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生活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青海地区春节习俗的祝福与祈愿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与祝福祈愿的时刻。
青海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独特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既展示了不同民族的风情,也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与祈愿。
本文将介绍青海地区春节习俗中的祝福与祈愿,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拜年祝福在青海地区的春节里,拜年是人们表达祝福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祈愿。
年长者多是家中的长辈和家族的长辈,他们通常会提前准备好大量的红包,准备在春节期间给年轻一辈的亲人。
拜年的过程中,长辈会给年幼的子女和晚辈发红包,寓意着给他们带来好运、幸福和健康。
同时,在拜年的过程中,人们还会相互祝福,表达对对方的美好祝愿。
比如,常见的祝福语有:“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学业进步,前程似锦”等。
这些祝福语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和期盼,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祈福活动春节期间,青海地区的各族人民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祈福活动,以求得平安和吉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祈福活动就是祈福祭天。
在此活动中,人们会集结到寺庙或者其他庙宇,祈求天神的保佑和庇护。
他们会虔诚地祭拜神灵,并献上鲜花、水果和香烛。
通过祭祀的过程,人们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同时也祈求自己和家人福寿吉庆。
此外,还有一种祈福活动是对地狱敬礼。
据民间传说,地狱是一处能够祛除厄运和邪灵的地方。
因此,一些人在春节期间会前往地狱进行祈福活动,诚心祈愿自身和家庭的福运。
这一行为既展示了人们对传统信仰的尊重和敬重,也表达了对神灵的信任和依赖。
三、祝福与祈愿的文化内涵青海地区春节习俗中的祝福与祈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祝福与祈愿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祝福语的传递和祈福活动的实施,人们表达了对幸福、健康、成功和繁荣的渴望。
这些祝福和祈愿不仅仅是一种口头的表达,更是凝聚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其次,祝福与祈愿还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青海春节传统祭祖与祈福的重要仪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而在青海,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春节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
在这里,春节传统祭祖与祈福的仪式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今天,我们将探索这些仪式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一、祭祖仪式春节期间,青海地区的家庭都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在家庭中,会为祖先摆上供品,其中包括水果、糕点、酒和烟等。
祭祖仪式通常在正月初一或初二的早晨进行,家人齐聚在祖先的神龛前,进行默哀和默祷。
接着,家族长者或家庭代表会将祈祷文诵读出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繁荣昌盛、子孙满堂。
祭祀结束后,家人们会一同享用供品,互相拜年,传递祝福。
二、祈福仪式在青海,祈福被认为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根据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祈福的方式和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和好运。
1. 祈福仪式之舞蹈表演在一些藏族聚居地区,人们会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演绎传统的舞蹈表演,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例如,藏族的拉萨舞蹈和阿娃舞蹈,都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舞姿优美、热情奔放。
这些舞蹈除了给人们带来欢乐和享受,也寓意着祈求来年吉祥、丰收和幸福。
2. 祈福仪式之祷告诵经另一方面,在青海的一些地区,特别是汉族和回族聚居地区,人们会组织宗教仪式,进行祷告和诵经。
他们会前往寺庙或清真寺,向神灵祷告,希望来年平安、健康和平顺。
这些祷告仪式通常由僧侣或阿訇主持,包括念经、拜佛和献祭等环节,以增添仪式的神圣和庄重感。
三、仪式的意义青海春节传统祭祖与祈福的仪式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祭祖仪式彰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通过祭祖,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和敬意,也使得家族成员感受到世代相传的纽带,增强了亲情和家族凝聚力。
其次,祈福仪式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仪式中祈求来年平安、丰收和幸福,不仅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困境的期望,相信神灵能够守护人们免受疾病和厄运的侵扰。
青海春节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青海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春节更是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青海春节传统习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既继承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创新元素。
本文将探讨青海春节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创新,并对其意义进行探索。
一、传统习俗的传承1. 年夜饭:青海春节的年夜饭既是一种家庭聚餐的形式,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年的祝福。
传统的年夜饭菜肴以青海当地的特色食材为主,如青稞饼、青稞酒、青海湖鲤鱼等,其中的各种吉祥寓意的菜肴更是不可或缺的。
2. 祭灶:青海的农耕文化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要,因此春节期间祭灶仪式也是家庭的传统习俗之一。
通过祭祀灶神,人们期望能够获得丰收和平安,同时也表达了对灶神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3.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环节,青海的乡村地区尤为普遍。
从早晨到深夜,人们燃放鞭炮,以驱逐年兽并祈求新年的好运。
这一传统习俗几乎没有变化,仍然是青海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习俗的创新1. 文艺演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节期间的文艺演出也得到了创新。
不仅有传统的舞蹈、唱歌等表演形式,还增加了流行音乐、相声小品等现代元素。
这样的创新既能满足年轻一代的观赏需求,又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使春节更富有活力。
2. 传统民俗游园活动:传统的民俗游园活动也得到了创新。
除了传统的庙会、花灯展览等项目外,青海还增加了一些与当地特色相关的游乐项目,如冰雪大世界、藏式雪雕展示等。
这种创新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参与,丰富了节日的内涵和体验。
3. 电子红包: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电子红包成为了春节期间的新时尚。
青海人民也迅速接受了这种形式的传统习俗创新,通过手机发送和接收红包,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的结合,让春节更加便利和时尚。
三、传承与创新的意义1. 传承文化:传统习俗的传承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的延续。
通过传统习俗的世代相传,人们不仅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能够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青海地区春节习俗的历史渊源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青海地区同样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和正月初一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海地区春节习俗的历史渊源。
一、年俗恢复在青海地区,春节是一个传统的修整休息和年节娱乐活动的时刻。
在过去,青海地区的春节通常会持续一个月,直到正月十五。
这个时期被称为“年俗恢复”,人们利用这段时间休息以及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二、祭山迎神在青海地区的春节习俗中,祭山迎神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根据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山神是保护土地和人民的灵魂,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
在春节期间,青海的农民们会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前往山上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山神的敬意,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三、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舞蹈表演,在青海地区同样流传广泛。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广场或街道上观看舞龙舞狮表演,以此驱逐邪恶并带来好运。
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都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舞龙舞狮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也展示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
四、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青海地区同样保留了这一传统。
青海的宗教氛围浓厚,因此,除了传统的春联,一些寺庙和家庭也会贴上寺庙专有的对联。
这些对联通常通过形式和内容来传达祝福和吉祥的意愿,人们相信贴上对联能够带来好运和保护。
五、放烟花爆竹放烟花爆竹是中国春节庆祝活动的一大特色,同样也是青海地区春节习俗中的重要元素。
人们会在除夕夜或初一早上放烟花爆竹,以此驱走邪灵和疾病,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刺激,也象征着辞旧迎新和祈求幸福的心愿。
六、集会庆贺在青海地区,春节期间会举行多样的集会庆贺活动,让人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集会庆贺活动包括舞蹈、歌曲、传统乐器演奏以及各种传统文化表演等,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娱乐和文化享受。
综上所述,青海地区的春节习俗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青海湟中的风俗
青海湟中,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青
海湟中的人们多信仰藏传佛教,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佛教相关
的习俗和节日。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青海湟中的人们会庆祝藏历传统节日——蒲
扇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彩纸等材料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蒲扇,用来
敬献给佛祖或者送给神秘而又神奇的五彩旗上。
蒲扇节源于一种传说,在古代藏区出现过一种害虫,不但危害庄稼还会致人于死地。
于是,
东巴教徒制造蒲扇,用来驱赶它。
这种风俗传到现在,已经成为青海
湟中难得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除了蒲扇节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遮房节。
据传,这个节日
是为了纪念藏族的始祖格桑花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装扮
成各种神鬼怪物,在村落迎接各家各户前来拜访的人们,同时也为村
落祈求祥瑞和平安。
遮房节是保护村落安宁的意义重大的节日。
此外,青海湟中还有一项极富特色的传统——祭山。
这项传统是每年
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的一种仪式,人们要去山上祭祀,感谢山神赐予他
们食物和生活所需。
在这个仪式中,村民们会互相拜访,相互交流心得,也是他们团结友爱的重要时刻。
祭山虽然来源与佛教无关,但是
它却有着和佛教一样的敬神和感恩之情。
总的来说,青海湟中的风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交流和欣赏。
这里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浓厚的宗教氛围,举世无双的景观和充满生机的村庄。
没有过多的世俗烦恼,这里的人们过着传统而简单的生活。
青海春节传统驱邪与祈福的仪式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都会以庆祝新年的方式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青海,一个位于西北部的多民族融合地区,春节有着独特而古老的传统仪式,其中包括驱邪和祈福。
一、驱邪仪式青海的驱邪仪式源自古老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
人们相信在新的一年中,为了避免厄运和邪灵的侵扰,必须进行驱邪的仪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驱邪方式:1. 点燃篝火:篝火在驱邪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会点燃大火,将邪灵与厄运从家庭和社区中驱散出去。
2. 爆竹鞭炮:爆竹和鞭炮声被认为可以将邪灵赶走,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燃放鞭炮,以保护家庭免受邪灵侵扰。
3. 刺破纸人:人们会制作纸人,然后在驱邪仪式上刺破它们,以象征驱散邪灵。
4. 驱邪舞蹈:在一些地方,特定的舞蹈被认为可以驱赶邪灵。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跳着特定的舞蹈以祈求平安和驱邪。
二、祈福仪式除了驱邪,春节期间的祈福仪式也是青海的重要传统。
这些仪式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健康和幸福。
1. 祭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
他们会在祖先的墓地或祭祀台前敬献食物和饮品,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2. 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用来祈福的一种传统装饰物。
人们会在门上或墙上贴上对联,上联祈求福气、健康和平安,下联则写下吉祥如意的寄语。
3. 家庭聚餐:家庭聚餐在春节期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会准备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鱼等,来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4. 分发红包:红包是在春节期间送给亲友的一种传统礼物。
红色的袋子内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财富和好运,也表达了对亲友的祝福和关怀。
三、文化传承与现代融合青海的春节传统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这个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仪式逐渐融合了现代元素,仍然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融合体现在驱邪和祈福的器具和装饰上。
人们开始使用现代化的火柴和烟花来点燃篝火,以及寄托在手机中播放拜年音乐和拍摄春节合影等手段来庆祝和记录这一重要时刻。
家乡风俗青海作文
青海,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在我的家乡,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每个风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其中有一个就是——“跳花”。
“跳花”是一种民间舞蹈,又叫“花舞”、“花儿”。
它主要流传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和都兰县一带,故称“跳花”。
它起源于古代蒙古民族,是青海回族最主要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跳花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很有特色,一般在端午节前后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农历七月初二为止。
它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形式,是青海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代表性意义的一部分。
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德令哈、格尔木和都兰等地就会举行花会,当地百姓纷纷前往观看。
花会上有各式各样的民族特色服饰,还有精彩的文艺节目表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
我非常喜欢跳花这一习俗,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和轻松,还能带给人们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 1 —1 —。
青海的元宵节风俗作文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青海地区,元宵节同样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人们会通过各种庆祝活动,传承和弘扬着青海独特的元宵节风俗。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青海的元宵节风俗吧。
1. 贴花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贴花灯。
在过去,人们一般会在家里贴各种各样的花灯,如红灯、彩灯、灯笼等,用来祈福和庆贺这一节日。
而现在,虽然现代科技很发达,但是贴花灯这个传统依然保留着,而且更加丰富多样化。
人们不仅仅会使用传统的灯笼,还会制作一些具有特色的花灯,如鱼灯、花灯和动物灯等等。
每个家庭都会在这一天挂满灯笼,整个城市都被点亮,非常的热闹。
2. 赏花灯除了贴花灯之外,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会不约而同地出来赏花,观赏各种各样的花灯。
在青海地区,人们一般会去公园、游乐场、广场等场所,欣赏花灯表演。
这些花灯表演一般都是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灯造型,如龙灯、凤灯、秧歌灯等,形状立体生动,美轮美奂。
在欣赏花灯的同时,还会有一些民间表演,如舞龙、舞狮等,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3. 猜灯谜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猜灯谜。
在青海地区,猜灯谜是一项古老而又有趣的传统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看到很多设立在街头巷尾的灯谜摊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灯谜,有的是文字谜,有的是图形谜。
人们可以去猜灯谜,通过解谜题来锻炼自己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而且,猜灯谜过程中还要动脑筋、集思广益,可以增加与家人或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猜灯谜不仅有趣,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4. 吃元宵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元宵。
在青海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各种各样的元宵,如豆沙元宵、芝麻元宵、花生元宵等等。
这些元宵口感软糯,馅料鲜美,非常受欢迎。
人们会在家庭聚餐的时候品尝元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一节日,非常温馨和幸福。
青海春节传统习俗中的祈福与祭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而在青海,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春节的传统习俗更是独具特色,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祈福和祭祀活动。
一、拜神求福青海的春节习俗注重向神灵祈福,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和丰收。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居民们会到寺庙、庙宇或神祠中参拜神灵,献上鲜花、水果和点心作为供品。
他们会合家团圆,一同前往祭拜,庄严肃穆地凭吊祖先,祈求来年的好运和顺利。
二、焚香祭拜青海的春节中,焚香祭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家庭中或寺庙内,人们会点燃香烛,虔诚地向神灵敬香祭拜。
这个传统仪式意味着对神灵的敬畏和致敬,同时也寓意着为祖先祈福,祈求家庭的平安与幸福。
三、祭拜祖先在青海的春节传统中,祭祖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庄重的仪式。
全家人会集结在祖先牌位前,祭拜和悼念已故的亲人。
家中的长辈会点燃纸钱、烧香,摆放美食和水果作为祭品。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也是将亲人的思念融入到节日氛围中的方式。
四、舞狮庆祝舞狮是青海春节期间一大亮点,为这个寒冷的冬季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舞狮表演通常发生在村庄或城镇的广场上,由两个人扮演狮子,穿着丰富、鲜艳的服装,随着鼓乐和锣声,表演出各种灵动的动作和高难度的技巧。
狮子舞象征着吉祥和辟邪,也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好运和繁荣。
五、放鞭炮迎新年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春节的必备项目之一,青海也不例外。
在午夜钟声敲响之时,人们会点燃炮仗和鞭炮,炸响一整夜,以驱逐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鞭炮声声,火光四溅,是人们庆祝的方式之一,也象征着万事如意、乐享丰收的美好愿景。
总结:青海春节传统习俗中的祈福与祭祀凝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祭祀神灵、拜祖先、焚香烧纸、舞狮放鞭炮等活动,青海人民向神明祈福、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也祈求家庭的幸福和平安。
这些习俗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更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增强,让人们在喜庆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共同的情感纽带。
青海西宁过年的风俗
青海西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在过年期间有着丰富多彩
的风俗和习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西宁过年风俗:1. 贴春联:每到农
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如意。
2. 扫尘除旧:在大年三十这天,人们会进行全面清洁,并
将房子里所有不干净或破旧的东西全部扔掉,以迎接新的一年。
3. 守岁:大年三十晚上,在家中团聚并等待除夕时刻敲响钟声。
同时还要
点起红灯笼和爆竹来驱赶邪恶之气。
4. 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吃
饺子已经成为了传统习俗。
而在西宁,则更加重视这个节目,并认为
吃饺子可以象征着“包容”、“圆满”。
5. 睡觉放心: 在大年初一当天, 人们通常不出门, 尽量保持安静, 认为这样能让自己度过一个偏好顺利、平
稳的新春佳节.6. 拜祭祖先: 大部分藏族群众会选择去拜谒他们自己家族中逝去亲人墓前或者是遵从传统信仰去拜访寺庙.7. 跳舞唱歌: 在冬季漫长而又单调沉闷的生活后, 过完了正月初五便开始跳舞唱歌庆贺元宵
节.8. 元宵灯展: 正月15日也就是元宵节当天, 青海省内外游客都会涌向市区主街道欣赏花灯表演及美食小吃摊位等活动.
总之,在青海西宁过年期间有很多值得体验和感受的文化特色与民俗
习惯。
无论你身处何处,在这个特别时刻里,请记得珍惜身边所拥有
并享受快乐!。
青海生活习俗
主食青海汉族以麦类为主食,辅以豆类和马铃薯。
主要品种有小麦、青稞、玉米、莜麦、蚕豆(大豆)、豌豆(小豆)、马铃薯(洋芋)等,城乡居民以擅长用麦类面粉做成各种面食而著称。
擀面类有长面、凉面、旗花面、拨刀子、寸寸子、麻食儿、破布衫。
揉面类有拉面、面片、疙瘩儿。
蒸面类有青海大月饼、灶卷、馒头、砖包城、刀把、油花、油包儿。
馅面类有馄饨、扁食、老鼠儿、黑油茶、韭合儿、菜瓜饼、春饼、糖饺儿、包子。
烘面类有馄锅、炉馍馍、锅盔、曲连、狗浇尿、旗子、花馍馍。
炸面类有馓子、花花子、翻跟头、果儿。
炒面类有炒面、梨儿炒面、熟面巴罗。
团面类有搅团、散饭、油搅团等。
风味小吃
青海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尤其地主民族特色,有杂碎、甜醅、羊肠面、蒸干鱼、奶酪、奶皮儿、酿皮儿。
饮茶青海城乡居民,很看重饮茶,其品种也颇具特色。
三炮台:又名盖碗茶。
因茶具由茶碗、碗盖、碗托三部分组成,故名。
先在碗中置茯茶或花茶、冰糖、桂圆(带壳)、核桃仁等,然后冲上俗称开花牡丹的沸水,加盖略焖片刻,即可饮用。
清茶:滚水沏茶,或砂罐中熬饮。
此外还有枣儿茶、奶茶、酥油茶、荆芥茶。
麦茶、面茶等。
饮酒青海汉族男性,几乎都能饮酒,酒的消耗量也大。
解放前饮用的酒类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烧酒,即白酒,以互助酒为佳;一种是酩琉酒,即低度白酒,以青稞酿造而成,约30度以上40度以下,浸有狼毒根等增加酒力药物,故对常饮的酒客可致慢性中毒;再一种是黄酒,从宁夏、四川运来,常为某些妇女病患者饮用,有通经活血之功。
文体活动:
郊游记趣青海人民,酷爱效游野餐。
每至杨柳吐芽直到秋风落叶之前,为郊游旺季。
往往是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带酒肴、炊具,扶老携幼在近郊风景区游玩一天,以消除疲劳,尽情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演唱大、小戏民间特别喜欢看秦腔、眉户戏,前者称之为“大戏”,后者称之为“小戏”。
农民在演戏时,穿土法制作的名叫“挖泥儿皮鞋”的鞋演戏。
一切因陋就简,重在自我娱乐,颇受群众厚爱。
这种民间戏班尤以湟中县石灰沟最负盛名。
青海眉户的演唱,与秦腔有所不同。
在青海演秦腔,全用陕西秦腔的唱腔、音乐、作工,往往请来“秦腔正宗”师傅作指导。
而眉户戏则糅进了浓郁的地方风味,特别是吐词造句、念唱道白用的青海方言,吸收了众多的民间小调、平弦音乐等,更加受到青海群众的欢迎。
唱平弦平弦是流行在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乐都等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故又称“青海平弦”。
是一种联曲体的坐唱艺术,曲牌丰富,有所谓“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说,传统曲目有200多个。
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等。
曲调优美抒情,温柔典雅,尤善于表现哀怨悲凉的题材,加之用青海方言演唱,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唱影子影子即皮影子,是板腔体为主的地方戏。
道具主要是“皮娃娃”、“亮子”(影幕)、灯盏(光源)等,乐器有四胡、三弦、曲笛、唢呐、长杆喇叭、小战鼓、干鼓、大钩
锣、小锣、钐子、铰子、梆子、盏儿等。
演唱者名叫“把式”,生、净、丑、旦、打、念、唱、做,均由他一人承担。
演奏者由名叫“上手”、“中手”、“下手”及敲梆子的“梆手”四人组成,分别操作管弦打击乐器,以及在“帮腔”时“喊段儿”。
灯影戏演唱的唱腔丰富多彩,演奏的曲牌典雅动听,演唱的内容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耍社火社火起源于中原古老的娱神活动,也是受青海东部城镇、农村群众普遍喜爱的一项春节文艺活动。
每年正月十二三日就积极准备,十四到十六日为正日了。
组织社火在城镇是以街道为单位,在农村以村庄为单位。
通常由“灯官老爷”(头戴皮帽,身骑牲口)担任首席表演者,乐队有鼓、钹、锣、管弦乐器等,角色有报子(预报、联络员)、龙灯、狮子(文武狮子)、春牛、船姑娘、艄公、五子夺魁、八大光棍、八仙、胭脂马、火球、竹马子、孙空、哪吒、胖婆娘、拉花姐儿、傻公子、哑吧儿、高跷、高台(又名铁芯子)等;小节目有刘海戏蟾撒金钱、大头罗汉戏柳翠、五鬼闹判、张连卖布、钉缸、打狗熊等。
表演节目的形式多样,几乎包括所有小调、民歌、酒曲、秧歌、道情、贤孝、眉户以及民乐曲牌等民间曲艺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唱秧歌秧歌又叫太平歌,主要流行在西宁及东部农业区。
演唱大约在正月初三开始,正月十五以前的时间,地点在街头巷尾。
每当黄昏,群聚在一起进行演唱,只有一人击鼓,一人打钹,别无其它乐器伴奏。
唱腔比较简单,大体分前岔(调首)、阳调(分为上下两种句式)、后岔(调尾),主要内容用阳调演唱。
唱词内容除了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外,主要为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也有大段演唱的间歇加些滑稽段落。
唱花儿“花儿”是流行在青、甘、宁、新四省区各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民歌。
在青海汉族中广为流传的是“河湟花儿”(黄河、湟水),又名“少年”,农村中对于唱“花儿”又叫做“漫少年”。
“花儿”有自己独特的格律、丰富的曲调(又叫“令”)。
除了主要反映爱情生活的内容外,还涉及到伦理道德、历史地理、生活哲理、民族风俗等众多方面。
通常在田间地头、山坡野洼进行无伴奏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