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在大自然中升华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很少有机会真正接触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不仅可以增进他们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大自然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佳场所。
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生物、地质、气候等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
他们可以观察到各种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他们可以学习到地质学知识,观察岩石、山脉、河流等地质现象,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他们还可以观察到天空中的云彩、太阳、月亮等天象,了解它们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规律。
这些亲身体验和观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大自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城市中,许多孩子只能通过书本或电脑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和观察。
而大自然中充满了未知和奇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当他们亲眼目睹昆虫的蜕变过程、观察到植物的种子发芽过程、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等,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这种亲身体验和亲自参与的过程不仅可以增进他们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大自然,才能保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亲身体验大自然,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意识到我们必须要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他们可以看到大自然遭受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破坏,比如森林被砍伐、湖泊被污染等,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珍爱和守护大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对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有益处。
在大自然中,学生需要走路、爬山、游泳等,这些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体魄,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1. 引言1.1 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知识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科学,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学习科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科学是一种客观的理性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学习科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真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
学习科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维,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科学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
1.2 大自然中的学习优势大自然作为最好的科学教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独特的学习方式。
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大自然之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热爱和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和成就感。
大自然的广阔空间和多样性环境也能够促使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发现,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帮助他们建立起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生态意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大自然中的实践性学习大自然中的实践性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来探究学科知识。
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如植物观察、动物采样、地质采样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加深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科学知识只能够在教室中通过课本和演示来学习。
然而,科学知识是如此广阔而深奥,仅靠在室内学习是不能够真正体验和理解的。
因此,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大自然是科学的最好教材。
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当学生亲自观察到一颗苹果从树上掉落,就可以从中了解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
当学生观察到昆虫爬行,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中的运动和适应性。
大自然中无数的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知识的实现材料,而这些从真实环境中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和实用。
其次,大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热情。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观察各种生命现象,并思考它们的原理。
当学生亲手参加到实验中,探究一些奇特的生态现象时,他们往往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观察的能力。
强烈的好奇心和自我激励是创造知识的最基本条件之一,而大自然则是这种好奇心和自我激励的孵化器。
最后,大自然中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时,他们不仅仅是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对大自然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真切的感受。
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多么大,并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学习往往会带给学生对环保理念的关注和追求,从而更加积极地保护地球。
总之,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
教育从来不是做到了越好就越好,而是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我们应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领域的创新,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和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堂,它给予我们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科学的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详细介绍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意义。
大自然是科学知识的最好教材。
教室里的科学书籍和幻灯片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知识,而实际亲身体验大自然才能真正感受到科学的奇妙和无限可能。
学生可以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习性等,通过亲自触摸和感受,他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大自然中有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比如石头沿着河流被冲刷的过程、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等,让学生亲自实践感受这些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在大自然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变化和现象,比如天气、动植物、地形等。
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从而理解科学知识。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科学理论,例如通过实验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测量水的温度和酸碱度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思考和创新来解决。
当学生观察到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状况不他们需要思考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在大自然中,学生还可以自由探索和发现新的现象,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析这些现象的原理。
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和创新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源和实践机会,通过亲身体验与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奥妙和无限可能。
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教育事业。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利用大自然作为学习科学的场所。
大自然作为科学的实验室,环境学习的场所,必将成为未来学校学习科学的主要场所之一。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了解科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的认识。
在大自然中,学生可以观察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这种深度的认知,将对他们的生命与价值观有深刻的影响,促进学生更关注自然生态环境,呵护我们的家园。
其次,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勇气。
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学生往往只看到教材上的知识点,缺乏实践操作和探究思维。
而在大自然中,学生将遇到各种生态和地质环境的挑战,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未知。
好奇心驱动下,学生会更加认真地思考和探索科学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形成科学思考和动手能力。
最后,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大自然中,学生将需要自主决策、自觉合作和有创新的思维。
他们需要寻找物资支持和生存保障,同时也需要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保护身边的大自然和生态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不断获得人际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得到自我成长与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可以让学生加深自己对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才能,增强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融入大自然学习,用自然为课堂,以科学为指南。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全面地发展,并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教案一、教材分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六、教具: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复习总结,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
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大自然是科学的最佳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大自然是最好的实验室。
学生们只有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
学生可以亲自观察昆虫在花丛中的生存与繁衍,亲自触摸河流的清凉和柔软,亲自感受下雨时的湿润和凉爽。
这种亲身体验,能够使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验来了解科学知识,很难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
自然界是丰富多样的,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观察天体运行的规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学习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这些都是教科书中所没有的知识,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
而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纸面和图片来了解自然现象,很难真正地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奥秘。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能够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大自然是最好的实践场所。
在大自然中,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去观察、实践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探索昆虫的生态习性,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等等。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看图片和听老师的讲解来了解自然现象,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们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和绿叶的拥抱,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自然中学小学课堂实践讲解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之一,通过在自然中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探索世界。
将自然融入小学课堂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从自然中学小学课堂实践的方法与案例。
一、科学实验: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是小学生最常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之一。
通过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以及植物的结果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植物生命的奥秘。
例如,在小学课堂实践中,可以准备一些豆子或者其他快速发芽的种子,将其分别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水、温度等条件有所差异。
学生们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体验到植物生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从中得出结论。
二、户外探索:自然环境的观察与保护将课堂实践扩展到户外环境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在自然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观察到各种奇妙的现象,比如季节变化、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等。
通过户外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在春季,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校园的花坛或公园进行昆虫观察活动。
学生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可以对昆虫的生态习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在户外探索中,还可以加入环保意识的培养。
例如,在城市的空地上进行一次垃圾收集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农耕体验:从种子到餐桌让学生亲手参与农耕活动,亲自体验种植过程,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
例如,在学校的院子或花坛中,可以为学生们分配一块土地,让他们亲自动手耕种、浇水、除草,直到收获成果。
通过整个过程的参与,学生们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还可以学到科学耕作的基本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学生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科学课中应创造让学生观察自然和与自然展开交往的机会,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感悟生命的可爱,懂得生命是多样的、平等的。
翻开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科版的科学书,会发现教材在一开始就安排了《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其实,这正是在科学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开端。
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就要用好教材,打破传统的教法学法,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大树是生命,树上的小鸟是生命,树下的蚂蚁是生命,树旁的小草也是生命……在后面的课程中,还有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动物》,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新的生命》,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等内容,教师可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
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我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观察参观校园和附近公园内姹紫嫣红各种各样的花,我先告诉学生美丽的花儿也是有生命的,它也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我们的呵护,提醒学生们不要摘下花,不要伤害花,在不破坏花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细心地观察,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形成对花的基本结构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做到了爱护花,对学生进行了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
学习《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学校北面的树林里去寻访小动物。
观察前,我先告诉学生我们所观察的是一个生命体,和我们人一样,所有的生命体只有一个生命。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教育学生要善待各种小动物,不要伤害、不要惊扰小动物。
观察时学生四人一组,认真配合,有人拿昆虫盒,有人拿放大镜,大家细心寻找,仔细观察。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
科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涵盖了生物、化学、物理和地理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学生需要融合理论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实际情境。
在传统的教室环境下,很难真正体验科学的实践,而且学习体验也相对较为单一。
与此相反,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通过实地探索来学习科学,将有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和现象。
例如,在生物学领域,学生可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观察和了解动物的食性、生境及其生理特征等。
也可以在自然中了解生态系统的互相作用和依赖关系。
在化学领域,学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物质变化来了解化学反应。
例如,他们可以研究岩石的成分,或从树上提取物质,了解分子和元素的组合以及它们的功能。
在物理领域,学生可以计算和探索自然现象,例如重力和电荷的作用,以及日月星辰的移动轨迹。
在地理学领域,学生可以在现场进行风格、土地和水文观察,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功能和运作。
他们还可以在户外探索地球各地的文化和历史遗物,以此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和文化。
通过探索自然环境,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深入理解科学现象。
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强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也会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与此同时,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他们可以与同伴互相讨论和发现,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方案。
因此,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科学,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同学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实践中感知自然之美,感受科学知识深邃而巨大的魅力。
小学科学课在大自然中升华
作者:顾锦林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0年第09期
自然界是一本神秘而又生动的“活”教材,白日里云霞变幻,夜空中星罗棋布,江海河溪川流不息,动植物生机盎然……“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到野外去拥抱田野、青山、绿草、江河,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
近几年,我接受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大循环教学任务,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许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大自然相联系,它在大自然中更能够得到升华。
一、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借助活动进行有机渗透
科学课上,让学生走出教室,亲密接触大自然,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可以同时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
例如通过《空气》一课的教学,学生已感知到空气是没有颜色、气味的气体。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组织学生开展找空气活动,同学们找空气可认真啦,劲头真大!有的抬头望天说:“这天上全是空气”;有的指着墙缝说:“这里面也有空气”;有的指着自己的口袋、书包说:“这里也有空气”;有一位同学问:“顾老师,空气不是没有气味吗?为什么厕所里的空气是臭的呢?”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有机地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利用本地条件,开展各种活动
科学课上,我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观欣赏各种各样植物的枝、叶、花,走访农民,参观医院,同时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刊登科技图片,举办小制作展评等。
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视野得到开阔,潜移默化地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动手、动脑、动口,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观察、实验、制作等又是主要内容。
因此,在这些活动中,我强调手脑并用的重要性,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的科学态度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如上《平衡》一课,“你有几种方法使它平衡?”课堂上根据书上画出的三个填空题,学生基本上通过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探讨其他的实验方法。
同组学生互相配合,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终于发现了第四种平衡方法,再通过实验,同学们又找到了第五种平衡方法。
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深受教育。
二、加强基础知识教育,适当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综合性很强,它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多门学科的内容。
小学生求知欲很强,特别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因此,需要老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尽量满足他们。
科学课上,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故事。
有的讲:“天上星星有几颗”?有的讲:“向日葵为什么老是向着太阳转”?还有的讲:“飞机为什么会飞上天”?“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故事会越开越热闹,这时我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注意手脑并用,培养锻炼各种能力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教《叶画》《做个不倒翁》《纸风车》等课中,我组织学生做小制作,并举办小制作展评会,评出好的作品,还请制作者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
例如,做不倒翁,一个同学把鸡蛋白取出来后再把鸡蛋煮熟,制成不倒翁。
同学们用一个纽扣和数根火柴棒摆成不同姿势,他们找报纸、看小人书、翻杂志,摆出了打排球、踢足球、骑自行车、游泳、击剑、射箭等姿势,这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活动课中,我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个天然乐园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指导学生探究自然,激发其兴趣。
如,在教完植物的根、茎、果实后,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农贸市场逛一趟,让学生亲自叫出各种蔬菜的名称,并指出吃它的哪一部分,识别一株植物的身体可分哪几部分,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五、不断启迪创造,提高活动质量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生非常富于科学幻想和想象,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没有幻想就没有创造。
因此,我在活动中十分注意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努力提高活动的质量。
比如学了《车》后,我设计了“你希望有个什么样的车?”这个带有开放性的问题,还给学生讲了“草船借箭”“小爱迪生孵蛋”等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故事。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开设了“大胆幻想”和“持之以恒”的讲座,同时结合实际讲了小创造、小发明技法。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手、口、脑都得到了解放,班上的小制作越展越多,越做越好。
科学活动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生命回归自然。
我坚信,只要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教育,他们必将成为21世纪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