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快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快乐的泼水节》是一首表现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的歌曲。
歌曲表现的是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和傣家娃娃们在节日里的喜悦的心情。
我在本课中使用了创设情景、分析对比、师生合作等教学方法。
通过感、赏、舞、想、唱等环节,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特点,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视听结合展示给学生,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参与到感悟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学唱歌曲,享受音乐的活泼欢乐情绪,以获得愉悦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在导入的过程中,我以孩子们喜爱的孔雀形象开场,果然,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大屏幕上的孔雀图片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在学生热切的目光中播放傣族儿童歌曲《金孔雀轻轻地跳》,初步感受傣族歌曲和舞蹈的特点。
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听!孔雀是如何跳舞的?在学生蠢蠢欲动的情绪下,随音乐我带领他们跳起了简单的孔雀舞动作,学生在模仿、律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并带着这份快乐“向往的”走进了“孔雀的家乡”。
二、亲身参与,自主探索课改提到,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
聆听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新歌教学方法,在本首歌曲教学中,我预设了三次聆听歌曲,每一次聆听都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由浅入深,目的明确。
本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让学生在体验的同时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紧接着用热情、奔放的傣族音乐,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打开了新课教学与学习的良好局面。
从新课教学开始,就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一方面是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然后又让学生来为歌曲选择各种伴奏形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激起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整堂课以“体验、感受音乐”为主,以“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与体验,将多媒体辅助手段和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时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境,利用多媒体营造一种“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时空”,在情感中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
篇一:《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进行教学,贯彻了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如果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基于这点,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篇二:《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
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
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
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
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
学生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
在交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学生自己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
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学生们模仿着演一演,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如果刚才学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
《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反思1、《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反思《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学生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学生们都舍不得回座位。
于是,我拉着学生的手,有意地问一个小男孩:“你全身都湿透了,可为什么还笑得那么开心?”小男孩腼腆地笑了笑,说出了“幸福”一词。
转过头,我故意严肃地对平时大大咧咧的宇说:“老师可要批评你,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把那位老爷爷泼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一会儿,大家就笑开了,七嘴八舌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吉祥如意”一词就被学生内化吸收了。
最后,我又随机抽了几位学生问:“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课尾,我又问学生:“你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们课上完了,学生不仅与泼水节有了亲密接触,与老师也有了亲密接触。
我觉得,我所追求的人文教育正在迈开步子……2、《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学生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学生们都舍不得回座位。
《快乐的泼水节》修改后的教案及反思一、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的快乐音乐课堂开始了,我们的口号是:我唱歌,我快乐!让我们伴随着响亮的音乐口号出发。
(师生一起律动《跟我出发》)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国有多少民族?那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今天啊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请大家掌声欢迎---(一学生手持葫芦丝,扮傣族朋友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师:你能看出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么? 从什么地方看出的?生:傣族。
服饰,乐器。
2、教师介绍有关傣族的知识。
师:今天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好听的葫芦丝乐曲,还给我们带来了他们家乡的音乐风光短片,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生:想。
(播放课件短片,让小客人读傣族知识介绍)3、师:看来傣族真是一个美丽的民族。
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且还有各种独特的民俗节日,最属特色的要数---泼水节。
(播放周恩来。
这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和边疆各族人民一同庆祝泼水节的情景)师:泼水节有什么寓意?(谁身上的水越多就越幸福)相互祝福,希望彼此平安幸福。
二、新课学习:1、师: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步入傣族的音乐殿堂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傣族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师:傣家小朋友非常好客,欢迎我们的到来,但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必须先要过节奏这一关,相信同学们的聪明智慧一定能打开。
(课件节奏练习)2、师:同学们真聪明。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感觉怎么样?是不是也想分享他们的快乐?你们听,傣家的娃娃们已经唱着歌来了。
(完整播放歌曲)(安静的听)师:歌里都唱了些什么?听了以后你的心情怎样?速度是如何的?生:欢度泼水节的场面舒畅快乐中速稍快3、师:好,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听一遍,注意这回老师要求一默唱(不出声),二打节奏(提示2|4强弱规律,拍手拍肩),能做到么?(出示歌谱)师:同学们看着歌谱,谁能说一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音符节奏乐句---相似一二句)4、师:乐句分析完了,这次我们随范唱小声的跟唱第一段,老师也有要求,用“LU"来模唱,而且是唱给自己听(声音小,口型圆,有点吸的感觉,闻花香)。
《快乐的泼水节》音乐课的教学导入及反思
《快乐的泼水节》音乐课的教学导入及反思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有趣的是他们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盛大的民族聚会,在这盛大的聚会里歌舞表演和民间传统体育表演是必不可少的。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那些民族的节日呢?(背景音乐《快乐的泼水节》伴奏)
2、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以及节日的盛况,引出泼水节。
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在欢乐的泼水节里,少年儿童也加入了泼水的行列,今天我们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情景的
反思:
在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
1、在导入本课教学活动之前,用图片导入,并配以《快乐的泼水节》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以聆听本歌。
2、在介绍泼水节的来历时,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检查。
本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音乐为本位开展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由学生探究式学习(课前搜集),每一处都展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民主课堂氛围。
最大限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学生能在课堂中认真学唱,他们也一定会课余的时间积累、留意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在教学中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满意。
一、交给方法,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
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欢乐”,让学生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
把它找出多读几遍。
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
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例如学生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
体会到欢乐。
我就跟着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
然后请学生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感情朗读。
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学生在学。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课上注意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如抓住“提、端、滴、撒”这些动作,让学生读读做做,学生兴趣十足,感悟到文章用词的精当,感受泼水的快乐。
当学生对泼水的场面有了一定的画面基础后,我饶有兴趣地问:假如我们就在泼水地现场,你会把水泼向哪些人?祝福他们什么?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踊跃,祝福的语言让人感动。
三、训练语言,丰富积累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
《快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歌曲《快乐的泼水节》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各类打击乐器、贴纸教学目标: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2.了解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傣族泼水节的热烈气氛。
教学难点:1.歌曲中附点节奏及结束句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导入】1、师生音乐问好。
2、播放乐曲《金孔雀轻轻跳》,模仿教师动作,师生律动,伴奏第二段音乐时教师吹奏葫芦丝表演。
3、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葫芦丝)这种乐器主要流行于哪个民族呢?(傣族)这个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1、了解傣族泼水节。
(课件展示泼水节的场景图片)(教师随音乐介绍) 教师: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也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的十天左右举行,一般持续三至七天,周总理也曾参加过泼水节,与傣族人民共同泼水祝福。
在泼水节里,人们在铓锣和象脚鼓声中相互追逐泼水,以示祝福,气氛十分热烈。
“感觉怎么样,是不是也想分享他们的快乐?你们听,傣族的娃娃们已经唱着歌来了。
2、初听歌曲播放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速度,情绪. (要求:安静的听)。
师:“歌里都唱了些什么?听了之后心情怎么样呢?速度?”3、再听歌曲范唱,敲节奏,找出相似乐句.师:“好,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听一遍,注意这回边打节奏,边找出歌谱相似的乐句能做到吗?”“谁能说一说歌曲中有哪几句特别象?”哪儿像”(加以提示4、学唱第一二句歌谱(1)师范唱前两乐句歌谱(2)师弹唱相同小结,生接唱后两小节(3)加快速度,再来一遍。
(4)生唱前两乐句,师接着唱后面歌谱,提示(反复记号),提示:后面还有结束句,师接着唱。
《快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紧扣《快乐的泼水节》中的“快乐”二字,通过听、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场面。
在感知体验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聆听、想像、模唱、节奏练习等多种活动来感受歌曲的情绪,展现泼水节的热烈气氛。
一、以课件为主线,体现其音乐性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
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
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1、在导入本课教学活动之前,用图片导入,并配以《快乐的泼水节》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以聆听本歌。
2、在介绍泼水节的来历时,请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这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检查。
3、每次播放歌曲的同时,都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总是听音乐,使教学更具有目的性。
4、知识技能的学习贯穿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
识的过程中不觉得枯燥,不知不觉中知道了傣族音乐的特点及“同首异尾”的创作方法。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
我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不足:
1、对学生估计不足,我本以为这样一首简单作品,大家应该容易学会,所以在教歌这一环节简略了一些,学生对歌曲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最后的节奏部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的乐理知识。
2、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一起合唱,不能准确地听前奏进入歌曲,但在老师的指挥下,还是能够基本准确的进入。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