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_李商隐咏史诗比较浅谈
- 格式:pdf
- 大小:127.25 KB
- 文档页数:2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探微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探微肖尊烨摘要: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创作高峰上两颗光彩夺目、不可忽略的明珠,是晚唐众多咏史诗人中最杰出的两位代表,两人也因此并称为“小李杜”。
在咏史诗的创作方面,二者既有共鸣之处,同时又各有千秋。
晚唐咏史诗的发展是应时之势,是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作为晚唐咏史诗创作的引领者,杜牧和李商隐由种种因素导致的创作核心的不同,使得两人的创作目的、创作思想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杜牧;李商隐;咏史诗;创作一、晚唐咏史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一)社会背景咏史诗起于东汉,至晚唐时,盛世衰颓,国家积弱,民生凋零,也正因此,在诗歌创作本就兴旺的唐代,怀着对前代的追思和对现世的激愤,晚唐诗人借古讽今,以史喻今,创作了大量富有艺术性和思想的咏史诗。
在唐代之前,历朝咏史诗存留不过五十首,创作者仅三十人。
终唐一代,咏史诗创作竟达一千四百余首,留名诗人二百有余,堪称空前;而晚唐又为其中之最,咏史诗十之占九,创作过千,诗人近百。
单咏史诗之创作,晚唐堪称历代魁首。
(二)科举推动科举制的发展,奠定了晚唐咏史诗空前兴盛的基础,是晚唐咏史诗繁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据《唐会要》载,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在谏议大夫殷侑的奏请下,晚唐科举恢复了史科,并且设立“三传科”,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纳入科举,并且史科及第者在优于其他科。
在这一时期,不仅《尚书》《春秋》等作为儒家经典的史书受到重视,《史记》《汉书》等历代史书也因为“惩恶劝善,亚于六经”而被奉为“亚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史学得到极大重视,从而为唐代学子中涌现咏史诗人打下了创作的根底。
另一方面,晚唐科举中,策试几乎是各科的常设项目。
以“三传科”为例,该科的考试即要求,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才予及第。
在晚唐科举中,策试所致士人进行大量相关的学习,极大地锻炼了士人们的辩证思维。
对考试主题的多角度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士人们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到实际当中,在咏史诗的创作方面,形成了晚唐诗人们独有的,对历史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从而使得晚唐咏史诗在黯淡的乱世中熠熠生辉。
22李商隐、杜牧与晚唐诗风-唯美而感伤中国文学2从唐诗到元曲22来自成长学习三班00:0008:19音频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用,版权归属蒋勋先生所有。
李商隐的政治讽喻诗1、有些直诉愤慨,更多的是通过个人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出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态度,把政治上的感触和生活上的抒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含有丰富的感情,寄寓爱憎,辞藻精深、婉丽,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浓厚的感伤气息。
李商隐的咏史诗1、从政治着眼看待一些历史现象,大都借托史事,寄其掉古伤今之意,具有较深的讽刺性。
2、其特点是构思凝练,取材精当,巧妙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一起。
3、突破史实局限,深刻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极具概括性典型性,抒情色彩浓郁,使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和情味隽永和谐统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1、一般认为抒写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诗篇,主要说法有两种:寄托说和爱情说。
2、寄托痕迹较明显的作品,大部分应属于纯粹的情诗。
其主要特征是: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种的种种感受,创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感伤情调的情诗之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
2、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而是抒发一种纯粹的情致,并着意渲染氛围,创造出迷离的深隐朦胧之美。
3、李商隐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宋初西昆派诗人,直至清代黄景仁、龚自珍等人,都在诗风上受其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也都向他学习。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1、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融会贯通,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大大发展了七言律诗。
2、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惘落寞的情绪,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忧伤的美,朦胧含蓄,是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3、其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深刻的反映了衰败时代士人的心态和伤感哀哭的情绪,及对爱情的追求,为诗歌开创了新风格,新境界。
杜甫研究学刊一九九九第一期 总第59期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许建华 宋人蔡居厚曰:“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李商隐不仅能得其藩篱,更能出其藩篱。
杜、李源流,前人多有论及,但较侧重于体裁,风格的比较,本文拟就咏史诗这一题材探讨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咏史诗往往借咏历史题材以寄寓作者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
唐代咏史诗的创作蔚为大观,如陈子昂、李白、王维、杜甫、高适、李贺、李商隐、杜牧、陆龟蒙等,均为咏史名家。
他们面对现实,有感而发,将历史题材熟练地选择熔裁,制为瑰丽的诗篇,达到内容与形式相当完美的统一。
杜甫、李商隐则是先后辉映,他们的咏史诗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上乘之作。
杜甫咏史之作约有五十多首,大多写于安史之乱后。
战乱冲击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杜甫逃难谋生、暮年漂泊的艰难困苦,使诗人体验和感受大异于前,创作了一系列内涵丰厚、艺术概括准确、史论独到的咏史之作,为咏史一体别开生面,对中、晚唐及后世的咏史诗影响很大。
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大唐国运日薄西山。
当时藩镇割据,回鹘、吐蕃入侵,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朝政极端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唐王朝政权风雨飘摇,但最高统治者不思励精图治,却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仁人志士思欲挽回大唐颓局,整肃朝纲,重振国威。
李商隐虽出身寒门,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救世之志。
他所创作的六十多首咏史诗,便是其报国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
在对杜甫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均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作品内涵充实,意境优美,旨趣含蓄,议论精到,成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咏史诗中最杰出的佳作。
一、杜甫、李商隐咏史诗感慨同调之处首先,他们在咏史诗中,对于一些难于直说的敏感题材,多以古人古事取喻,用以讽喻现实,指陈时弊。
这本是中国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内容方面有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借古人古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但不同的是杜牧的咏史诗还有为历史假设翻案的,而这部分李商隐的咏史诗则表现的不明显;下面先从这三个方面对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作一下比较分析。
一、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由于晚唐积弱不振,内忧外患,皇帝奢侈无度,不思振作,国家日益衰落。
李商隐与杜牧的大量诗文,特别是咏史诗大都是有感而发的,以咏史的笔法对当政者加以讽喻,盼在位者能有所警惕、借鉴。
例如杜牧的《过勤政楼》: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诗前两句写千秋节、承露囊都成了千秋话柄,既是紧扣“勤政楼”,又表现出强烈的谴责之意。
时过境迁,如今的千秋节只剩下了一个空名、一个谈资。
当时的开元盛世,也如同这楼、这节、这囊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后两句紧扣“过”字,写经过楼前所看到的衰败景象,那些一贯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紫苔,如今可是无拘无束地四处蔓延滋生,趁着下雨的时候偷偷爬满了大门上曾经金碧辉煌的金铺,其凋零、破败的凄凉景象可想而知了?又如李商隐的`《南朝》: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诗题为“南朝”,故所讽刺的对象当然不止梁元帝一人,而应该是列举梁朝之事以概南朝。
南朝的长江天险可与北方抗衡;“徐妃半面妆”,原意仅是反映皇帝和妃子之间的不和,作者将其与“分天下”相联系,对“南朝”自恃天险,不图进取的小朝廷进行尖刻的讽刺,使得南朝皇帝所夸耀的地理优势和王气都失去了意义,犹如釜底抽薪,令人顿觉南朝的空虚和无力,通过古今对比,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戏剧之家》2018年第27期 总第291期221文化天地试论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的异同刘秀芬(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作者简介:刘秀芬(1971-),女,河南新乡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摘 要】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以执着的艺术追求与高超的艺术技巧,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成为晚唐咏史诗的两座高峰。
不过两人同中有异:在创作目的、创新意识及善用对比手法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题材与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咏史诗中蕴含的情感也有区别,表现手法各有所长,艺术风格也各有特点。
【关键词】李商隐;杜牧;咏史诗;异同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221-02当唐王朝的盛世局面渐落帷幕,历史的巨轮行至晚唐,国力衰颓,大厦将倾,万物萧条。
很多有才之士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他们拈起诗笔,借古喻今,抒发心中感慨。
于是,咏史诗这一题材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写作咏史诗的诗人层出不穷。
在众多诗人中,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诗独标高格,成为咏史诗中两座巍峨的艺术峰峦。
他们生当晚唐末世,在咏史诗的创作上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的相同之处(一)创作目的有相同之处。
“小李杜”都经历了晚唐一系列政治事件,见证了一个末世的衰歇落幕。
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无奈现实残酷,报国无门。
因此,他们咏史诗的创作都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便是借古喻今,意在以此达到讽刺现实,抒发忧愤情怀,同时也流露了不甘现状,希冀有所作为的心愿。
所谓咏史诗,其实很多言在此而意在彼,主要着眼于时局。
在这一点上,李商隐和杜牧是一致的。
在《樊南甲集序》里李商隐说自己“好对切事”,可见他的很多咏史诗都是为了影射当下。
在《览古》中他写道“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提醒当朝统治者一定要从古代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及语■文学研究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C0ntraStontheHistoryChantsbyDuMuandLiShangyin晏天丽YANTian一1i内容摘要: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咏史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均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其表现手法有同有异,对咏史诗的贡献在不同方面各有所得。
杜牧和李商隐以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多方面的艺术探索,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及表现手法。
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
他们的创作承前启后,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杜牧李商德咏史诗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51(2005)02—064—02.5Abst瑚Ict:DuMuandLiShang如n,thegreatestrepres锄诅tivesofhistoryc}lantsattheendofTangE呻asty-bothhddefinitecreatinginten—tionsandartiSticperSuance.owingtodifferentexpreSSivew萄,s,they}脚great∞呲舶utiorlstochahtsofhist。
ryfromdifferentaspects.TheircoflsciouscreatingimenthlSafldartiStic唧10rationen工ichedthetopicsandexpresSivewaysofhistorychants.Th锣were舭tpoetsintKsfield.TheirwritingSinheritedt}1epastaJldga、圯emightenmemtothefollawinggeneratbn,wKchcoddn’tbeignoredinthedevelopm饥tofKstorychantS.Keywo州s:DuMuLiShangyinChantofKs卿作者简介:晏天丽(1963~),女,益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概述杜牧和李商隐是唐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选择杜牧杜牧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观、乡土生活和怀古伤时为主题。
他关注社会变迁、人事无常,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李商隐李商隐的诗以情欲、爱情和身世窘困为主题。
他描写了个人情感经历、权谋斗争和政治动荡,反映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挣扎。
二、意象运用杜牧杜牧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意象来描绘景物,如山水、花鸟等。
他通常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
李商隐李商隐则偏向于使用华丽而浓郁的意象,他善于借鉴骚体诗歌传统,运用比喻、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他的意象常常带有戏剧性和热烈的色彩。
三、诗歌形式杜牧杜牧多以乐府体或绝句写作,以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著称。
他的诗篇构思清晰,艺术性与表达力兼具。
李商隐李商隐则更多地运用《唐诗选》中的诗体,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他的诗歌语言通常辞藻华美,修辞技巧繁复。
四、写作态度与风格杜牧杜牧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显得冷静客观,在表达对时代变迁和人生追求时则充满感慨。
他注重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世界深深的思考。
李商隐李商隐作品中带有浓厚主观情感与个人体验。
尽管经历多次挫折和困境,但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渴望,相比于杜牧更加热情而狂放。
结论虽然杜牧与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有很大差异。
杜牧注重描写客观事物、反思时代变革;而李商隐则更强调个人情感、反映自身境遇。
无论是意象运用、诗歌形式还是写作态度与风格方面,二者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作品。
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创作手法在某些方面是有相同之处的。
如杜牧的《西江怀古》《经古行宫》等传世名篇,诗人把古和今、情与景融为浑然一体,风格悲慷,气度恢弘,遣词造句登峰造极,其中意境耐人寻味。
李商隐的诗作则是步步玄机,一处一景,思绪千年,引人遐想,好似漫不经心,细品却回味无穷。
他们两人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杜牧在诗中掺杂的历史典故大多为人熟知,而且用典很少。
李商隐则在诗作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是典,有的诗句甚至字字是典,而且有的历史典故还比较冷僻,同时作者还善于改造典故,为诗所用。
这就使得李商隐的诗相对典雅华贵,杜牧的诗相对清俊朴素。
杜牧的诗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李商隐的诗,虽然大量的典故运用让读者理解起来很费周折,但是却大大拓展了诗作的表现深度和广度,也成为李商隐诗作的特点之一。
艺术风格各有特点。
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多为近诗,在此之前,咏史诗大多为古体。
他们二人都受到了刘禹锡的影响,将咏史诗的体裁进行了拓展。
在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中,最为常见的是七绝。
两人的七绝咏史诗,不管是立意,还是结构,都颇具匠心,从而成为唐诗中的耀眼明珠。
但是二人在艺术风格上略有不同,李商隐的诗作熔铸了杜甫的沉郁、齐梁之诗的浓彩、李贺的象征等,形成了华丽精致、内涵幽远的风格特点。
李商隐的诗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委婉的叙事和抒情表达出来,往往点到即止,并不点破。
例如《龙池》一诗,诗人简单选取了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来写,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尖锐地讽刺了唐玄宗父夺子妃的荒诞行径。
杜牧的咏史诗则比较重视立意,一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典故,表达的思想和见解比较新奇,角度比较新颖,表现出了极高的胆识,因此杜牧的风格比较明快,相对于李商隐的幽远,更多了几分俊朗飒爽。
风格的不同,造成二人借古喻今方式的不同。
杜牧因为立意高远,很少针对某一事某一人进行评论,而是更多的从整个时代的角度,整个社会为背景进行评述,他的诗大多是间接地对当下的时代进行笼统影射和评论。
李白、杜牧、李商隐怀古诗之比较李白、杜牧和李商隐是唐代三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怀古诗的创作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通过本文,我们将对这三位诗人在怀古诗方面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比较。
李白是唐代怀古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作情感奔放,意境高远,有“诗仙”之美誉。
他的怀古诗主要表达对古人古事的敬仰和追慕,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古老传说和历史人物。
例如,《夜泊牛渚怀古》是李白的一首代表作,诗中通过对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的追慕,表达了自己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向往。
李白的怀古诗不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还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
杜牧是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俊逸清新,深沉雅致。
在怀古诗方面,杜牧的创作以借古讽今、感怀时事为主,通过咏史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他的诗作往往通过鲜明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赤壁》一诗中,杜牧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追述,感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辉煌与消逝,同时借此表达对唐代政治的忧虑和对自己无法施展才华的抑郁之情。
李商隐是唐代末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风深情绵邈,婉约含蓄。
在怀古诗方面,李商隐的创作以借古抒怀、寄托幽思为主,通过对古人古事的吟咏,表达自己对故人、故乡、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情感寄托。
他的诗作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哀思和感怀,例如《咏史》一诗中,李商隐通过对汉武帝刘彻的追慕,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无法重返故乡的悲哀。
李白、杜牧和李商隐这三位唐代杰出的诗人,在怀古诗的创作上各有特色。
李白的怀古诗豪放浪漫,哲理性强,杜牧的怀古诗则借古讽今,深沉雅致,而李商隐的怀古诗则是寄托幽思,婉约含蓄。
他们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远影响。
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薛宝琴的《怀古》诗灯谜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诗人的风格差异1.引言1.1 概述李商隐和杜牧被誉为晚唐时期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尽管同处一个时代,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对李商隐和杜牧的风格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李商隐与杜牧的风格差异。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介绍李商隐的风格特点,包括其唯美主义与超脱情感、细腻写景和意象化描写以及性情兼备的人生观。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将详细探讨杜牧的风格特点,包括现实主义与直接表达情感、简洁明快的描写手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触及和抒发关怀。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二者之间的风格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涉及主题选择与情感表达方式的区别、描写手法和意象的异同之处,以及对社会和时代背景反映程度的不同解读。
最后,在第五部分的结论中,我们将总结两位诗人对晚唐诗坛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比较李商隐与杜牧的创作风格差异,以揭示他们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探讨李商隐和杜牧在晚唐诗歌史上地位和价值,并对他们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
(以上为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2. 李商隐的风格特点: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展现出独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以下将详细介绍李商隐的几个突出风格特点。
2.1 唯美主义与超脱情感:李商隐擅长通过富有想象力和意境的文字来表达对内心世界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情感。
他在诗中经常描绘各式各样的美景,如花草树木、山水风月等,以此展示出他对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
而这种唯美主义思想也体现了他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感态度。
2.2 细腻写景和意象化描写:李商隐非常擅长运用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描绘景物,并通过意象化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相结合。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浅谈
张 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通过比较的方式探讨杜牧和李商隐咏史诗的异同,不但能从立意、构思、语言、讽刺效果方面指出其相似之处,还能从诗歌风格、题材偏好、艺术手法等方面挖掘二人的差异。
关键词:杜牧;李商隐;咏史诗;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836(2004)03-0093-02
杜牧和李商隐都是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大量的咏史诗。
尽管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及思想倾向不同而致其诗作也各有千秋,但无疑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耀眼的星座,散发着各异却同样璀璨的光芒。
比较杜牧、李商隐的咏史诗,我们会发现许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的咏史诗作大多构思新巧,命意高妙。
杜牧、李商隐都很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对历史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咏史而不落俗套。
如李商隐的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历来讽刺皇帝求仙愚妄的诗歌,多从长生不可求,神仙不可遇着眼,而李商隐却撇开正面写周穆王会西王母求长寿仙桃而不得,巧妙地从西王母方面着笔,写西王母对周穆王的殷切眷怀和思而不见的无限迷惘。
!穆王何事不重来∀的疑问,出自仙人西王母之口,真是绝妙无比的讽刺。
杜牧则善于在咏史时对历史事件重新作出评价,出人意料的议论,表现其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和过人的才气。
如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也未从正面入手,而是展开逆向思维,从事实的反面重新考虑问题,得出一个假设中的结局,使人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作出深思。
杜牧的名作 题乌江亭 春申君 题商山四皓庙等,也都立意新颖,具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其次,他们都善于在诗中使用鲜明的对照来表现历史画面,给人以强烈而清晰的印象。
如李商隐 北齐二首中的!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和杜牧 台城曲中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等诗句都是将极危急的政治局面与人物极闲暇的态度并放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对比,具有高度的讽刺性。
李商隐尤其善用对比的方法,不仅在绝句中用,在律诗中也用。
如 马嵬这首诗每一联内都包含着鲜明的对照:方士招魂与杨妃已死,承平年代的鸡人报晓与奔亡道中的虎旅宵柝,长生殿的七夕盟誓与马嵬坡的六军驻马,四纪为君反不能如民间夫妻长相厮守。
这一连串尖锐的对照,将马嵬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辛辣而深刻地作了揭示。
再次,二人的咏史诗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既立意卓绝,更出之以形象,绝不干涩枯燥。
如杜牧的 赤壁,杜牧认为假若不是周瑜借助了!东风∀这一战争中的偶然因素,那么东吴早已沦入曹操之手。
这种议论通过人格化的!东风∀以及!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读来令人不觉得枯燥,诗味很浓。
李商隐的许多诗作也是如此。
如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说!求∀,说!访∀,甚至!夜半前席∀,层层铺垫,最后突然转跌造成有力的贬抑。
全诗不仅耐人咀嚼,而且是在形象的描绘中达到讽刺目的的,因而极富艺术感染力。
#
93
#
2004年5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M ay2004第23卷第3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3No.3
再来看一下二者的差异。
杜牧和李商隐虽然都具有高远的政治抱负,都希望挽回大唐帝国的颓势危局,但二人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思想倾向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心态都迥然有别的。
李商隐一生在朝延牛李党争中挣扎,再加上他多情善感的个性,导致其一生十分苦闷。
故而其诗作显得较感伤忧郁,对挽回时局缺乏信心与力量。
在内容上也是很少写古代的英雄业绩,而是多写衰落王朝,如南朝和隋。
即使是歌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面角色,如屈原、贾谊、李广、诸葛亮等,也是大多从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角度吟咏其不幸的命运,充满了人生的悲剧感。
杜牧和李商隐不同,他出生于豪贵之家,而且具备唐代诗人大多不具备的将相之才。
他喜欢探讨!治乱兴亡之迹,财富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并写了一系列政治论文。
他还注有 孙子十三篇,谈用兵之法。
杜牧对自己的政治才能亦具有高度的自信心。
因此,在杜牧的咏史诗中呈现出来的格调气象较高,和他的其他诗作一样,有一种!俊爽明快∀的风格。
如他的咏史论政绝句,常常在字里行间充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英气。
如前面提到的 赤壁 题乌江亭。
在这两首诗中,他不仅谈兵议政,而且敢于讥笑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是失败了的英雄周瑜和项羽。
杜牧的咏史诗大多都是这样,不追求文辞的华美,却能做到立意的高绝。
清人刘熙载 艺概中评: !杜樊川诗雄姿英发∀。
这虽是对小杜诗的总评,但对其咏史诗同样适用。
从题材上看,李商隐更喜欢且擅长写!讽喻诗∀,即借史事对时事进行针砭,以古鉴今。
他喜欢将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之情委婉地寄予在咏史诗作中,尤其喜欢借对历史上因荒淫无道而!昙花一现∀的朝代的君主的讽刺来隐寓历史的教训。
比如他的 北齐二首 隋宫 齐宫词 陈后宫等诗作,都是选取历史上突出的乱政之国的典型来加以托讽,揭示其政权覆亡的必然性,警戒当朝的统治者。
而杜牧除了!讽喻诗∀外其咏史诗中还有!咏史怀古诗∀和!论体咏史诗∀写得较好。
后者就是杜牧的那些表现他的反传统观念的诗,前面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
咏史怀古诗是借缅怀历史陈迹思索前朝兴亡,抒发对人世沧桑变易和历史冷酷无情的感慨。
杜牧的这类作品很多,如 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的一切,无论是败落或是辉煌,终究都会烟消云散,如飞鸟划过天空,不留任何痕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历史洪荒感、苍凉感、虚无感读来让人叹息。
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深沉、委婉、含蓄,这与他的诗多用比兴、深于寄托有关。
如 梦泽:!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诗意非常含蓄,能引起我们无尽的联想。
李商隐的诗常是!寄托深而措辞婉∀,只作形象描绘而不着一议论之语。
他十分善于曲折用笔,如 汉宫词,前两句借写青雀(西王母的信使)不回以喻求仙不成,继而讽刺唐玄宗的执迷不悟。
深婉不露,神味很浓。
李商隐还十分善于抓住典型事件、事物,以小见大,如!犹自风摇九子铃∀( 齐宫词),借历史上一件小小的事物,寄寓江山兴亡之慨,极具概括力。
从体裁上看,由于李商隐学老杜之律诗,因而其咏史诗较杜牧更宽一些,不仅七绝写得好,七律也是卓然有大家风范。
如其代表作 筹笔驿,全诗将叙事、议论、抒情、写景巧妙融于一炉,成为他艺术上臻于最高之境的咏史作品。
此外,李商隐的 隋宫、 南朝、 楚宫等也都属咏史七律中的精品。
杜牧的咏史诗中则多用赋法,少用比兴、象征,情思外露,说理直白。
虽然,他也不乏含蓄蕴藉之作,但最能代表其总体风格的仍是那些发风露气、慷慨激昂之作。
他喜欢在诗中直接生发议论,思理入诗,如其!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过骊山作)、!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题商山四皓庙)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杜牧说:!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献人启),他以此作为自己诗歌的美学追求,因而其诗中较少丽的描写,大多以其思想、性情、学养为底蕴,少了一份雕饰,刻意、多了一份清新、自然、流丽、俊健。
总之,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作都以不同的艺术风格达到了讽时喻政的目的,杜以才气取胜,李以抒情见长,各有千秋,各有其不可替代之地位。
#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