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
- 格式:doc
- 大小:650.50 KB
- 文档页数:13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60分)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2、今年的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
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A.刺史 B.郡守 C.同平章事 D.三司使3、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秦朝B.宋朝C.明朝D.清朝5、“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这表明A.中西制度的差异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6、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体公民皆可参与陪审法庭与公民大会,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限制。
古代雅典的这些规定体现了A.法律至上B.人民主权C.公民意识D.权力制约7、《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特权B.法律内容基本上都是习惯法的汇编C.它使平民获得平等的婚姻权利D.它明确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8、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
民勤六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参加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的队员们,要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所在地参观,他们要去()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西安半坡D、浙江河姆渡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A、公元前20世纪B、公元前21世纪C、公元21世纪D、公元20世纪3、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西周C、商朝D、秦朝4、既属于“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A、赵国B、晋国C、燕国D、齐国5、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杰出首领,他带领群众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
他是()A、禹 B.尧 C.舜 D.黄帝6、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 C 、因材施教D、温故知新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诗中赞颂秦王的最大历史功绩是()A、统一了文字B、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完成了国家统一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8、有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并且至今仍造福于人民,这个工程是()A、灵渠B、白渠C、治理黄河D、都江堰9、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官制中,分管监察的是()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D、郡守10、《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里“汉武”的主要贡献是()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大一统C、出现文景之治D、推行郡县制1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12、东汉中后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腐朽,表现为()A、七国之乱B、外戚和丞相轮流专权C、严刑酷法D、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13、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A、张仲景B、扁鹊C、华佗D、李时珍14、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1. 孔子时代,很多人已不知礼,知礼的也不守礼,守礼的也并非都是发自内心。
如果只是倡导知礼和守礼,并不能挽救失衡的礼秩序。
鉴于此,孔子主张A.将仁和礼结合起来B.以德治国C.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有教无类2. 《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战国数得上名字的诸子有189家,一共有4324篇著作。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制度更替,杂家无存B.百家争鸣,适者生存C.政局动荡,学派融合D.诸子并起,互相诘难3. 下图是火药发明后出现的军事火器。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科技发展促进军事装备改进B.军事科技领先西方国家C.火器逐渐成为主要军事武器D.政府重视发展军事科技4. 韩愈从浩如烟海的原始儒家典籍中择取,以《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为基础,重建了儒家的心性哲学,从而使儒家的心性哲学能与佛学相匹敌。
这反映了A.儒家学者开展儒学复兴运动B.唐代三教合一趋势明显C.儒学对佛教教义的包容融合D.佛学在唐代发展较缓慢5. 郭守敬主持编制的《授时历》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正式废除了上元积年编历法。
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
这表明,《授时历》A.代表当时高水的天文观测B.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C.旨在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D.反映当时我国天文历法新水平6. 明朝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颂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
这一价值导向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B.宋明理学已受到严重挑战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异化D.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提高7. 下图是我国古代绘画《画龙点睛》。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A.擅长以景抒情B.注重写意传神C.追求浪漫情怀D.重视虚实结合8. 清代乾隆、嘉庆时,戏剧领域出现了花部与雅部的激烈竞争,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当时奉昆曲为正声;所谓花,是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2024-2025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装饰品向晚期祭祀用品与首领饰物的转变,其大小、形制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大型玉器以及大量随葬的玉器组合。
这说明当时()A. 信仰祭祀主宰生活B. 公共权力逐渐集中C. 玉器使用逐渐普遍D. 手工技术日益提升2. 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二者都()A. 重视统治者德行规范B. 适应诸侯争霸需要C. 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D. 体现以民为本理念3. 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
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A. 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 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C. 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D. 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4. 据《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例如,贞元年间(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
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
唐代“涂归”这一做法()A. 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B. 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C. 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D. 客观上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5. 下表为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财税收入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税种岁入(万贯)百分比(%)两税(税钱)558.68.9两税(实物)1462.723.3盐、茶、酒税2192.435.0商税868.813.9市易133.2 2.1坊场钱602.79.6市舶540.9金、银、铜税397.3 6.3总计6269.7100A.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B. 范仲淹改革成效显著C. 工商税收成为重要税源D. “冗费”现象得到缓解6. 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南京开办书铺,从事戏曲、传奇写作的同时,开展印刻、销售业务。
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1.如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A.诸子思想的传承与联系B. 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C.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孔子的境遇很像现今的苦学生,绝无倚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渐渐锻成这么伟大的人格……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做人类的模范,我们和他同国,做他后学,若不能受他这点精神的感化,真是自己辜负自己了。
"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A.注重道德,维护纲常伦理B.人格伟大,堪称后世楷模C.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D.主张仁爱,调节社会关系3.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A.文化教育长足发展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4.北宋思想家张载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下言论与之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5.学者统计了从1644年到1911年间山东的 107个县,各县农民暴动数与各县孔庙数(以孔庙的多寡来衡量当地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强度)这两个数据。
发现孔庙数量越多的县,其家族就越发达,受到灾荒冲击时,家族成员间可互通有无,让族人更好应对灾荒,而不必通过暴力方式获得生存资源。
据此可知A. 儒家文化与宗法观念密切关联B.儒家文化是维护传统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这一观点主要批评的是A. 君主专制制度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度D. 科举制7.宋朝赵汝适的《诸蕃志》说∶"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关"。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十八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 普罗泰戈拉B. 苏格拉底C. 梭伦D. 彼特拉克【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德行--求知,向善--才能攀登这人性之巅”体现了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知识既美德的观点,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
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2.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
这幅画应是()A. 《天王送子图》B. 《洛神赋图》C. 《清明上河图》D. 《步辇图》【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结合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生活场景,里面有繁华的商业街市,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是唐代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是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此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是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洛神赋》是一首爱情诗篇,曹植将其恋人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丕)化作可望而不可求的洛水女神,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会见吐蕃(今西藏地区)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亲的使者的场景,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需要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时代特征。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其英文代号填写在右面的括号内。
每题2分,共48分。
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2.之所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的文字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C.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D.字母文字的起源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 年。
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A.公元前3世纪30年代B.公元前3世纪20年代C.公元前2世纪30年代D.公元前2世纪20年代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
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5.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C.老三是书生,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家人却经常挨饿6.象棋上出现的“楚河”、“汉界”源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其中楚霸王是指()A.项羽 B.刘邦 C.陈胜 D.吴广7.秦长城的起止点是()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东起辽东,西到阳关C、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D、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8.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哪个皇帝时期?()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9.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代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颁布“推恩令”C、盐铁官营D、派张骞出使西域10.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不应处于此“经济带”的是()A、陕西西安B、河西走廊C、新疆地区D、黑龙江省11.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楚汉之争 B.张楚政权C.霸王别姬D.鸿门宴12.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 )A、儒家经典B、道家经典C、法家著作D、墨家著作13.平卢节度使上书汉武帝,“书”的材料不可能用()A.绢帛B.竹简C.羊皮D.蔡侯纸14.因风格“不虚美,不隐恶”,而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A.《楚辞》B.《史记》C.《兰亭序》D.《洛神赋图》15.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因果报应”等经典名言出自()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16.“东汉末年分三国”。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走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西周分封制下,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天子不仅有着授民授疆土以及论功赏赐诸侯的职分,而且还利用“互惠原则”以“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来换取诸侯们的绝对忠诚,从而更好地完成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这反映了西周()A. 宗法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B. 国家治理的集权特色凸显C. 利用利益分配来维系王室统治D. 政治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2. 在西方代议制下,国家权力不再属于个人,而是由公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权力机构来掌握。
国家的法律不再是个人的意志,而是由代表公众意志的立法机构来制定。
这反映出西方代议制A. 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 将政党政治引进了政治生活C. 强调公民在地位和权力上的平等D. 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3.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
这一举措A. 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的需要B. 表明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C. 确立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 利于推动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4.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令禁止各级党委以党代政,以言代法,逐步理顺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与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初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1月29 日10:30至12:00](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命题人:审题人: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07年1月19日,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和谐圣火”的“文明之火”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点燃,大会组织者选择在元谋县采集圣火的主要原因是( )A.元谋县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方B.元谋县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C.元谋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D.元谋县是我国遗留人类化石最多的地方2.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原始人类遗存时,多次提到“龙骨山” “使用天然火”。
此遗存生活的人可能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3.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C.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用火堆驱赶野兽和照明4.右图技术的广泛应用,说明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是()A.打制石器B.磨光钻孔C.人工取火D.雕刻制漆5.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在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6.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A.过着定居生活B.会建造房子C.住半地穴式房子D.会种植庄稼7.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D.水稻、粟8.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9.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B.黄帝C.炎帝D.大禹10.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A.通过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B.凭借家族特权,继承首领位置C.治水建立功业,人民拥戴上台D.通过禅让制度,大家推荐继位11.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事件是()A.禹建立夏朝B.涿鹿之战大败蚩尤C.汤战胜桀D.盘庚迁都到殷1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14.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1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16.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2017 ~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2018.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3.第Ⅰ卷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1.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2.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3.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
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4.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
据此可知,王阳明A.主张格物致知B.反对“天人合一”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D.主张克服私欲5.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6.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B.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C.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D.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7.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这说明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8.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如图)。
由此可见“雁塔题名”A.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B.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C.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D.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9.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 ……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A.美德即知识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10.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
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11.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这体现在文艺复兴A.彻底摧毁了蒙昧和宗教势力B.完成了西方社会的思想改造C.提倡人性,反对神性D.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12.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13.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
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A.简化宗教礼仪B.强化教会权威C.信仰即可得救D.教随国定原则14.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
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
该学说的核心思想是A.优胜劣汰B.社会契约C.分权制衡D.天赐人权15.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捍卫人道精神B.倡导人性解放C.批判专制统治D.呼吁宗教宽容16.“看似快速无序的笔触,贴近生活的选题,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
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
”下列哪一作品能体现该特点A.《自由引导人民》B.《日出·印象》C.《拾穗者》D.《镜子前的少女》17.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
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这说明A.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18.“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A.渐进式变革制度B.维护君主立宪制C.建立民主共和制D.实现宪政体制19.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20.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
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A.建立民主政体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改造国民思想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2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上述史实表明A.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B.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22.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
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A.C.推动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23.“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开展武装斗争B.重视经济建设C.强调实事求是D.坚持群众路线24.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入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25.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6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
这说明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C.电子商务成为笫三产业的支柱产业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17 ~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页,用钢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第Ⅱ卷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
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
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
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民同乐”“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材料二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
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
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
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