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小说中的_病态_人物塑造
- 格式:pdf
- 大小:113.73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妻妾成群》中“颂莲”悲剧命运成因》摘要:摘要:在《妻妾成群》中,苏童将目光投放到一个封建旧家庭,他通过对深宅大院中妻妾勾心斗角的血腥场景表现,成功塑造了悲剧女性形象颂莲,在《妻妾成群》中,陈佐千说“女人永远爬不到男人头上来”,(6)说颂莲“做了婊子还立什么贞节牌坊,长久以来,女性已形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理念,“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道德标准使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周佳仪石秋仙摘要:在《妻妾成群》中,苏童将目光投放到一个封建旧家庭,他通过对深宅大院中妻妾勾心斗角的血腥场景表现,成功塑造了悲剧女性形象颂莲。
而颂莲的悲剧人生,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冲突,时代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关键词:颂莲;悲剧;成因;《妻妾成群》《妻妾成群》(1)是苏童的中篇小说,它描写了一个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女性颂莲,在成为男权至上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四姨太后,逐渐走向精神分裂的悲剧人生。
苏童通过细腻的笔触着力表现颂莲这类女性悲剧形象背后深刻的文化反思,本文将通过颂莲自身的内部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外部因素,来分析造成颂莲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颂莲悲剧的自身因素颂莲命运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性格弱点造成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性格在悲剧六成分中占据第二位,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2)这也意味着悲剧人物的性格会对人物的品格和行动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它对人物命运的把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一)清高孤独颂莲作为新旧思想文化碰撞下的女性,时常将自己放置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上过一年大学的颂莲,已经逐渐建立起一种自尊的心态,所以在陈佐千第一次去见她的时候,她不仅闭门不见,还让陈佐千去西餐厅等她。
这种“端着的”姿态和女学生的清高之感带给陈佐千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不同于其他三位太太的性格特征,成为吸引陈佐千的重要原因。
因此从进入陈家开始,颂莲就以一种倨傲的目光审视着这个封建家庭,但这种性格同时也加速了颂莲的悲剧。
论苏童短篇小说《茨菰》的悲剧意识苏童的短篇小说《茨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悲剧意识。
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农民茨菰因为被岳父强迫与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而导致的悲剧结局。
通过描写茨菰内心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抗争,作者深刻地展现了悲剧意识。
在小说中,茨菰与反派角色岳父的对立冲突突出了悲剧意识。
岳父对茨菰的婚姻安排完全忽视了他的感受和意愿,强迫他与自己的女儿结婚,这是对茨菰生活的一种威胁和剥夺。
茨菰试图逃跑,却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而变得残疾。
这种对立冲突不仅表现了茨菰生活的不幸,更暴露了社会力量对弱者的压迫和剥削。
作者通过对冲突的描写呈现了茨菰无助和绝望的心境,从而展现了悲剧意识。
茨菰内心的痛苦与对生活的抗争也体现了悲剧意识。
茨菰由于婚姻的束缚和残疾的困扰,生活陷入了困境。
他常常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地哭泣,然而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改变现实。
茨菰试图与父亲商量解决现状,却受到父亲的冷漠和无视。
他努力地工作,试图通过艰苦的劳动挣脱困境,然而他的努力只是徒劳,他的命运始终无法改变。
茨菰内心的抗争和对生活的苦难呼应了悲剧主题,表现出他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茨菰悲剧结局中对人性的揭示也是悲剧意识的重要体现。
在茨菰最后一次逃亡的路上,他看到一位狗主人为了寻找自己失踪的狗四处寻找,终究悬崖上发现了狗的尸体,悲痛地哭泣。
这个情节揭示了人性中对于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悲痛。
茨菰看到这个场景后,他意识到自己的追求和痛苦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通过对这个情节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悲剧的品味和反思。
苏童的短篇小说《茨菰》通过对茨菰的命运和内心痛苦的描写,展现了悲剧意识。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茨菰与岳父的对立冲突、茨菰内心的痛苦与对生活的抗争,最后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呈现了茨菰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这种悲剧意识的展现使得《茨菰》成为一篇令人深思的短篇小说。
死亡在即与求生的二重冲突——浅论苏童短篇小说《狂奔》秦安国【摘要】苏童在短篇小说<狂奔>中塑造了一个陷入死亡幻景的病态形象--榆.本文试从精神分析角度,探究儿童的个体发展与生命经验,以情感缺失、死亡意识、本能与压抑、俄狄浦斯情结等为切入口,全方位多角度剖析榆的心路历程,从而更深层次展示生命的空无性与悲剧性.【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9)003【总页数】4页(P40-42,49)【关键词】缺失;本能;死亡;俄狄浦斯情结【作者】秦安国【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狂奔》是苏童的最富魅力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儿童的视角作为叙事主体,刻画了一个叫榆的男孩在成长中遭遇的生存困惑与心灵压抑的文本形象。
苏童用独特的笔法,走进榆的内心三维世界,从不同侧面多方位展开叙述,细致地表达榆的主观情感的起伏变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缺失的男孩扭曲的精神世界和对死亡恐惧的生命颓废感。
小说的主人公榆作为一个病人形象显现,因为患上了一种头疼病后,他就没有离开这个破瓦房的家。
这个和大地一起在黑暗中漂浮的家,像个巨大的樊笼,而榆就被囚禁在其中。
当风吹的时候,榆感到“有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在咯吱咯吱地响着”,这让榆感到莫名的恐惧的东西,正是榆自己被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
本能又可以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对于外面的世界,他是一无所知的,他只能在樊笼里自怨自艾,沉醉在荒诞的想象中,并被这种原始的恐惧折磨得丧失儿童本应有的天真与活泼。
榆的家庭处于一种半边缘的状态,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性,生存在母亲与奶奶之间。
他的童年与正常孩子是迥异的,奶奶每天都会发出古老的咳嗽,随时有死亡的倾向,他没有玩伴,经常坐在草垛上,看一群鸡啄食场上残留的稻谷,一边发呆,一边打发无聊的时间。
解读苏童《妇女生活》中的女性人物摘要:苏童的《妇女生活》成功塑造了娴、芝、萧三位女性人物形象。
尽管她们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但无论其怎样挣扎反抗,都逃不过悲剧的宿命。
本文从亲情的冷漠自私、无爱的婚姻形态、人性的病态扭曲三个方面对苦苦挣扎着的被边缘化的三代女性人物进行解读,剖析了她们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
借此,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认识女性自身,同时启发现代女性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做出更理智的抉择。
关键词:苏童;《妇女生活》;女性;宿命;悲剧从古至今,不少文学家都从不同方面对宿命进行了独特的阐释,苏童的中篇小说《妇女生活》便是如此,它由“娴的故事”、“芝的故事”和“萧的故事”这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祖孙三代人围绕汇隆照相馆这个火柴盒子般狭小的空间所展开的宿命故事。
文本中三代女性生存的年代背景不同,自身的身份和性格也不相同,但她们的命运却出奇的相同。
她们都对自己生活的现状感到不满,想要拼命挣扎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无论她们怎样努力,都无一例外在重蹈着上一代女性的悲剧命运,最终逃脱不出命运的掌控和戏弄,三代女性的结局都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冷漠自私的亲情尽管在历来把家庭伦理关系看得万分重要的中国社会里,血缘亲情是几千年来为人们所歌颂的,但在作家苏童笔下的《妇女生活》中却寻觅不到一丝温情,感受到的只是一个极其荒漠冷淡的亲情世界,亲情不亲,一切传统美妙的亲情传奇在这里被完全打破了。
《妇女生活》里的娴、芝、萧三代女性都生活在没有父爱的家庭环境中:娴的父亲过早去世,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芝的父亲抛弃了妻子,甚至要剥夺芝出生的权利;萧是被领养的,养父在她幼小时又丧尽了天良。
父亲这个词对她们来说是陌生的,这使她们很早就经受了来自生存的压迫,而她们的母亲又都丧失了自己最为本能的母性。
苏童以极其平静的口吻讲述着这三代母女之间令人生畏的故事,文本中展现的是一场三个女人之间毫无硝烟毫无炮火的厮杀,是一场真真切切的关于女人的战争。
论苏童“红粉系列”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提要:苏童在“红粉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病态女性形象,本文依据心理学上的观点,分别从依从型、攻击型、离群型三种神经质性格,来分析她们病态的心理特征和表现,进而探究苏童擅写病态心理的原因。
关键词:苏童;红粉系列;病态;童年;女性苏童“红粉系列”小说包括《妻妾成群》、《红粉》、《一种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四部小说。
因这四部小说均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红粉》是其中的力作且篇名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因而评论界以之命名,称这四部小说为“红粉系列”。
在这个系列的小说里,出现的大都是一些在心理上呈现病态的女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群具有“神经质性格”的神经症患者。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所谓的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1],她将所发现的各种神经质,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
依据卡伦.霍妮对神经质人格的分类,并结合苏童小说中这些病态群体的具体表现,将这些病态女性进行类别化分析,并进而探究苏童擅写女性病态心理的原因。
一、依从型病态女性形象依从性格: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人,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2]。
这里所说的依从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依赖,适度的依赖并不是病态,也不成为神经质的性格,尤其对女性来说,适度依赖常被视为小鸟依人,惹人怜爱和疼惜。
依从性格的人,表现出的则是过度地依赖别人,只有依靠别人才能感到安全和继续生活下去;他们表面上看是在依赖人,心理上却是对人的一种极端的“占有”,当你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时,她便会极度痛苦。
在《红粉》中小萼和秋仪同是妓女出身,由于解放以后政府对妓女进行改造,于是两人便被送到劳动训练营,秋仪途中跳车逃跑,小萼便开始了劳动改造的旅程。
从小依赖于秋仪的小萼感到无所适从,“她想起秋仪,秋仪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如果她在身边,小萼的心情也许会好得多。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1. 引言1.1 苏童《黄雀记》简介《黄雀记》是知名作家苏童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描写民国时期上海滩黑社会的小说。
小说以上海滩街头的条块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荒诞、残酷、热烈、迷离的时代。
苏童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被誉为中国当代“黑色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叫黄雀的职业杀手展开,他冷酷、聪明、决绝,但同时也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身边的人物各个性格鲜明,相互纠葛,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性画卷。
在这个残酷、荒诞的世界里,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战斗,展现出人性的丑陋和复杂。
苏童通过《黄雀记》这部小说,不仅探讨了人性的普遍主题,还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既有英雄般的杀手,也有朝气勃发的年轻人,还有陷入绝望的悲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命运和命题。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苏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引发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1.2 多重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现代文学作品,其中呈现了多重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苏童通过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历史和社会等多个主题。
人性主题是《黄雀记》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苏童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主人公周瑞男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坚强和勇敢的农民,但内心却隐藏着许多矛盾和痛苦。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
历史主题也是《黄雀记》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说中,苏童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描写,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苦难和沧桑。
通过主人公周瑞男和其他人物的遭遇,小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呈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抗争。
第34卷第8期Vol.34 No.8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INSTITUTEOF EDUCATION2018年8月Aug.2018论苏童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性赵雅琪12(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248)[摘要]苏童作为最擅长塑造女性形象的当代作家之一,以他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众多细腻且鲜活的女性形象。
他的“红粉”系列小说,关注女性的精神内涵和自身弱点,对一群生活在黑暗中的女性的命运和生存境遇进行剖析,以超越传统写作的审美姿态,深刻揭露出男性文化霸权漩涡中,女性不可抗拒的悲剧性。
[关键词]苏童;女性;生存状态;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8-004143 [收稿日期]2018 -04 -08苏童的作品大多发生在颓废阴暗的南方。
“香椿 树街”和“枫杨树村”是他在作品中构筑的属于自己的 两个精神家园。
苏童的作品大多是病态的,偏执古怪 的人物性格、扭曲复杂的人物关系、荒诞颓废的人物 心理、阴郁悲凉的人物命运……而在苏童笔下众多 “病态”的意象中,女性形象是最丰富饱满的。
在中国 当代作家中,苏童被誉为表现女性的“圣手”。
苏童曾 说:“在小说中,我对女性的关照主要是人性上的关 照,虽然有时候她是阴暗的但她是高大的……我在表 现女性的时候尽量让她们真实化,我从来不会去把她 们无休止地美化,她们是什么样的我就写什么。
”[1]他 的描写对象大多是像浮萍一样飘零于烟花巷柳的“红 粉女性”形象。
在他追寻的这些女性生命中,我们看 不到具有美好传统品质的女性,看不到为爱献身的女 性,也看不到恪守妇道谨遵大义的女性。
他毫无保留 地将这些生活在阴暗面的女性的自私和原欲描写出 来,深刻又彻底地阐释出了这些女性的生命悲剧。
本 文将通过对苏童“红粉系列”作品的分析,来探究女性 悲剧命运以及苏童对于女性命运的关照。
休闲 2020 / 03休闲大视野浅析苏童笔下的底层边缘人物形象支千梦山西大学文学院摘 要:苏童在文学创作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占据其创作的极大部分,其中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找出这些人物的共性特质,我们可以观照社会底层人物群体的总体特征和精神面貌,从而深入苏童内心的创作意图,以求对苏童小说文本细节的把握与深层意蕴的发掘产生价值。
关键词:苏童;底层人物形象;病态与野性;欲望与死亡叙事苏童小说中的底层边缘人物身份形形色色,包括妓女、民间艺人、街头少年、逃荒者等等,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与精神面貌的深入探究与细节刻画,达到对人性与人生进行观照与反思的目的。
下文将从边缘人物性格的成因与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
1 对于边缘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分析1.1金钱的影响在苏童的文章中,故事的主角几乎都是极其贫穷的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底层民众,他们普遍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品德卑劣,而且很多还犯过诸如强奸、打群架、杀人等一系列的罪行,是我们眼中的危险人物与社会渣滓。
他们往往充满对于金钱与肉欲的渴望,这种异常强烈的渴望往往是由于贫穷给他们带来的躯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引起的。
而这一点在《米》中表现的最为典型。
《米》的主人公是一个家乡洪灾而逃难到异地的男性,他一生对米有着一种神秘的极其强烈的迷恋与依赖,他喜欢闻米的味道,在米堆上睡觉就能感到安心。
而在这种迷恋形成之前,主人公作为一个濒死的逃难者的落魄形象出现在米店,他得到的是绮云正大光明不加掩饰的鄙夷驱逐,是织云假装怜悯高高在上的施舍关心,得到的是米店主人表面善良收留其实只是想用低价剥削其劳动力的伪善。
这样一个遭尽冷眼与鄙夷的外乡人对米如此迷恋其实想来似乎也并不是奇怪的一件事情,因为米对他来说就是是尊重的来源,是生活的本质。
他的恶劣品行,尤其是极其强烈的复仇心理倾向很大程度上都是贫穷冷眼的馈赠。
当然苏童的作品中也有极富对与人的影响,但相对于贫穷的写作篇幅与数量,不免相形见绌。
苏童《桥上的疯妈妈》中“疯妈妈”形象分析®王熒京B ■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05 学教育内容摘要:《桥上的疯妈妈》中疯妈妈的人物形象牵动人心,本文将从绍兴奶奶与崔文琴对疯妈妈的欺凌伤 害出发,论述疯妈妈这一被戕害、受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苏童《桥上的疯妈妈》疯妈妈人物形象《桥上的疯妈妈》是当代著名作 家苏童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讲述 了,穿着白丝绒旗袍站在桥上的一 个疯妈妈怎样被周遭人无视,怎样 被另外两个女人一绍兴奶奶和崔 文琴损伤欺凌,直至疯妈妈最后精 神彻底崩溃,被强行送往精神病医 院。
笔者在小说中看到了疯妈妈这 一被戕害、受损的女性形象,更看到 了周遭人的淡漠和无耻,本文将从 绍兴奶奶与崔文琴对于疯妈妈的欺 凌伤害来系统地分析疯妈妈这一人 物形象。
小说中只有两个人愿意和疯妈 妈交流,第一个是绍兴奶奶,她小脚 却承担着香椿树街牛奶站的全部工 作,这么大的工作量全压在了她一 个人身上,且不论她的工作量是否 繁重,单单就这双不便行走的小脚 就给她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和障碍, 绍兴奶奶生活不易、十分辛苦。
可在 她遇到疯妈妈之后,首先质问她怎 么不好好待在家里反而在外边,当 疯妈妈说到桥上吹风之后,绍兴奶 奶抱着嘲讽地语气说:“热什么热, 吹什么风,我看你是怕这件旗袍在 在箱子里发霉,非要穿出来开展览 会”,十分尖酸刻薄,此时在别人眼 里并没有多么优越的绍兴奶奶像是 站在了制高点一样,对疯妈妈进行 着制裁和批评教育,如果说疯妈妈 此时看来是卑微的,那么绍兴勉奶 同样卑微且可憎。
接下来绍兴奶奶做了一件更为 肮脏龌龊的事,在她表面义正言辞 实则无耻卑鄙地谩骂批评疯妈妈穿 着不适宜时,她发现了疯妈妈身上佩戴着的胸针-----根金条换来的做工繁琐的胸针,上面镶着数颗宝 石,此时绍兴奶奶丑态毕露——“绍 兴奶奶定神一看,就怔在那儿了,好 像受了惊……过了一会儿绍兴奶奶 清醒了,一清醒就冲过来捉疯妈妈 的肩膀”,活脱像极了葛朗台看到女儿梳妆匣时的贪婪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