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辅导(第10章至第11章)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本作业大多数为自己所做,故答案仅供参考)一、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
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2、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和唐代小说在爱情观念和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答:在爱情观念上:a、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b、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a、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
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B、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 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 多字。
《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 字的篇幅。
c、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3、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
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
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辅导第七章明代神魔小说重点解析第七章明代神魔小说的重点是大家熟悉的《西游记》。
关于《西游记》,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内容: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二、《西游记》的思想内容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西游记》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神魔小说。
其成书过程经过几个阶段:1.历史阶段:即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流传时期。
2.话本阶段:宋代的说话人把唐僧取经故事作为说话题材,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元代至明初,出现了更为成熟的《西游记》话本。
《唐三藏西游记》平话写到大闹天宫、车迟国斗圣,以及黄风怪、蜘蛛精、红孩儿、火焰山、女人国等故事。
3.戏曲阶段:西游取经故事很早就登上舞台进行搬演,金院本中有《唐三藏》,元杂剧中出现了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均已失传。
元末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与今天的小说《西游记》则有本质区别。
4.小说阶段:明代中期,《西游记》传播进入小说阶段,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
(一)《西游记》的情节内容《西游记》全书的故事情节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1.第一回至七回为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学艺和大闹三界的故事,反映了被压迫者反抗的愿望,也是劳动人民渴望砸碎枷锁,争取自由的理想体现。
2.第八回至十二回为第二部分,交代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起,组建取经队伍,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
3.第十三回至一百回为第三部分,写取经过程,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继续表现孙悟空敢于斗争,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寄托劳动人民除暴安良的理想(二)《西游记》的思想性《西游记》塑造了理想的英雄人物孙悟空,这一形象所具有的嫉恶如仇、反抗强权、坚韧不拔、顽强乐观的特点,都是普通百姓对理想中的英雄的想象和期待。
孙悟空对高层统治阶级的叛逆、对下层恶势力的铲除,都代表了庶民百姓的理想和愿望。
《西游记》不仅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而且显露出批判的锋芒。
小说借助于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021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参考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本作业大多数为自己所做,故答案仅供参考)一、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回答下例问题。
1、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为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200字。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2、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和唐代小说在爱情观念和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答:在爱情观念上:a、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b、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a、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
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B、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 60 多岁的老头,就用了 4000 多字。
《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 5000 字的篇幅。
c、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3、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
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及参考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一、话本, 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 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 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 同时也不免虚构, 以增强吸引力。
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 篇幅较长。
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 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
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 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
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简称《三言》) , 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简称《二拍》) , 陆人龙的《醒世言》, 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二、中国古代的婚姻礼法对女性的贞节向来极为重视, 随便翻开一些谈论女德之书, 都会看到”妇人以贞为行”、”妇人贞洁, 从一而终”[1]、”立节垂名, 咸资于贞烈”之类的训戒。
一个女子若不遵从这些训戒, 而与她人”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已婚之妇还会被夫家休弃或受法律惩处。
如《唐律疏议》婚姻条即云: ”妇人从夫, 无自专之道。
……若有心乖唱和, 意在分离, 背夫擅行, 有怀她志, 妻妾合徒二年, 因擅去而即改嫁者, 徒三年。
”《明律?户律》也规定: ”若妻背夫在逃者, 杖一百, 从夫嫁卖, 因而改嫁者, 绞。
”如此一来, 妇女便陷于封建贞节观念和法律条文的严重桎梏之中, 失去了婚恋自由和离婚改嫁的基本权利。
因此, 古人曾慨叹: ”为人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她人。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案参考资料一古代戏剧戏曲研究书目选例1.理论专著、文集: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涂秀虹著,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著,马美信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艺坛(第三卷),蒋锡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梨园快语(戏曲评论文集),周桓著,文物出版社,2004年;旧戏新谈,黄裳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张燕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国古代戏曲与古代文学研究论集,黄天骥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唱片研究与存目,陈钧主编,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年;京剧——京城戏曲文化的整合,宋波、吴毓华著,中国书店,2002年;清代内廷演剧史话,丁汝琴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京剧新序,刘曾复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京都古戏楼,周华斌著,海洋出版社,1993年,1998年二印;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1902-1937),黄育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许姬传艺坛漫录,许姬传著,中华书局,1994年一版,1997年二印;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996年二印;古今小说集萃,北京出版社,1994年一版二印;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潘光旦著,商务印书馆,1941年,1987年翻印;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许姬传著,中华书局,1985年;京剧史研究——戏曲论汇(二),北京市戏曲研究所主编,学林出版社,1985年;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陈富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王庾生口述,吴同宾李相心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京剧剧目初探,陶君起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963年修订;李笠翁曲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2.艺术家传记、回忆录和评论著作:十全大净金少山,徐世光、卢子明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杨小楼传,吴同宾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余叔岩传,翁思再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寂寞儒伶言菊朋,张伟品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关东奇伶唐韵笙,宁殿弼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奚啸伯,马健鹰、奚延耆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珠光菊影,宋丹菊、刘松岩、肖漪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谭鑫培传,周传家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998年二印;谭鑫培艺术评论集,戴淑娟编,江流订,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998年二印;余叔岩孟小冬暨余派艺术,张业才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杨宝森纪念集,谢国祥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俞振飞传,唐葆祥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翰林之后寄梨园,赵荣琛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谭富英艺术浅论,吴大徵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刘东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启航杭嘉湖——记杨小卿艺术生涯六十周年,何荣穆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余叔岩研究,翁思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周信芳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991年二印;侯喜瑞艺术评论集,张继双、张玲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991年二印;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蒋健兰、刘乃崇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1994年二印;唐韵笙评传,宁殿弼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翁偶虹编剧生涯,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1988年二印;梅兰芳游美记,齐如山著,任光亮整理,岳麓书社,1985年;郝寿臣传,北京市戏曲学校编,翁偶虹、佟志贤等执笔,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艺海无涯,袁世海口述,袁菁整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谈艺录,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裘盛戎艺术评论集,方荣翔、张胤德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刘松岩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刘奎官舞台艺术,刘奎官口述,赵凤池记录,黎方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先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程砚秋文集,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981年三印;萧长华戏曲谈丛,萧长华口述,钮骠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谈悟空戏表演艺术,郑法祥口述,刘梦德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1979年二印;我演昆丑,华传浩口述,陆兼之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1979年二印;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京剧花旦表演艺术,于连泉口述,柳以真整理,北京出版社,1962年;谈麒派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口述,卫明、吕仲整理,中国戏剧出版社,1961年;学戏和演戏,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侯喜瑞口述,张胤德整理,北京出版社,1961年;荀慧生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言菊朋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梅兰芳戏剧散论,梅兰芳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捉放曹》的人物创造——郝寿臣表演艺术之一,郝寿臣口述,吴晓铃记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3.京剧史料、轶闻:谈余叔岩,孙养农著,2003年翻印;富连成三十年史,唐伯弢著,白化文修订,同心出版社,2000年翻印;北京文史资料精华丛书——梨园往事,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梨园轶闻,刘嵩崑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菊坛旧闻录,丁秉燧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京剧艺术在天津,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戏剧丛刊,天津王守惇藏本影印,天津古籍书店,1993年;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次溪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991年二印;梨园外史(章回小说史料),潘镜艾、陈墨香著,张褚、王云鹏点校,宝文堂书店,1989年;京剧见闻录,槛外人(吴性栽)著,宝文堂书店,1987年;六十年京剧见闻,江上行(王绍基)著,学林出版社,1986年,1987年二印;京剧谈往录(及续编、三编、四编),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 4. 京剧剧本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1961年二版,1983年四印;郝寿臣演出剧本选集,北京市戏曲学校编,北京出版社,1962年。
杜戏节选优秀教学教案第一章:杜戏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杜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掌握杜戏的基本特点和表演形式理解杜戏在戏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2 教学内容杜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杜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杜戏的代表作品和著名演员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杜戏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展示法:展示杜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杜戏的代表作品和著名演员第二章:杜戏唱腔与音乐2.1 教学目标掌握杜戏的唱腔特点和音乐风格学会识别杜戏的曲调和节奏能够演唱杜戏的基本唱段2.2 教学内容杜戏的唱腔分类和特点杜戏的音乐结构和曲调杜戏的经典唱段和演唱技巧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的唱腔分类和特点示范法:演唱杜戏的经典唱段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杜戏唱段的演唱练习第三章:杜戏表演技巧3.1 教学目标学会杜戏的基本表演技巧理解杜戏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能够运用杜戏表演技巧进行角色表演3.2 教学内容杜戏的基本表演技巧包括唱、做、念、打杜戏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方法杜戏经典角色的表演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的基本表演技巧和角色塑造方法演示法:展示杜戏经典角色的表演案例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实践第四章:杜戏剧目学习4.1 教学目标熟悉杜戏的经典剧目和剧情内容掌握杜戏剧目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色能够分析和评价杜戏剧目的艺术价值4.2 教学内容杜戏的经典剧目包括《红楼梦》、《白蛇传》等杜戏剧目的剧情内容和表演技巧杜戏剧目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的经典剧目和剧情内容演示法:展示杜戏剧目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色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杜戏剧目的艺术价值第五章:杜戏表演实践5.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杜戏知识和技巧进行表演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杜戏的兴趣和热爱5.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杜戏表演实践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杜戏剧目进行学习和表演学生通过表演实践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5.3 教学方法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杜戏表演实践指导法: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和评价展示法: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成果并进行分享和交流第六章:杜戏脸谱与化妆6.1 教学目标了解杜戏脸谱的分类和象征意义学会杜戏的基本化妆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杜戏脸谱的绘制和化妆6.2 教学内容杜戏脸谱的种类和代表性角色杜戏脸谱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杜戏化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6.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脸谱的分类和象征意义示范法:演示杜戏脸谱的绘制和化妆技巧实践法:学生动手练习绘制杜戏脸谱和化妆第七章:杜戏服饰与道具7.1 教学目标熟悉杜戏服饰的种类和特点理解杜戏道具的作用和象征意义能够正确穿戴杜戏服饰和使用道具7.2 教学内容杜戏服饰的分类和设计特点杜戏道具的种类和象征意义杜戏服饰和道具在表演中的运用讲解法:讲解杜戏服饰的种类和特点示范法:演示杜戏服饰的穿戴和道具的使用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穿戴杜戏服饰和使用道具第八章:杜戏舞台布局与表演8.1 教学目标了解杜戏舞台的布局和设计原则学会杜戏表演的台位和动作技巧能够运用舞台布局和表演技巧进行演出8.2 教学内容杜戏舞台的布局和设计原则杜戏表演的台位和动作技巧杜戏演出中的舞台互动和情感表达8.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舞台的布局和设计原则示范法:演示杜戏表演的台位和动作技巧实践法:学生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实践第九章:杜戏艺术传承与保护9.1 教学目标了解杜戏艺术的传承历史和现状认识到杜戏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思考杜戏艺术的发展方向和传承方法杜戏艺术的传承历史和现状杜戏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杜戏艺术的发展方向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艺术的传承历史和现状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杜戏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方法研究法:学生进行杜戏艺术传承和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第十章:杜戏艺术欣赏与评价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杜戏艺术欣赏能力学会分析和评价杜戏艺术的价值提高学生对杜戏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10.2 教学内容杜戏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杜戏艺术的分析和评价方法杜戏艺术的价值和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艺术的特点和魅力示范法:演示杜戏艺术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实践法:学生进行杜戏艺术的欣赏和评价实践第十一章:杜戏与传统文化了解杜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杜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11.2 教学内容杜戏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杜戏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杜戏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展示法:展示杜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杜戏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第十二章:杜戏创新与发展1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杜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杜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思考杜戏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12.2 教学内容杜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杜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杜戏创新的方法和途径1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示范法:展示杜戏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实践法:学生进行杜戏创新的实践尝试第十三章:杜戏艺术交流与推广1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杜戏艺术交流的兴趣和能力了解杜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杜戏艺术推广的方法和技巧13.2 教学内容杜戏艺术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杜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的表现和影响杜戏艺术推广的方法和技巧1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艺术交流的意义和价值示范法:展示杜戏艺术推广的方法和技巧实践法:学生进行杜戏艺术交流和推广的实践尝试第十四章:杜戏艺术考察与研究1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杜戏艺术考察和研究的能力了解杜戏艺术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和特点掌握杜戏艺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14.2 教学内容杜戏艺术考察的目的和方法杜戏艺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表现杜戏艺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1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艺术考察的目的和方法示范法:展示杜戏艺术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实践法:学生进行杜戏艺术考察和研究的实践尝试第十五章:杜戏艺术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杜戏艺术总结和反思的能力了解杜戏艺术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思考杜戏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15.2 教学内容杜戏艺术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杜戏艺术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杜戏艺术在未来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15.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杜戏艺术总结和反思的意义展示法:展示杜戏艺术学习的收获和不足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杜戏艺术在未来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杜戏节选优秀教学教案的十五个章节,从杜戏简介到杜戏艺术总结与反思。
中国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一认真阅读教材上编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
答: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
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
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
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
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
2、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答:在爱情观念上: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比如: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
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是()。
A.蒋防B.元稹C.白行简D.白居易2.下列作品不属于白话小说的是()。
A.《碾玉观音》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C.《虬髯客传》D.《新编五代史平话》3.下列作品中在题材类型上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是()。
A.《封神演义》B.《杨家府演义》C.《新列国志》D.《荡寇志》4.十三妹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A.《三侠五义》B.《儿女英雄传》C.《好逑传》D.《醒世姻缘传》5.中国戏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的作品。
A.马致远B.康进之C.尚忠贤D.纪君祥6.下列作品中属于关汉卿的是()。
A.《救风尘》B.《东堂老》C.《陈州粜米》D. 《王粲登楼》7.蔡伯喈是戏曲()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B.《琵琶记》C.《五伦全备记》D.《荆钗记》8.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
A.梁辰鱼B.汤显祖C.沈璟D.阮大铖9.《狂鼓史渔阳三弄》是明代戏曲作家()的代表作。
A.徐渭B.王衡C.康海D.杨显之10.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A.《西京杂记》B.《后搜神记》C.《传奇》D.《世说新语》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古代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分别是()和()2.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描写了贫士郑六与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的爱情,开《聊斋志异》描写花妖狐魅的先河。
3.明代拟话本()借年轻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4.清代李宝嘉的小说()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
5.所谓南戏四大声腔指的是()、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
6.《风筝误》是著名戏曲家()的代表作,作品综合运用各种巧合误会手法,体现了作者的喜剧美学追求。
7.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著名唱段《夜奔》出自传奇(),作品写林冲与高俅的忠奸斗争,以及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杂剧《窦娥冤》写了窦娥因恶霸——的诬陷、官吏——的昏庸被含冤处死的故事。
( )A.周舍窦天章 B.杨衙内鲁斋郎C.张驴儿祷杌 D.赛卢医白士中2.小说《海上花列传》在题材类型上属于( )。
A.历史演义小说 B.英雄传奇小说C.世情小说 D.公案侠义小说3.下列作品中出自《聊斋志异》的是( )。
A.《虬髯客传》 B.《沙弥思老虎》C.《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D.《促织》4.唐代( )的传奇《柳毅传》描写了柳毅为落难龙女千里传书,并最终与之结为夫妻的故事,将灵怪、侠义、爱情融为一体。
A.李朝威 B.李复言C.李开先 D.李公佐5.下列故事不出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是( )。
A.管宁割席 B.干将莫邪C.周处自新 D.刘伶纵酒6.戏曲史上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明代梁辰鱼的( ),作品借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演绎吴越两国的兴亡。
A.《浣纱记》 B.《吴越春秋》C.《宝剑记》 D.《五湖游》7.侯方域和李香君是著名戏曲( )中的人物,作品借他们悲欢离合的爱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A.《紫钗记》 B.《桃符记》C.《桃花扇》 D.《秣陵春》8.杂剧作家( )的作品《倩女离魂》借肉体和灵魂的分离表现了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A.汤显祖 B.郑光祖C.杨显之 D.马致远9.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择偶标准的变化,如( )中的莘瑶琴就爱上了忠诚善良的小贩秦重。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教学辅导
第十章清代讽刺小说重点解析
清代讽刺小说的重点是《儒林外史》。
关于《儒林外史》,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儒林外史》的内容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内容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1.批判假儒,暴露黑暗。
2.歌颂真儒,表现理想。
1.批判假儒,暴露黑暗。
(1)批判科举制度,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其一,从根本否定了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的合理性,触及科举制的本质,这是其它小说无法相比的。
其二,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
其三,揭露封建统治者用功名利禄腐蚀知识分子,毒化社会风气。
(2)批判封建礼教。
其一,用反面人物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其二,塑造正面形象批判礼教。
(3)批判社会世态。
其一,从批判科举出身的官僚入手,批判封建末世吏治的腐败。
其二,揭露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
2.歌颂真儒,表现理想。
(1)塑造虞育德、杜少卿等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自己文行出处的道德规范和礼乐农工的政治信念。
(2)通过文人化市井人物“四大奇人”寄托作者的理想,表现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两方面中,批判科举制度及其导致的社会风气的败坏、文人士子的堕落是核心内容,也是更需要我们把握的内容。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卓越的讽刺艺术,它为我们提供了塑造讽刺艺术形象的完整经验。
具体表现为:
(1)讲究真实,讽刺艺术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生活真实。
(2)讽刺的矛头只能对准反面的东西。
(3)塑造讽刺艺术形象,要运用特殊的技巧和方法。
包括:语言精练,细节生动;运用夸张、对比和对照;要注意婉曲,即讽刺要含蓄,藏而不露
第十一章清代世情小说重点解析
清代世情小说的重点是《红楼梦》。
关于《红楼梦》需要我们掌握以下内容:
一、《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二、《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三、《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一、《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描写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小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回至第五回,小说的序幕,介绍故事背景、主要人物。
2.第六回至二十二回是贾府的回光返照阶段,着重写了两件大事:丧事,秦可卿之死;喜事,元春省亲。
意义:真实地再现了贾府盛极一时的光景,表现其挥霍无度,展示了贾府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预示贾府衰败的开始。
3.第二十三回至八十回是贾府的死而不僵阶段。
(1)经济上寅吃卯粮,后手不接。
(2)政治上在在生事,防不胜防。
宝玉挨打,表现正统与叛逆两条道路的矛盾;红楼二尤,表现贾府统治者的糜烂腐朽;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后的总爆发。
4.第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是贾府的烟消火灭阶段。
(1)一系列重要人物的死亡,如元春、黛玉、贾母、王熙凤;
(2)抄家,这是贾府破败的重要标志。
(3)贾宝玉出家,这也是贾府彻底败落的重要标志。
二、《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艺术手法。
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3.语言的惊人表现力
1.“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艺术手法
“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手法,是表现特殊内容的特殊艺术手法。
(1)小说不同的名字各有其特殊含义。
(2)背景描写上既千方百计地掩盖,又千方百计地透露。
(3)结构处理上,对某些重大事件与次要事件进行特殊结构,故意藏头露尾。
(4)故意用反语、反笔进行描写,掩盖作者的倾向。
(5)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写法,欲言又止,余味不尽。
(6)借助“真事隐去”,利用风月笔墨,爱情纠葛抨击政治
2.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是《红楼梦》的最大成就。
(1)刻画了人物矛盾统一的不同性格侧面,表现复杂性。
如黛玉的既自尊又自卑、既多疑又笃实、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
(2)在人物塑造上善于对比、衬托,同中写异。
其一,与性格迥异的人物进行对比,比如黛玉与宝钗、袭人。
其二,与性格相同女性的对比,如黛玉和晴雯、湘云、妙玉。
其三,将看上去不相干的人物、事件曲折对比,如香菱学诗等。
(3)注意在情节的有序发展中描写人性格的演进。
如黛玉的叛逆思想由萌芽、发展到成熟,最后以死抗争。
从第三回进贾府到第三十四回题帕定情,是其是初恋、热恋时期,叛逆思想从萌芽到成熟。
从第三十五回定情,到第七十六回联诗悲寂寞,是爱情的巩固时期,叛逆思想进一步深化。
从第七***回到泪尽而逝,爱情遭到扼杀,以死抗争。
3.语言的惊人表现力
《红楼梦》的语言具有惊人的表现力,这表现在:
(1)善于写出同样场景事件中人物的不同行动语言,表现不同的性格特征。
(2)能够通过只言片语,乃至一个字,写出人物的差异。
三、《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中需要我们关注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形象的特点
1.具有诗人气质;
2.具有叛逆精神,
3.具有平等观念。
(二)贾宝玉形象的特点
1.“富贵闲人”,处在富贵的生活条件与严格的礼教束缚之中。
2.“混世魔王”,具有叛逆的性格特征。
(1)反对封建礼教;
(2)反对仕途经济;
(3)反对封建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