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藤野先生》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2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6课藤野先生(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3.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例,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事例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2.概括文中的典型事例,通过事例初步感知藤野先生的形象。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认识了鲁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你们还记得这位老师有什么特点吗?其实,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还有一位让他终生难忘的老师——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老师。
新知探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作者及其作品。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经历以及写作本文的社会历史背景。
3.关于回忆性散文。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回忆性散文”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樱花()绯红()发髻()驿站()浙江()囚人()芋梗()解剖()教授()挟着()扒手()订正()裹脚()畸形()改悔()斥责()不逊()匿名()漏泄()诘责()竭力()疑惑()枪毙()侦探()喝采()凄然()油光可鉴()叮嘱()无聊()杳无消息()教诲()迁居()抑扬顿挫()疲倦()瞥见()深恶痛疾()绯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杳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藤野先生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叙事线索。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感情,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难点: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课文记述了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情景导入恩师难忘。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还有一个就是本文所写的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为什么让鲁迅如此感激和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几个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2.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名叫藤野严九郎,1874年7月1日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位医生世家。
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本节课程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必修课程中的第一节,主要围绕着“历史——穿越时空的唯一方式”这个主题展开。
整个导学案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引、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课外学习。
一、导引:导引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处,我将通过展示一些历史事件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并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历史穿越时空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在这个环节,我将简要分析本节课程教材,包括教材适用范围、教材内容概述及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本节课的教材适用范围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必修课程,主要讲述了“历史的定义及意义”、“历史的文献记载”、“历史年代的划分”以及“历史研究中的方法”等内容。
本节课的核心主题是“历史——穿越时空的唯一方式”。
三、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我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此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程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历史的概念及其意义;2. 理解历史的文献记载方式;3. 能够掌握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4. 了解历史研究中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在这个环节,我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以此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重难点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程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节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历史的定义及其意义;2. 各种文献记载方式的特点;3. 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及其演变;4. 历史研究中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我将依照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1.古代历史的概念及其意义a. 介绍历史的概念及其意义b. 与学生一起探讨历史的意义及其历史学特征2. 历史记载方式的特点a. 介绍各种历史文献记载方式的特点b. 分析各种记载方式的优缺点3. 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及其演变a. 讲解不同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及其演变b. 基于不同的历史划分方法,展示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的历史文献4. 历史研究的方法a. 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b. 分析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优缺点6、课外学习在这个环节,我将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外学习内容,包括阅读相关著作以及观看相关视频等,以此为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的意义及其反响对现实的有益作用。
第一课《藤野先生》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导语: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难忘)的人或事,并阐述理由。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及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是不是一样呢?复习《朝花夕拾》知识。
生说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顺序《阿长》《从》《藤野先生》,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回忆散文集。
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记叙的线索是什么?3、变换了几个地点?4、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5、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四:当堂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芦huì____________ nì____________名托cí____________绯红____________ 不逊____________ 诘责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除下帽来,油光可鉴____________。
②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_______。
③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①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
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
②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好像还是烈属,这样的出身在那个时代真是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一般的人有了这样的家庭出身就会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但人家王老师却始终谦虚谨慎,一点都不张狂。
他的个子不高,但体质很好。
他跑得快,跳得也高。
我记得他曾经跳过了一米七的横杆,这在一个农村的小学里是不容易的。
③因为我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学校就给了我一个警告处分,据说起初他们想把我送到公安局去,但因为我年龄太小而幸免。
出了这件事后,我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坏学生。
他们认为我思想反动、道德败坏,属于不可救药之列,学校里一旦发生了什么坏事,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我。
为了挽回影响,我努力做好事,冬天帮老师生炉子,夏天帮老师喂兔子,放了学自家的活儿不干,帮着老贫农家挑水。
但我的努力收效甚微,学校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在伪装进步。
④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儿大的睡在桌子上,个儿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子。
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
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
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拖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吵醒。
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
当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我说话。
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动不已。
⑤后来,我辍学回家成了一个牧童,当我赶着牛羊在学校前的大街上碰到王老师时,心中总是百感交集,红着脸打个招呼,然后低下头匆匆而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产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速读课文,思考: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小组交流:
从描写藤野先生的部分,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学生根据所学的阅读方法,学习任务描写。
2.学生课堂上,合作探究积极深入,发言积极,展示很充分,自主评讲比较到位,
【主要问题反思】
1.课时安排不紧凑,导致课堂重点没有完全展现。
2.关于白描的写作手法没有操练。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1.布置作业时,可以给学生再布置学生练习白描手法。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详略得当。
【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单元教学是否成功,取决于集体备课是对课文交叉互补的前瞻设计,不仅要对单元内每篇课文进行学习探究,更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提炼教学主题,更深入、更精准的提升教学效果。
5藤野先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内容整体感知提问1: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
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提问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日暮里、水户。
提问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目标导学二: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提问4: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①在东京(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②在仙台(第4—35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③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提问5: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目标导学三: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提问6: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①: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
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教学目标】1、感情目标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知识目标(1)理解注解及“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
3、能力目标学习概况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的叙述线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二、我所了解的鲁迅先生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检测
1、注音。
驿站(yì)教诲(huì)系住(jì)芦荟(huì)
瞥见(piē)畸形(jī)匿名(nì)诘责(jié)
绯红(fēi)不逊(xùn)油光可鉴(jiàn)
深恶痛疾(wù)杳无消息(yǎo)
2、解释词语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无礼。
逊,谦逊。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作家介绍: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4、《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三、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体裁是。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四、细读,事件归类
请细读,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很“标致”
2)“清国留学生学跳舞”
3)“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
4)初见藤野先生
5)留级生介绍藤野先生
6)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7)教“我”改解剖图;
8)担心“我”怕鬼;
9)问“我”中国女人裹脚之事
10)匿名信事件;
11)看电影事件
12)“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13)回国后,忆藤野先生;
14)丢、寻藤野先生添改过的讲义
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为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例的作用。
第一类:写藤野先生其人
第4件:初见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学者形象。
第5件:耳闻藤野先生-侧面描写
第6-9:正面描写:治学严谨(严格要求)
做事认真(认真负责)
关心学生(热情诚恳)
毫无民族偏见(求实精神)
第二类:怀念,感激藤野先生
第12-14:惜别,不舍之情,回忆,亦可见师生情深。
丢讲义的自责,寻讲义的诚恳从独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现了鲁迅对恩师无言的感激与思念。
第三类:末写藤野先生
第1-3:见藤野先生的原因。
第10-11:告别藤野先生的原因。
第三类事件末写藤野先生,是多余之笔吗?
介绍当时的背景:
鲁迅于1902年被公派留日就读东京弘文学院学习,而鲁迅对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实质看得非常清楚,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
鲁迅学医,既是因为想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又是因为对洋务运动的失望。
而后弃医从文则因为发现救助国人的灵魂比救助国人的身体更重要。
否则,“尽管体格健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令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看电影事件。
求医是因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因为爱国。
五、理读,弄清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两种见解:
(1)我认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2)我反驳,我认为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也是爱国。
1、写藤野先生与写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
二者并不矛盾,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
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
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2、通过这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一个有高深学问,严谨认真,外表质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3、结合事件概括鲁迅的思想历程:
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继续战斗
(学生一边回答问题,教师一边展示)
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主的散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的对待一个异国学生;并深刻地写出作者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
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
时隔20年,作者仍“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先生对他的人生的影响之大。
一位优秀的教师就象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的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六、中考链接
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宛(wǎn)如驿(yì)站教诲(huì)
瞥(piē)见畸(jī)形诘(jié)责
不逊(xùn)匿(nì)名
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外貌描写)(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语言描写)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心里描写)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神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