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古今,融汇中匹——朱光潜先生漫议
- 格式:pdf
- 大小:249.74 KB
- 文档页数:4
朱光潜早期美育思想新探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上,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从人类的天性和内在的心理结构角度,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并对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的功用与实施以较为全面的阐释,形成了一个美育理论框架。
更为重要的是,朱光潜阐述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的深刻思想。
这一思想是与朱光潜对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相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审美与道德的深层联系。
标签:朱光潜;美育;德育;审美朱光潜的早期美育思想主要体现于1940年的论文《谈美感教育》中,也包含于他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若干篇章之中。
从中我们可以基本梳理出朱光潜美育思想的大体框架。
在《谈美感教育》一文的开始,朱光潜借用了康德对人类的心理结构的知意情的划分,这三者也正对应人世间真善美的三种价值,真对应知,善对应意,美对应情,而求知、想好、爱美都是人类的天性。
教育的功用就是“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
”[1]143于是教育从功用上就分为了智育、德育和美育。
智育是真和知的教育,德育是关于善和意志的教育,美育是情感的教育。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光潜从一开始就是将美育纳入了与德育和智育的大的教育框架内论述,从人类天性和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论述,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
这里朱光潜既说明了为什么要美育——人的本性所要求的,又说明了美育的内涵——情感教育。
从人的本性看,智育、德育和美育这三种教育对人生本来是同等重要的。
而这三育为人们所理解和重视的程度是不同的,智育本身是一直在流行的教育观念中被是看重的,“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没有人否认”,而“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
”[1]143所以朱光潜强调了美育的作用,朱光潜一方面,批判了在西方“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的传统,这个传统从柏拉图开始,经中世纪的耶稣教徒,到近世的卢梭和托尔斯泰。
朱光潜谈读书扩展阅读编者按:看过了前面的荐书,让我们再读一读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几十年前写下的《谈读书》吧,这篇文章对于指导初高中学生及成年人如何读书,直到今天仍大有裨益。
小学生们也可以试着读一读噢!书是读不尽的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
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
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欢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读书如探险要靠自己我曾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
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冒险小说和游记、神话和寓言、生物故事、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和《海底二万里》,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莱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骚德的《纳尔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
谈美朱光潜序朱自清新文化运动以来, 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 别的偶然一现而已。
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 不分时代, 不论派别, 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
也有选印雕像的, 但比较少。
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 但不说明的时候多。
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 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 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他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 去批评别人的作品, 去创造自己的。
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
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还赶不上“杂拌儿”, 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有, 而这种知识不然。
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 够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 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
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 考据批评与欣赏之间, 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 常时自己冲突, 自己烦恼, 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
又如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
你有时乐意听这一造的, 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 好教你左右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个名字, 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
因此许多青年腻味了, 索性一切不管, 只抱着一条道理, “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
这是“以不了了之”, 究竟“谈”不出什么来。
留心文艺的青年, 除这等难处外, 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
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 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 却非真理。
他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 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
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 于是只好搁浅, 并非他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
它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 补充械弹, 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
其次指给你一些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 不至于仿徨在大野里, 也不至于仿徨在牛角尖里。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读书笔记篇1这本书作于朱光潜35岁的时候,另有一本《谈美简史》则作于85岁高龄。
这一篇来看看年轻时的朱光潜对美是如何理解的。
开篇中说:”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对此我很是认同,人总是应该怀有一些崇高的追求,因为单纯的热爱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他的名利物质,事实上常常会作为附加奖励而获得。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而要想看到美,需要意识到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因此需要把事物摆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书中有个观点是打破我固有观念的,作者认为所谓自然美这种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因为自然中本身没有美,是经过我们艺术化之后才产生的。
因此,是“美”就不“自然“。
而这里所谓”艺术化“是指人情化和理想化。
事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而很多时候我们欣赏一件事物,都是在欣赏事物所唤起的联想,因此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书中举例法国画家德拉特洛瓦所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说自然美就像是说字典中有《红楼梦》一类的作品在内一样,显然是荒谬的。
就算人人都有一部字典,但要做出好的文章,还要看个人的情趣和才学。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是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如过家家一类的游戏,也包括了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
遗憾的是,越长大,越是难以像孩童在游戏时那么郑重,那么专心,那么认真了。
艺术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艺术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优秀5篇)关于对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光潜读书笔记谈读书篇1朱光潜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朱光潜,安徽人,原名朱邦藩,字玉潭,号光潜,别号我欲等。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他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美学的萧伯纳”。
二、深入分析朱光潜的读书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精”“深”“博”“杂”。
他主张读书要精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深入理解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同时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做到“博”“杂”结合。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以《西方美学史》为例,朱光潜通过系统梳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美学史不仅是对美的研究,更是对人性、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在阅读过程中,朱光潜不仅关注美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还关注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了“精”“深”“博”“杂”的完美结合。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朱光潜的读书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精确把握作者思想是读书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吸收其精华。
其次,深入理解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再次,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博”“杂”结合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四、对比与参照相比于其他读书方法,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注重深入思考和系统学习。
与其他只注重表面印象和短暂感性的读书方法相比,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全面和深入。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五、结论与评分综上所述,朱光潜的读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读书方法。
它既注重精确把握作者思想,又强调深入理解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同时强调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且提倡“博”“杂”结合的方式。
主标题:朱光潜简介副标题: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朱光潜先生,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
关键词:名著,作者,美学,简介难度:1重要程度:1内容: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省桐城人。
笔名孟实、盟石。
192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
毕业后到吴淞中国公学校教英文,兼任校刊《旬刊》主编。
1925年夏公费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修英国文学及艺术史,兼修哲学、心理学。
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文学院。
次年进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到北大西语系执教。
抗战爆发后,他至川大任文学院院长。
1939年他成为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42年起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务长。
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学院院长。
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
朱光潜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作协顾问,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及教育组织员,民盟中央委员等。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早在30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专著。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朱光潜的《我与文学及其它》、《诗论》等著作都是在对比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的。
解放后,朱光潜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他还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即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对立统一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经典之一,是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主要以《诗论》为中心,探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中西合璧的文艺观,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独特的诗学观。
中西合璧民间文学意识诗的语言形式人生体验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研究,以西方美学为主,凭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采用中西互相参证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现代批评和美学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诗论》是一部西方文论与传统中国诗歌结合的佳作,其写作和出版历经五十多年,凝聚了朱光潜一生的心血,也是朱光潜先生自认为花费功夫最多,有独到见解的一部作品。
从《诗论》,我们可看出朱光潜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中西合璧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诗学观。
一、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与王国维等前辈一样,朱光潜之所以被能贯通中西,在于其不仅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也是由于其开阔的视野,将西方现代学科,包括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纳入了诗学的理论体系,可谓是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朱光潜曾受到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利普斯的“移情说”,以及尼采、康德西方思想的影响。
在《诗论》中,亦可看出朱光潜诗歌美学观,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克罗齐的直觉主义。
朱光潜辩证地吸收了克罗齐的美学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
如朱光潜自己所说,“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诗论》中,朱光潜不仅利用西方文论分析中国诗歌,在分析中国诗歌时,亦采用西方的民俗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虽然主要谈中国诗歌,也将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体现中西诗的差异特色。
在讨论诗歌起源时,朱光潜举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例,最后得出结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的结论,显然受到“模仿说”的影响。
在题材和内容上,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一章中,谈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时,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重要,分别从社会、教育、婚恋观几个方面介绍了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名师谈朱光潜:过了十几年,关于阅读这件事儿,我还要说几句1929年元旦,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在回顾自己和开明书店同事创办的杂志《一般》时深情写道“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这封被夏先生如此青睐的书信出自何人之手?就是他,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中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朱光潜。
朱光潜那时的朱先生风华正茂,游学欧洲,“还是一个青年”。
这些书信结集出版就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该书出版后“成为一种销路最广的书,里面一部分文章被采入国文课本,许多中小学校把它列入课外读物”,一时间盗版猖獗。
还有人以“朱光潸”的名字印行一本《给青年的13封信》。
十几年后,日益成熟的朱光潜认为“多吃了十年饭”“多用了一些思考体验”“觉得旧话虽不必重提漏洞确需填补”。
因此在《中央周刊》写了20来篇文章并结集出版即《谈修养》。
这两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了青年人关注的所有方面。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朱光潜先生对“读书”的不断思考。
为什么要读书•1.读书让我们明确方向,直奔理想而去。
朱光潜先生用孙中山的读书故事告诉我们“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2.读书让我们寻找到人生的趣味,心神得以安顿。
朱光潜先生认为越早培养读书的习惯越有益。
这就好比你在中学时代喜欢打网球,到老都喜欢打。
这样便多了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少了一份被恶习惯引诱的机会。
•3.成年之后的朱光潜先生,作为学者他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读书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集合几千年来人类思想的经验,吸纳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正如牛顿所说的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才有可能去发现新的世界。
读什么样的书很多人喜欢阅读名人大家推荐的书。
很多大家、专家、名师或机构对于开书单这事也乐此不疲。
朱光潜则不以为然。
他认为“各人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
朱光潜《谈美》中“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发布时间:2021-07-01T14:58:11.74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作者:毕晓峰[导读]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论观念。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集中系统阐述了“人生的艺术化”的理论和实施路径。
本文依托《谈美》一书探寻其蕴含的美育思想,分别从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情趣化的人生,艺术成就人生等方面对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进行梳理,对新时代美育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云南艺术学院毕晓峰 650000摘要:“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论观念。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集中系统阐述了“人生的艺术化”的理论和实施路径。
本文依托《谈美》一书探寻其蕴含的美育思想,分别从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情趣化的人生,艺术成就人生等方面对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进行梳理,对新时代美育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谈美》;人生的艺术化;美育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积极建设者之一。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关注现实、关怀生命的人生美学。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理解“人生的艺术化”是了解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钥匙。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命题,在他的诠释和积极倡导下,“人生艺术化”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确定的内涵的命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谈美》的“开场话”中,朱光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认为当时的青年人“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认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如何获得一帖“清凉散”?怎样才能净化人心、美化人生?朱光潜认为《谈美》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
“免俗”就是要以美去感染人、去提升人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对此,来谈朱光潜《谈美》中的“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对当代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朱自清在《谈美》序中写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