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2017年版)
- 格式:docx
- 大小:28.09 KB
- 文档页数:11
实用文档.洪涝灾害期间,人体抵抗力下降,最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蔓延,甚至造成爆发、流行,因此要注意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红眼病、皮肤病等疾病的预防。
灾后预防疾病我们要做什么?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开展饮水消毒,保护好水源;搞好环境卫生:排除住宅周围积水,去除垃圾污物及蚊蝇孳生地;防止食物和水源受到污染,防蚊、灭蚊,防鼠、灭鼠; 喝开水;不要用脏水漱口和洗瓜果、碗筷等;吃烧熟的食物;勤洗手,但手、脚等要减少在水中浸泡的时间;有发热、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症的病人要及时上医院。
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之二:井水的消毒将受淹水井水抽干,掏尽井中淤泥、禽畜尸体、植物秸杆枝叶等污染物,淘清底部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再抽出井水。
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一次过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为100~200克/立方米〕,充分搅匀井水后,静止浸泡12~24小时,在抽干井水,待井水再恢复到正常水位时,投加漂白粉40~60克/立方米,消毒30分钟后,即可投入使用。
以后按井水常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井水常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进行消毒。
消毒时间和次数应根据用水量和担水的时间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公用井分早、中、晚各1次或每日2次,用水量较小的家庭水井每日一次即可。
消毒前先将井水量计算出来,计算方法为:圆井水量=水面直径〔米〕2×0.8×水深〔米〕;方井水量=边长〔米〕×边宽〔米〕×水深〔米〕。
投加时将所需的漂白粉或碾碎的漂精片放在碗内,加少量冷水搅匀,取漂白粉上清液或漂精片混悬液倒入水井中,用吊桶将井水上下搅动数次,半小时后可取用。
怎样清理环境、物品清扫室内外环境及清洗被洪水浸泡过的碗筷等餐具、衣裤、被褥、门窗等物品,并尽可能在日光下曝晒。
有必要时,可用含氯消毒剂等喷洒、冲刷或浸泡。
如何处理禽畜尸体?洪水造成的禽畜死亡,其尸体应在24小时内集中深埋处理。
深埋前,已腐败的尸体可用10%漂白粉乳剂,按200毫升/平方米用量喷洒,作用1~2小时后深埋,或在坑底和尸体上撒一层漂白粉干粉〔按每平方米撒1~2公斤用量〕或生石灰。
洪涝灾害灾后卫生防病常识一、洪涝灾后可能会出现哪些传染病?1 、经肠道感染的传染病有:①细菌性的: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食物中毒等;②病毒性的:甲型肝炎。
2、经皮肤感染的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3、经蚊子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乙型脑炎等;4、经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有: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二、如何预防灾后传染病的发生?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灾后要彻底清理的室内外环境污泥、垃圾,改善卫生条件,埋葬好死亡动物尸体、疏通沟渠、填平洼坑,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如喷洒灭虫剂),防止蚊蝇大量繁殖和传播疾病。
2、清理与清洗饮用水系统:对受洪水损坏的自来水设施要抓紧修整,蓄水池、水井要掏洗干净,并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家庭水缸可投放漂白精片(灭菌片)或明矾进行杀菌、沉淀,可请有关卫生单位帮助检测,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向群众宣传,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预防经水传播的疾病。
3、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与家庭饮食卫生:洪水过后将转来高温天气,食物易变质,洪水期间保存的食品也易霉变,临时性摊点也常不注意卫生,所以要强调吃鲜饭菜,吃煮熟煮透的食品,禁止受洪水浸泡变质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畜、禽肉类。
4、发现传染病人,要按法律法规及时报告,以利于及时处理,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5、对受到伤寒、钩端螺旋体、甲型肝炎威胁的易感者,可注射相应的伤寒、钩体、甲肝疫苗进行预防;对霍乱等腹泻病的密切接触者可服抗菌药(如氟哌酸)进行预防。
三、灾后健康“十要十不要”1、要喝开水,不要喝生水。
洪水后饮用水容易被污染,煮沸消毒最简便有效。
2、食物要煮熟煮透,不要吃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容易繁殖细菌,食后易致病。
3 、要吃新鲜的食物,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采食野生的蘑菇。
雨后菇,常有毒,不要采食。
4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吐痰和大小便。
临时居住点要建临时厕所,并采取消毒措施。
5 、要做好环境消毒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不要让蚊蝇孳生。
灾后环境改变,容易导致蚊蝇孳生。
专家暴雨洪灾后个人防疫要关注七个重点-疾病!专家暴雨洪灾后个人防疫要关注七个重点-疾病!1.被雨水浸泡过的食物尽量不要吃。
专家指出,夏季食品原本就易受细菌、霉菌污染,暴雨过后,被打湿或浸泡的蔬菜、水果等更容易腐烂变质,购买和食用时要尤其注意。
各类瓜果最好洗净去皮后再吃;饭菜要烧熟、煮透,尽量别吃凉拌菜;剩菜如果没放进冰箱,4小时后不要再吃。
2.自来水可能受污染,不要直接饮用。
被暴雨冲走的动物尸体、厕所粪便、生活垃圾等都可能污染自来水的水源,因此,汛期内一定要喝彻底煮沸的水,必要时购买瓶装纯净水。
3.皮肤接触雨水后要及时清洗。
如果皮肤存在伤口,接触雨水后很容易诱发感染。
此外,暴雨积水中存在各种污染物,蹚水时一旦被杂物划伤,更容易导致皮肤感染甚至诱发破伤风,应尽快就医。
4.积水、垃圾及时清理。
暴雨带来的居室周围积水、垃圾一定要及时清理,以减少蚊虫滋生。
家中可以使用蚊帐、驱蚊药等,减少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乙脑等病媒类传染病。
5.用流动的水洗手。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暴雨过后更会加大致病风险,因此接触脏东西后,一定要及时洗手;外出回家、饭前或吃零食前都要先洗手。
洗手时,要用清洁的流动水,擦手用的毛巾必须干净。
6.避免过度劳累。
暴雨后保持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劳累、随时增减衣服,对预防感冒非常重要。
7.厕所、粪便等严格管理。
受灾严重地区应对此采取必要的卫生干预措施。
8.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
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发现饮用水出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
应对暴雨灾害的措施有哪些(一)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含义: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
防御指引:1、家长、学生、学校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采取防御措施;2、收盖露天晾晒物品,相关单位做好低洼、易受淹地区的排水防涝工作;3、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
洪涝灾害后健康防护要点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洪涝灾害后,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健康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以下是洪涝灾害后的健康防护要点。
1.战胜心理压力:洪涝灾害会给被灾群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灾害发生后,人们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可以通过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参加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2.饮用安全水源:洪涝灾害往往导致供水系统被破坏,水源受到污染。
在洪涝灾害后,人们一定要确保饮用的水源是安全的。
可以选择煮沸水、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购买瓶装水来饮用。
3.注意个人卫生:洪涝灾害会导致许多卫生环境恶化,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在灾害后,人们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要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污泥、泥沙等污染物后要及时洗手。
另外,要保持清洁的居住环境,及时清除积水、消除蚊蝇滋生的环境。
4.预防水源污染:洪涝灾害会导致水源污染,特别是地下水和饮用水源。
为了预防水源污染,人们需要尽量避免将污水排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在居民区内,可以建立适当的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5.防止食物中毒:洪涝灾害后,食品储存和加工条件受到限制,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为了预防食物中毒,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购买新鲜的、没有受到污染的食材;储存食物时要注意防潮、防虫和防霉;保持清洁的食品加工环境,避免交叉污染。
6.防止水蚊叮咬:洪涝灾害后,蚊蝇滋生的环境较为常见。
为了预防水蚊叮咬,人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清理和消毒蚊虫滋生源;涂抹驱蚊剂,特别是在室外活动时要注意;佩戴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来遮挡皮肤。
7.预防传染病:洪涝灾害后,传染病的流行风险增加。
人们需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加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其次,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最后,尽量避免生活在拥挤、不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接触易感染的环境。
洪灾过后疾病防控洪灾过后疾病防控最近,华北地区遭遇罕见强降雨,多个城市出现水logging和洪涝灾害。
尽管降雨已经进入尾声,但次生灾害的影响还将持续出现。
为了应对洪涝引发的疾病、财产损失等后续问题,广大群众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措施。
首先是疾病防控。
根据过往经验,洪涝过后多会出现手足浸渍、皮肤癣病、丘疹性荨麻疹等皮肤病,占据了50%以上的比例。
同时,受污染的水源也会增加胃肠炎、伤寒、痢疾等肠道疾病和疟疾、乙脑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风险。
呼吸道疾病如流感也更易传播。
因此,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做好消毒,防护好皮肤和呼吸道,伤口要及时抗菌防腐。
同时注意心理健康,并做好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
洪灾过后财产损失指南财产损失的应对。
如果房屋被洪水冲毁,可以反映给街道、乡镇政府,评估是否可以获得救助补贴。
如果农田被淹,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可以申请赔付。
汽车被冲走或损坏也要及时处理,了解相关的保险理赔和维权流程。
被泡湿的快递包裹可以联系快递公司赔付。
火车票、机票可按规定办理退改签。
洪灾过后避险措施洪水过后还需要注意观察次生地质灾害。
山体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后续降雨可能会触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要提高警觉,避开危险地带,关注气象预警,做好避险措施。
最后,各地还要总结洪涝过后的经验教训,完善防洪排涝设施,提升未来的应对能力。
例如检查河道是否需要疏浚,排水系统是否需要提升,低洼地区是否需要修建防洪堤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是减少洪涝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虽然洪涝灾害巨大,但只要政府和公众统一协作,科学应对各类次生灾害,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这也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治理能力,需要在灾后重建中汲取经验教训,做好以后的防灾预案规划,提升抗灾能力。
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1、气候因素:受亚热带季风和台风等因素的影响,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2、地形因素:暴雨汇流面积大,支流众多,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又夹于南北丘陵山地之间。
洪涝灾害卫生防病常识一、水灾易带来哪些疾病和伤害?水灾过后,各种生活设施被破坏,环境卫生极差,污水、粪便、垃圾无法管理,导致蚊、蝇、鼠类滋生,很多疾病开始侵犯人体。
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等;2、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3、寄生虫病:血吸虫病;4、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5、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6、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7、中毒: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二、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要注意哪些?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尽量不要接触污水;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能直接用手接触死鼠及其排泄物;劳动时应注意防止皮肤受伤,一旦受伤要进行消毒、包扎。
以下食物不能吃:直接受水浸泡过的所有食品;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挂面、饼干、面包、蔬菜、水果;来源不明、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有异味的剩饭剩菜;;以及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野菜、野果等。
以下食物可以吃:新鲜的未被水污染过的食品;烧熟、煮熟的现场加工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熟食;易拉罐、玻璃瓶装、密封性能可靠、无破损的标识完整的定期包装食品,经清洗外包装、适当消毒,可以启封食用。
三、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记住16字防病口决“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趁热吃”。
由于腹泻病是经"粪-口传播"的传染病,因此,只要把住"病从口入"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1、灾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毒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
2、保护水源免受污染,特别是生活饮水。
3、灾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
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洪涝灾害之后引发的传染病个人防疫重点洪涝灾害之后引发的传染病个人防疫注意饮用水卫生。
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饮用或用污染的水清洗蔬菜、水果、餐具等,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
因此饮水消毒非常重要,做到不喝生水;装水的缸、桶等保持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饮用井水等一定要煮沸消毒和(或)药物消毒后再饮用。
注意食品卫生安全。
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果蔬充分清洁,可蒸煮食品应充分加热后再食用,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
注意环境卫生。
房屋要彻底杀菌消毒;加强居室和环境通风、除湿;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放在指定区域等。
如果环境和物品被病人血、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消毒。
做好防灭蚊蝇鼠工作。
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灭蚊蝇鼠的工作,尽量清除住所周围的污水,清除垃圾污物;室外穿长衣裤,做好防护措施;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发现老鼠异常增多时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科学开展灭鼠工作。
注意手部清洁。
毛巾和脸盆尽量单用,如果不得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后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规范佩戴口罩。
接触呼吸道传染病人时要保持一定安全距离,并规范佩戴口罩;遇到口罩潮湿、破损或超过4-6小时应立即更换。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身体尽量不要与雨水污水接触,在不得不蹚水出行的情况下,穿胶靴等防水护品以减少皮肤与雨水污水接触。
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
水灾中主要应预防什么疾病1、伤寒伤寒是伤寒沙门菌经过消化道传染而发生的恶性传染病。
主要是因为进食被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引起的,常为全家或群体发病。
伤寒杆菌在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奶制品、肉类食品中可长期存活。
起病比较慢,体温呈阶梯形上升,4~5天后高热,持续1~2周以上,继而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泻或便秘,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可以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
洪涝灾害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一、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
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手足口病等。
预防措施:不进食生,食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生食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熟食品和餐具;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和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腹泻和呕吐、发热,头痛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布鲁氏菌病等。
1、肾综合征出血热。
又称流行性出血热,以鼠为主要传染源。
群众要做好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如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防止食物被鼠污染;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防鼠灭鼠措施,防止鼠类进入室内;不采取人工捣动鼠窝等灭鼠措施。
2、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接触患病的羊、牛等牲畜时,要戴手套、口罩和防水围裙。
不喝生奶,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
布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应该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化,对身体伤害更大。
3、登革热、疟疾、乙脑。
洪涝灾害发生后,蚊类孳生场所增加,人蚊接触机会增加。
要发动全民参与,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杂草污泥,填平坑洼,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蚊媒孳生场所。
对群众集居地和居住场所用拟除虫菊酯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等家庭防蚊措施。
扩散洪灾过后防病知识转给每个人洪灾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会带来许多潜在的健康威胁。
在洪水退去后,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来防止疾病的扩散:1. 确保安全饮用水:洪水可能导致自来水供应被破坏,或是水源被污染。
我们要确保饮用的水源安全。
可以通过煮沸水源,或使用消毒水或水质净化片剂来杀灭病菌。
2. 建立适当的卫生设施:恢复洪灾后的卫生设施非常重要。
清洁厕所、洗手盥洗设施及正确处理垃圾是防止疾病传播的关键。
避免随意排放废物、垃圾,最好建立临时垃圾焚烧或垃圾处理区。
3. 保持卫生习惯:洪灾发生后,保持个人卫生习惯非常重要。
勤洗手,避免触摸面部,尤其是嘴、鼻和眼睛。
使用肥皂和清水进行彻底洗手,尤其在食用前、烹饪食物之前以及使用卫生间后。
4. 注意食物安全:洪灾导致食物供应受到威胁,容易造成食物污染。
储存和准备食物时要特别谨慎,确保食物无霉变、无异味或腐败。
尽量避免生食,选用煮熟烹饪的食物。
5. 预防虫媒疾病:洪灾过后,蚊虫会大量繁殖,易传播疟疾、登革热、寨卡等疾病。
居民应使用蚊帐、驱蚊液、电蚊香等防蚊措施,保持住宅周围的清洁,清除积水处以防止蚊虫滋生。
6. 密切监测疾病症状:在洪灾后,特别要密切监测个人和家人的健康状况。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疑似疾病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您所处的洪灾环境。
希望以上的防病知识对您有所帮助。
在洪灾过后,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是防止疾病传播的关键。
如果有其他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咨询当地健康部门或专业机构。
附件11洪涝灾害灾后疾病防控知识要点(2017年版)一、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
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它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病,以及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腹泻病。
其它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一)霍乱。
不进食生的海(水)产品,海(水)产品加工存放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煮熟后食用,清洗海鲜人员要彻底洗手再接触食品和餐具;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和合格瓶装水;避免大型聚餐和吃剩饭菜;不随地大小便,更不要在水井和河边大小便;发生无痛性腹泻和呕吐须立即就医;粪便和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容器、厕所、水龙头、衣物被褥等应进行清洁和消毒。
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可及时口服霍乱疫苗。
(二)细菌性痢疾。
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瓜果要削皮吃,少吃凉拌菜,不吃或少吃熟肉凉盘食物;食用生大蒜有助于预防;食物加工要煮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
不随地大小便。
发生水样便、稀便、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应立即就医。
儿童发生高热惊厥应就医排除是否为中毒性痢疾。
(三)伤寒和副伤寒。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和瓜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鲜。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
目前伤寒、副伤寒病情一般不典型,当出现持续3天以上发热,头痛、食欲差,排除感冒等疾病,有不洁食物或生冷食物进食史,应立即就医治疗。
从事饮食等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伤寒疫苗。
(四)甲型肝炎。
不进食未洗净的生菜、不吃未煮熟的贝类等海(水)产品。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合格瓶装水;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
不共用水杯等餐具用具;出现皮肤、眼睛巩膜发黄、恶心、厌油、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
从事饮食服务、垃圾粪便处理,或者一般人群根据专业机构推荐接种甲肝疫苗。
(五)手足口病。
经常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当手被水疱、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更换婴儿尿布后及处理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彻底洗手。
经常清洁和消毒日常接触的餐具、用具、物品或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以及分泌物、呕吐物和粪便等污染的物品用具。
尽量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成人外出回家应更换清洁衣服和洗手后再接触婴幼儿,不要喂食婴儿经成人咀嚼过的食物;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玩耍、亲接吻等。
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家居或幼儿园室内做好通风。
根据专业机构推荐3岁以下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以减少EV71感染发病及其导致的重症和死亡。
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
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
该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群众要做好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如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防止食物被鼠污染;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防鼠灭鼠措施,防止鼠类进入室内;不采取人工捣动鼠窝等灭鼠措施。
(二)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为猪等家畜和鼠类,人主要通过接触被猪和鼠的带菌尿液污染的疫水及土壤而感染发病。
我国大多数省份都有钩体病的存在和流行。
钩体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自限性,由于个体免疫水平上的差别以及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轻重不一。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7~14天发病,短者3~4天,长者可达一个月。
该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合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
钩体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早期治疗核心是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次选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
7~9月是钩体病高发季节,受灾地区是钩体病高发地区的,值此洪涝灾害季节,群众接触疫水机会增加,发病风险增加,汛期发病人数可能会增加。
灾区群众要避免接触疫水,对猪等牲畜进行圈养,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活动,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参加抗洪抢险人员和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必要时可接种疫苗,或者开展预防性服药。
(三)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
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
人体感染炭疽杆菌后一般1~5日发病,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急性肠炎型可12~18小时发病,同食者相继发病,类似于食物中毒。
皮肤型炭疽的皮损好发于手、面和颈部等暴露部位,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
肺炭疽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炭疽治疗原则是隔离患者,尽早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并给予对症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
我国炭疽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炭疽病例时有发生,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
洪灾是动物炭疽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受灾地区存在局部地区炭疽疫情暴发的风险。
因此灾区群众要预防炭疽,最重要的措施是不接触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
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
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四)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重点防护人群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
食用生奶和或未煮熟的肉类也可导致感染发病。
接触患病的羊、牛等牲畜时,要戴手套、口罩和防水围裙。
不喝生奶,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
布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应该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化,对身体伤害更大。
(五)血吸虫病。
1. 警惕灾区血吸虫病流行。
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省份,外地抗洪救援人员要特别警惕当地是否有血吸虫病流行,向当地居民或疾病防控机构咨询、了解当地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以及当地水系洪灾期间是否有周边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
2. 注意用水安全。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或可能受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影响地区,禁止直接饮用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洗手、洗衣等生活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每50千克饮用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
3. 避免接触疫水。
禁止在流行区自然水体中游泳、戏水、洗手、洗衣等,避免接触疫水或者有钉螺分布的水体。
4. 做好个人防护。
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在身体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油膏,持续接触疫水超过油膏中药物有效时间时应再次涂擦药物;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前提下,可穿戴不透水的长统胶靴、裤、手套等防护用具。
5. 主动接受血吸虫感染检查。
如接触疫水时未能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外地救援人员,应主动到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
6.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接触疫水后如出现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过疫水,尽早诊断和治疗。
7. 临时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草滩地可用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蚴和钉螺。
喷洒剂量为2~3g/m2;浸杀剂量为2~3g/m3水体。
8. 加强家畜、粪便管理。
洪灾期间,尽可能将牛、羊等家畜集中圈养,禁止到有钉螺的区域放牧。
人及家畜粪便尽可能及时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流入水中。
(六)疟疾。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水体面积扩大,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
此外,因居住条件简陋,卫生条件极差,多数灾区群众住在无防蚊设备的帐篷等设施内,人蚊接触机会增加。
因此可能增加疟疾的传播。
当洪水消退后疟疾流行区出现疟疾暴发、流行的情况并不少见。
为减少疾病发生,灾区的疟疾防治应采用以下综合措施:1.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疫情监测点,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分析趋势,进行预测,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发热病人的血检,及时发现传染源,规范治疗现症病人,及时开展疫点处置,防止传染源的积累与扩散。
3. 开展媒介控制措施,对疟疾高发区且蚊媒密度较高的灾区群众集居地和居住场所用拟除虫菊酯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4. 提倡使用蚊香,杀虫剂浸泡蚊帐或长效蚊帐,有条件的地方,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等家庭防蚊措施。
提倡穿着长袖长裤、在暴露的皮肤部位喷涂酊剂、霜剂、液剂等驱避剂,改变露宿习惯等,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减少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