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 格式:ppt
- 大小:502.50 KB
- 文档页数:22
《登高》原文及赏析高中《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1.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6.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7.万里:指远离故乡。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登高》古诗的整首意思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登高》古诗的整首意思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登高》古诗的整首意思一、渚:水中的小洲。
二、回:回旋。
三、百年:犹言一生。
四、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五、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剧烈的感情颜色。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剧烈的怜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白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亮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概,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境况;“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特别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伤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的节候。
《登高》原文及赏析杜甫的《登高》那可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原文是这样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那风啊,呼呼地吹,天高地阔,猿猴的叫声听起来都那么哀伤。
清清的水中小洲,白白的沙滩,鸟儿在那盘旋飞舞。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是不是那种空旷寂寥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简直太绝了!漫天的树叶萧萧飘落,那场面,壮观又带着点凄凉。
滚滚长江水不停地流淌,一刻也不停歇,就好像时间一样,一去不复返。
这画面,多有冲击力!再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人在这悲凉的秋天,离家万里,漂泊在外,总是客居他乡。
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还独自登上高台。
那种孤独、漂泊、病弱的感觉,真让人心疼。
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活的艰难困苦,让诗人的头发都变白了。
潦倒穷困到连酒都喝不了啦,这得多惨呐!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秋天的时候去爬山。
山上的风也是呼呼地吹,树叶纷纷落下。
我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景色,突然就想起了这首《登高》。
那种天地之间的辽阔,和自己的渺小孤独,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就好像我也变成了杜甫,感受到了他当时的心情。
总的来说,《登高》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愁苦心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每一句都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悲伤的故事,让我们读着读着,就忍不住为诗人的遭遇感到难过。
但同时,也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坚韧和对生活的不屈。
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不同的时刻,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不管是在秋风瑟瑟中,还是在生活的低谷里,读一读《登高》,仿佛就能获得一种力量,让我们继续前行。
不知道您读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呢?。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登高古诗词以下是五首登高古诗词及其意思、出处和赏析:1.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思: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暮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忧虑。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在战场旁开放了。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作品,通过描绘行军途中的登高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简洁明快,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意思: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整首诗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4.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登高唐杜甫古诗全文
《登高》是唐朝杜甫的诗作。
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杜甫《登高》原文
《登高》是唐朝杜甫的诗作。
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登高》是由杜甫所创作的,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