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 格式:pdf
- 大小:399.28 KB
- 文档页数:13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8〕41号)要求,我单位参加的“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项目拟作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予以提名。
现按有关要求将项目信息(附后)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7日至2018年12年13日。
公示期内,任何个人或单位对项目及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我单位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于核实查证。
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时限的异议不予回应。
联系人: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大学2018年12月7日附件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甘肃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联合**大学等国内多单位通过长期联合科研攻关,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变化及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多年冻土地基热、力响应的多因素耦合机制、冻土工程构筑物基础稳定性评价与预测、工程病害评价理论与方法及灾害防治对策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创新,项目科学问题复杂、研究技术难度大,总体成果水平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共计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66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50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参编国家规范4部。
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先后为青藏铁路的科学维护与安全运营、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与共(河)玉(树)高速的成功建设和投运、青藏高速公路的选线和初步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冻土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水平,也为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高原冻土区高速铁路乃至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开发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储备。
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的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8〕41号)要求,我单位参加的“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项目拟作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予以提名。
现按有关要求将项目信息(附后)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7日至2018年12年13日。
公示期内,任何个人或单位对项目及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我单位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于核实查证。
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须在书面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
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时限的异议不予回应。
联系人:联系电话:通讯地址: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12月7日附件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青藏工程走廊冻土工程群效应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甘肃省科技厅提名意见: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多单位通过长期联合科研攻关,在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变化及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多年冻土地基热、力响应的多因素耦合机制、冻土工程构筑物基础稳定性评价与预测、工程病害评价理论与方法及灾害防治对策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创新,项目科学问题复杂、研究技术难度大,总体成果水平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共计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66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50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参编国家规范4部。
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先后为青藏铁路的科学维护与安全运营、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与共(河)玉(树)高速的成功建设和投运、青藏高速公路的选线和初步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冻土区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设计与建造水平,也为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高原冻土区高速铁路乃至青藏高原油气资源开发和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储备。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信息项目名称:大骨节病分子生物学新机制与防治研究提名者:陕西省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地方病-大骨节病分子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历经42年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大骨节病早期诊断方法,首创了大骨节病分子诊断技术;2)实施大骨节病因地制宜的综合防治措施,连续27年监测全国病情达到国家控制与消除标准;3)率先发现大骨节病软骨细胞损伤的新特征及其关键基因、蛋白,建立了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新技术;4)首创安全、经济、有效的大骨节病生物填充疗法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方法。
该成果选题结合我国地方病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研究,起点高,采用技术先进,所获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为我国控制大骨节病的危害,推进病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项目发表论文288篇,SCI收录89篇,总IF=312;出版专著7部,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4次,受邀国际会议大会报告15次,培养博士硕士130名。
主持修订国家卫生标准1部,审定国家卫生标准11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我单位认真审核了推荐材料和完成人资格,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填写规范,同意推荐。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大骨节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地方性、致残性骨关节病。
既往我国大骨节病缺乏早期诊断技术和有效防治措施,全国病情和疾病流行特点不清,软骨损伤分子机制不明,难以实现“早诊断、早预防和早治疗”,导致大骨节病上世纪70年代流行于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378 个县,受威胁人口10474万,主要集中在偏远贫困的西部地区,是病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阻碍病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为此,本项目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支持下,自1976年开始历经42年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大骨节病早期诊断方法,首创了大骨节病分子诊断技术:全面系统分析了大骨节病临床检查、X线征象特点,确认儿童手部X线片指骨骨端改变是大骨节病特异性标志,指骨干骺端改变是灵敏性标志;建立了大骨节病特征性基因诊断集合技术,区分大骨节病与正常人的灵敏度85%与特异度90%。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二、主要完成人许强、汤明高、刘春、廖明生、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张路、黄学斌、李慧生三、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汤明高、巨能攀、何朝阳、朱星):创新滑坡成因分类方案,揭示滑坡成灾机理,建立三维识别图谱,提出重大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三查”体系,揭示滑坡变形时-空动态演化规律,建立基于时空变形的“过程预警”理论方法,研发监测预警平台。
负责项目实施及全面推广。
(2)同济大学(刘春):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提出大型滑坡演化的空-天-地-内多源立体观测,研发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滑坡观(探)测技术,开展行业推广应用。
(3)武汉大学(廖明生、张路):发挥在测绘遥感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研究解决了InSAR技术在西部山区地质灾害识别监测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该技术的可用性和结果可靠性,在四川丹巴县、理县、茂县等区域进行了应用。
(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黄学斌):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现已划归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贡献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机理、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及推广应用,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编制《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预警预报手册》、并进行了深入推广应用。
(5)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慧生):研发滑坡监测技术,滑坡大数据采集传输、无人机建模和INSAR建模位移分析系统,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进行滑坡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提名意见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
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
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信息(2019年度)提名奖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主粮农机装备智能测控关键技术与云管理服务平台提名者: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名意见:农机智能化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然方向,机器作业质量准确感知、农资精量施用、全程信息化服务等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瓶颈。
主粮农机装备智能测控关键技术与云管理服务平台的研发,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极具战略意义。
项目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效益为目标,突破了农机作业对象精测、农资精施、全程精管三大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智能测控系统与云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于作业装备,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作业智能管控。
发明了耕层深度、种肥用量、杂草分布等农机作业对象在线精确检测方法,为科学决策农资投入提供基础支撑;突破了种、肥、水、药流量精准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解决了按需精量施用难题;研制了耕、种、管、收系列物联农机装备,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效能;创建了首个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与APP。
项目获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37项,制订国家标准2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其中,农机作业参数采集软件设计方法和共性参数测控平台国际领先,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国际首创,入选2018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近三年累计销售智能系统装备3万余台(套),推广到全国22个省、自治区,引领了传统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向“互联网+农机”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本项目推荐材料有效,符合填写要求,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苑严伟、杨学军、王书茂、赵博、姬江涛、贡军、伟利国、金鑫、毛文华、雷军波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简介: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机械化阶段,但机器作业质量准确感知、农资精量施用、全程信息化服务等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瓶颈。
1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提 名 者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项目名称 南方4种重要水果贮运保鲜关键技术与应用
项目简介 我国南方具有丰富的水果资源,其中香蕉、柑桔、芒果、番木瓜等水果在南方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南方地区水果因产后后生理代谢旺盛,不耐贮运,品质劣变快,产后损耗特别大;因此,如何有效减少产后损失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保证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科技部、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20多个项目支持下,本项目历经23年,针对我国南方水果代谢强、病原菌多、易冷害而造成的损耗大、品质差、货架期短和防病安全等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开展系统研究,从科学规律发现,关键技术创新、全产业链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理论突破,全面阐明了果实乙烯受体抑制剂保鲜机制,获得了果实抗病性诱导机制新认知 在建立乙烯结合位点合成速率技术基础上,全面阐明了香蕉、芒果、番木瓜经1-甲基环丙烯(1-MCP,乙烯受体抑制剂)处理后果实成熟衰老控制的作用机制,
实现了处理精准控制;提出了乙烯受体受损是引发果实冷害发生的新机制,解析了NO在热处理和H2O2处理诱导果实耐冷性的枢纽作用,为果实防冷害技术研发开辟了新途径;针对果实侵染性特点,提出了HTH诱导果实采后抗病性通过水杨酸信号系统,由苯丙氨酸氨裂解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和氧自由基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减少或取代杀菌剂使用防控果实采后病害的新技术创制提供了思路。 2. 技术创新,突显水果成熟衰老和品质精准控制:创新研发出精准1-MCP保鲜香蕉、芒果、番木瓜等呼吸跃变型果实技术新模式;率先开发出1-MCP用于带叶柑橘保鲜技术;研制了氯吡脲和AiBA等信号分子抑制衰老代谢过程和NO、冷激、热处理诱导耐冷性的系列专项技术。这些保鲜技术应用使果实保鲜期和货架期延长了2-3倍,显著保持了果实品质,实现了果实采后成熟衰老和品质的精准控制。 3. 技术创制,实现绿色果实腐烂防控:创制了水果采后烟剂型保鲜处理工艺,发明了应用安全的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防治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技术;发现了多种对水果采后真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生物源物质,并研创出防治果实腐烂的生物保鲜技术;围绕保鲜高效,优化了4种化学保鲜剂生产工艺,并取得了农业部农药登记证书。这些保鲜技术应用使采后果实腐烂率减少了61-82%,化学杀菌剂使用量降低了50%以上。 项目形成了以生理防衰老、绿色防腐、气调温湿度控制、预冷和热处理等适合香蕉、柑桔、芒果、番木瓜等水果保鲜的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了果实采后全产业链品质控制和商品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南方主要水果产区广泛应用,成功实现了砂糖桔、柚子等出口欧盟和东南亚市场,销售价提高1.2-3.8倍。近几年来,新增销售额20多亿元,新增利税超过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