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35.15 KB
- 文档页数:2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读《金锁记》有感2300字天若让其亡,必先让其狂。
扭曲的人性,荒凉的毁灭,艳异的狂舞,是《金锁记》所展现出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被打上死亡的标记,至少是灵魂上。
《金锁记》写尽了张爱玲的天才,是其最完美之作。
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曾评论《金锁记》为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称其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夏志清,则斩钉截铁地把《金锁记》推举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些评论,说明了《金锁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金锁记》一书长达五十页,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出身于麻油铺店老板的女儿的曹七巧,因金钱的原因,被嫁给官宦人家的残疾人二少爷,在姜家受人排挤、奚落、利用,加之爱的无法满足和性格上的缺陷,人格沦入畸变,灵魂陷入黑暗,人性坠入扭曲,十年媳妇熬成婆后,她成了家族专制女皇,开始展露其极为可怖的破坏力:对那个她以前私恋过而没有得手的男人姜季泽,她把他当做网中的鱼来耍弄;对儿媳妇,因疯狂的妒忌,而百般挖苦、刁难,使其婚姻有名无实,只能在不堪折磨之余,结束了残生;对儿子长白,她唆使其吸食大烟,寻花问柳,冷落妻子;而女儿长安,更是成为其淫威下的牺牲品,羞辱她、折磨她、控制她,甚至变态般的拆散她与童世舫间的爱情,直到她成为另一个道德破产,人性丧失的曹七巧。
悲凉蔓延于整个故事中,惨烈、惊心动魄费勇教授曾言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这种荒凉在《金锁记》中体现的异常明显,文章的一开头便从三十年前的月亮写起,一种带着淡淡的回忆的苍凉美应景而生,随着故事的进展,令人窒息的畸形和苍白愈发浓厚。
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滴一更更一年,一百年时间在一瞬间里显得真长,空寂和静止的状态被酸梅汤往下滴的声音破坏了,荒凉便一点一点的挥散开来,如同那碗酸梅汤一样一滴滴一更更一年年永无止境的弥漫,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醉于文字中。
年轻人以这月亮的毫无意义的升降所显示的时间的毫无意义的流逝为理由,藉此认为一切都在变,自然,世事,生活,一切的一切。
而“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年轻人对过去的不理解,是与老年人的互不理解,是隔膜和肤浅的乐观。
描写老年人的月亮则采用了反讽的手法:“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的月亮大,圆,白。
”事实上,三十年后的月亮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根本不存在着“大,圆,白”之说,老年人看起来的“欢愉的月亮”在年轻人眼中却是悲哀的,这里便构成了两个反讽。
宇宙中的月亮是唯一的,是不可能随意变化的,月亮挂在天上,分处天涯的人,相隔古今的人,看到的是同一个天体,老年人的回忆与年轻人的想象都只是对月亮的一种假想认识。
月亮并没有变形,变形了的实际上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人。
“变形的人”也正是下文埋下的一个浅浅的伏笔。
可以这样认为,老年人总是认为三十年前的东西更好,总是认为过去的东西更好,这样的心态折射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在空间上向往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在时间上心仪消逝了的往昔岁月。
无论过去是否美好,他们的心都固执的停留在过去(事实上,过去就真的那样美好吗?曹七巧的行为又该如何解释呢?),从而表现出一种不轻易改变的懒惰和怯懦。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国民具有一种劣根性,在这里我且不去细论,其实张爱玲在此所表露出的人的懒惰和怯懦不也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吗?月亮见证着人间的一切。
有人说,混乱的年代可以改造一切。
然而故事中的那个年代的人们,在面对着时代的变化,文明的推进,环境的演化,人生的重压,却仍然保留着旧式的反应(张爱玲的许多作品中对这一点都有体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的行为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她心目中的改变自己境遇和命运的契机仍然是婚姻——嫁人,她实现目标的方式仍然是旧式的)。
老年人如此,年轻人同样如此。
到此为止,张爱玲以那样一段优美简洁的散文诗般的文字完成了故事的引子,月亮也就完成了它作为引子的任务,我们对故事便存在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张爱玲的“水月镜花”作者:王心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月亮”与“镜子”是张爱玲在小说中反复使用的两个重要意象。
不仅是自然景致和生活物品,它们更是作为具有隐喻、暗示作用的意象在小说文本中发挥其象征功能。
张爱玲通过对形状和色彩的刻画丰富了传统的“月亮”意象,又独到地将“镜子”冰凉易碎的特征进行深入发掘,使它们具有奠定小说基调、烘托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等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文字极强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月亮;镜子;意象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小至一双绣花鞋、一面镜子,大至一辆电车、日月星辰……它们潜移默化地渲染出了她笔下文字独有的苍凉感。
“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
”①“月亮”和“镜子”便是张爱玲小说中重复出现的两个重要意象:“上上中下下下莫欢喜总成空喜乐喜乐暗中摸索水月镜花空中楼阁。
”②这是《多少恨》中主人公未知爱情前路的占卜结果,也更像是对张爱玲小说里各色男女情感纠缠的总结:爱情如同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美丽而虚幻。
张爱玲将她对真与假、爱与恨、生与死的理解融入到对“水月镜花”两个意象的书写之中,使二者成为研究其小说必不可少的元素。
本文即从“月亮”与“镜子”两个意象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它们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一、小说中的月亮意象“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道月亮。
月亮这个象征,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表示。
”③如夏志清先生所说,月的阴晴圆缺、升落沉浮、甚至扭曲异化,烘托出小说悲凉、凄美的氛围,承载着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的体认。
这些含蓄多义的月亮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月亮的形状中国传统文化中,月的盈亏循环就象征着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
张爱玲利用这一特点,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融入到了对月亮形状的细致刻画中。
《倾城之恋》解读一、小说内容的解读张爱玲对女性命运是很敏感的,家庭的不幸和在家庭里享受不到应有的爱怜,使她对女性的依附和寄居的命运感受刻骨铭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小说中最能体现她那种命运飘零感的小说。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关于“调情”的故事,但是张爱玲却把自己对女性命运的悲凉之情倾注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漫着浓重的感伤情调,这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不知道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没有。
小说的大体是这样的——在上海的一个体面而腐朽的大家庭里,六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被迫回到娘家来寄居,一住就是七八年,在她的钱被哥哥嫂嫂们挥霍殆尽后,她的寄居者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受尽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眼看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人给七小姐介绍婚事,被介绍的人叫范柳原,是南洋的著名华侨,从小在英国长大,32岁,父母双亡,继承了不少财产。
白家轰轰烈烈陪七小姐去相亲,结果范柳原却对白流苏有了意思。
一家人发现让这个残花败柳占了先,非常恼火。
以下便是这两个人的“倾城之恋”了。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用自己残剩的青春赌一把,逃离这吞噬青春和生命的白公馆。
当然她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的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小说费尽心机描写的重点就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当然不愿自动投入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下定决心只要婚姻,不做情妇。
而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第一次在香港期间,连他们自己都很难相信,他们都没怎么拉过手,但在外人面前范柳原又表现地很亲昵,让大家都觉得他们已经有关系了,这样就可以让白流苏就范,无路可退。
白流苏看透了范柳原的伎俩,表明上热络地敷衍,半推半就,暗地里决定要回上海。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
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文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外物,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情思、抒发志向。
月亮、荷花、柳竹、鸿雁……这些自然景物,通过文人们独特的视觉、感觉和想象,被丰富、深化为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由于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具有其特有的鲜明丰富的美学意蕴。
所以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女性形象的化身,这是她最原始的审美意象。
月亮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所以,便有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神话传说。
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流苏与柳原之间的“爱情狩猎”,是以他们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体现出来的。
柳原对流苏的爱建立在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上,一个贤德、顺从又为了爱义无返顾的东方女性,这是他心目中的月亮,也是男性世界的月亮。
如果说柳原让流苏望月是隐晦的暗示,那么,对流苏低头的赞美,则十分明显地表达了柳原的愿望。
然而,柳原心中的月――理想的女性,已经被“物”(藤花或玫瑰)挡住了,显示现实中的月――流苏不可能委身异性而不需要任何承诺。
柳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浅水湾、甲板上抗拒这种“月色”。
流苏心中的月是泪眼中“大而模糊”的,望月也是反观自身。
她的现实处境接近神话传说中奔月的嫦娥。
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不死药而升天,无处可去,最后来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这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后人许多想象,她往往被表现为幽怨的少妇,她虽然名列仙籍,却更像是被打入冷宫,为她的愚蠢和背叛受到处罚。
这种幽闭处境,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写照。
而流苏离开丈夫,为自己的娘家所不容,无路可走,在香港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奔月的嫦娥一样彷徨无主,委身柳原后设想漫长的独居岁月,恰似月宫中寂寞的嫦娥,月亮显然无法引起她罗曼蒂克的情怀。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作者:王鸣翔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7期摘要:张爱玲擅长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繁杂的意象。
本文试以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为例,分析作品中月亮、服饰、团扇等意象。
从而探析这些意象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构建以及对悲凉沉郁的意境的烘托。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人物“意象”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意为表意之象。
“象”指事物的外在具体形态,可触摸、可认知。
作者可以通过文字将事物外在的色彩、形状加以表述,展现事物的客观形态。
在创作过程中,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注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客观之物即为其主观审美情感所浸染。
由此,客观物象转变为极具主观情态的“意中之象”。
意象与作者的情感经历、瞬间感受、童年记忆、潜意识等都具有一定关联。
因此,意象研究对于探析人物情感与作者创作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张爱玲笔下的意象极具特色。
她将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融入于客观物象之中,由此构成苍凉而绝美的文学世界。
本文试以《金锁记》为例,探析张爱玲笔下意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功用。
一、月亮意象与人物的悲剧命运月亮这一意象,颇为张爱玲所青睐。
在《金锁记》中,月亮仿佛一个无处不在的影子,时刻营造出清冷凄凉的氛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便以旁白者的姿态,将这忧郁清冷的画卷铺于读者面前。
她将红黄的月晕比作信笺上的一滴泪珠,预示着她笔下的世界纵有万般欢愉,终究逃不过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与月亮的结缘,源于她童年时期的曲折经历。
在《私语》中,张爱玲称自己的家“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2]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在与继母争执之后,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并将她关了起来。
这件事情之后,她心中仅存的父女情分彻底崩塌。
这蕴含着杀机的蓝色月光,就此成为张爱玲毕生无法越过的坎。
月亮,在她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一个借以抒发主观情感的符号,是悲剧、危机的代名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略论老舍与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使用差异的原因李雨辰 河北大学文学院摘 要:月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其多变的形象而深受历代文人青睐。
老舍和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在他们的作品中月亮意象大量出现,但由于两人生命体验以及文学观念的不同,他们笔下的月亮也存在差异。
两者分别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月亮这一古老意象的内涵。
关键词:老舍;张爱玲;月亮意象;比较作者简介:李雨辰(1992.1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44-01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在创作中选用了月亮意象,老舍和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文学素养和个人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和作用也不尽相同。
老舍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在使用月亮意象时更多的是向传统借鉴,赋予月亮意象积极的内涵。
而张爱玲则偏向于使用月亮意象的另一个方面,让它成为邪恶力量的使者,照射着人间的一切罪恶,带给人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情绪。
而造成这种创作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不同文学观念的影响老舍与张爱玲都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因而作品中会显露出启蒙意识的影响。
但即使接受同一种文学观念,由于接受的程度不同,反映到创作上自然会产生差异。
因而老舍与张爱玲对于月亮这一传统意象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阐述和运用。
老舍曾多次讲述五四文学革命对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的重大意义,他说:“感谢‘五四’,他叫我变成了作家。
”[1]他的创作承袭了启蒙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写作原则,由民间而来,立足人生。
在文学创作上也受到了狄更斯同情底层人民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探究国民的日常状态,着力表现北平普通市民的生活。
老舍在创作时一方面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对普通民众无奈生活的同情和美好人性的赞扬。
从《金锁记》看张爱玲艺术风格张爱玲《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这部作品主要是围绕曹七巧这个人物为中心而展开的。
关于曹七巧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了该部作品最大的特色之一。
曹七巧是个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是麻油店的大姑娘,却被安排嫁给了一个躯体残疾,“腻滞着死去的肉体的气味的”“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这是七巧性格走向扭曲的祸根。
因她的出身并不算是大家庭,因此嫁过来之后处处被人瞧不起,连丫环“小双”都敢轻视她。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在七巧心里套上了枷锁。
渐渐形成了她尖锐刻薄的性格,极度敏感暴躁,总认为别人是在针对自己。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人,听到什么话,看到什么东西,她都要主观臆断地评价、辱骂,变成了典型的泼妇。
日子久了,便一个知心人也没有,因此变得孤独寂寞,靠鸦片来寻求慰藉。
图片发自简书App婚姻生活的破灭使她将爱情寄托在三少爷姜季泽身上,刚开始并未得到任何回应。
然而当姜家分家以后,姜季泽却忽然来找她表明爱意。
季泽的表白只是为了在七巧这里分得一杯羹,获取实际利益。
在虚伪的爱和真实的金钱面前,七巧选择了金钱。
她对季泽的爱就这样彻底泯灭了,不再相信任何男性,这份虚假的没有结果的爱更使她走上了心理变态的不归路。
这种变态具体表现在她对儿女生活的妒忌和破坏上。
她把儿子长白绑在身边,整日和他一起吸鸦片,当女儿长安带着未婚夫童世舫回到家时,她又毫无情面地告诉童世舫长安吸鸦片的事实。
最终导致儿子和女儿的婚姻爱情全部破灭的惨痛悲剧。
图片发自简书App从受害人到害人者,七巧是悲惨的,可怜的,同时又是可憎可恨的。
为了金钱,她亲手毁了自己的一生,而变态扭曲的心理又使她亲手断送了儿女的幸福。
正如文中所说,“三十年来她载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对于曹七巧性格深入骨髓的描写,赤裸裸地揭示了人性的变态与丑恶,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探析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以再次被关注,形成“张爱玲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张爱玲的创作主张、特有的“张爱玲句式”和独特的艺术世界是最主要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个性化写作;小说意象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著名的小说家,解放后30年时间,其作品在中国内地销声匿迹,名字亦不见于任何文学史著述。
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张爱玲和她的作品,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张爱玲的学术论文和传记,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也逐渐为张爱玲让出了一点地盘。
1995年9月,张爱玲在海外去世,一时间张爱玲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张爱玲现象”成为文学评论的热门术语。
之所以出现“张爱玲现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张爱玲的创作主张、特有的“张爱玲句式”和独特的艺术世界是最主要原因。
一、独特的创作主张张爱玲的创作观主要集中体现在《自己的文章》和《论写作》等篇中。
在这些有关创作的篇什中,张爱玲从题材、主题、手法、意境等方面比较全面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主张。
1.关注世俗人生,描写熟悉生活在张爱玲创作最旺盛的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剧烈变化的时代。
然而,在她的小说中,历史隐退到了幕后,成为作品中一抹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影子,有时干脆连影子也没有。
张爱玲对通俗文学有着独特的爱好,她说:“我对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
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一样是艺术呀!”(《惘然记》)以一种非主流的边缘人的姿态选择非政治非主流的边缘性题材,这是张爱玲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主张,这个文学主张和她的通俗文学的创作实际成为一种自然的融合。
首先,她往往选取“俗人俗事”作为小说创作的题材。
俗人是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一些卑下的、没有特殊才质也无所建树的角色。
俗事是说小说表现的仅是当时的非主流生活,既没有描写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也没有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仅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或上海的遗老家庭中的小事,如男女之间的情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琐屑纠缠,人生中的小快乐与无聊的失意,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冷酷的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等等这些被一般人看来似乎是“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故事。
***第26卷第5期 V01.26 No.5 绥化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oo6年8月
Aug.2OO6
月亮、镜子——原型批评视角下的张爱玲小说 杨 曙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1921—1991)是20世纪加拿大而且也是西方著名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深入地 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和美学理论( letype criticism),为整个世界 的文学、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被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西 方文论史和文化史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 镜子是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型,运用原型批评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和镜子两个重要的物象进行分析则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原型;集体无意识;月亮;镜子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oo6)o5—0071—05
张爱玲小说中对两种物象——月亮、镜子——进行了着 力的描绘,它们有着很丰富的原型意义,她对月亮与镜子的感 官色彩的印象捕捉,充分显示出她的艺术思维的独到与精细。 她笔下的月亮和镜子,无不感应着人物的特定情绪、瞬间感受 和印象,从而有机地嵌入到了人物的心理过程和感情生活中, 成为很重要的原型。 一、关于原型批评 加拿大人诺思罗普・弗莱是“原型批评”学说的重要代表 人。他认为:“我需要一种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但这种研 究方法应该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史,而不只是文学史比作某种 其他的历史。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强烈地感到文学传统中的 某些结构因素极为重要,例如常规文类以及反复使用的某些 意象或意象群,也就是我最终称之为原型的东西。”… , 由此,弗莱正式引进了“原型”这一概念,将“原型”概念由 心理术语转换成了文学理论术语。弗莱《文学的原型》认为神 话就是原型,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是一些 联想群”,是“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弗莱认为, “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就像语言中的交际单 位;“原型”还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使文 ・[收稿日期]2o06—01—10 -・[作者简介]杨曙,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原型”的根源;是社会心理 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它把文学同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二者 相互作用的媒介。在弗莱看来,“原型便是反复出现的或传统 的神话或隐喻”。【2“ 鳓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 向”,“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 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而且鉴于原型是可交流的象 征,原型批评主要关注作为社会事实和交流模式的文学。通 过研究程式和文类,这种批评试图把个别的诗篇纳入作为整 体的诗歌体。”【3 J(嘲 与此同时,弗莱也在文学批评的语境内, 从词源学的角度对“神话”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神话(myth)总 是首先而且主要指其词源my ̄o,所表示的故事、情节、叙 述。” 附’也就是说,对于原型应当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第一, 它是所有文学的母题,也就是神话;第二,是文学的叙述程式, 也就是文学的结构组织原则,这也是文学的形式成因。在他 看来,整个西方文学史上的各种结构和叙事模式都是最古老 的神话模式的置换和变形。基于这样的认识,弗莱认为运用 原型批评不仅能够找到隐藏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人物 情节等原型结构,而且还能够在这一部作品与其他的作品之 间发现共同的原型模式。因为在弗莱看来:“诗歌,作为整体 不再只是模仿自然的人工制品的总集,而是作为整体的人类 技巧活动之一。”【4】(睇 正因为如此,弗莱认为,某些自然界的 普遍意象的重复出现不能仅仅视为一种技术上的“巧合”,而
《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上海《天地》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中。
《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张爱玲另辟蹊径,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从而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的“吃人者”。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金锁记》的简介、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4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简介曹七巧家里本是开麻油店的,由于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无法与做官人家结亲,便娶了七巧做正房。
丈夫的残疾使曹七巧无法享受女性对爱情的渴求,并造成了她常年的性苦闷。
于是她把姜季泽作为爱慕对象,但是传统封建礼教迫使姜季泽拒绝了曹七巧。
现实的无情和对金钱的渴望,激起了曹七巧对钱财的无限占有欲,使她一步步陷入自己打造的黄金锁,也一步步走向心灵的扭曲。
曹七巧由于心理的重度扭曲,在分家之后转变为一个恶母和恶婆婆,做尽了极恶之事。
女儿长安是她手中的第一个牺牲品。
七巧让长安裹小脚,沦为亲戚朋友的笑柄。
当长安在学堂呼吸道新鲜空气时,却又在七巧的无理取闹后放弃上学。
当长安好不容易和童世舫有了爱情,七巧却从中作梗,变着法让长安吸上大烟,败坏女儿名声。
把长安推向无底的深渊。
长白也在曹七巧的诱惑下吸食大烟。
母子俩讨论儿媳的秘密,使儿媳被逼绝望,悲惨地死去。
而后扶正的娟姑娘,不到一年吞鸦片自杀了。
曹七巧自身的不幸使她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甚至是自己儿女的幸福。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
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
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心理分析语言风格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也可以看出她一贯喜爱静谧、不善与人交际的生活方式。
那么张爱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香炉》一举成名。
她虽为名门之后,却命运多舛,她不仅是被评价为“旷世才女”,而且是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神话,一个文坛的奇迹。
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迹的意象,令世人至今无法忘却这个四十年代混沌天际发出夺目光彩的偃蹇才女。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意象是指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的意蕴。
读张爱玲的小说,大约最鲜明夺目的就是她众多的意象了。
一个个新颖别致的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不但营造出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又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最钟爱的意象应该说是月亮和镜子了,这两个是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因此已经包含着一些设定的象征含义,但张爱玲却有着推陈出新的能力。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
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