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38
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 )。
A、科特B、梅耶C、阿伦D、贝克尔>>>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1节>个体差异【答案】:D【解析】: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贝克尔,他认为组织承诺是由于员工对组织投入的增加,而使员工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
2.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
表示为( ).A、(△S/S)/(△W/W)B、(△W/W)/(△S/S)C、(△W/S)/(△S/W)D、(△S/W)/(△W/S)>>>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答案】:A【解析】: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表示为(△S/S)/(△W/W),△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3.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采用( )。
A、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B、劳动争议处理制度C、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D、劳动法的制约制度>>>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1节>劳动法的体系【答案】:C【解析】: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是为有效地贯彻实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遵守劳动法的情况实行监督、检查、纠偏、处罚活动的主体、监督检查的目的、监督检查的客体、监督检查的方式,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的规定的总称。
4.( )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A、产品组合B、产品大类C、产品项目D、产品线>>>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市场营销策略【答案】:C【解析】:所谓产品组合是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
产品大类是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一组产品,又称产品线;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典型的人力资本类型不包括( )人力资本。
A、一般型B、专业型C、创新型D、综合型>>>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2节>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答案】:D【解析】:人力资本具有“异能性”,根据这种异能性,典型的人力资本类型包括: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创新型人力资本。
2.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 )。
A、Ed2B、Ed2C、Ed1D、Ed1>>>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劳动力需求【答案】:D【解析】: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一oo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
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 =l,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
这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与横轴的夹角为45。
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4.需求富有弹性,3.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不包括( )。
A、市场激励机制B、社会激励机制C、企业激励机制D、能力转换机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2节>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答案】:D【解析】:激励不仅能促进创新能力的转化,而且在潜在创新能力的开发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对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三种:市场激励机制、社会激励机制和企业激励机制。
4.( )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A、首因效应B、光环效应C、投射效应D、刻板印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1节>个体差异【答案】:D【解析】:光环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投射效应是指在知觉他人时,知觉者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已相似的特性,这种把自已的特点归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称为投射;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产生的强烈影响;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 )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A、劳动合同 B、雇用规则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2章>第1节>劳动法律渊源 【答案】:A 【解析】: 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 )=(方案Ⅱ的固定成本—方案Ⅰ的固定成本)/(方案Ⅰ的变动成本—方案Ⅱ的变动成本)。
A、临界销售量 B、临界销售额 C、临界销售成本 D、临界销售预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2节>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 【答案】:A 【解析】: 量本利分析法还可用于生产方法的盈利性对比分析。例如,手工生产、半自动化生产和全自动化生产三种不同的生产方法,设备投资不同,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结构不同,量本利的关系也不同。手工生产的企业,设备投资较少,折旧额较少,固定成本较低,变动成本较大;如果企业改为自动化生产,增加设备投资,则折旧额增多,固定成本加大,变动成本所占比重减少。在进行方案比较时,可用量本利分析方法的原理进行分析比较。使用两个方案的成本相等的临界销售量(转换点)的计算公式如下: 临界销售量=(方案Ⅱ的固定成本一方案I的固定成本)/(方案I的变 3.下列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更加强调管理的系统化 B、更加强调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C、更加强调管理的规范化 D、更加强调管理技术的静态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5章>第3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了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4.在市场经济中。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 )。
A、劳动结果 B、支付能力 C、支付手段 D、劳动能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不包括( )。
A、目标制定的整体性B、目标实施的整体性C、各个目标间不孤立D、目标设计的针对性>>>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2节>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内涵。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包括:①目标制定的整体性(不同层次、类型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②目标实施的整体性。
2.劳动法中规定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 )的未成年人。
A、16周岁以下B、18周岁以下C、16~18周岁D、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2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答案】:C【解析】: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的工作等);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劳动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工种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因违反某些特定规则,被依法限制执业资格的人等)。
无劳动行为能力人3.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 )。
A、Ed0B、Ed0C、Ed1D、Ed1>>>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2节>劳动力需求【答案】:C【解析】: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一oo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试题库(共310题)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填空题1.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三种类型,即(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
2.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3.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5.市场主体的经济运行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7.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8.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9.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主旨是(供求)和(价格)。
10.市场经济国家受法律保护的三个制度结构:(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
二、单项选择题11.对于下岗现象的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A)。
A 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出现的B 经济发达国家共有的C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特有的D 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12.周期性失业属于(A)。
A 需求不足性失业B 结构性失业C 摩擦性失业D 技术性失业13.国外的“就业服务”是指(A)。
A 职业介绍B 就业政策C 就业训练D 失业救济14.在我国失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B)。
A 结构性失业B 增长差距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 周期性失业15.分享制工资是(B)。
A 由工会的努力和斗争而来B 由反经济滞胀政策而来C 由边际工资理论而来D 由工资谈判论而来16.(A)是影响中观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A 工资竞争力B 人口因素C 劳动参与率D 劳动时间17.( D)是生产单位使用人力资源的根本原因。
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在市场经济中。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 )。 A、劳动结果 B、支付能力 C、支付手段 D、劳动能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1节>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答案】:B 【解析】: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2.适合调整劳务关系的法律是( )。
A、刑法 B、民法 C、劳动法 D、各地行政法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2章>第2节>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答案】:B 【解析】: 适合调整劳务关系的法律是民法。 3.( )是指员工对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A、薪酬满意度 B、工作绩效 C、工作满意度 D、工作成就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4章>第1节>个体差异 【答案】:C 【解析】: 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一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高,就可能对工作持积极态度;相反,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低,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工作满意度受到心理学的重视,不仅把它视为一种个体现象,而且把它作为群体或组织的特征,作为衡量和预测工作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4.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 )。 A、边际产品价值 B、边际产品 C、边际产品收益 D、边际产品出售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2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答案】:B 【解析】: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5.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务派遣管理员)考试复习题库资料(600题汇总)1. 引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务派遣管理员)考试是考察相关从业人员对劳务派遣管理及相关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程度的考试。
为了助您备考此考试,我们特别整理了600道复习题并进行了汇总。
本文档将提供给您这些题目的资料,并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方便您的学习和备考。
以下是一些示例题目:2. 考试题目示例2.1 基本概念题1.劳动合同法第几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解除?2.劳务派遣管理有哪些基本原则?3.请问现行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的劳动报酬支付有哪些要求?2.2 薪酬福利题4.对于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福利,用人单位应该提供哪些福利?5.请问劳务派遣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调整有哪些方法和步骤?2.3 劳务派遣管理题6.劳务派遣管理中,什么是员工保障?7.法律对于劳务派遣和用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明确规定?2.4 个案分析题8.某公司的劳务派遣员工在工作中遭受工伤,该公司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3. 复习资料以上仅为部分题目示例,我们在整合的600道题目中提供了更多的练习题目供您参考。
为了更好地备考,我们还提供了以下额外资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大纲摘要:这份大纲摘要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考试的内容和重点。
•相关法律法规摘要:这份摘要将提供您考试所需的法律和法规知识。
•复习计划建议:这些建议将帮助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备考。
您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使用这些资料,以便更好地备考。
4. 结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务派遣管理员)考试是一项对劳务派遣管理能力的测试。
为了助您备考此考试,我们提供了600道复习题目的资料,并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方便您的学习和备考。
希望本文档能帮助到您,祝您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请在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A )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A.劳动经济学B.劳动力C.劳动资源D.劳动能力2.在市场经济中,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B ).A.劳动结果B.支付能力C.支付手段D.劳动能力3.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C )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A.劳动能力B.劳动手段C.劳动量D.劳动资料4.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人减去(B )的差额部分.A.生产费用 B.总费用 C.原材料费用D人工费用5.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是(B )研究方法.A.规范B.实证C.体系D.认识客观现象6.实证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C )的问题. A.应该是什么B.是怎样的C.是什么D.实在的7.劳动经济学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D )现象.A.市场经济 B.市场主体C.劳动力假说 D.劳动力市场8.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A )的问题.A.应该是什么 B.是怎样 C.是什么 D实际9.总人口劳参率等于劳动力除以(A )再乘以百分之百.A.总人口B.总劳动力C.可能劳动力 D.有能力劳动者10.(A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A.劳动力供给B.劳动力总量c.劳动力需求 D劳动力市场1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B).A.供给无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C.供给缺乏弹性 D.供给富有弹性12.(C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A.劳动力参与率 B.劳动力周期 C.劳动力需求 D.劳动力供给13.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C )程度的指标.A.人口密度 B.社会劳动强度,C.人口参与社会劳动D.参加工作人口比例14.劳动力供给弹性是(C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供给 B.劳动力需求 C.劳动力供给量 D.劳动力需求量15.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为(D ).(教材P6)A.<0 B.>0 C.<l D.>l16.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B).A.>1 B.<l C.>2 D.<017.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表示为(C ).A.<0 B.>2 C.<1 D.>118.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A ).A.>l B.<1 C,>0 D9 <019.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表示为( A).A.(△S/S)/(△w/w) B.(△w/w)/(△S/S) C.(△w/S)/(△S/w) D.(△S/w)/(△w/S)20.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表示为(D ).(教材P8)A(△w/△D)/(w/D) B(△D/△w)/(D/w)C(/w)/(△D/D) D (△D/D)/(△w/w)21.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C)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需求 B.劳动力供给 C.劳动力需求量D.劳动力供给量22.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 C). A.>0 B.<0 C.>l D.<l23.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D). A.>2 B.<2 C.>l D.<l24.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属于(C )弹性A.供给有无限 B.单位供给 C.供给富有 D.供给缺乏25.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D ).A.>2 B.<Z C.>l D.<l26.边际产量用公式表示为(B).(教材P10)A.△L/△Q B.△Q/△L C. Q/L D.L/Q27.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对于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第一个阶段,判断正确的是(B). (教材P10)A.递减 B.递增 C.递减 D.为负值28.与的交点为(B)的最大值.A.总产置 B.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2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A).(教材P11。
其中为劳动边际产品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边际产量)A.= B.= C.= D.=30.当(B)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A.=0 B.=0 C.> D.<31.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B).(教材P11)A.边际产品价值B.边际产品 C.边际产品收益D.边际产品出售32.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C). A.劳动关系 B.雇用关系 C.经济关系 D.劳动交换关系33.(B)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教材P11)A.劳动要素 B.狭义 C.劳动关系D.劳动机制34.在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中,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B).A,R•韦恩•蒙迪B.A•马歇尔C.雷蒙德D.希克斯35.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D) (教材P12)A.亚当•斯密 B.希克斯C.A•马歇尔D.L•瓦尔拉36.均衡价格论是由(C)提出的.A.亚当•斯密B.L•瓦尔拉C.A•马歇尔 D.希克斯37.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是(B).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C.货币工资×价格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8.总供给等于(A)之和. A.消费+储蓄B.投资+储蓄C.投资+收入D.消费十收入39.计件工资的计算方式是:货币工资=(C)A.计件工资额(计价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B.计件率×合格产品数量C.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D.计件工资率×总生产当日数量40.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C).(教材P20)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41.失业率用公式来表示为(C)×100%.A.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B.失业人数/人口总数 C.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 D.就业人数/失业人数42.(B)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经济增长的亠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收入政策43.收人差距的衡量指标是(B). (教材P26)A.国民收入 B.基尼系数C.人均 D.需求弹性44.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B)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A.大于0.2 B.小于0.2 C.大于0.4 D.小于045.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人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D)之间.A.0~1 B.0~2 C.0~0.2 D.0.2~0.446.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C).A.实际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B.实际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C.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D.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7.资源的有限性称为(A).A.稀缺性 B.物质性 C,资料性 D.文件性48.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具体表现为(D).A.季节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需求性失业D.需求不足性失业49.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是(A).A.=1 B.>l C.<1 D.=0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锗选、少选均不符分)1.劳动经济学提到,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是().A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B.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属性C.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D.人所共知,生产赖以消费E.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A.企业 B.供给者 C.个人 D.需求者 E.政府3.劳动力市场上,()分别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A.居民户 B.企业 C.劳动者 D.公司E.政府4.劳动经济学的任务是().A.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B.劳动力的稀缺C.劳动力需求D.工资 E.就业决定机制5.劳动经济学主要有()的研究方法.A.劳动力市场 B.劳动科学 C.劳动供给D.实证 E.规范6.实证研究方法具有()特点.A.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B.研究现象自身的活动规律及内在逻辑C.研究现象自身认识客观的规律 D.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E.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7.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是().A.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 B.设定假设条件 C.提出理论假说 D.提出理论设想 E.验证8.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A.能从事劳动的人 B.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c.在一定年龄之内 D.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E.一定范围内的人口9.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A.供给无弹性 B供给有无限弹性C单位供给弹性D供给富有弹性 E供给缺乏弹性10.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B.制度劳动时间缩短C.人口出生率下降 D.科学技术进步 E.经济结构升高11.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教材P12)A.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B.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C.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 D.研究任何一种特定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关系 E.研究任何一种特定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关系,必须联系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关系1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 A.劳动力资源的分配B.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C.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D.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不同13.所谓工资就是(). A.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B.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C,由需求价格决定的D.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不相等的趋势 E.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14.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A.小时工资率 B.日工资率 C.基本工资率 D.加班工资率 E.计时工资率15.福利的基本构成包括(). A.各类保险 B.工作餐 c.优惠的商品 D.失业保险 E.折价的商品16.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最重要的失业类型有()失业.A.摩擦性 B.技术性 C.结构性 D.季节性 E.需求不足性17.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包括().A.最低劳动标准 B.最低社会保障 C.工会 D.职工代表大会 E.保障基本生活标准18.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有().A.制定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B.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致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人控制政策 D.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E.评议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19.对收人平等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A.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B.对遗产、赠与、财产、高消费征税C.发展社会保障事业D.对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E.发展教育事业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20.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劳动力市场现象 B.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C.劳动力市场 D.资本市场 E.就业与失业21.对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C.女性人口劳参率下降 D.老年人口劳参率上升 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阶段.A.递减 B.递增 C.总产量绝对减少 D.总产量绝对增加 E.总产量不变23.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人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判断正确的是().A.第一阶段递增 B.第一阶段递减 C.第二阶段递减D.第二阶段递增 E.第三阶段为负值24.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A.= B.=•P C.=w D.=w E.=25.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A.充分就业 B.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工资 C.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D.体现工资差异 E.增大工资总额26.货币工资的影响因素有().A.货币工资率 B.工作时间长度 C.劳动力数量 D.价格指数成 E.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27.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A.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B.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C.货币工资=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D.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E.货币工资=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28.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 B.法定性 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 E.公平性29.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A.当期支付 B.实物支付 C.延期支付 D.支票支付 E.现金支付30.企业实行实物支付的主要原因是().A.实物支付可以变相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B.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C.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D.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E.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31.均衡国民收人等于().A.总供给 B.总需求 C.投资+储蓄 D.消费+储蓄E.消费+投资32.失业类型分为().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阶段性失业33.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为().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增长差距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E.季节性失业34.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A.平均劳动时间 B.失业率 C,就业人数 D.失业人数 E9失业持续期35.失业的度量公式是().A9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B.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C.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要求就业人数×100% D.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能力人数×100%E.失业率主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容量×100%36.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有().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B.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C.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D.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E.失业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37.政府支出包括().A.赠与 B.政府购进 C.税收 D.转移支付E.政府坏账38.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A.财政政策 B.就业政策 C.货币政策 D.金融政策 E.收人政策39.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A.扩大政府购买 B.减少政府购买 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D.增加税收E.降低税率40.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A.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B.调整税率 C.调整利率 D.调整贴现率 E.公开市场业务4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和作用有().A.增加货币供应量 B.降低利率 C.刺激投资和消费 D9增加总需求 E.降低消费需求42.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具有的优势包括().A.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B.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C.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D.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E.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43.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A.国防用品B.公共管理服务C.公共工程项目 D.政府雇员的薪金报酬 E.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44.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在()等方面的支出.A.社会保险福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济 D.老年救济 E.某些补贴45.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A.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D.调整贴现率 E.公开市场业务第二章劳动法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我国最早期对劳动法的定义是(B).A.劳动法是规范法 B.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C.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的依据 D.劳动法是国家大法的一种2.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A)法律.A.核心 B.基本 C.规范 D.依据3.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有社会性、互济性和(C).A.规范性 B.保障性 C.补偿性 D.抗风险性4.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和劳动监督检查法构成(C).A.劳动合同法 B.劳动权利法 C.劳动法体系 D.劳动保障体系5.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D).A.条件 B.方法 C.规则 D.客体6.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A). A.劳动法律事件B.劳动法律关系C.劳动法律效力D.劳动法律后果7.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A).A.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B.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 C.保障劳动者的报酬权D.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8.(B)是劳动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9.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D)共同参与决定.A.企业 B.员工 C.员工代表 D.企业家协会10.(B)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11.(A)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A.劳动法律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12.(C)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A.劳动法律 B.劳动规章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宪法1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D).A.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B.宪法 C.劳动法律 D.劳动规章14.将①宪法、②劳动法律、③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①②③ D.②①③15.(B)不具有法律效力.A.立法解释 B.任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16.(A)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A.劳动合同 B雇用规则 C.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17.(D)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A.劳动合同 B.雇用规则 C9司法解释 D.集体合同18.(D)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A.促进就业法律制册.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 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19.(A)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C.劳动行政关系D.劳动服务关系20.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B).A.法律原则 B.国家意志 C.劳动权利 D.法律渊源21.(A)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 B9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法律渊源ˉ22.(D)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A.劳动法律原则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关系23.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D),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A.劳动关系B.法律关系 C.劳动合同D.双务关系24.劳动法律关系的(A)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共雇员.A.主体 B.客体 C9内容 D9事实25.(A)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白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C.无劳动行为能力 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26.劳动法律关系的(C)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27.劳动法律关系的(B)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A.原则 B.客体 C.内容 D.事实28.(A)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A.劳动法律行为 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29.(D)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1.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定义的表述是().A.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B.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C.劳动法是指法律的一种亚学科 D.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E.研究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发展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是().A.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B.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 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 D.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E.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准则3.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体现在().A.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B.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 C.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 D.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E.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4.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包括().A.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B,劳动法律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E.地方性劳动法规5,劳动法的体系包括().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B.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C.劳动标准和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E.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6.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包括().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岗前培训法律关系E.保障安全生产法律关系7.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是().A.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实现形态B.提供了劳动法律的当事人行为模式标准及其行为准则 C.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D.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E.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8.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是()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B.是指导性的法律规范c.反映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D.高度的稳定性 E.高度的权威性9.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A.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B.作为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C.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D.指导劳动法的实施 E.有助于理解、解释劳动法10.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A.平等就业权 B.基本保护 C.自由择业权 D,全面保护 E.优先保护11.下列属于劳动权的是(). A.平等就业权 B.劳动报酬权 C.自由择业权 D.休息休假权 E.职业培训权12.下列属于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