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课赛获奖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4
兰亭集序精品获奖教案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2)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理解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3)学会欣赏书法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风格差异;(3)实践书法创作,提高书法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2. 《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3. 书法欣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点;2. 书法创作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兰亭集序》原文及其注释、翻译;2. 学生准备:预习《兰亭集序》,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3. 教学资源:书法作品、书法技法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特点;(2)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兰亭集序》,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2)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风格差异。
4. 书法欣赏:(1)指导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掌握欣赏方法;(2)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提高审美能力。
5. 书法创作:(1)教授书法创作方法和技巧;(2)组织学生进行书法创作实践;(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和《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兰亭集序》;(3)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展示所学技巧。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欣赏王羲之的其他著名书法作品,如《十七帖》、《快雪时晴帖》等,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风格的一致性和变化。
第一章:兰亭集序的背景与创作意义1.1 教学目标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理解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动机和意义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1.2 教学内容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兰亭集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兰亭集序的创作意义和价值第二章: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2.1 教学目标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理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技巧欣赏兰亭集序的美学价值2.2 教学内容兰亭集序的书法风格和技巧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2.3 教学方法示范法: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风格和技巧,让学生直观感受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兰亭集序的美学价值第三章: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3.1 教学目标解读兰亭集序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理解兰亭集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探讨兰亭集序的现实意义和启示3.2 教学内容兰亭集序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兰亭集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兰亭集序的现实意义和启示3.3 教学方法解析法:解读兰亭集序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兰亭集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以及其现实意义和启示第四章:兰亭集序的传承与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兰亭集序的传承过程和流传情况分析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和文化的深远影响掌握兰亭集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4.2 教学内容兰亭集序的传承过程和流传情况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兰亭集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传承过程和流传情况,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第五章:兰亭集序的现代演绎与创新5.1 教学目标探索兰亭集序在现代社会的演绎和创新理解兰亭集序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兰亭集序的现代演绎5.2 教学内容兰亭集序在现代社会的演绎和创新兰亭集序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兰亭集序的现代演绎方法和技巧5.3 教学方法示范法:展示兰亭集序的现代演绎和创新方法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兰亭集序的现代演绎评价法: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给予反馈和建议第六章:兰亭集序的文化影响与衍生作品6.1 教学目标了解兰亭集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的创作意图,熟悉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熟悉肤浅感叹中所蕴涵的主动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和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久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让同学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推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旧动人呢?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现学习目标三、解题1、走近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简单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躲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探究的方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及热爱之情,联系实际,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学情分析:1. 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但还存在理解不到位翻译不准确的情况,仍需扎实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句子翻译的准确性;2. 朗读是读懂、理解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基本到位,教学中也会通过反复朗读帮助理解,加强体验,深化感悟;3. 对于情感的把握,高一学生已经具备通过搜索、筛选关键信息的方式来概括作者情感内涵的能力,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引导即可,只是学生目前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理解作者之“乐”特别容易,但理解作者之“痛”之“悲”就不太容易了,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4. 学生在逐渐形成“知人论世”的学习思路,教学中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背景介绍会丰富学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1.积累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表达出的生命意识(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痛”、“悲”的原因及因此而传达出的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的情感。
课时安排:第2课时预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和朋友聚会吧?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小聚,或游山玩水,或畅谈心声,都是人生中再惬意不过的乐事,聚会结束后,我们往往还会回味无穷。
大家一般会回味些什么呢?王羲之也是如此,而且他还是一个文人,文人更富有情怀,感触更为细腻,更何况是兰亭集会这样的盛会,名士云集,饮酒赋诗,真是一大乐事,会后,他也有很多的感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他都回味了些什么呢?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如“流觞曲水”、“夫人之相与”等。
(3)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学会欣赏古代书法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字词含义、句式特点、文章结构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欣赏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句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欣赏与感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体会文章内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兰亭集序》,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背诵比赛:组织《兰亭集序》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背诵效果。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山西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3)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书法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分析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人生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意、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文本,欣赏书法艺术。
4. 示例法:展示王羲之其他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勾画出生僻字词。
(2)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讲解课文:(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生僻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4. 欣赏书法艺术:(1)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书法风格。
(2)引导学生分析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点。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提醒学生珍惜人生美好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
(2)写一篇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分析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兰亭集序》精品获奖教案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特别是《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掌握《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介绍王羲之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及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2.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讲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包括兰亭宴会的历史背景和王羲之的创作动机。
3. 《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分析《兰亭集序》的文意、主题和结构,解读其中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色。
4. 《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讲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书法风格和创新之处,分析其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分析《兰亭集序》的文意和艺术特色。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兰亭集序》中的具体字句和书法风格,展示王羲之的创新之处。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欣赏法: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其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兰亭集序》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兰亭集序》的相关教材或辅导书,用于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2. 投影仪:用于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和相关的图片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视觉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丰富教学内容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主题,通过讲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成就,分析《兰亭集序》的文意和艺术特色,旨在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兰亭集序》精品获奖教案——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特别是《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领会《兰亭集序》的文意,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3.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王羲之的生平及其书法艺术。
2. 《兰亭集序》的文意、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2. 《兰亭集序》的深层意境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王羲之的生平、书法艺术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引导法:引导学生领会《兰亭集序》的文意,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和《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内容1. 王羲之的生平介绍:出生背景、书法艺术的发展、成就及影响。
2.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兰亭修禊、会友、赋诗等情况。
3. 《兰亭集序》的文意讲解:文章主题、结构、艺术特色等。
4.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字体、笔法、章法等。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书法艺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兰亭集序》。
二、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讲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兰亭修禊、会友、赋诗等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兰亭集序》,讲解文意,让学生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三、书法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其字体、笔法、章法等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背诵《兰亭集序》。
2. 让学生结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谈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比较:让学生了解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的区别与联系。
兰亭集序精品获奖教案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2)掌握《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3)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2)分析《兰亭集序》的书法风格和技巧;(3)运用比较法,欣赏不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尊重;(3)激发学生对书法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王羲之的生平及其书法艺术成就;2. 《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3. 书法欣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书法技巧的分析;2. 书法艺术价值的评价;3. 学生书法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原文及译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墨、纸、砚等书法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2)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特点。
2. 讲解《兰亭集序》:(1)原文朗读;(2)逐句讲解,分析文意;(3)讲解书法艺术特色,如字迹、布局、用墨等。
3. 欣赏与分析:(1)展示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2)分析各作品的艺术特点及价值;(3)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书法实践:(1)教师示范书法创作,讲解技巧;(2)学生动手实践,进行书法创作;(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评价:(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及《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2)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优秀作品;(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习书法,提高创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大家的作品,如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分析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书法创作,了解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及风格。
8、《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通过反复诵读,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
3、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品赏景物美。
2、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足图片4张)
高中生涯的第一次远足,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次远足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其实在一千多年前,也有一群人像我们一样登高望远,走进自然,享受造物者的馈赠,与我们的野炊不同,他们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最后由王羲之做序,总述其事,写下了非常有名的宴集序——《兰
亭集序》。
(板书题目)
二、解题
1、兰亭集/序:(课文注释①、⑤)
2、兰亭集/序:(优佳学案P65)
序是一种文体,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板书:兰亭集:诗集序:文体宴集序)
3、王羲之介绍(优佳学案P65)
出生世家豪族之一琅琊王氏;世称“王右军”,善书法“书圣”
(PPT呈现《兰亭集序》字帖)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全篇共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像云一样很轻盈飘逸,如同盘旋舞动的龙一般敏捷有力)。
23个“之”,字字不同,独具韵味。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描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
三、学习目标呈现(教师指出学习重难点、单元提示要求)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通过反复诵读,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
3、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导学反馈
1、错漏
2、我的疑问
3、优秀小组和个人
五、预习检测(PPT呈现)
1、字音(导学案预习检测)(基本没问题,不再具体呈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所以游目骋怀表凭借,用来。
(2)向之所欣所+动词,固定结构,……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4)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5)虽趣舍万殊通“趋”,趋向,取向。
(6)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同。
(7)列坐其次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导学案上1、3)
六、文本研读
(理清了文字障碍后,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兰亭集序》,学生思考(PPT呈现问题)
2、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3、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导学案预习检测2)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1、第三段作者列举了哪两类人生选择,你怎么看?
【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
(导学案时代背景)
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竹林七贤,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
王戎、
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痛”是什么痛?
【明确】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
4、“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怎么理解作者之悲?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
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
七、拓展探究
(导学案问题探究4)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你有什么感触?请联系所学知识谈一谈。
【明确】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八、课文总结
作者从兰亭盛会职“乐”写起,兴尽悲来,抒发人生苦短之痛,沟通古今,抒发千古同悲之叹。
王羲之所谈论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既然死亡必然降临,与其空空悲叹,不如行动起来,善待上帝赋予你的生命。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既然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应该用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去拥抱生命,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对课文思路简要梳理,便于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
九、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后拓展并背诵全文。
2、作文素材积累:研讨与练习四。
【板书设计】
乐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主要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达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
因此,首要是梳理文言知识,通译全文,把握文章内容。
然后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把握作者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字词的梳理还算到位,但因为这部分过于细致,所以之后的作者情感分析因为时间关系只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很多预设的内容没有时间呈现出来,学生只是简略的了解情感变化,但为何由“乐”转“痛”转“悲”?“悲”、“痛”为何?这些情感更深层次的东西完全没来得及探讨,对作者的“生死观”也就不明所以了。
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过于零散,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甚至有的问题过难,学生不能循序渐进,甚至是无从下手。
再次,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对学生的鼓励不足,使课堂稍显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