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
- 格式:docx
- 大小:22.81 KB
- 文档页数:4
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为学生未来发展蓄力自学生问预学导入预学生问1、教师说明本节课为欣赏课。
2、出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按教学目标有目的性的预习教材(4-5)页内容,提醒学生勾画并找到重点(关键词)。
回忆: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内容,有什么具体形象?教师小结:中国画、具体:花鸟虫鱼(如:虾、蝉、蟹、鸡、不同鱼类等)山水、人物3、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初识作品并欣赏1、请一位学生朗读本课教学目标,认知本课教学内容和学习目的。
2、学生预习提炼重点,认知基本知识点。
学生回答:中国画以及具体形象。
学生欣赏齐白石作品。
目标教学,对本课知识点和内容有初步的认知。
回忆联想,作品汇集,加深知识积累。
利用大量作品素材感受作品。
与之生活相联系。
群学究问导学析问讲授新课赏析解疑1、ppT展示:了解画家齐白石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出3个典型事例:(1)、齐白石儿时做木工雕花匠的经历。
(2)、齐白石是一位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艺术家。
(3)、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2、赏析对比:齐白石笔下虾的形象与真实的虾的区别?学生朗读相关文字,对画家齐白石作大致了解学生倾听思考,全面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经历、修养和艺术成就.学生观察分析回答:从眼睛、身躯等分析。
初识画家,为认识其作品作铺垫。
通过对比生活与艺术作品的差异和联系,认识两者之间的重要性。
群学究问导学析问合作解疑油画赏析3、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合作解疑教师出示答案并讲析小结。
塞尚、梵高简介及其作品赏析:老师引导分析作品(从作品形象、构成、色彩、光影、天空、地面等方面深入引导赏析)小组讨论,分题分组解决问题,并回答。
学生了解两位画家,赏析教材出示的作品《拜克托瓦尔山》、《夜咖啡馆》。
对比照片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主动去欣赏、分析、表述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
深刻理解和体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拓学解问拓展赏析课堂小结结束语教师拓展赏析作品:教师手绘齐白石《荷花蝌蚪图》,展示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星空》分析作品的精妙之处。
七年级美术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七年级美术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课型:欣赏.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知识储备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点: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能力。
情感激发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学关键: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图片或其他文学及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齐白石、董希文等画家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二、引课:(5分钟)展示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画家及其作品创作的情况,从而引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三、新课:(20分钟)(一)展示绘画作品和与其相对应的真实物象的照片,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探讨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虾》齐白石1、请学生谈一谈齐白石的笔下的虾给人何样的感觉?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齐白石创作的情况3、齐白石作品的特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出水芙蓉图》佚名《五马图》徐悲鸿《向日葵》梵高《在激流中前进》杜键《泥猴》张致和(二)分析董希文的《开国大典》1、请说出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
2、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手法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画中天安门的廊柱3、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二)欣赏作品,请学生考虑美术作品必须源于生活吗?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吗?色彩的美、悲壮的美、笔法的美、材料的美(三)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1、再现性艺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蕴籍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教学教案设计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课时1课时知识目标知识储备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得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点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得能力。
情感激发点通过画家得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得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关键艺术家创作得背景授课教师教学班级授课时间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时间一、引课:1、艺术——美术、音乐、语言、文学等。
2、回忆上节课学习得美术作品〈〈捣练图〉〉,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得美术作品?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4、作品表现得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得?5、它来源于什么?书写部分课题——艺术源于生活二、新课:播放长臂虾得照片,我国有一位画家画吓堪称一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齐白石)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来画一画这个“长臂虾”2、师讲述齐白石少年生活及其对虾得特殊情感,播放齐白石得作品《虾》,请同学们对比自己画得虾及照片中真实得虾,说说齐白石得《虾》有什么艺术特点3、思考讨论回答教材第五页得三个问题,并再次分析齐白石得作品〈〈虾〉〉,看看画家笔下得虾和现实生活中得真虾是否完全一样?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得后一部分——提问串线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启发引导自学能力得培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㈡欣赏董希文得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开国大典史实照片,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得。
思考讨论:1、作品得题材内容是怎么来得?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得作品吗?2、油画中得天安门和真实得天安门有什么不同?3、油画作品和史实照片相比,哪个图中得毛主席形象更突出?作者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毛主席形象得?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地表现出季节得时间性?5、在对人物得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史实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可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得。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艺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升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掌握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
2. 技能与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提炼生活中的元素,能够运用美术语言和创作技巧,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化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态度。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作品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否从生活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并加以创新。
3.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其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其对作品创作思路的阐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幅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教师讲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强调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价值。
3.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实物或图片,分析其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和创作灵感,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教师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创作作业,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提交作品。
3.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干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
2. 掌握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的方法,培养艺术创作中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素材,培养艺术表现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素材。
2. 准备美术材料和工具,如画笔、颜料、纸张等。
3. 设计教室讨论和创作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开掘生活中的美。
4. 准备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艺术作品图片,如画作、雕塑、工艺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与平时生活的联系。
教师提出问题:“艺术是如何源于生活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内容。
2. 讲解新课:(1)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讲解生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艺术作品创作灵感来源。
(2)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教师介绍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色彩搭配、构图、造型等,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教室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2)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或创意设计,教师给予评判和指导,增强学生的自大心和创造力。
4.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艺术源于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
5. 作业安置: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一幅以生活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下节课与同砚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知识目标:储备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培养点: 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激发点: 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关键:生活——美术教学过程:一、引课: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4、它来源于什么?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二、新课:(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思考讨论《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四)、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欣赏的《捣练图》,提问:哪一个形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回答并表演动作。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这个形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理解回答。
教师总结: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xx)
①课件显示国画作品《虾》和长臂河虾照片(教材P4)
问题一:齐白石所画的虾和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少时他就在河
边捉虾,成为画家以后又在家中养虾,可以说是对虾特别熟悉,虾的动态、结构、生活习性都了然于胸,可见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问题二:齐白石笔下的虾和真虾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xxxx笔画虾眼,突出,显得精神。
——真虾有八对足,齐白石删繁就简,只画五足,显得多而生动。
——真虾身有六节,而齐白石只画五节,更好看。
教师总结:齐白石画虾的创作经历说明艺术源于生活,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所以说经过艺术加工后的艺术形象又高于生活。
2、油画《xx》(xx)
学生结合教材第六页上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思考书中想一想五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学生汇报问题答案。
《xx》艺术特色: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
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学生展示:
1、教师展示其他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
2、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作品进行展示,结合本节课学到的艺术理论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艺术的其他门类也是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问题探究:
问题: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吗?
教师结合蒙德里安的树系列作品进行分析引导,最终和同学共同得出: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源于生活的,而经过艺术处理创造的优秀的艺术形象更是有别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
活动3【作业】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以蒙德里安的艺术论述:“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本身的真实”与齐白石艺术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总结,超越时间,跨越空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已经成为世人普遍认同的艺术理论。
2、作业:请你选择例子,写出200字以内的短文,谈谈你对美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