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 格式:docx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小班老师教育随笔帮孩子改掉坏习惯在小班教育中,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老师应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
本文将讨论小班老师教育随笔如何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不管是小学、幼儿园还是托儿所,孩子们经常会养成一些坏习惯。
比如说,多动症、拖延症、口吃、口齿不清、总爱咬手指等。
这些习惯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也会阻碍孩子的情商发展。
因此,老师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帮助孩子慢慢改掉这些坏习惯。
首先,老师应该不断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观察力非常敏锐,所以用正确的方式示范很重要。
例如,如果孩子总是口齿不清,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多模仿老师发音。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例如玩猜词语游戏、绕口令等,让孩子模仿正确的语音发音。
其次,老师需要通过激励和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如果孩子成功戒掉了手指,口吃或拖延等习惯,老师可以表扬并送上一些激励性的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是小礼品、鼓励卡片或者是特殊的信任。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觉得改掉坏习惯受到了认可和赞赏,同时也更加自信。
另外,老师需要多与家长沟通,共同协作,帮助孩子戒掉坏习惯。
在孩子面前,老师和家长应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
老师可以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里面表现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的沟通、饮食和休息等方面,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
最后,老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不应过于强制孩子改掉坏习惯。
在引导孩子时,一定要用语言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或者寓言来进行教育,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思考和参与。
在小班教育中,帮助孩子戒掉坏习惯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断引导孩子,让他们慢慢意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性,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时,在引导孩子改变坏习惯时,也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
小班教育随笔不遵守规则
小班教育随笔:不遵守规则
在幼儿园的小班中,让孩子们学习并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理解并遵守规则可能是一个挑战。
以下是一个关于小班孩子不遵守规则的随笔。
一天,在幼儿园的小班里,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玩“交通警察”的游戏。
游戏规则很简单:孩子们扮演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公交车等,然后在模拟的交通场景中按照老师的指示行动。
游戏开始时,大部分孩子都很兴奋,他们按照老师的指示行动,小汽车“嘀嘀”地叫,自行车“铃铃”地响,一切都进行得井井有条。
但很快,老师注意到小明一直在违反规则。
小明扮演的是一辆小汽车,但他并没有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
相反,他一直在和其他孩子碰撞,甚至在交叉路口违反交通规则。
老师试图提醒他,但小明似乎并不在意。
游戏结束后,老师把小明叫到一边,温和地对他说:“小明,你知道吗?遵守规则是很重要的。
在游戏中,如果我们不遵守规则,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
你想成为遵守规则的小司机吗?”
小明看着老师,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他在游戏中变得更加守规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理解并遵守规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
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需要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规则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尊重他人的人。
别让“规矩”禁锢了学生的天性——读奥贝尔《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有感为什么同样的教育环境,学生差异会那么大?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就会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总觉得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学生的心理会那么脆弱?为什么……带着一个个为什么,我翻开了法国奥贝尔的《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企图从中快速地找到答案,而且也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
认知冲动自然地、本能地促使孩子动用他所有的能力去听、去看、去品尝、去触摸他的环境和他所能触及的各种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逐渐认识和掌握并逐渐摆脱对环境的依赖,这些体验、这些发现、感觉都将促进其心智潜能的发展。
然而,家庭、学校、社会的某些“规矩”,我这里说的是某些看似合理,实则严重抑制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和那些严格的禁令(“不能做这个”“不能动那个”“别乱动”),说到底是家长、老师等大人们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保护自己而强加给孩子的。
在家里,一些家长不耐烦孩子不停地问那些“为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句,总回答“我不知道”“别烦我”“给我安静点!”孩子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总有一天孩子就不会再提问,他还会逐渐对这个世界和各种问题丧失兴趣。
于是乎,活泼可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乎,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了。
在学校里,因为担心学生安全出问题,老师就会再三强调不准追逐打闹,不准爬树,不准玩一些器材,为了方便管理,甚至课余时间都不许出教室。
于是乎,学校里的一些设施成了摆设;于是乎,学生的活动空间被缩小到了教室。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教师,尽管知道这些不应该有地规矩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但是确保学生安全的巨大责任使我们不得不去制定并严格执行这一些规矩。
这些“规矩”是对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制,认知冲动也可能会被减弱。
于是乎,天真、好动、爱问的孩子不见了,孩子的个性消失了。
认知冲动首先源于某种需求的满足,作为天性好动,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当自己爱做的事情不被允许做之后,孩子探索、发现和认知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的求知欲就会受挫,他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动机就会减弱。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老师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
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
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
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 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
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啥子程度,要是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啥子。
跟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本身不断增长的技法和能力。
规则在他们学习-发明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要是教师的信号不明确的话,教师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起首,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好比,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留步,也能够不停。
有谁主动停过?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亲身利益有关。
第三, 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第四,本身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
第五, 孩子的长期影象比较差,惩罚一定要及时。
第六,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第七,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笃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他。
好比按时吃完,给点奖励。
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管教技法:新约法三章安心拒绝:选择说话:适可而止。
这些原则应该是适应于各个春秋段的孩子的。
和所有的教师一样,我们总在犯错误,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
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幼儿园教育笔记案例《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在一些幼儿园,笔者到班级里一看,发现孩子们总是坐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小手背在背后,见到人来,头都不扭一下。
面对此情此景,园长总是向笔者称赞这些孩子是多么听话、多么乖。
然而,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整齐划一地坐在小板凳上,笔者不免担心起来,这样的整齐,让孩子失去了个性,还是不要的好。
每个幼儿,可以说都是一张白纸,教育将会为他们画上绚烂的色彩,其中也包括孩子的个性。
幼儿时代,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
面对一个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要让他们整齐划一,实属不易,需要经过严格和长期坚持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对孩子来说恐怕是一道十分难过的坎。
一些家长也向笔者反映,说孩子去了几天幼儿园就不愿意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幼儿园要接受整齐划一的训练,孩子坐不住。
受到教师批评后,便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好处。
但如果为了整齐划一的坐姿,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笔者认为,可能有些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事实上,幼儿园里主要以活动为主,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游戏来体现,真正需要孩子整齐划一坐在那里听课的时间很少。
但为什么一些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如此训练呢?目的就是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还有就是给上面来的领导参观时看。
这种带有功利性的训练,对孩子个性培养十分不利。
个性培养,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和责任。
笔者认为,最好的开始就是从孩子的幼儿时代启动。
在幼儿时代,由于孩子心智发展远未成熟,是否听话、是否乖都不重要。
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都应该包容并认可。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通过游戏等活动进行适度引导。
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多了,规矩多了,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快乐,就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笔者认为,要求幼儿园的孩子整齐划一,是小学化倾向的表现,无外乎就是让孩子们多听教师讲知识,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一岁之前的小宝宝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他们基本没有行动能力,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妈妈,没有妈妈或其他养育的人,孩子便很难生活。
一岁以后,孩子会了,手脚都变得越来越灵活了,他们便开始要进行自己的大行动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的多数行为都是自主行为,因为感兴趣所以才会不断尝试着去做,如果这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压抑限制过多,对他们产生的打击会很大,有可能孩子会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停止了对外界的探求与学习,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性格也会慢慢变怯弱,对任何新事物不敢勇于尝试。
有一位妈妈送她三岁的女儿萌萌去幼儿园,中途会遇到一段翻修的路,有那么几天,每天路过那里的时候,萌萌总是会低头着,弯下腰,蹲下小小的身子,非常认真地去找寻小石子。
妈妈看到石子上面有很多的土,便急忙叫住萌萌:“别捡了,你看多脏呀!”萌萌却不理睬妈妈,仍然四处找寻着,遇到小石子,便象拾到了宝贝一样,紧紧捏起来握在手里,然后放进上衣的小口袋里。
后来,妈妈见她对捡石子这么有兴趣,就不忍心再制止她了,妈妈好奇地问女儿:“萌萌,很喜欢这些小石子是吗?妈妈和你一起来捡好不好,可是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每天捡这么多石子呀,一两个不就够玩了吗?”萌萌见妈妈加入了她的战线,小脸马上晴起来了,她终于告诉了妈妈答案。
“妈妈,我告诉你啊,我捡小石子是给小乌鸦准备的,捡多多的,放瓶子里,乌鸦就能来喝水了。
”“噢,乌鸦它会自己用嘴巴叨石子的,可能不需要你帮忙捡呢。
”妈妈不禁笑起来。
“那,妈妈给我讲《乌鸦喝水》时,不是说,乌鸦到处找水喝,很累吗,我给它捡小石子,它不就不会累了吗?”萌萌认认真真地说。
听到这里,妈妈恍然大悟。
我们试想,如果这位妈妈强硬阻止女儿捡石子的话,那么也许她就失去了一次了解孩子想法的机会。
孩子乐于做某件事,并对此乐此不疲时,他们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或许他们就是想通过行为的探索,认识这件事物,然后把他们纯真的想法运用到生活之中去验证,这是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育随笔-老师请不要剥夺了孩子自由!
教育随笔:老师,请不要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刚入学的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孩子们玩玩具总是由静到动,从不说话到大声吵闹,每次玩到乱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我总是忍不住喊一声:“别说话了,再说我就。
”可有一天,我这个想法却被推翻了。
我发现孩子们玩玩具时非说话不可的原因:玩具分下去之后,先是很安静,孩子们都在制造着自己设计的东西,摩托车、手机、飞机、铠甲勇士等,材料准备好以后,表演便开始了。
孩子们手拿摩托车,边比划边出声,“呜呜----”;拿起电话“喂,你在哪儿?请赶快到游乐场来。
”飞机正在进行“轰炸演习”;铠甲勇士更是闲不住,都在忙着打怪兽。
这一人一句,汇集在小小的活动室里,就乱成一团糟了。
老师的一句“别说话”只能保持教室几秒钟的安静,演出一会又重新开始了。
的确,这些话非可不可,否则玩玩具又有什么意思呢!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问题,不有用高压政策来约束孩子。
只要孩子们不是捣乱,就尽情的让他们说就是了,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的读后感以前总觉得孩子嘛,就应该自由自在地成长,立规矩这种事儿好像有点扼杀孩子的天性。
可是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之前的想法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就好比没有轨道的小火车,它可能到处乱撞,最后也到不了该去的地方。
孩子要是没有规矩,那也是一样的道理。
书中提到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
我家那小宝贝,小时候不懂事,要是不小心把东西弄掉了,我还觉得可爱,就没当回事儿。
结果现在大一点了,就养成了乱扔东西的坏毛病。
要是早一点给他立下东西要放在固定位置的规矩,也不至于现在这么头疼。
这就像种树一样,小树苗的时候你不把它扶正了,等长成大树,歪歪扭扭的可就难矫正喽。
立规矩还得讲究方法。
不能是家长单方面的强制命令,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你要是只知道用力把绳子往自己这边拽,孩子肯定也会使劲反抗的。
得和孩子商量着来,让他们参与到规矩的制定当中。
比如说,关于每天看多长时间动画片这个事儿。
我就和我家孩子一起商量,我跟他说:“宝贝啊,看太多动画片眼睛会不舒服的,咱们一起定个时间吧。
”他想了想,说看两集。
我就说:“行,那咱们就这么定了,但是你得说话算话哦。
”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规矩的主人,而不是被强迫接受的。
还有就是家长要以身作则。
这可太重要了。
要是我们大人自己都做不到遵守规矩,还怎么要求孩子呢?就像我们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可是自己却熬夜玩手机,这不是自打嘴巴嘛。
孩子的眼睛可尖着呢,他们心里肯定在想:“哼,爸爸妈妈都不遵守,为什么我要遵守呢?”所以啊,现在我都尽量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希望他能跟着我这个“老火车头”走上正轨。
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限制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在一个有序的环境里更好地成长。
就像建房子要有框架一样,规矩就是孩子成长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成为一个有教养、有自律能力的人。
这本书真的是我育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啊,我得好好按照书里说的去做,把我家那调皮捣蛋的小家伙培养成一个小绅士或者小淑女呢。
写一篇关于规则的教育随笔作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从小就被长辈们挂在嘴边,可真正领悟到规则的重要性,还是在那次小小的“闯红灯”事件之后。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阳光懒洋洋地洒在街道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
我和好友约好了一起去商场逛街,心情那叫一个舒畅。
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很快就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红灯亮着,车辆川流不息。
我和好友停下脚步,耐心地等待着绿灯的亮起。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旁边有几个人开始蠢蠢欲动。
他们先是左顾右盼,然后试探性地迈出了一步。
见车辆似乎有所避让,他们竟然大着胆子闯红灯过马路了。
“哎呀,咱们也走吧,反正车会让着咱们的。
”好友突然拉了拉我的衣角,小声说道。
我心里犹豫了一下,看着那几个人已经顺利走到了对面,心里也有点动摇。
“要不,咱们也过去?”我小声地回应好友。
就在我们刚要迈出脚步的时候,一位交警叔叔吹响了哨子,大声说道:“停下!等绿灯亮了再走!”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赶紧收回了脚,脸瞬间红了起来。
交警叔叔严肃地看着我们,说:“小姑娘,闯红灯多危险啊!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 我们低着头,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不敢吭声。
绿灯终于亮了,我们赶紧走过马路。
我的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刚才那一幕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
走进商场,我已经没有了逛街的兴致,满脑子都是刚才闯红灯的场景。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明明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为什么还会有那样的想法呢?在商场里逛着逛着,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玩具区哭闹着非要一个玩具,家长怎么哄都不行。
最后,家长无奈地妥协了,买了那个玩具。
看着小朋友得意洋洋的样子,我不禁想到,这其实也是一种没有规则的表现。
家长没有坚守原则,孩子就会觉得只要哭闹就能达到目的。
继续往前走,我又看到在休息区,有人随意丢弃垃圾,明明垃圾桶就在不远处。
这让原本整洁的休息区变得脏乱不堪。
这也是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啊。
这一件件小事,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孩子任性怎么办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孩子任性怎么办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经常遇到孩子任性的情况。
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中,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被认为是任性,但实际上,这是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的表现。
针对孩子任性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规范。
引导孩子认知自我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任性往往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准则不清楚。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认知自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首先,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告诉他们自己是一名学生,需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安排。
其次,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最后,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规范,引导他们自觉地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好的思维针对孩子任性的行为,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如增强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
首先,加强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从而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和生活纪律。
最后,让孩子学会沟通,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在教育孩子时,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确行为规范和规则,从而避免孩子出现任性行为。
因为孩子的认知和掌握能力欠缺,我们可能要反复地讲解、解释才能让他们理解。
在引导孩子时,我们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语、理解他们的想法、接纳他们的情感,通过交流建立情感联系,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
要倡导家校合作要解决孩子任性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家长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家校合作,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协同育人。
在反馈孩子的表现时,教师和家长要保持统一,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方案和行为规范。
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教育随笔:不要让“规矩”磨灭孩子的个性
我经常到一些幼儿园参观,在大部分幼儿园里面,教师上课时,孩子们总是坐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小手背在背后,见到人来,头都不扭一下。
面对此情此景,园长总是向笔者称赞这些孩子是多么听话、多么乖。
然而,看着这么小的孩子如此整齐划一地坐在小板凳上,笔者不免担心起来,这样的整齐,让孩子失去了个性,还是不要的好。
每个幼儿,可以说都是一张白纸,教育将会为他们画上绚烂的色彩,其中也包括孩子的个性。
幼儿时代,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面对一个班二三十个孩子,教师要让他们整齐划一,实属不易,需要经过严格和长期坚持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对孩子来说恐怕是一道十分难过的坎。
一些家长也向笔者反映,说孩子去了几天幼儿园就不愿意去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幼儿园要接受整齐划一的训练,孩子坐不住。
受到教师批评后,便对幼儿园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了。
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好处。
但如果为了整齐划一的坐姿,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笔者认为,可能有些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事实上,幼儿园里主要以活动为主,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游戏来体现,真正需要孩子整齐划一坐在那里听课的时间很少。
但为什么一些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如此训练呢?目的就是满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