形式(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词。
如“石油”、“食油”;“原因”、“元音”从字形上看,同音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形同音,如“新生”(获得新生)--新生(新生报到);一种是异形同音,如公事--公式--工事--攻势。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
等主义词意义相同,在动用上一般可以互相替换,如“大夫--医生”、“激光--镭射”、“土豆--马铃薯”近义词意义相近,但有细微差别,在运用上不可互相替换。
如“破除”、“铲除”、“废除”、“清除”、“消除”、“根除”等。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它可以准确地描写客观事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要掌握和运用同义词,必须先学会辨析同义词。
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辨析:1.以词的意义 (1)词义轻重不同;如“制止”大于“阻止” (2)范围大小不同;如“词汇”大于“词语” (3)感情色彩不同;如“成果”(褒义),“结果”(中性)“恶果”(贬义)2.以词的运用 (1)支配对象如“夸奖”(别人),“夸耀”(自己) (2)搭配习惯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 (3)具体场合如“照像”和“摄影”,“小气”和“吝啬”,前者为口语,通俗平易,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后者为书面语,比较典雅、庄重。
3.从词的内部结构部分双音节的同义词,往往有一个音节相同,另一个音节不同。
对于这类词,可以以那个不同的音节所代表的语素上去看它们的区别。
如“机智”和“机警”,它们的不同之处就在那个“智”与“警”上,“智”有“聪明”的意思,“警”有“警觉”的意思。
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
如:好-坏、善-恶。
以词义所表达的概念的内涵来看,反义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渗中间概念,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动-静、生-死、开-关。
另一种是有中间状态,不完全互相排斥的反义词,如“先进”与“落后”。
以词的本义和转义看,反义词分为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两类。
“无条件的反义词”指的是单一意义或跟词的本义相对的反义词,如:热情--冷漠、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不放在具体的语言不幸中也能分辨出来。
“有条件的反义词”是指一组反义词中有一个跟词的转义相对,要靠语义环境来辨别。
如骄傲--谦虚是一组的反义词,可是在“我们以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这个句子中,骄傲的词义属转义,和“自卑”构成反义词。
反义词的构成,必须具有以下条件: (1)组成反义的一组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
如:“凶恶”与“善良”都是表示人的性情行为的。
(2)反义词是词义的一种现象,是指词与词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不是所有矛盾对立的现象都可以用反义词来表示。
(3)有些词经常在语言中对举,因而根据语言的社会习惯,也可以成为反义词。
如:“春”与“秋”、“红”与“黑”。
(4)构成反义的词的词性、色彩、音节多少相同。
如:“疾”只能与“徐”构成反义词,不能与“慢”构成反义词,因为“疾”与“徐”是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慢”不是。
褒义词:是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
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
贬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带上褒义。
中性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1.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
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二是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三是古代诗文中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
四是民间的口头俗语,如鸡犬升天、青黄不接等。
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等,但为数不多,成语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此外还有兼语结构如引狼入室2.成语语素的音、形、意义辨析成语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定型性。
理解、掌握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辨析成语的字音、字形。
有些成语的字有它特定的读音,不能按一般的读法去读,如“参差不齐”的“参差”读“cen ci”,不读“can cha”;有些字形相近而容易读错,如“相形见绌”的“绌”(chu)易错读成zhuo,“苦心弧诣”的“诣”(yi)易错读成“zhi”;许多成语的字形是确定的,不能用字形相近的字去代替它,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写成“盲”;“草菅人命”的“菅”不要写成“管”。
(2)要弄清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义。
许多成语是以古代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如:“以儆效尤”,要弄清它的意义,首先弄清“儆”的意义为“警戒”,“尤”的意义为“过错”,整个成语的意思就清楚了。
(3)有些成语的构成运用了古汉语中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些现象有:A.名词作状语如“土崩瓦解”、“道听途说”B.使动用法如“独善其身”、“自圆其说”C.意动用法如“厚此薄彼”、“是古非今”D.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E.名词作动词如“衣锦还乡”、“一面之交”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同属于熟语的范畴,都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炼的形式,但它们各自又有所不同。
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一般出自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格言凝炼、深刻,多以上面总结经验,作为众思想行为的规范,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简炼、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如“玉不琢,不成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歇后语是在群众中流行的一种俏皮话。
它的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平时说话,引用歇语,可以只说出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家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比喻型,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如“裁缝做嫁衣--替别人欢喜”、“踩着梯子吃星星--隔天远”另一类是双关型,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议论中使用格言和谚语,会使文章更具文采和说服力,歇后语虽不适用于庄重的场合,但在记叙、描写中运用它,可以收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效果。
1.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的,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是修饰性或限制性的。
名词短语的结构有:a.定语+中心词(名、代、动、形、作定语,指示代词、数词、量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