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0
城市空间的资本改造——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分析视角..田2在建的南京第一高楼资料来源:孙浩.南京置高楼封顶r高450柬A-g-接待砚光市民【N/OL].现代快报,2008-08_27.h印://news.xiahuanet.cort,dtravel/2008・08/27/content._9719806.htm.强烈.到处可见新生活的幻象一再被强化。
真实生活看来与我们如此接近,像是从日常生活中伸手可及,彷佛我们与镜子那头的美好真实零距离”[161。
4结论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扩张与内部更新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特征。
资本作用于空间本身.公共部门,制度框架、城市规划、城市文化.舆论环境等各个方面.共同完成了这些过程。
然而人们往往被资本主义空间的虚幻外表迷惑.忘记了空间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现.以及作为具体实践的生活空间的二元分裂,忘记了谁被驱逐而谁因此获利。
当诸如拆迁冲突激化.历史街区被推平.山水资源成为有钱人的后花园等等矛盾愈演愈烈时.人们才隐约意识IN,D,里那些美好繁华的印象也许仅仅是资本主义空间展示的镜像。
穆勒(JohnStuart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在富裕的国家里财富再分配比增长更重要.人口控制是比追求进一步经济增长更有效地达到消除贫困目的的途径…’。
2008年两会提出预防经济过热.表明当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国家政策已悄然转变.改变城市空间被动于资本改造的契机已至。
这不是否定自由市场.而是说自由市场经济应被束缚在有理性的政府干预框架之下,包括城市规划。
我国城市空间的关注最终将发展成一种公民运动,让市民参与城市规划,与政府和利益集团博弈,最终重建市民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fl】张京祥,手.体制转型与中国域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经济参考报.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居世界之首超合理水平[N】.经济参考报,2006-03-13.【3】DavidHarvey.后现代的状况:时文化变迁之源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汪安民,等.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汪原.关于《空间的生产》和空间认识范式转换【J】.新建筑,2002(2).[6】潘泽采.空问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7(4).【7】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安东尼・奥洛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曾茂娟,任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JohnGavanagh,JerryManden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M】.童小溪,等。
规划 建筑文章编号:1009-6825(2009)36-0004-03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与新都市主义设计*收稿日期:2009-08-04*:浙江省社会哲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509070-G,NX05SH04)作者简介:丁继军(1972-),男,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杨小军(1978-),男,讲师,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丁继军 杨小军摘 要:简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新都市主义的背景和原则特征,揭示了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了通过新都市主义的功能混合使用原则、以人为尺度的原则和重视环境与人文原则对提升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新都市主义,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中图分类号:T U 984.113文献标识码:A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属于公众的场所,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
在西方,古希腊神庙和广场的结合,使社会生活空间从单一的宗教仪式的圣坛上走下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神庙、剧场、竞技场成为人们经常聚集的场所。
传统城市里建筑的不规则布置产生了自由的广场和街道,随着社会生活题材的逐渐成熟和丰富,再加上宜人的气候等条件,这些广场和街道成为展现生活的一个舞台,成为人们享受城市生活、体验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的公共空间。
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后公共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任何社会生活的最重要基础。
但是随着以 雅典宪章 理论为教条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以功能分区为核心规划的城市里汽车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充满不安定因素的街道使人变成了匆匆过客;城市无限蔓延,并像一架机器,匆忙、高速、无情地运转着 像传统城市里那种宜人的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迅速的消失了,人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悠闲、随意、频繁地享受丰富的户外活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
品质公共空间的缺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美诞生了一个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公共空间质量严重下降背景下的新都市主义运动,它主张借鉴传统小城镇规划思想,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用紧凑的功能混合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成为战后重要的真正现象,但两端没有破坏。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创意与创新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活质量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具备创意与创新的元素。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背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背景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了挑战,需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娱乐和社交的需求。
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意创意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它能够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创意可以表现为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艺术装置等形式。
例如,通过在公园中设置创意的景观装置,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加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活力。
创意的设计还可以通过建筑的形态、材料的选择以及色彩的运用来实现,打造出与众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
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新创新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它能够为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创新可以表现为设计理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功能的创新等。
例如,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为生态友好型,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创新的设计还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化系统、虚拟现实等,为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创意与创新,以下将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高线公园位于美国纽约市,是一条建在废弃的高架铁路上的公园。
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公共空间。
高线公园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
历史街区设计中的哲学诠释学应用——“视域融合”理论视角■梁辰浩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的建筑遗产。
现代诠释学“视域融合”理论要求通过两种不同的“视域”对理解对象进行诠释。
借助哲学诠释学的方法维度聚焦历史街区的设计与建设,从“视域融合”的理论入手,站在融合交流的“契合度”视角分析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设计改造;以融合“扬弃”实现更好理解的视角分析杭州湖滨步行街区的不足;强调融合与“历时性”“共时性”设计互交视角对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设计进行阐释和研究。
历史街区的设计改造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诠释学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视域融合”;诠释学;街区设计;历史街区【中图分类号】TU984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2.03.0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服务设计理念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9BH154)、“中国诠释学”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成果。
历史街区成为城市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具有新建街区所欠缺的历史美学价值、街区记忆与遗产连续性价值。
目前,一些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缺乏“原真性”,仍然停留在对周边建筑的符号性模仿上,客观上削弱了其历史和文化的特征。
对历史街区的老建筑设计改造不慎,将导致历史街区的特色和文脉失去延续甚至遭到破坏。
实践和应用是历史街区经典诠释的基本要素,城市历史街区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诠释时,才得以实现其意义。
本研究认为,在新时期可借鉴哲学诠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提出的“视域融合”理论,以一种历史的、融合的、广阔的视域去看待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03与分析审美诠释问题,用更多的“历史耐心”面对历史街区的设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舒适度和高品质发展趋势的要求。
一、理论基础“诠释学”又称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是始于17世纪的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
19世纪上半叶,德国诠释学家施莱尔马赫促成了西方诠释学从理解和解释的技艺向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转换。
理念理解理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视角下城市规划设计的点滴文婧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摘要: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和社会的一种认知活动,哲学思想因为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而对各个学科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本文针对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人本主义,在梳理其源起、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对空间研究的指导,并将其特征概括为“理念”“理解”“理想”三个主要方面。
在梳理和阐述的过程中,引证了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众多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
关键词:人本主义思想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1 引言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对社会的一种认知活动,哲学思想因为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而对各个学科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若干世纪以来,多种哲学已被提出,人本主义思想便是其中一类。
本文将在梳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起、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学派、主要特点、价值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在这个梳理和阐述的过程中,笔者将随时联系到城市的宏观或微观规划中的理论或案例,看看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观点是如何渗透和融入大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规划小到一个社区或是学校校区的规划甚至是一幢建筑的设计中的;透过现实中的城市景观,领略它们背后曼妙的人本主义思想。
本文的见解未必完全准确,它是笔者在阅读和理解有关人本主义的书籍和文献基础上所做的一个尝试——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布局和景观进行观察、思考并探索其中折射的人本主义思想。
2 人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m)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尔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地位的开始(许然,2005)。
此时人们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的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人们共同经营和管理这个社区,人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刘易斯·芒福德,2004)。
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1…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相关性公共领域是近年常常被讨论到的领域概念之一,作为一种相对哲学化的空间概念,公共空间具有物理的、社会的、象征的多重概念因素。
城市公共艺术就是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多种材料与媒介表达的话语,因为城市主题的复杂性,其内涵与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艺术品鉴》解读说:“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1]。
”客观来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传承文化与大众理想的集中反映[2]。
2…基于城市文脉的公共艺术设计2.1…南京城市历史、地理与民俗特点南京给人的印象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
因为城市文脉与形象往往与历史、地理、民俗密不可分,而南京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所以其被视为复兴之地。
南京话在历史中长久以来被当作汉语的标准音,南京民俗丰富,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元宵灯会、端午秦淮、清明踏青、中秋赏月、吃腊八粥等[3]。
2.2…城市文脉符号化表达图1…南京市地图(图片来源:http:///)城市是文化、经济、历史的复杂共同体,对其文脉进行分析可以符号化地概括城市形象,城市给人的符号印象需要与公共空间设计紧密联系[4]。
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都,有太多的精神瑰宝可以提取,每一脉文化都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但是为了不忘历史、传承南京的城市文脉,符号化表达和概括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把这些略带沉重的历史传递下去,使其浸润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如今的任务,而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的公共艺术也理应肩负起这种责任[5]。
城市符号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提炼出城市符号并且将这些符号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对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城市的特色名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2.3…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承载与传播以南京为例,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间有很多:展现“秦淮文化”的夫子庙、老门东,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明清色彩;传承明文化的明城墙,至今仍与南京人民的生活相关联。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创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也变得越发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促进社会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创新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应注重人文关怀。城市的公共空间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规划与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感受。例如,考虑到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设置无障碍设施和专门的休息区,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共空间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此外,通过规划和设计创新,可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弘扬城市文化。例如,在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或雕塑,以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应注重可持续性。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例如,可以在公共空间中增加绿化和植被,以改善空气质量和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此外,可以设置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应注重创新性。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也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方面。创新的公共空间可以带来新的体验和活力,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参与和互动。例如,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设置临时性的活动场所,如临时剧院和展览空间,以吸引人们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此外,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公共空间提供更加智能和便利的服务。
最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应注重社区参与。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专业规划师和设计师的事情,更应该是广大市民的共同事务。社区参与可以保证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更加符合当地人们的需求和意愿。例如,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和调查,征求市民对公共空间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市民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社区的共同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论文
导语: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那么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哲学理念论文怎么写呢?欢迎阅读! 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矛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矛盾要点与最终的统一目标也会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矛盾和统一,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共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而言,功能与形式上的统一是普遍的设计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城市的客观环境与设计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城市开放性发展的需求日趋迫切,也对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为多元化、国际化的要求。而太过迅速和急切的发展,直接导致出现了大量不顾实际的客观条件、功能需要和经济能力的设计,盲目攀比、模仿甚至抄袭的作品比比皆是,“教条化”与“程式化”设计泛滥。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往往作为“面子”工程出现,设计形式单一、重复,缺乏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甚至超出公共空间的功能和需求限度,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无谓浪费。这些都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深入研究地方的环境特点、人文特色以及实际需求,设计没有针对性造成的后果。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有主有次,主次结合,不仅要具备较强逻辑分析能力,还要有科学系统的设计发展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如此繁杂而庞大的设计工程必须进行有序的排列组织,确定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目的,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围绕主导思想提取可用元素,否则必将导致设计主题在传达上的模糊,也必然会出现由于设计元素的杂乱无章而导致的视觉混乱。而我国在城市设计方面,设计师单纯追求形式构图,对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需要不进行深入研究,对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为观赏不为参与的设计也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整体观念缺失,使建筑与外空间规划各自为政、互不关照,主次颠倒;过分强调建筑单体的表现力,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或者构筑物的外在形式上,忽略公共空间本身的存在意义,使空间沦为实体的附属品,导致其使用功能不明确,空间主题与设计目的出现偏差。 针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寻找最有效,也最贴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实际矛盾。综合众多的观点和看法,普遍认为只有从分析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入手,明确公共空间的具体定位和规模,强调空间的个性化和内涵的体现,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良性发展,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实现人性化设计。加强对环境生态、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具体城市的综合情况,才能确立一个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框架,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料库,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体。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相互间都会存在不同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片面或以偏概全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入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间的必然联系。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命题,力在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人与自然最本质的关联。当然,现在提倡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求以及与人相关的不同要素,将人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的应用学科,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应,它涉及的学科包括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人文、艺术设计、政治经济、建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广泛领域,由此不难看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还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家更是时刻感觉到世界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正如某些宣传词所强调的“沟通无处不在”。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有全局观,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中西结合”、“古为今用”这些观点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思想领域的交流与联系。设计是从使用目的与形式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那些忽视根本单纯追求形式表现的做法,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完美的设计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强调所谓的艺术性,而是把人与环境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交融,混然一体。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城市空间建设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诸多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会像高度统一的生物体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具有物质性和具体形式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地理论联系实践,将客观实际与社会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合理规划,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大家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使民众对公共空间(下转256页)( 上接211页)提出了更高的审美与评价标准;而经济与对外交流的发展,也使更多的城市规划将公共空间列为设计重点,视其为展示城市文明与经济技术的窗口。尤其是近些年,为配合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拆、改、建,市民广场、开放型公园作为服务民众的城市配套设施也大量出现,作为空间的使用者,民众考虑更多的是这些公共空间使用起来是否便利、配套的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等实际问题,他们往往对使用功能和城市文化有更为切实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公共空间设计提出的想法和建议也更具实用和参考价值,这些都是用实践经验和使用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大家的实际体验,尊重民众的意向,结合专家的分析和意见,总结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建立合理有效的设计体系,针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进行经济合理、具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既要体现城市的发展规划,又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和审美。通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就理论联系实际而言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不仅能调动民众的参与意识,体现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能确立更为实际的设计标准和目标,增加公共空间的亲和力。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中的失误和遗漏,让设计决策更加全面具体。再次,还可以给大众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文化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