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发展阶段》word精品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1.分析区域发展具有的规律,并能说出区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
2.通过实例,能够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
【教材助读】1.学生自主探究题(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分别由哪些?点拨方法:请学生仔细研读课本相关内容,自主归纳和总结。
参考答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阅读教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点拨方法:请学生仔细研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图片显示,进行自主归纳和总结。
参考答案:匹兹堡的位置特点: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地的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附近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连。
②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
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点拨方法:请学生仔细研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图片显示,进行自主归纳和总结。
参考答案:19世纪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附近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③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点拨方法:请学生仔细研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图片显示,进行自主归纳和总结。
参考答案:生产方式——大多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生活方式——由乡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④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成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
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点拨方法:请学生仔细研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图片显示,进行自主归纳和总结。
参考答案: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尚美生态循环课堂教案高三地理第15周第4个总编号:54 主备人:桑浩凯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学习目标:1.分析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对某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人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明确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
三、教学方法:图示分析、精讲点拨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知识背诵背诵区域差异的成因及其表现,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二)检查展示(10分钟)(1)区域差异的成因及其表现。
(2)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三)精讲点拨(25分钟)问题1:美国东北五大湖,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发展的四个阶段名称,每个阶段的特点及人地关系。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问题2:美国东北五大湖,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环境:经济:社会;问题3:美国东北五大湖,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对策有哪些?(1);资源利用:(2):产业结构:(3);环境污染;问题4:合作探究:认识区域发展阶段,要形成两个地理观点。
(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树立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点:(四)课堂检测(10分钟)学习指导99-100(五)布置任务发放下一节预习案,要求学生系统整理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学生起立背诵学生上黑板默写展示(小组加分)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原因提对策,进行有序展开。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树立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点。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学习目标1。
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2。
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升级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习要点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学习过程一、地区产业结构1.概念: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_______________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以工业或者_____________为主的产业结构、以___________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产业构成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
产业结构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1。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2。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_____________的转变.以______________为例,3.原因:(1)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相比而具有的优势,_____________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______________可能逐渐丧失,而______________逐渐凸显,其_________需要转型,___________需要升级。
在这样的时期,____________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2)从全球来看,_______________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产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
4。
(1)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①以_____________为主转向以____________为主;②由以____________加工制造业为主,升级为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为主.(2)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1.上海位于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__和最大的__________。
山西省长治市第八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1区域的基本含义1一、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学习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三、学习难点1、区域的划分及其界线。
2、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
【课前预习导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概念: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
区域之间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是模糊的。
3、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有显著的。
4、区域具有一定的。
5、区域之间是。
二、区域空间结构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和。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活动、城市化水平、和等。
3、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状有:、、、和。
5、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状和状,城市和工业呈现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状。
【合作深究及活动题解析】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2、完成活动题3,观察图P4图1—5、1—6、1—7分别说出它们的区域特征。
3、完成P4活动题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完成P5活动题2: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谈一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课内训练巩固】(同步训练、达标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A. 行政区域B. 文化区域C. 植被区域D. 气候区域3、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A. 显著的差异性B. 明显的相似性C. 基本的不连续性D. 完全的相同性4、图示反映了区域的()A. 整体性特征B. 差异性特征C. 开放性特征D. 稳定性特征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A.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B.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C.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D.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探究拓展】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1968年、2000年相同比例尺平面示意,比较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课标导航]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区域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理环境的热情。
2、提高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区域发展4个阶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再生阶段。
教学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区域的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随着资源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得到发展,人地关系也由简单到复杂,从协调走向紧张。
资源枯竭、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影响到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在区域资源、环境利用上有哪些阶段?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境与人类活动面临怎样的问题?区域发展有规律可循吗?[讲授新课]区域由开发初期走向成熟,区域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其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地理要素的影响,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在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下,区域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相应的影响。
我们可以根据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区域发展分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这样四个阶段。
下面以美国五大湖工业区发展为例,来分析区域发展的几个阶段: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四个知识窗部分,通过对匹兹堡在不同阶段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类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人类能够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培植阳光产业,通过治理污染改善当地环境。
一、初期阶段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山西省长治市第八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4区域经济联系1一、学习目标:1、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3、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知道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显著例子------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记忆南水北调的具体措施、线路、作用及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2、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
三、学习难点: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区域经济合作概念: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1)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增多。
(3)联系密切。
东、西部实现相互发展,实现3、意义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一、二、资源跨区域调配背景: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
意义: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调配工程:1、南水北调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起点扬州、雅砻江和终点、、威北京、海基本需开凿,基本自流线路特点利用,黄河以北可自流调水原因水资源___多___少、___多___少,北方生产、生活耗水量大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源地水质较差较好最好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_________后顺地势________虽地形较复杂,但地势____高____低,水可自行流向______________复杂,工程巨大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好,有__________及沿线湖泊可利用较好,有_________水库可利用差意义缓解北方水资源紧张状况,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西部大开发【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调出区:大规模调水,减轻洪涝灾害;调入区:有利于地下水回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课时1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学习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和工作过程。
阶段1 知识梳理教材整理1 地理信息技术阅读教材P 6第1至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___________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___________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包括_______、环境监测、___________、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
(2)大众化应用:包括_________、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微体验正误判断:(1)地理信息技术等同于地理信息系统。
( )(2)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分析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 ) 教材整理2 遥感(RS)阅读教材P 6第4自然段至P 8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______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____________。
2.主要环节⎩⎪⎨⎪⎧目标物: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电磁波信息↓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成果:专业图件、统计数字3.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4.遥感的主要特点精度高、____高、____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探测范围____。
5.应用:________、环境监测、________防御监测等领域。
6.在区域分析中的作用: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____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微体验正误判断:(1)卫星遥感与飞机遥感的探测范围相同。
( )(2)不同地物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这是遥感技术制作专业图件的基础。
( )(3)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判定洪水分布地区。
( )教材整理3 全球定位系统(GPS)阅读教材P8最后两自然段至P9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____、____的系统。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重点)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阶段1 知识梳理教材整理1 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阅读教材P8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常用指标__________________、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__________、教育程度和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________、发展水平、________、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微体验正误判断:(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 )教材整理2 区域发展阶段阅读教材P8~P1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________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主体。
(2)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________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1)产业结构________比重迅速上升,________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经济特点区域内部的________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增长态势。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________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1)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________和________全面升级,________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2)经济特点________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山西省长治市第八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区域发展阶段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
的比重以及人为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重点
1、区域的开发方式。
2、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三、学习难点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预习导学】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准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 、人均国民收入、 比重等。
2、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如 指数( 、教育程度和 )。
二、区域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表现出明显的 态势 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产业比重速度上升, 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
以 密集型和
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底,对外贸易规模 ,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 而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 现代化 、
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 ,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发展速度高于 发展速度 水平 ,区域内部差异
发展状况 低水平的 状态 的加速发展状态 的均衡状态
【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
1、完成活动题1
2、完成活动题2
3、完成活动题3
【课内训练巩固】
1.下列有关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2.为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我们在制定区域的发展战略时,应该( )
①既要考虑区域的资源优势,也要考虑限制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②注重区域的情况,不必
考虑其他区域的情况 ③注重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可忽视 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应针对不同区
域和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战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国际化大都市。回答4~5题。
4.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上海市建设浦东新区是因为( )
①上海市人口出生率高 ②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解决上海市城市问题
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1997年)为第一产业占0.8%,第二产业占62.1%,第三产业占
37.1%,这说明( )
A.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很不发达
B.浦东新区的农业非常落后
C.工业是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D.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探究拓展】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etter City,Better Life)”。读图表回答:
2000年上海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 47.6 50.6
(1)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到2007年,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预计将达到7 500美元左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根据“2000年上海产业构成”表中
数据,图l一2—1中正确表示2000年产业构成的是 点(填写字母),随着上海经济迅速发
展,预计今后变动的趋势是向 点 (填写字母)的方向发展。
(2)E海将成为黄浦江水景衬托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中心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项目向周边
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集中(见图1—2—2),该产业布局优点
(任选2点)。为了使黄浦江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水景岸线,成为21世纪展示城市形
象的新亮点,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沿江长约85千米的两岸将进行综合开发,黄浦江与两岸的功能
从生产型转换为综合服务型。根据功能转换的要求,你认为将有哪几类用地被置换?
图1—2—1 图1—2—2
(3)上海将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列举两到三例近
年来新建和在建的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带、林带,说明它们的环境功能
(2点) 并试分析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来源,并选择大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中的一类提出
防治建议。
污染源:
防治建议:
(4)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以 为重要标志,但当城
市的发展与 不相适应时,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上海人民奋发有为,与时俱
进,坚持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 的道路,将为推动全球城市
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八、知识结构(自主补) 常用标准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准
综合标准
区域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发展
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