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排液技术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559.64 KB
- 文档页数:22
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概述二、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原理三、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工艺流程四、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应用领域五、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概述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是一种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的技术。
该技术采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混合物作为工作介质,利用氧气和氮气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蒸发、冷凝等操作实现氧气和氮气的分离。
二、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原理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原理主要基于氧气和氮气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不同。
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可以被吸收到液态空气中。
由于氧气和氮气在液态空气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升温或降压,可使其中一种气体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从而实现氧气和氮气的分离。
三、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工艺流程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空气的预处理:将待处理的空气经过过滤、除湿等预处理,以保证进入空分设备的空气质量。
2.吸收:将预处理后的空气进入液态空气吸收塔,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被吸收到液态空气中。
3.蒸发:液态空气在蒸发器中进行蒸发,由于氧气和氮气在液态空气中的溶解度不同,氧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4.分离:蒸发后的氧气和氮气在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实现氧气和氮气的分离。
5.冷凝:蒸发出来的氧气在冷凝器中进行冷凝,返回到液态空气中。
6.排放:将分离后的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四、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应用领域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钢铁、冶金行业:用于富氧燃烧,提高钢铁的质量和产量。
2.化工行业: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产品。
3.医疗行业:用于制取高纯度的氧气,供医疗用途。
4.电子行业: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和封装。
五、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在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设备小型化: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设备的体积和重量,提高设备的可移动性。
浅述船用SCR技术及应用一、船用SCR技术简介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即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少柴油机尾气中氮氧化物排放的技术。
SCR技术通过在柴油机排气系统中引入尿素溶液(AdBlue)并在SCR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尾气中的NOx转化为无害的氮气和水蒸气,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
SCR技术具有高效、稳定、成熟的特点,已经在陆地柴油机排放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在船舶领域也得到推广。
船用SCR技术主要包括尿素注入系统、SCR催化剂和氮氧化物传感器等组成部分。
在船舶柴油机排气系统中,尿素溶液通过尿素注入系统喷入SCR催化剂中,与尾气中的NOx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还原成氮气和水蒸气,从而实现排放净化的目的。
而氮氧化物传感器则用于监测尾气中的NOx浓度,以便控制尿素注入系统的工作,保证SCR技术的正常运行。
船舶作为重要的海上交通工具,其引擎排放对海洋环境和空气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船用SCR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船舶尾气中的NOx排放,减少对空气和海洋环境的污染。
目前,船用SCR技术已经在各类船舶上进行了应用,例如客货轮、油轮、拖轮、渔船等。
在内河船舶领域,船用SCR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内河船舶往往在局限的河道环境中进行航行,尾气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采用SCR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内河船舶的尾气排放,减少对河道环境和周围居民的影响。
德国内河船舶的SCR技术应用率已经超过75%,有效改善了内河船舶尾气排放的环境问题。
在远洋船舶领域,船用SCR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推广。
远洋船舶往往需要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尾气排放对大气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
采用SCR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远洋船舶的NOx排放,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的环保要求,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船用SCR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船舶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船用SCR技术可以降低船舶的运营成本,提高燃油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符合航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氮气化学品英文名:NitrogenCAS:7727-37-9MF:N2MW:28.01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
GHS危险性类别:无危害分类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性说明:H280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防范说明:•预防措施:——无•事故响应:——无•安全储存:——无•废弃处置:——无物理和化学危险: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
健康危害:无资料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新鲜空气,休息,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接触: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不要脱去衣服,给予医疗护理。
眼晴接触: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
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本品不燃。
压缩气体若遇高热,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灭火剂:本品不燃。
根据火灾原因,选择适当的灭火剂第6部分泄露应急处理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大量泄漏: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液化气体泄漏时穿防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漏出气允许排入大气中。
泄漏场所保持通风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
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氮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化学品英文名称:nitrogen中文名称2:氮气第二部分成分/ 组成信息化学品名称纯品/ 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工业氮氮 > % 7727-37-9第三部分危险性描述危险品类别:第2 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健康危害: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由于无味、无色、无嗅,故空气中含量高时无法发觉,如果氧含量低于18%则威胁生命。
缺氧症状为恶心、困倦、皮肤眼睑变青,无知觉直至死亡。
液氮对眼、皮肤、呼吸道会造成冻伤。
环境危害:无爆炸危险:无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接触液氮,可形成冻伤,用水冲洗患处缓解症状,就医。
眼睛接触:液氮溅入眼中,翻开眼睑,用水冲洗,立即就医。
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输氧或施行人工呼吸。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氮本身不燃烧,但盛装氮气容器与设备遇明火、高温可使器内压力急剧升高直至爆炸。
应用水冷却火场中容器。
有害燃烧产物:无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水冷却火场中容器,使用与着火环境相适应的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切断气源,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
处理泄漏事故时,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处理液氮应配戴防冻护具。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贮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制通风设备。
操作液氮时应严防冻伤。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气瓶应有防倾倒措施。
大于10立方米低温液体储槽不能放在室内。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 个体防护最高允许浓度:无资料监测方法: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环境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迅速撤离现场;抢救、处理事故时要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接触液氮应戴面罩。
身体防护:低温工作区应穿防寒服。
手防护:低温环境戴棉手套。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嗅气体熔点(C ) : -210相对密度:沸点( C ) : -19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饱和蒸气压(Kpa) : 465/-180 C 临界温度( C ) : 临界压力(MPa): 溶解性:微溶于水,酒精和醚。
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
摘要:
1.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简介
2.全液体空分技术的基本原理
3.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的应用领域
4.我国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的发展现状
5.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气体分离技术,它利用液体介质对氧气和氮气进行分离,具有高效率、低能耗和环保等优点。
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全液体空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氧气和氮气在液体介质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扩散或吸收等过程实现气体的分离。
液氧液氮变换技术主要采用液态吸附剂或液态吸附剂与膜分离技术的组合,实现氧气和氮气的分离。
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气体分离、医疗保健、科学研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可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的气体分离;在医疗保健领域,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可用于提供高纯度氧气,满足呼吸机、麻醉机等设备的需要;在科学研究中,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可用于实验室气体的分析和测量;在航空航天领域,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可用于提供液体火箭发动机所需的液氧和液氮。
我国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 年代,经过30 多年的发
展,我国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和生产液氧液氮变换装置,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
目前,我国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在规模、技术和应用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将继续向高效、节能和环保方向发展。
一方面,通过优化分离过程和提高设备性能,降低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的能耗;另一方面,通过研发新型液体吸附剂和膜材料,提高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的分离效果。
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一、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概述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是一种在工业领域中常见的气体分离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液氧和液氮的相互转化,实现气体的分离和提纯。
这种变换技术在空分设备中应用广泛,为各个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氧气和氮气。
二、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原理与过程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原理是基于不同气体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溶解度差异。
在空分设备中,首先将空气压缩冷却,使其分离成液氧、液氮和氩馏分。
然后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使液氧和液氮相互转化,实现氧氮分离。
具体过程如下:1.空气经过压缩机压缩,提高压力。
2.压缩空气经过冷却器冷却,部分气体液化。
3.液化后的气体进入分馏塔,在塔内进行分馏。
4.塔顶的气体主要为液氧,底部气体主要为液氮。
5.调节温度和压力,使液氧和液氮相互转化,实现分离。
三、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应用领域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如:1.钢铁、冶金行业:提供高纯度氧气,提高钢铁产量和质量。
2.化工行业:用于催化剂、聚合物的生产。
3.医药行业:生产医用氧气,满足医疗需求。
4.航空航天:提供火箭推进剂。
5.食品行业:用于食品保鲜、冷藏。
四、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的优缺点优点:1.分离效率高,能耗低。
2.设备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较低。
3.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
缺点:1.设备复杂,维护成本较高。
2.对工艺参数要求严格,否则影响分离效果。
五、我国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不仅在设备制造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掌握了核心工艺技术。
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性能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在未来,我国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为更多行业提供优质气体资源。
综上所述,液体空分液氧液氮变换技术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氮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工业氮化学品英文名称:Industrial nitrogen分子式:N2分子量:28.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化学品名称:工业氮有害物成分浓度 CAS No氮≥ 98.5% 7727-37-9第三部分危险性描述危险品类别: 第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 吸入、皮肤接触健康危害: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由于无味、无色、无嗅,故空气中含量高时无法发觉,如果氧含量低于18%则威胁生命。
缺氧症状为恶心、困倦、皮肤眼睑变青,无知觉直至死亡。
液氮对眼、皮肤、呼吸道会造成冻伤。
环境危害:无爆炸危险:无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接触液氮,可形成冻伤,用水冲洗患处缓解症状,就医。
眼睛接触:液氮溅入眼中,翻开眼睑,用水冲洗,立即就医。
吸入: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输氧或施行人工呼吸。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氮本身不燃烧,但盛装氮气容器与设备遇明火、高温可使器内压力急剧升高直至爆炸。
应用水冷却火场中容器。
有害燃烧产物:无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水冷却火场中容器,使用与着火环境相适应的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切断气源,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
处理泄漏事故时,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处理液氮应配戴防冻护具。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贮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制通风设备。
操作液氮时应严防冻伤。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气瓶应有防倾倒措施。
大于10立方米低温液体储槽不能放在室内。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最高允许浓度:无资料监测方法: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环境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迅速撤离现场;抢救、处理事故时要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接触液氮应戴面罩。
身体防护:低温工作区应穿防寒服。
手防护:低温环境戴棉手套。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无嗅气体熔点(℃):-210 相对密度:0.81沸点(℃):-19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67饱和蒸气压(Kpa):465/-180℃临界温度(℃):-146.9 临界压力(MPa):3.17溶解性:微溶于水,酒精和醚。
氮气安全技术说明书一、引言氮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气体,具有广泛的用途,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正确使用氮气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氮气的安全技术,以帮助用户正确理解和正确应用氮气。
二、氮气的性质和特点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在常温下呈现为气态。
氮气具有较低的密度,不可燃,不支持燃烧。
但是,由于氮气具有较低的温度,接触氮气可能会导致组织冻伤。
此外,氮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如果氮气泄漏到空气中,会导致氧气浓度下降,从而对人体造成窒息危险。
三、氮气的安全使用技术1. 氮气储存与输送技术(1) 氮气的储存通常采用高压钢瓶或液态储罐。
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必须确保容器的密封性和稳定性,避免氮气泄漏。
(2) 在氮气输送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输送设备,确保氮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禁止将氮气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使用点,以免发生泄漏和事故。
2. 氮气泄漏的应急处理(1) 当发生氮气泄漏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泄漏源,并通知相关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2) 在进行泄漏处理时,必须佩戴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手套等,并确保现场通风良好,以避免氮气积聚导致窒息危险。
3. 氮气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1) 在使用氮气时,应确保操作人员已经接受过相关的安全培训,并具备相应的操作经验。
(2) 禁止将氮气用于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场合,如密闭空间等,以免造成窒息危险。
(3) 在氮气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氮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如阀门、管道等,确保其正常运行。
(4) 在氮气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可燃物质接触,以免发生火灾或爆炸。
四、氮气的常见安全事故及预防措施1. 氮气泄漏事故(1) 预防措施:定期检查储存和输送设备的密封性,确保其正常运行;加强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 应急处理措施:立即停止泄漏源,通知相关人员撤离危险区域;佩戴防护设备,确保现场通风良好。
2. 氮气窒息事故(1) 预防措施:确保使用场所的通风良好,避免氮气积聚;禁止在密闭空间使用氮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等。
气井开发到中后期,由于气井压力降低和含水升高,造成气井开发难度增加,严重影响了气井的产量。
排液采气是气井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气井产量,确保气井开采的顺利进行。
因此,必须加强气井排液工作。
开采人员需要根据气井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排液采气方法,延长气井的开采周期,提高气井产量。
1 气井排液采气技术1.1 泡沫排液采气泡沫排液采气是在气井中注入适量的活性剂,使其与气井内的液体发生反应,并形成泡沫,进而降低井内垂管产生的流动滑脱损耗率,提高其带水的能力,通过利用气流将气井内的液体排出。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高、不用进行修井或者关井等优点,是气井排液采气最好的选择。
但该技术也存在一点的缺点,即气井需要具备自喷能力、管道通畅性好、气井油管必须深入到气井顶端位置等条件才能使用,而且不相符的泡沫剂会污染气井地层。
1.2 气举排液采气气举排液采气技术主要是在气井的油管中注入高压气体,降低油管内的气体密度,防止其出现滑脱现象,通过降低气井内气水双相压力的损失,扩大气井的生产压差,从而保证气井的正常生产。
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排液量大、设备简单、管理方便和充分利用气井地层中的能量等优点。
当气井中的地层压力降低到不能满足气举排液的压力要求时,气举排液采气效果将得不到保证。
1.3 机抽排液采气机抽排液采气技术主要是将电动机运转能量转换成抽油机上下重复运作的能量,进而使泵柱塞在抽油杆的作用下能够上下摆动,然后将气井中的液体通过套管排出。
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可靠性高、易于操作、投资费用低、采气效果好等优点。
但该技术对气井内的流体介质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气井内的气体和泵不匹配,将会出现排液量较少的情况,另外,需要充足的电源来支持庞大的设备。
1.4 液氮排液采气液氮排液采气技术主要是在气井油套管的环形空间中放入液氮,使其形成的高压氮气通过气井内的筛管进入油管里,从而达到举升排液的效果。
该技术具有液氮注入方便、气井排液量充分和机动性能高等特点。
氮气安全技术说明书随着科技的发展,氮气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饮料等各个行业。
氮气的用途十分广泛,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也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氮气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氮气。
一、氮气的基本概念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其化学符号为N₂,相对分子质量为28。
氮气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也是大气中主要的气体成分之一。
氮气的用途十分广泛,主要用于制造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化学品、制药等领域。
此外,氮气也常用于医疗领域,作为氧气的替代品,用于手术室的麻醉、诊断、废气处理等方面。
二、氮气的安全问题1. 氮气的特性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不易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但是,它具有惰性也是一种不安全的特性。
氮气不具备呼吸效应,如果人长时间处于其环境下,会降低氧气的摄取量,从而导致缺氧,甚至会危及生命。
2. 氮气的常见安全问题a. 高压氮气容器的压力氮气在储存和输送中一般需要使用高压容器。
高压容器压力越大,隐患就越大。
高压容器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容器爆炸。
b. 液氮的温度氮气的液化点为-196℃,因此,液氮的温度非常低,接触时会造成皮肤冻伤。
而且,液氮与其它物质混合会产生爆炸。
c. 氮气泄漏氮气泄漏不易被察觉,若氮气泄漏的速度与周边空气混合的速度不一致时,就会形成氧气不足的情况,导致环境中的氧气浓度低于标准,空气变质。
三、氮气的安全技术1. 氮气容器的安全工作(1) 高压容器必须安装减压阀,并按要求进行维护。
(2) 容器内必须有足够量的氧气并经常检查。
(3) 高压容器必须放置在固定且透气的地方。
(4) 容器周围必须有防护措施。
2. 液氮的安全工作(1) 使用液氮必须佩戴防护手套,佩戴手套应尽量选择防震和磨损的材质。
(2) 液氮暴露于空气中时必须注意环境的呼吸效应,并尽量避免液氮与非惰性物质接触。
3. 氮气泄漏的安全工作(1) 氮气泄漏后应迅速关闭容器出口阀门。
氮气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上的应用一.氮气在油田中的应用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储量在逐年下降,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困难了。
然而仍然有近2/3的原油因为一二次未能采出而被封锁在地下,现在人们正为此而全力探索新方法和新技术。
向油层注氮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是其中一项新技术。
利用氮气自身特性进行油层压力保持、混相与非混相驱及重力泄油等技术,可大大提高采收率,对我国石油工业稳产、高产具有很大意义。
按传统作业方法进行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采出的原油只有原始地质原油储量的1/3,仍有2/3左右的原油被封闭在油层中。
在美国靠传统的开采技术已采出大约1000亿桶原油,油层中仍还有近70%的原油约3000亿桶残留在地下。
要想尽可能多的采出这部分原油,就必须不断采取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
一般来说,向油藏中注入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就是这样一种新方法。
与注液体相比,注气具有注入质量少与油层不混相等优点。
注入气体有空气、天然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由于注入空气可能会导致空气和地下天然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而产生爆炸,历史上曾发生过这种悲剧,因此现在注空气已被禁止或严格控制使用。
本世纪60年代期间,以天然气作为提高采收率的主气源,后因天然气供应不足及价格升高等原因,人们又寻求用二氧化碳做气源。
但二氧化碳气源通常在远离井场的地方,因此使用也不方便,而且二氧化碳在原油中有一定的溶解。
7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资源丰富的氮气,因为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氮气(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21%的氧气,1%的其它气体)而且与天然气和二氧化碳相比具有无腐蚀、适应性好、经济等优点。
三者相比较氮气的价格为每立方米约合人民币0.12-0.24元,天然气的价格为每立方米约合人民币0.46-1.38元,而二氧化碳的价格为每立方米约合人民币0.39-0.92元。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每天向油层中注入高达一千四百多万立方米的氮气,用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在美国实施注气的30个油田中,注氮气的就有25个。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氮气)(液氮)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氮气(压缩的)(液化的)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工业用瓶装压缩氮气液氮化学品英文名称:(压缩的)NITROGEN COMPRESSED(液化的)NITROGEN REFRIGERATED LIQUID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氮:GB/T 8979—2008高纯氮:GB/T 8979-2008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不燃气体,GB2.2类22005 (液化的GB2.2类22006)侵入途径:吸入,液体经皮肤接触.健康危害:氮气本身无毒,但能在密闭空间内置换空气,当氮气在空气中的分压升高,而氧气分压降到13.3KPa以下时,则可以引起窒息,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理,则可引起意识丧失而死亡.液氮可引起人体皮肤和其它机体组织的严重冻伤。
环境危害:氮气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爆炸危险:氮气本身不燃烧,但氮气钢瓶受灼热烘烤,在阳光下曝晒或野蛮装卸都会使钢瓶中的氮气膨胀升压,当压力大于钢瓶所承受的强度时就会产生爆炸。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若患者在氮气浓度高的区域引起呼吸困难和窒息现象时,应将患者立即移开污染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休息和保暖.如液氮与皮肤接触冻伤时,应立即用水冲洗,若引起严重冻伤应送医院救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若发生火灾的现场有氮气实瓶存在时,应即组织转移离开火场,在来不及转移时,用喷水冷却氮气瓶外表,以防在高温状态下氮气膨胀升压而导致气瓶爆炸事故。
有害燃烧产物: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助燃,故不会放生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在火灾现场中为防止氮气实瓶爱热膨胀升压而爆炸,所以可用消防栓喷射冷水,。
对受热的氮气实瓶进行冷却降温处理.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关闭泄漏氮气实瓶的瓶伐,并进行通风处理,若继续泄漏,将该瓶移至空旷的地方将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故:1、氮气使用场所空气一定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