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 大气结构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地面长波辐射加热),空气对流,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臭氧):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

67. 大气污染物种类☆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大类包括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根据颗粒污染物物理性质不同分为:粉尘: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细小固体粒子。由固体物质的破碎﹑分级﹑研磨等机械过程和土壤﹑岩石风化等自然过程形成的。粒径在1—100微米之间,大于10微米的,靠重力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沉降至地面,称为降尘;小于10微米的,能长期在大气中飘浮,称为飘尘。

烟:冶金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在生产过程中总伴有氧化之类的化学反应,其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冷凝时便生成了各种烟,粒径在0.01—1微米之间。

飞灰:由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带走的灰分中分散的较细的粒子。灰分是含碳物质燃烧后残留的固体渣,在分析测定时假定完全燃烧。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不包括水蒸气,粒径在0.05—1微米之间。

雾:小液体粒子的悬浮物,由于液体蒸汽的凝结﹑液体的雾化以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形成的,粒径在200微米以下。

总悬浮颗粒物(TSP):大气中粒径小于100微米的所有固体颗粒,为适应我国目前普遍采取的低容量滤膜采样法而规定的。

气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则称为一次污染物;若是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之间,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称之为二次污染物。

人类活动排放源主要有:燃料燃烧(固定源)﹑工业生产过程(固定源)和交通运输(流动源)。区域性大气污染中应注意:SOx﹑NOx﹑CmHn﹑COx﹑飘尘和重金属;全球性大气污染中应注意:SO2﹑NOx﹑CO2﹑氟氯烃化合物﹑飘尘和铁﹑汞等重金属;二次污染物应注意: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

68. 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的形成☆

硫酸烟雾:大气中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飘尘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成的蓝色(紫色或黄褐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酮类和醛类等。

69. 大气质量控制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的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性﹑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的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各地区情况和大气污染程度大气质量分为三类

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污染物规律推算排放标准;K值法计算排放标准(地区不同K值不同)(我国P值);总量控制标准。

70. 废气排放控制系统☆

为使污染物能达标排放通常采用典型的控制系统:用集气罩将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收集起

来,经颗粒除尘装置,再进入气态污染物净化装置,经风机,进入烟囱由此排入大气,在经

历扩散稀释过程,达到大气质量标准。

TOP

71. 大气污染物控制的基本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是控制污染源,将污染工艺更换

为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探讨降低大气污染程度的工程问题,主要是讨

论向大气排放的各种废气中污染物的去除问题。

污染物的捕集:环境能否达到卫生标准的关键步骤。捕集装置:集气罩。

颗粒污染物控制:机械除尘器: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高

效):袋式过滤器和颗粒层过滤器;静电除尘器(高效):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

器;湿式除尘器:泡沫除尘器﹑喷雾塔﹑填料塔﹑冲击式除尘器和文丘里洗涤器(高效)。

一种机械除尘器和三种高效除尘器中的一种配合使用。

气态污染物控制:可分为分离法和转化法。分离法是利用污染物与废气中其他组分的物理

性质的差异使污染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具体方法有物理吸收﹑吸附﹑冷凝和膜分离;转

化法是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发生某些化学反应,把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

质,如催化转化﹑燃烧法﹑生物处理法﹑电子束法。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稀释法就是采用烟囱排放污染物,通过大气的输送和扩散作用降低

其着地浓度,使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对于那些难于去除的有毒物

质要降低到很低的浓度净化费用相当高,而以净化脱除为主,辅以烟囱排放稀释,经济上是合理的。稀释法控制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两个方面。

72. 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酸雨: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硫酸和硝

酸,以硫酸为主),其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当地排放或迁移而

来)。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会释放SO2,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

酸,同时高温燃烧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其在大气中与氧继续作用,大

部分转化为NO2,遇水或水蒸气就会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散失,使地球发生气温升高的现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仅能选择性的吸收太阳辐射能,而且还能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出的红外

线能量,由于近地面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蕴藏在大气中的能量增加,导致升温,

升温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再将能量逆辐射到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阻隔地球散热的屏蔽作

用增强了近地层的热效应。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一旦进入平流层可滞留几个月甚至几年,其降解产生的Cl原子与O3

反应破坏臭氧层,Cl+O3→ClO+O2,ClO+O→Cl+O2。氮氧化物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

氮和氧,而氧化氮再和自由氧原子反应生成氧化氮和和氧分子,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