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旧城滨水区工业文化景观旧建筑更新设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设计方法研究作者:刘宇王炤淋来源:《设计》2021年第23期摘要:为激发城市滨水区发展活力,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
在城市触媒理论指导下,借助整合机制作为设计手段,以探索工业价值、剖析城市发展需要为指导原则。
借助场地、空间、立面、节点元素开展,通过强化服务导向的场地属性、重塑空间形态、景观化建筑立面、艺术化工业构件的设计方法推动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的更新,使其成为城市发展有效助推力。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历史与未来的创新支点整合机制更新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048-04引言古往今来水资源都是城市形成和发展关键的因素,便捷丰富的水资源为生活生产提供了保障,河道成为早期城市发展、运输、人口迁徙的重要载体,城市大都建在江河之畔、湖泊之侧。
在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与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工厂多依水而建,形成了许多工矿企业、加工制作场所和交通运输码头,滨水区迅速成长为城市经济生产生活的重要区域,故而滨水区成为了城市的起源地和最具特色和经济活力的区域。
在进入产业发展变革和科技进步迭代的新时期后,随着新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生产运输依附水资源发展的局面发生转变,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格局。
此时的滨水区的主要功能发生转变,区域内工业遗产的性质也由原来满足生产功能的场域转化为城市综合服务、城市品质提升的公共服务载体。
上海杨浦滨江两岸作为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大量的工业遗产资源,也是较早展开工业遗产改造的区域,经验较为丰富,故而本文旨在城市触媒理论的指导下,以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为对象,以整合机制作为研究手段,探寻将城市滨水工业资源转化为绿色、生态的公共服务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提高社会生活品质的创新性设计方法。
一、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的现实困境我国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一直都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价值多元的同时在更新再利用过程中问题与困难也较多。
research of urban memory, the memory perception elements are reasonably used to achieve the conservation of urban history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Key words urban memory; industrial heritage; renewal and renovation; spatial reshaping; Zhuzhou Qingshuitang1引言工业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厂区和各类工业遗存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过程,是城市重要的记忆载体,也是有形的历史资产。
但随着现代经济的转型发展,传统工业逐渐衰退,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得许多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工业用地逐步被包裹在城市的中心区,为了更好地契合城市功能的转换与升级,大量的城市工业区面临拆迁与重建。
“脱胎换骨”式的拆建抹掉了城市曾经璀璨的工业记忆,也让大量时代的印记无处可寻。
如何让工业发展的痕迹留存在现代城市的土地上,使城市成长的轨迹依然书写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如何延续城市记忆,激发工业遗产新的生机,使得工业旧区重新火起来,是城市工业遗产片区更新改造的重要课题[1,2]。
2城市记忆感知2.1城市记忆的概念浅析城市和人一样,随着发展都会留有成长的痕迹,那些痕迹可以是历史遗留的一棵树、一座房子、一条铁路,也可以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讲述的过去的某一段生活摘要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是近年来城乡规划研究与实践的热点课题,文章基于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探究工业遗产中的人文要素。
以对城市记忆的研究为出发点,从城市发展脉络和文化记忆延续的视角重新解读工业遗产的重要价值;参照城市记忆要素的分类方法,将工业遗产中所蕴含的城市记忆元素分为两类,分别提出各类记忆元素指导工业遗产片区更新的具体方法。
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景观规划创新策略研究摘要:新时期背景下对城市景观规划提出了全新的需求与挑战。
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促使规划走向生态优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体现人文关怀需要在规划中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和增强城市文化内涵。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来规划,从而提升城市的管理质量和市民的生活水平。
目前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创新策略主要有生态优先策略、文化融入策略、智能化应用策略以及公众参与策略等,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之目的。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生态文明;智能化发展引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景观规划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景观规划除了需要满足人们对居住及功能的基本需求外,还需要迎接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及创新,以及智能化技术运用等诸多挑战。
1.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景观规划的新要求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景观规划一定要深度融入绿色生态这一概念,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就决定了规划过程需注重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优先选用环境友好型材料、提倡绿色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与此同时,城市绿化,水体保护和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改善等都是规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比如通过建立持续绿色空间网络既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可以给公众提供一个接近自然之地,提高城市生态韧性。
除此之外,雨水花园和渗透性铺装等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它不仅对城市雨水进行有效治理,而且还能美化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和审美双重价值。
1.2 人文关怀的体现在人文关怀方面,城市景观规划一定要把人们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创造出一个具有温度的城市空间来,使城市真正成为市民感情的终点。
这就需要规划师充分考虑城市空间人性化尺度、注重弱势群体使用需求和多样化文化表达等因素。
例如通过营造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公共空间既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生理情况下的人的需要,又可以作为展示城市多元文化发展的窗口。
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区弹性景观设计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滨水区作为城市中极具特色和价值的区域,其景观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弹性景观设计理念的引入,为滨水区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城市更新与滨水区景观的关系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的功能、环境和品质,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滨水区作为城市与水域的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往往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
一方面,滨水区的更新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也为滨水区的景观改善提供了契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滨水区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
二、滨水区弹性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弹性景观设计强调景观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和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在滨水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弹性景观设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滨水区容易受到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弹性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构建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提高滨水区的防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其次,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滨水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弹性景观设计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增强滨水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
此外,弹性景观设计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滨水区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提高景观的使用效率和适应性。
三、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区弹性景观设计的策略1、生态优先策略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应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通过恢复和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湿地、河岸植被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同时,合理规划生态廊道,促进物种的迁移和交流。
例如,可以在滨水区设置生态缓冲区,种植本土植物,减少人工干预,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此外,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改善水质和土壤质量,提升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多功能融合策略将防洪、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融合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
一、项目基本状况规划地段位于株洲市区都市中心区,西临湘江,西北以白石港为界(另包括石峰区旳桥梁厂和电厂区域),东北至红旗路,东到东环大道,东南至庆云山路、芦淞路、株醴路。
是旧城旳中心和株洲第三产业发展旳主导区域,肩负着都市最重要旳产业功能。
规划区波及芦淞区建宁办事处、建设办事处、庆云办事处、龙泉办事处、贺家土办事处,荷塘区茨菇塘办事处、月塘办事处和石峰区响石岭办事处等,现实状况常住人口约30.4万人,现实状况用地19.05平方公里。
二、规划重点1、贯彻《株洲市都市总体规划》(2023-2023)对中心区旳规定和功能定位;2、合理配置用地资源,调整现实状况不合理用地,合适减少居住用地,外迁工业企业,增长商业(务)金融用地;3、改善环境及服务功能,增长绿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提高区内环境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4、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增长市政基础设施用地。
三、规划理念—都市系统织补1、织补旳目旳发明富有活力、生态环境良好、具有文化特色、充斥情趣、可持续发展旳宜居都市中心区,成为建设长株潭资源节省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旳重要手段。
2、织补旳对象株洲旳都市织补应与株洲都市发展特点亲密有关,对象是基于都市构造旳各个都市系统,包括:都市生态系统、都市功能系统、都市交通系统、都市空间系统、都市社会系统。
3、织补旳原则从都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统筹,对株洲旧城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织补。
重要包括6个原则:1)以生态织补为先导,充足运用和改善既有环境资源,突出地方环境特色;2)以产业、用地调整为契机,尊重现实,逐渐优化都市格局;3)以交通基础设施织补为重点,逐渐构筑公交优先、步行舒适旳道路与交通系统;4)以公共服务设施织补为带动,整体改善都市平常生活服务网络;5)以都市项目为突破,织补和延续都市旳肌理与文脉,构建富有都市气氛和地方建筑文化旳都市场所与形态。
6)以社会织补为目旳,建设友好、包容旳都市小区。
四、都市构造功能构造框架:一轴一带构功能、两楔一带连空间、一核三心筑活力、设施成带利服务。
滨水建筑之解析与设计探究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了人类文明。
水以它独特的文化信息以及艺术形态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因此,滨水区是人们最优越的生活场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我国滨水区的建设飞速发展,然而在滨水区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文章将针对我国滨水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滨水建筑的质量。
关键词:滨水建筑;问题分析;策略探究随着我国滨水建筑的增加,诸多问题随之产生,如滨水区出现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以及生态失衡等,并且滨水景区出现拥塞、混乱、许多富有历史意义的结构遭到破坏等情况。
滨水建筑作为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滨水区的环境改善、场所形成、特色突显、空间塑造以及视觉完善稍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滨水建筑的建设应该受到建筑学者的重点关注,从滨水建筑的环境、空间、形态等方面出发,探讨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方案,避免对滨水区的破坏。
1滨水建筑的概述滨水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将建筑形态和地形地貌特征相结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划分。
将与水域有关的建筑统称为滨水建筑。
滨水建筑就是有在滨水区内进行建筑而引申出来的概念,滨水建筑的判断是根据滨水建筑与水域边界的距离来判断的,一般为了方便人们相拥水域环境,两者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两百米,因为,从人们的视觉上分析,百分之九十的信息是人们由视觉获得的,根据相关科学研究,对于超过两百米范围的景区,人们的感知会将其视为远景,从而忽略了景区的存在,使得景区不能被很好的利用。
2滨水建筑特点解析2.1空间特征滨水建筑的空间特征包括:系统性、模糊性、流动性以及连续性。
所谓系统性是指:按照一定的内部联系及秩序组合形成的整体。
系统中的每一部分、元素或整体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具有系统性。
系统科学中指出,高复杂性和高精确度是不能兼容的,也就是说,系统越复杂,系统的精确化能力相应的就会越小,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
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策略的研究【摘要】本文以株洲市清水塘片区为例,立足于城市的更新与改造,从分析工业生产遗留下来的城市废弃地与城市发展需求、以及市民生活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入手,提出了可持续景观改造的原则,阐述了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途径和策略。
采用保留与延续,定格局、提品质等设计手法,将工业元素重新组合,从而再现工业文明历史足迹,体现经济、文化、生态并存的可持续景观。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策略1引言工业废弃地是指曾经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格局、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大量工业停产搬迁,从而留下许多工业废弃地。
如何对待这些工业废弃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城市发展需求、城市文化需求及市民生活品质需求入手,以株洲市清水塘片区的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来探索工业遗址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工业遗址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个理性的依据。
2清水塘片区概况清水塘片区位于长株潭三市的结合部,株洲市西侧中部,西面紧靠武广高速铁路及三市生态绿心,南面紧邻湘江,是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湘江整治建设规划中工业提升转型重要片区。
株洲市政府将其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对于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1发展条件2.1.1清水塘片区自然山水资源丰富,“一江两港五山脉”形成了区域的基本格局。
一江即湘江;两港即霞湾港和铜塘港;五山脉即法华岭、枫树寨、九郎山、石峰山、雪峰岭。
2.1.2清水塘片区历史悠久、工业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市级文物保护点1处,普通文物保护点5处。
同时,区域内工厂毗连,烟囱林立,有株冶、株化、智成化工等100多家冶炼、化工、建材企业,秉承了株洲市工业文化特色,丰富的工业人文环境为发展具有特色工业文化的生态景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株洲旧城滨水区工业文化景观旧建筑更新设计研究作者:刘益明来源:《工业设计》2016年第03期摘要:株洲旧城滨水区工业文化景观旧建筑更新设计研究,对优化城市功能分区,高效利用城市土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据此,株洲旧城滨水区在景观上重点突出株洲的工业文化特色,形成工业文化的城市历史景观脉络,体现现代、时尚的景观特征。
关键词:株洲;旧城滨水区;工业景观;更新设计1 株洲旧城滨水区更新设计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城市功能格局也发生变化,株洲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经过时间的推移,株洲旧城滨水区内的工业逐渐没落,暴露出来如:工业用地闲置、交通系统功缺失、城市公共设施老化、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城市问题。
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意识的增强,对开敞公共环境的需求迫切,尤其是对株洲旧城滨水区的居住、生活、文化、休闲、消费、运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
株洲旧城区湘江沿岸的现状已不能再满足以上所需。
因此,株洲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应运而生。
其改造更新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合理的功能转变,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复兴滨水区的经济活力,改善湘江沿岸生态环境和社会职能、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株洲城市发展而展开的。
2 株洲旧城滨水区形象、功能的定位株洲是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在中国的工业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工业文明自然也成为城市文明的主要体现。
然而在产业的转型后,株洲旧城滨水区保留存着一定数量工业厂房、码头、仓库等旧建筑。
它们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遗迹,是城市文脉的一道特殊的风景。
旧城滨水区是城市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沿岸和水体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和构筑物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和面貌。
由此株洲旧城滨水区形象定位为:体现株洲现代工业文明。
在株洲城市的发展史上旧城滨水区一直充当着水路运输的交通功能,工业区、码头、仓库沿江设立。
沿江路形成了以运输分流,人员疏散的特性。
其功能主要以服务工业、码头运输为目的。
随着时代变迁滨水区格局发生改变。
由于紧靠旧城中心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人群结构复杂且人流量大。
商业环境较为集中,在沿江带内形成了株洲两大商贸区即中心商贸区和芦淞商贸区。
加上旧城区人口流动较大,滨水区聚居着不同时期居民,区域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纵观沿江带发展历史,现在已形成了以城市休闲娱乐区、商业区、居住区等多功能混合区域,功能日趋多元化。
因此株洲旧城滨水区功能定位:体现生机蓬勃的城市活力,侧重于文化休闲的多元化定位。
3 株洲旧城滨水区旧建筑设计手法人们对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感受直接来源于城市的外部空间,旧城滨水区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滨水区的改造对于整个地区的改造更新以及再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在改造更新的成功手法上,采取从滨水空间的功能转换与重组、创造新的空间体验、旧建筑元素和符号的再利用、滨水旧建筑的亲水化处理四方面进行设计分析。
3.1 功能转换与重组株洲旧城区滨水空间聚集着大量的仓库、厂房、设备房、码头、住宅、商店、市场等建筑和构筑物。
针对这些建筑的不同特点,在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对结构完好有再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可以采取改造和附加功能的方式使他们重新发挥作用。
结合旧城区滨水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总体规划,改造更新的滨水旧建筑功能转换有以下几种倾向:(1)改为博览用途,如特色博物馆、工业展览馆等(2)改为体育娱乐设施,如体育场、游乐场等(3)改为商业用途,如商店、酒吧、餐厅等(4)改为居住和工作用途,如滨水住宅、旅馆、艺术家工作室等只要找到适当的新用途,并使该场所的特色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重现,滨水旧建筑的生命就将延续下去,甚至成为地区的新亮点。
芝加哥的河道曾用来运送货物,城市扩展后其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河畔留下的纸张分类仓库在SOM建筑事务所的改造下变为“河边住宅”,楼前河岸也加以美化,结合改造后建筑底层的咖啡店铺,成为环境幽雅的去处。
3.2 旧建筑元素和符号的再利用滨水旧建筑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质和色彩等都对原有空间环境产生过重要影响。
而广义的建筑还包括桥梁、水塔、护堤、塔吊和烟囱等构筑物。
这些建筑形态的组合共同构成的滨水建筑群和建筑界面,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滨水空间的认知和对环境的感受。
保留旧建筑元素和符号不仅能使滨水地区的改造具有鲜明的特性,旧的元素和符号还有可能成为滨水地区的新标志和新亮点。
3.3 滨水旧建筑的亲水化处理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滨水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开阔的环境景观成为改善城市环境、舒缓城市居民压力的理想场所。
滨水地区的旧建筑在改造中应该发挥亲近水体的优势,通过人性化的处理,开放滨水视线,喻情于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舒适和宜人的活动空间。
旧建筑改造采用亲水化的处理方法,可以吸引了更多人来到滨水地区,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商业利润。
对于滨水建筑来说,其外部形象对于整个地区甚至城市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建筑的滨水立面比面向陆地的一面还要显眼和重要。
然而许多工业建筑立面和造型单调、死板、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滨水建筑的立面景观。
通过旧建筑的亲水化处理,从人的心理感受和环境景观出发,可以使滨水景观更加人性化、多样化,也更加适用于新的通途。
总之,滨水空间旧建筑改造更新必须根据场景环境、建筑结构、景观需求等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旧建筑进行合适的设计。
通过上述几种对旧建筑改造更新典型手法的探究并结合案例论证,对株洲旧城滨水区内的工业旧建筑改造更新形式的构想提供了和好的参考。
4 株洲旧城滨水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设计构想4.1 株洲电厂北部旧工业建筑更新设计结合本区域的规划定位,景观设计方案应围绕电厂改造为工业遗迹的文化复兴区的创意主题。
通过对现有工业遗迹和旧建筑的实地考察调研,结合附属配套设施,营造体现工业历史文化的城市公共活力景观。
得出以下设计方案。
(1)烟囱位于电厂厂区内部,净高约200米,是现有城市建筑的一处视线焦点。
同时,也是株洲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保留电厂的厂房和烟囱,记录株洲的重要发展历程;通过其改造,对电厂烟囱进行艺术处理,增设观景平台,形成制高观景点;成为该区域内的标志性景观构筑物;体现株洲工业历史也成为株洲的特色地标之一。
(2)针对电厂厂房建筑特点和建筑性质,借鉴中外成功的改造案例经验,将其改造成运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方式,展示能源发展历史的能源博物馆和美术馆。
从而丰富该区域内的文化生活,起到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人们能源意识的积极作用。
(3)电厂的煤棚是一个40米高的拱形大型无柱空间,是电厂建筑群中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也是株洲工业历史文化的体现。
根据该地区的工业文化复兴主题,滨江休闲娱乐活动带的定位。
结合建筑的结构特点,运用旧建筑再利用的设计手法,将其改造为兼有室内外展演、娱乐功能的演艺中心;供将来策划承办大型活动。
从而达到扩大影响吸引人群带动商贸发展提升沿江活力的目的。
4.2 株洲永利码头旧工业建筑更新设计永利码头地处湘江沿岸,南临白石港河道,西临湘江。
基地内以居民区为主,建筑现状破旧,缺乏整体规划。
植物稀少,周边绿化不集中。
受周边工业区影响,空气质量差。
基地主要混凝土构成,场地平整。
北部放集装箱,有4个物流仓库,其中2大2小,并且有一台大型起重机。
为打造城市生态商业游憩带和文化交流空间,改造设计方案应围绕打造麻纺厂改造成高品质SOHO式生活聚落的主题。
由于该场地有较好的亲水性、公共性和开场性,与湘江关系密切。
通过对永利码头进行整体改造,规划为湘江生态水族馆,以此提高人们对湘江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利用原有的场地和建筑物及构件将功能进行转变,创造新的体验,使工业遗址得到再生。
与滨江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利用原有水上平台改造成为亲水平台和游艇码头。
在保证防洪要求前提下,可以采用玻璃幕墙等特殊建筑处理手法突出其景观重要性。
营造既能体现工业文化,同时提供生活,娱乐,休憩场所的景观。
同时拥有城市化水平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公共空间。
5 结语通过对株洲旧城滨水区改造更新,使提高城市滨水带的环境景观品质,将提升城市的形象,为城市生活添加了足够的活力。
在因地制宜的原则指导下,突出株洲“老工业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采用时尚与传统并重的方式,对滨水地区展开更新改造的研究和实践,为株洲旧城滨水区的改造更新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1] 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J].国际城市规划.2009(01):68-71.[2] 李馨曦.谈阿姆斯特丹的东港复兴[J].山西建筑.2008(19):41-42.[3] 朱小雷.重构与共享:广州芳村旧工业滨水区的整治[J].城市规划.2007(09):76-79.[4] 朱俊夫.南波士顿海港公共区域改造[J].北京规划建设.2007(03):109-112.[5] 左琰.伦敦泰特博物馆:一个旧发电厂的蜕变与新生[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09):106-108.[6] 方华,卜菁华.荷伯特城市滨水区开发研究[J].华中建筑.2005(01):109-111.[7] 冯刚.从热电厂到博物馆——罗马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05(01):98-101.[8] 程世丹,李志刚.城市滨水区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04):121-123.[9] 孙施文,王喆.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J].规划师.2004(08):5-9.本文系基金:1 湖南工业大学校级课题一般项目:株洲旧城滨水区更新改造研究(2011HSX24),研究成果。
2 湖南省环保厅环保科研课题:环保设计背景下的工业遗址再设计研究——以株洲清水塘为例湘财建指【2013】229号,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