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及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16.68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必背术语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及必背术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经常被广大考生所选择和热爱。
作为高考重点科目之一,地理考试难度不小,但只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必背术语,就能以较高的分数顺利通过。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分别介绍高考地理答题的模板和必背术语。
一、高考地理答题模板1. 地图题答题模板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地图题的解题模板与试题布局颇有关联,所以要先看清楚考试要求,了解题目所在的行政区域、以及所考察的内容。
具体解题步骤如下:①直观观察图例,了解图例所表示的意义并标注在试卷上。
②直接跟着地图逐一解决问题,问题一般围绕特定的位置和内容,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明的方式回答考题。
2. 综合题型答题模板高考地理考试的综合题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材料分析、提取信息、解释和综合分析。
综合题型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因此参考以下答题模板:①先看图,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②根据材料,先按顺序把必须回答的答案写在纸上。
③对于引申问题,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展开,将同一大类问题一并写在一张便笺之上,使回答有头有尾。
④把图例中代表性颜色或符号标上,以方便阅卷人比对相应数字。
3. 判断题答题模板判断题的答案具有二元性质,需要针对题目关键词语和选项间的微小区别,来确定是否属于真或者假的性质。
一般来说,判断题答案的调查范围很小,占据少量的时间,指导思想是:快速准确,重点抓住关键词语。
二、必背术语下列术语作为高考地理中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需要多理解多背诵,以便在作答时有利有据。
1. 面积术语面积计量的单位最好不要混淆,否则兑换时很容易出错,因此考点在此处,需要多理解以下面积术语:平方千米km²,平方米㎡,公顷ha,亩a,平方公里km²,顷,市亩,市场亩等。
2. 地貌和土地利用我国地貌和土地的利用一直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市县区的分界线长相鲜明、灌溉、种植等各项意义和概念,都需要理解和背诵。
3. 社会经济术语在社会经济方面,经常会涉及到当地的文化、行政、旅游、城市化等各个方面的考试题目,考点众多。
地理高考答题万能模板(精选5篇)1.地理高考答题万能模板第1篇一、自然地理部分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势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二、影响地理气温的因素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地理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三、影响地理降水的因素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地形:迎风坡、背风坡;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四、描述高考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长短;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高三地理怎么复习高考地理聚合思维法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逆向思维法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高考地理思维方式。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
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假设思维法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地理科学假说。
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
2015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及模板目录第一部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2)第二部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3)第一部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分析方法和技巧(一)特征描述:区域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区域定位(根据轮廓、经纬网、地理事物)————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成因问题: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风向、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三)评价问题: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1.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2.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五步操作程序(1)细审“题干”: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准确把握答题方(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组织“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
(5)书写答案:“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
“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高考地理答题模板XXX一、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1.五步操作程序: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修饰词和限定词;2)列出模板,包括描述详细描写、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罗列要素、分析+叙述、实例+分析、有利+不利、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因为A以A比B、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判断理由+结论、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结构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等;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所在地区、地理事物特性和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4)酝酿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先主后次、先上后下、先内后外;5)书写答案,使用地理语言、套装语言、逻辑语言、精炼语言和一语中的。
二、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1.地理位置分析: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如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和军事位置以及相邻地区等。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该地地形主要包括五大类地形,即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
地势起伏小小不一,有些地方山高谷深,有些地方则相对平坦。
地势特征也不同,有些地方海拔较高,有些地方则比较低。
3.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该地区地势起伏大,山河相间,其中一些地方山高谷深,而另一些地方则相对较平缓。
4.某地地形分布特点该地区的某个方位主要是山地。
5.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和水系的形状来判断地形地势。
如果水系呈向心状,那么该地可能是盆地;如果呈放射状,那么该地可能是山地。
6.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地形特征是崎岖不平;内蒙古高原的地形特征是地面坦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是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完整版)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模板高中地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修饰词和限定词,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选择合适的描述方式,如简述、说出、阐述、例析、评价等。
2.地形地势题的常见答题模板:地理位置分析: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交通位置、经济和军事位置、相邻地区等。
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主要包括五大类地形、地势起伏、地势特征等。
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主要包括高低、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等。
某地地形分布特点: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
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水系的形状等。
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以上模板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组合,以达到更好的答题效果。
降水集中、气候异常、地形地貌等因素导致河水暴涨。
人为原因: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河道疏浚不及时等。
治理措施包括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河道管理、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方面。
2地震的成因和影响: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化导致的地面震动。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等严重影响。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等方面。
3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干旱等。
主要成因是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植被保护等方面。
4火山喷发的成因和影响: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构造变化导致的火山活动。
火山喷发会造成火山灰、火山熔岩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甚至对人类造成威胁。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火山监测和预警、制定应急预案等方面。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业用水结构3.保护水源: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湖泊河流、恢复湿地、保护水生态系统4.应急措施:建立抗旱应急预案、加强旱情监测预警、统筹调度水资源、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1.长江洪灾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异常(某些年份普降暴雨)等。
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与策略高考地理综合题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考察形式,占比不小。
同学们在备考时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写好综合题答案,是备考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以下是关于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与策略。
一、常见答题模板1、分析问题核心要素综合题是以模拟实例在不同的空间、时间等要素环境下判断抽象问题,所以要先转化具体情境,分析核心要素。
首先,考生要读懂或翻译中英文题目,明白题意;其次,写全题头及项名,提醒出题者已知与未知要素;再次,找到问题的核心,将各要素分类、分析、梳理,列成表格,具体答案则在表格基础上展开。
2、按需列举要素阐述问题列举要素是综合题中常见方法。
列举时要思路清晰,写的几点要聚焦核心,按需体现层层深化的分析和灵活操作。
列举是掌握空间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等一个个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3、运用图表加强分析阐述在综合题共八个答案,在回答问题时应用图表能使答案更加直观、精准。
答题时,要注意用好坐标轴和标尺,选用合适的颜色、组合和对比,标注对称轴和关键数据,以图表为辅助工具,准确回答问题。
4、运用知识补充答案知识是答案的依据,开放式题目有部分问题在学习资料中没有直接的答案。
答题时要综合此前学过的知识,自己发掘、研究和解决问题。
同时,答题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的结合,从而更好地证明自己的结论。
学科要同步发展,实践中运用,从而进一步加深记忆。
二、答题策略1、精熟基础知识高考地理综合题涵盖的知识点广泛、综合性强。
为了顺利解答综合题,要求考生必须学好地理相关基础知识和地理综合素养。
精熟基础知识才能在综合题中应对问题。
2、认真审题综合题所出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通过审题可以梳理出诸如中间难度、情境化、综合性等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解答试题的时候形成正确的思路和策略很关键,只有先认真审题,才能在进入答题时间后用准确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3、注意时间分配高考地理的综合题规模大,要求考生要有足够的综合技巧,把握好时间,并根据要求在合理时间内完成试题。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自然地理部分☆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影响降水的因素: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社会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2015 高考
地理综合题答题策略及模板
目录
第一部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2)
第二部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3)
第一部分: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分析方法和技巧
(一)特征描述:
区域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区域定位(根据轮廓、经纬网、地理事物)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以地形、
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 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
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
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成因问题: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 •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风向、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三)评价问题: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1.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2•从
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五步操作程序
(1)细审“题干”:
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抓住关键词和修饰词、限定词,准确把握答题方向。
常见“词
(2)列出“模板”
(3)仔细“筛选”:根据限定词筛选;根据所在地区筛选;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组织“语言”:“先自然,后社会经济”;“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
(5)书写答案: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
“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第二部分: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
(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与地形是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大概的经纬度范围,特殊纬线经过,高、中、低纬度或温度带)、海陆位置、特殊事物相邻位置(邻国,邻省,山河,交通等)
地形特征描述:①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②地势起伏状况(,高,低)、地势高低;③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沙漠、冻土、冰川、火山等;④海岸线特征,如长或短、曲折或平直
区域气候特征描述: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②气温特点(气温总体特征、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
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风力大小;⑥气象灾害
河流水系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①流向,内外流河;②河流长度;③流域面积大小;④河床特征(河道落差、宽窄、曲直、深浅、地上河);⑤支流多少,水系形状(如树枝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向心状水系等);
⑥河网密度
水文特征:①流量大小;②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包括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枯水期是否断流):③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④含沙量大小;⑤ 流速快慢,水能是否丰富
植被特征:①类型②分布规律(经度或纬度地带性)③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
土壤特征:地方性特色土壤(黑土、黄土、红壤、紫色土)及典型特点
自然资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能源资源
自然灾害包括 1.气象灾害: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焚风、低温冻害、冻雨、冰雹、暴风雪
2.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陷
3.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冰
(二)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经济特征:①经济水平;
②产业结构;
③经济发展方式,如杀鸡取卵式还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区域农业特点:①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农作物(种类、分布、熟制);②商品率;
③规模大小;④机械化水平(大规模机械化或小型农机具普遍使用)和劳动生产率高低;⑤科技水平;⑥农业经营方式(小农经营或家庭大农场或国营大农场或大牧场经营,粗放经营或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或资金和技术密集型)
区域工业特点:主要包括工业部门结构(如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初级加工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为主等)、工业投入要素特点(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业分布(如日本传统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对外依赖程度(如日本原料及市场对外依赖程度高)、工业地位(如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区域交通特点:①主要交通方式及其区际联系的方向;②交通位置(沟通南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