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第十册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9
第1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3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4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5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6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7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8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9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0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1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关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并学习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所遇到的困难。
2、体会建设者的英雄气概,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歌曲《天路》2、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引题:这条“天路”就是青藏铁路。
它为什么被叫做“天路”呢?它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课文去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用自己的方法掌握字词,理解文意。
(2)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3)勾画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
2、鼓励发言: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3、检查字词情况4、提问:文中有句话反复出现,是哪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1、过渡: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在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人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2、研读“困难1”(1)修建者们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2)认识困难,出示句子——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理解困难,了解什么叫“冻土”、“海拔”。
(4)克服困难,出示句子——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5)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考察次数多、时间多,吃苦耐劳的精神。
)(6)激情朗读:在充满困难的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你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朗读5、6自然段)3、研读“困难2”(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人教版小语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在自然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
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考虑到本单元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的特点,遵循新课改提倡阅读课文以问开路和拓展资源的原则,学习本课时,我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充和重组,将青藏铁路的特点、意义等内容纳入课堂,设立了专题学习网站,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青藏铁路,实现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对象分析由于空间距离和教材文字张力的限制,教学本课时,容易造成学生只是了解西部建设者的事迹而很难感受到精神,并最终产生情感共鸣,树立起对西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大团结的渴望。
因此,教学本课时应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补充课外的青藏铁路知识,以情感的共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喜欢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因此,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应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创造真切感受西藏的机会,增加实践感,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读自悟和交流赏析为主。
(三)教学环境分析为奠定全文情感基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优化反馈评价的过程,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方便师生、生生交流,将课堂无限延伸,本节课的教学选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建立专题网站,以使学生可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默读全文,学习7个生字和4个词语,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2.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
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
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3.本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
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巨大的拦路虎”。
三是语言直白简洁,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适合采用自主合作学习。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班学生虽地处北方,但对冻土不太了解,对西部了解不多。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
本课的背景不了解,解决冻土是难点,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
(三)教学环境分析: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特点,我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妖娆、巍峨”等14个生字2.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情感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了解西部,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了解青藏铁路,抓重点词句感受新一代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难点是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等术语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文本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不少的了解,首先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地方?(播放西藏拉萨通火车的FLASH动画)你们知道吗?就在2006年7月之前,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教学方法篇一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篇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香溪小学梅全喜】〖浅谈“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操作策略·给学生以探究的话题,激活思维·紧扣课型,巧妙提问〗有的课型全文的中心表达比较集中,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比较鲜明,新课前可以直接置疑。
由疑问直扣中心和重点,来理解主要内容,明确写作目的,体悟文本情感。
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可引导置疑“工人是怎样修路得?”“修这条路有什么作用?”“祖国修得铁路很多,为什么要写修这条路呢?”问题有了,学习内容就明确了,后面的教学就不言而喻。
【山东省威海市长征小学宋笑然】〖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阅读教育生活化〗过去阅读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了书本知识的教育,把书本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按照书本“人云亦云”,缺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同时,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发展,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每一篇课文都是用语言文字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课文中的生活信息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以致不能在头脑里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想象不到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画面,得不到主观感受,引不起兴趣,因而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附板书: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许勇顺)
B案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的风光图片。 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六、九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