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学的基本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二、传播与信息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交往”(Verkehr)第一,如―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流传学的三大特征和举例一、引言流传学作为文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和流通,其研究范围涉及到语言、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传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流传学的特征和举例。
二、特征一:多样性流传学所研究的信息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像、音乐等。
这些形式不仅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意义。
因此,流传学需要通过对各种形式信息的分析和比较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1. 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之一。
在中国古代,讲故事是一种重要的口头语言传统。
比如《红楼梦》就是通过口头讲述而广泛流传开来的。
2. 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一种记录性强、可读性强、持久性强的信息形式。
在古代中国,书法艺术曾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如今,网络时代的到来,书面语言也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3. 图像图像是一种非常直观、易于理解的信息形式。
它可以通过视觉传达大量信息,而且在不同文化之间也具有着共通性。
比如著名的“笑脸”表情符号就是一种图像信息。
4. 音乐音乐是一种具有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作用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民间音乐曲艺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而今天,流行音乐则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特征二:时空性流传学所研究的信息不仅存在于时间上的延续性,而且还存在于空间上的扩散性。
这种时空性让流传学成为了一个跨越历史和地域限制的学科。
1. 时间延续性时间延续性指信息在时间上持续流传并产生影响力。
比如《论语》、《道德经》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空间扩散性空间扩散性指信息在空间上的广泛传播。
比如,人们很容易就能想到美国的麦当劳、可口可乐,这些品牌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符号。
四、特征三:互动性流传学所研究的信息不是单向的,而是存在着互动性。
信息的接收者也会对其进行解读和再创造,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
流传学名词解释
流传学研究的是某个作家、作品、某国文学或文艺运动等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是从放送者(起点)出发,旨在寻找其流传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的研究。
流传学与渊源学同属影响研究,因此其研究手段与方法是相同的。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流传学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造者的影响。
流传学的研究类型:
一、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二、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一个作家对一国的多个作家的影响。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的影响。
四、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1、直线式影响;
2、辐射式影响;
3、焦点式影响;
4、交叉式影响;
5、循环式影响。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一、传播学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奠基人有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施拉姆。
传播学的主要分支有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大众传播学。
对于传播学这门新兴的科学,最重要的是奠定理论基础;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行为、信息学;其具有的鲜明特色是边缘性。
传播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二是强调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三是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传播的个人或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和指导理论上的提高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是传播效果研究;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现象;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传播活动存在的前提是受传者。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选择课题;传播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是实地试验;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
传播过程的研究现状是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研究尚未完成。
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首先是社会信息传播。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亲身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同时,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为我所用、中西结合、批判吸收。
我国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评价、介绍为主。
二、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于1946年在《宣传.传播.舆论》中首次明确了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和社会传播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他又被后人称之为宣传研究之父;拉斯韦尔还提出了传播具有的环境监测、文化传递、社会协调三大功能。
传播学概论知识要点1.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P2402.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P2623.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影)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纸)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P1774. 把关——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P1205.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境,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P2436. 反馈——(所谓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用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P2477.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墨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P548.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P210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P194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P129-13011. 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P2031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P8313. 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比较文学流传学的名词解释引言:文学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流传传承的艺术形式。
比较文学流传学旨在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传播与接受,深度剖析文学作品的传承与转化。
本文将对比较文学流传学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探索其内涵与学术价值。
第一部分:流传文学作品的流传是指在时间和空间间隔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载体和传媒,被广泛传输,并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并产生影响。
流传触及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传播途径,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纸媒、电子媒体中的传递;二是传播对象,即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
第二部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发现普遍性和个别性的关联。
比较文学给予我们一种跨越时空阻隔,超越文化界限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既注重个体作品间的对比,也立足于整体文学系统的比较与研究。
第三部分:文学流传学文学流传学是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旨在探究文学作品的流传途径、过程和机制。
它通过考察文学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构、媒介和受众等要素,揭示文学作品传播中的动态和规律。
文学流传学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媒介,关注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和重构。
第四部分:流传与接受文学流传学强调流传与接受两个环节的相互影响关系。
流传是指文学作品通过不同的媒介和传播途径传递和传承的过程,注重作品的呈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而接受则是指文学作品在接收者心中的理解和解读,重点关注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引导。
流传与接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互动,共同塑造着文学作品的发展和演变。
第五部分:文学流传学的意义文学流传学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作品跨越时间和文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拓宽研究视角,培养学术创新。
其次,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流传和接受过程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传播学知识点整理(《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一、学科概念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3、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五种传播类型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⑴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⑵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库利 1909年《社会组织》)3、群体传播:⑴群体意识:就是参与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⑵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地震后的群众骚乱。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群众暗示⑶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传学的定义:(也称誉舆学,这个词原为宗教术语,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就是从给予影响的发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它的特征表现为“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1)流传学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流传学正是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在欧洲其他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
(2)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其研究的“文学关系”只有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因而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19世纪初,实证主义哲学成为影响研究(也是流传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基础。
)按传统观念划分,流传学属于影响研究范畴。
而影响研究的关键就是考察构成影响的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这三者之间的传递与互动。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研究:(1)从接受者出发,对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的影响追根溯源。
这就是渊源学。
(2)从中介者出发,研究沟通放送者与接受者的媒介,如翻译、改写、模仿等,这就是属于媒介学的内容。
(3)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产作者的影响,这正是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这种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
其一是表现在整体上,其二是表现在个体上。
2、技巧的影响。
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造成的重要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
指的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
这些形象的流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或者变异。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传播学重点知识传播学重点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了解)1.口语传播时代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感叹”理论“唱歌”理论“哟嗨哟”理论“约克”理论与工具相关联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关于纸张: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
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
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
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传播学理论》十三章知识重点归纳第一章重点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自然科学的“三论”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传播学五大奠基人第二章重点“信息”的概念关于“传播”的代表性观点社会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信息系统的特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第三章重点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的特点第四章重点信息在结构上的三要素符号的定义象征符的特点符号的基本功能意义的定义符号意义的分类构成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三要素第五章重点传播过程八要素传播模式定义5W模式(定义及模式图)线性传播模式的不足不同模式所属类型(线性、双向循环、系统模式)及特点第六章重点人内传播的定义人内传播过程的要素人内传播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动机人际传播的特点新媒体的出现如何影响人际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用“约哈瑞窗口”理论说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第七章重点群体的定义所罗门·阿什的“线段实验”流言的流通量公式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组织信息输出的形式组织的危机传播第八章重点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十大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拟态环境的定义第九章重点大众传播传播者的定义对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的原因《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定义关于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我国目前的传播体制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把关人”概念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第十章重点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几种理论麦克卢汉理论评价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决定媒介选择的因素第十一章重点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定义关于大众传播的受众观主要有哪些?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的受众主要拥有哪些权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的定义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定义“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二章重点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的两层含义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领域“子弹论”的定义传播流的定义意见领袖的定义意见领袖的特点有限效果论的缺陷什么是“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第十三章重点“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沉默的螺旋”的定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争议的观点“培养”理论的定义“知沟”理论的定义“知沟”扩大的原因“上限效果”假说的定义数字鸿沟的定义及表现。
一,传播学基本概念一,传播学基本概念传播传播学二,传播类型自我传播形式核心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人际传播特点基础动机“镜中自我”两级传播与舆论领袖组织传播形式方向功能怎样改进大众传播特点功能(基本,负面)“电视人”(容器人)三,传播学者杜威C*H*库利(镜中自我)R*E*帕克(社会进化论案例研究)G*H*米德(主我与客我)W*李普曼(拟态环境刻板成见)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功能五W模式宣传分析)库尔特*卢因(把关)保罗*拉扎斯菲尔德(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卡尔*霍夫兰(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威尔伯*施拉姆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媒介和热媒介)dym123_dym2006-03-15 14:21 四,传播学研究对象五,传播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受众调查六,传播学派经验学派(传统)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dym123_dym2006-03-15 14:22七,传播材料信息特征功能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讯息符号基本属性基本功能类型C*E香农信息论香农—韦佛模式N*维纳控制论反馈前馈系统论符号互动论八,传播内容(说什么怎么说)传播方式的研究成果一面与两面都说信源的特征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防疫论内容分析过程与方法作用dym123_dym2006-03-15 14:22九,传播过程传播过程及特征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缺陷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佛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缺陷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梅尔文*德弗勒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纽科姆的对称模式格伯纳的模式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十,控制分析(传播者研究)传播制度分类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资本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传播者把关人把关影响因素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dym123_dym2006-03-15 14:22十一,传播媒介比较分析不同的大众传媒的特点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媒介分析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决定论----媒介即信息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媒介价值媒介现实(拟态环境媒介环境信息环境)媒介文化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和冲击多媒体因特网代理人新闻组和邮递名录万维网电视媒介的发展趋势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原则传播途径的比较与选择“我们头脑中的世界”社会顺从理论世界十大通讯社世界十大电视台dym123_dym2006-03-15 14:23十二,受众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受众大众传播中受众的特征动机传受关系受众的选择性行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受众权利编码译码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基本群体参考群体)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三种主要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dym123_dym2006-03-15 14:23十三,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说服态度霍夫兰的陆军研究一面理与两面理信息耶鲁传播研究计划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睡眠者效果诉诸恐惧预防接种理论说服技巧采用图象诉诸幽默诉诸性感重复的效果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说服理论的新模式麦奎尔的信息处理理论安德森的信息整合理论佩蒂和卡西欧皮精心的可能性模式dym123_dym2006-03-15 14:23十四,一致性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纽科姆的对称理论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十五,宣传分析宣传说服与宣传的区别七种宣传策略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十六,群体与传播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奥许对群体压力的研究勒温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社会认同模式dym123_dym2006-03-15 14:23十七,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议程设置知识沟理论教养理论第三者效果媒介霸权论电视暴力的效果社会学习理论沉默的螺旋效果研究的新方向(对真实的社会建构媒介的构造)传播效果的内涵与层面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傳播 Communication▲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传播学专业基础知识传播学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信息集市,里面啥都有。
咱们先说说传播是啥吧。
你看啊,传播就像一阵风,消息就是那风中的种子。
风一吹,种子就飘到各个地方去了。
这消息呢,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个群体,就这么扩散开来。
比如说,村里哪家办喜事了,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不一会儿全村人都知道了。
这就是最基本的人际传播,简单得很,就像邻居间唠家常一样自然。
那大众传播又是什么呢?这就好比是大喇叭广播。
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这些,就像一个个大喇叭,对着好多好多人喊话。
它们传播的信息那可是影响一大片人呢。
你想想,一部热门电视剧播出来,多少人围在电视机前看啊,大家看完之后又会互相讨论剧情。
这就像大喇叭喊出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的事儿,大家听到之后还会继续传下去。
传播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符号。
符号就像是我们信息交流的密码本。
文字是符号,图像是符号,声音也是符号。
你看到一个红色的交通信号灯,你就知道要停下来,为啥呢?因为这个红色信号灯就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停止的意思。
我们每天都在跟各种各样的符号打交道,就像我们玩猜谜语一样,要懂得这些符号背后的含义才能理解别人传达的信息。
再讲讲受众吧。
受众可不是一群只会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哦。
他们就像一群口味各异的食客,媒体给的信息就像一道道菜肴。
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喜欢吃辣的信息,有的喜欢清淡的。
比如说有些年轻人就特别喜欢那些潮流时尚的信息,而老年人可能更关注养生健康之类的消息。
而且受众也不是单纯地吃菜,他们还会对菜评头论足,甚至自己动手做菜呢。
这就是说受众也会对传播的信息进行反馈,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创造新的内容。
媒介环境也很有趣。
这就像我们生活的大院子,不同的媒介就是院子里的各种设施。
互联网就像一个多功能的活动室,里面啥都有,能聊天、能看视频、能学习。
而传统的书籍就像院子里安静的小角落,适合一个人静静地享受。
不同的媒介环境会影响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质量。
流传学的基本知识 比较文学分支之一,也是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又称“誉舆学”(Doxologie)。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中,如从“放送者”角度出发,就形成了“流传学”。它主要研究作为“放送者”的某国、某民族的一种文学现象(特别是某个作家的作品)流传向外国、外民族的情况,包括这一文学现象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它的流传过程、流传路线、流传方式;
比较诗学:是一门年轻而又极具生命力的学科。它始于清末的王国维,30年代得到初步的发展,80年代得以复兴。在世纪之交,正是由于其学术视野上的多元性以及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正吸附着大批海内外学者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的种种方法和观点被广泛运用到比较诗学的研究上,既丰富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又更加贴近诗学的"人学"本质。 “比较诗学”的内涵 比较诗学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它是一个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概述(一)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比较诗学研究情况——法国学派对比较诗学的否定立场导致比较诗学研究进展不大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观点使他们坚持主张“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从而否定了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方法的比较诗学,导致20世纪上半叶比较诗学基本处于尚未展开的状况。 1、原因:① 突破法国学派的樊篱之必然。 美国学派打破法国学派为比较文学设置的森严璧垒,强调在平行的比较研究中寻求跨民族、跨语言界限的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诗学在其中自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比较诗学顺应了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 平行研究开创的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史领域带入文学理论领域,这不仅意味着比较文学研究中对文学理论的运用,而且意味着对各国(各民族)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是必须的。 2、发展状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大规模发展。 6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大量涌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成了比较文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与发展 中西比较诗学的兴起与繁盛,是比较诗学当前发展的一大趋势。为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港台和海外华裔学者、国外汉学家和西方学者,以及大陆学者。 1、台港、海外学者在比较视域下对中国诗学价值的新发现——以代表性人物的贡献为例 ⑴ 刘若愚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借用西方理论阐发中国文学理论的著作。 ⑵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刘若愚类似,提出了“文化模子”理论,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 和“共同的美学据点”。 国外汉学家和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俄国的瓦· 阿列克谢耶夫是国外最早对中西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汉学家,他1916年出版了《中国诗论·司空图〈诗品〉》一书,40年代撰写了《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等论文,给了后来人很大启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也加入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成绩突出的有美国比较学者厄尔·迈纳(孟而康)(《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1990)和捷克女汉学家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和西方》)。他们对中西比较诗学的关注和参与使比较诗学进入了现代性和世界性的新阶段。 3、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发展状况 (1)初期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起步是首先从比较诗学入手的,梁启超被认为是其先行者。 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诗学研究是王国维开的端绪。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直接引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评论中国作品,1908年,他的《人间词话》使用了西方诗学的诸多概念,为后世比较诗学研究矗起了一座丰碑。因此,他也成为援用西方文论阐析中国文学与诗学的先驱。 与王国维几乎同时的鲁讯在他的《摩罗诗力说》(1908)中展开了对中西诗学的平行研究 2)发展期 三四十年代,进入发展期的中国比较文学获得的最大实绩主要在诗学方面,其中作出实质性贡献的泰斗级人物是朱光潜和钱钟书。朱光潜的《诗论》(1942)不仅自觉,而且明确地追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钱钟书的《谈艺录》中的许多条目均从中西文论中引证大量材料,成为名副其实的比较诗学著作。 (3)停滞期 从1949年到1979年,由于政治等原因,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在中国大陆是一片沉寂。 (4)复兴和繁荣期 1979年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以钱钟书的《管锥编》的出版为标志。自此之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颇多,其中有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宗白华的《美学散步》(1981),还出现了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1980),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卢善庆的《近代中西美学比较》(1991),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1991),狄兆俊的《中英比较诗学》(1992),周来祥、陈炎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1992),张法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1994)等。 其中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被认为是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一、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 1、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可比性 比较诗学的可比性是指比较诗学研究得以展开的逻辑基础与学理依据,其具体内涵就是存在于比较诗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同与异是比较诗学研究赖以展开的前提,缺一不可。造成同与异的根源在于各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各具特色的理论观念。 2、比较诗学的目标:共同诗学 比较诗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寻求跨文化、跨语言、跨时空的共通规律,即共同诗学(或称“一般诗学”),也正如刘若愚先生所说的“一个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这一方面是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比较文学学科内在发展的必然趋势。 3、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特征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特征,其突出点是把异质文化的差异性推上了前台。这种跨文化研究一方面可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深刻,另一方面则将使比较诗学成为真正具有国际性胸怀和眼光的学术工作。 人物塑造:《祝福》和《套中人》 在两位作家的笔下,祥林嫂和别里科夫都是“悲剧小人物”(是小人物,结末又是悲惨地死去),但在安排他们走向悲剧的方式上,却是迥然不同的:鲁迅让他的祥林嫂既愚昧,又热切追求生命尊严,又被社会语言暴力深深伤害;而契诃夫则让他的别里科夫既守旧,又向别人施加语言暴力禁止求新,又被发展的力狠狠击倒。接下来我们分恶化与定型、承受语言暴力和施加语言暴力两点来领略两位作家塑造人物的不同特色。 1、恶化与定型 《祝福》中,鲁迅安排了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分别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第二次到鲁镇时和她人生的最后一个祝福之夜。三次描写呈现了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她是处于不断“恶化”的动态中,从身体到精神到命运。不妨具体看一下。 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第二次:她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以上相互关联的肖像描写来看,鲁迅先生在强调祥林嫂一直都处在恶化当中,而透过这三次细致的肖像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祥林嫂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摆脱那些噩梦,努力改变痛苦的处境,追求简单的幸福,只是始终未能得到,反而不断恶化下去,直到逼上死路。而别里科夫就不一样,他始终保持着“套中人”的形象: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要特别注意作者在这里使用的“即使”、“也”、“一定”、“总是”、“老是”、“总要”等词,他显然在提醒我们,别里科夫是“定型”的,他讨厌并拒绝变化,而且范围由对自身的约束扩展到对周围再到对远处,他要求一切都能定型不变。而这是不可能的,他最终死于“定型”与“变化”的冲突中。就这样,中国的鲁迅和俄国的契诃夫在完全相反的安排中,让求变化的祥林嫂和求定型的别里科夫都走上了死路。 2、承受语言暴力与施加语言暴力 在《祝福》中,鲁迅让祥林嫂成为语言暴力的承受者,尤其是第二次到鲁镇后,她一直被鲁镇人或无意或有意、或善意或恶意地伤害着,作者努力让各方面的人物都参与到对祥林嫂的谋杀中,而且毫不客气地揭示民众的庸俗阴暗心理。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成为语言暴力的施加者,突出了这个人物的胆小怕事心理。举几个例子。 鲁四老爷说出口的话不多,而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有很多时间是“皱眉”(从形体语言上考虑),四婶两次收留祥林嫂,可见心是善良的,但她根据四叔的意思前后次禁止祥林嫂参与祭祀所说的话,却构成了对祥林嫂的巨大打击。前一次,在祥林嫂要帮忙时说了两句“祥林嫂,你放着罢!”使祥林嫂对自己的仆人身份都产生了怀疑,而后一次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则使祥林嫂成了“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成了“木偶人”,因为这发生在祥林嫂已捐门槛,以为已洗净污浊之后。她对苦难的承受力崩溃了。还有镇上的女人们,在听厌了“狼吃阿毛”的故事后,又在一种阴暗心理的驱使下逗祥林嫂说额上因反抗逼婚而留下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再一个是柳妈。她是伤疤话题的“首创者”,并且笑话祥林嫂“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又诡秘地告诉祥林嫂死后会被锯成两半,又正儿八经地让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这使祥林嫂对生和死都充满了恐惧,并把一切希望都押在了捐门槛赎罪上。不过较之于其他人物,她虽然也有嘲笑之意,更多的却是对祥林嫂的一份同情,提出捐门槛的建议,也是出于善意,只是末了却成了祥林嫂最大的噩梦。 别里科夫的日常用语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不出乱子,前提是不要出现新的东西,有与旧物不相和谐的东西出现时,就要加以禁绝,别里科夫就凭这一点“把整个中学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