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思维》读书笔记

《逻辑思维》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尼斯贝特关于思考的工具书。全书一共分为六部分共16章。今天要介绍的是第2章-情境的力量。仅仅只是这一章,提出了非常多的有意思的观点,我逐一分享介绍。

一、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一系列我们不知道的幸运

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观点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而现实中很多人在成功之前确确实实在默默地耕耘。但作者却不仅仅这么看带个人的因素,他甚至认为,比起个人的努力、智商等与个人相关的东西,环境因素起着更大的作用。

作者指出比尔盖茨1968年从公立学校转入私立学校,新学校恰好有可以连接到美国国家计算机系统主机的终端,这在今后6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比尔盖茨消耗时间的地方。而后他又获得帮助当地一家公司测速软件的机会,从而换取自由编程的时间。他经常在凌晨3点溜出来,进入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中心使用电脑。作者认为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少年有比尔盖茨这么好的条件接触计算机。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的却是比尔盖茨比别人更努力,

毕竟私立学校又不是只有比尔盖茨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也可以解除终端,,华盛顿大学3点种开放计算机使用并不限定对象,其他人也可以使用,但是还是只出了一个比尔盖茨。

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会隐藏起来,即使那些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大的情境性决定因素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也可能视而不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光那些被藏起来的东西我们看不见,当一个物件太大我们也容易看不见它。

作者提到一个实验。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琼斯和维克多·哈里斯给实验对象展示了两篇论述古巴制度的的论文中的一篇。一篇支持古巴制度,一篇反对,文章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是为完成同一个教授的要求而写就的。他们告诉读过支持古巴制度的实验对象,这篇文章是一位教授政治学的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一篇支持古巴的文章。研究者告诉另外的实验对象,写出反对古巴制度文章的学生是被要求写这样一篇持反对立场的文章。结果,更多人倾向于认为写第一篇文章的学生更支持古巴。

有教师指导这个背景情况影响了人们对文章本质内容的判断。这个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社会上非常多的畅销书都是一大群名人背书、推荐的包装。也许比起考虑文章

内容、发行数量、印刷版次等反映书籍是否经典的指标,这些名人带来的环境因素更容易刺激大众消费。想想《沉思录》、《哲学皇帝-沉思录》、《哲学皇帝-沉思录》(温家宝案头书)这三个标题,你更想看哪本呢?

三、无论是英雄主义情结还是缺乏勇气,这些都可能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因素。

作者介绍约翰·达利和比伯·拉塔奈的做的著名的“旁观者效应”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些看上去很紧急的情况,比如一个人突然晕倒在地铁里,而实验对象是否向这些“受害者”提供帮助取决于其他人的存在状况。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目击者时,他们通常会施以援手,但当人多一些的时候,选择上前帮忙的人数会少一些。如果有“许多目击者”的话,人们几乎不会再提供帮助了。

论语里面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子路救了一个小孩,小孩家人答谢了一头牛,子路接受了下来。其他人说子路这样做事要回报,不君子。但是孔子却持有异议。他认为子路这样做了之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也愿意搭救其他人。孔子看到的也是这种情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一个付出会有回报的社会环境里面,付出的成本会带来收益,无形中将刺激人们的意识,敢于付出。顺便说一句,作者指出东方思维习惯中有这种重视情境的思维习惯,更容易认为人受环境因素影

响。

三、善意和对他人的关心这两种因素可能不如情境性因素重要。

如同勇气一样,善意和关心这种我们一直理解为人自身秉性的个性,其对人的影响也不如具体情境重要。

作者介绍的是达利和拉塔奈的实验。他们以神学院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因为人们认为学神学的人更容易帮助其他人。研究者让普林斯顿大学神学系的学生到校园里的一栋教学楼向其他人布道,并告诉他们一些可行的途径。其中一拨人被告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走过去,另外一些人被告知,他们已经迟到了。在这些学生去布道的途中,每个人都会经过一个走廊,走廊里坐着一个人不停的咳嗽和呻吟,明显需要帮助。那些时间充足的学生,约2/3给了那个人帮助。而被告知迟到的学生中,只有10%的人上前帮忙。

如果这个实验的情况真实的话,也许今后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加的谨慎,特别是避免因为一次不良的印象就对别人下武断的结论:给你带来不良感受的人,他们可能身不由己,也许是碰到了倒霉事。

四、很难透过表面现象辨别社会角色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即使社会角色是随机分配且特权群体的角色都是特别明显的时候。

如果公司组织一次职员之间相互打分,考察的点是领导力、智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决策力、支持力。那么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经理界级别对自己同伴(其他经理)的评分要高于他们对职员的评分,而职员对经理的评分要高于他们对自身群体(职员)的评分。

这个结果是组织心理学家罗纳德·汉弗莱设计的一个实验。实验对象被随机分派为经理和职员,在一起“合作”两个小时,最后相互打分,结论就是刚才论述的样子。

这个实验的启发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去识别角色对人行为的影响。想想工作中与上司、老板或投资人的沟通中,这些汇报对象多是处于提问的角度,他们会不断的提问题,发现问题,而我们多半负责给出方案和解决问题。但是仅仅是对方很容易提出问题就代表对方的经验、知识、眼界比普通员工高吗?凭直觉来说,我们是容易给出是的答案的,毕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能力被宣传了那么多年,我们很可能潜意识里就认为经理就是比员工能力强。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很可能是经理这个角色影响了经理的表现,员工这个角色影响了员工的表现。一旦你认同自己是个员工,你的决策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比不了经理。也难怪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同时也可以说职位本身也可以激发人的能力,所以如果各位计划换工作,

那大胆地去往更高职位挑战,因为它就会刺激你的能力的。

五、我们总是因为别人做一些事情而去效仿。

作者现身说法,他儿子因为同学抽烟也开始抽烟,关键是他儿子自己还意识不到这点,认为与同龄人压力无关。另外作者还拿自己举例,他买了萨博汽车,不久后好几个同事买了萨博汽车,他和妻子打网球后,很多亲戚和朋友也开始打网球。他认为饭后喝一杯、热衷小型货车、去看晦涩的艺术电影等事情上都存在这种模仿的现象。

客观讲作者在这里举例对结论不够充分。我们的对某个事情的关注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参与。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参与了某个汽车厂的审计工作,就发现全世界都是这种汽车在跑,甚至你会不经意间注意到,你坐滴滴车,那在前面堵着你路的车很可能是你审计过的整车厂的汽车。

所以说作者可能是自己买了萨博汽车,才对其他人是否买萨博汽车关注起来。虽然论证不恰当,但是这个结论我觉得是经得起推敲的。我们就是在不断的模仿别人,我到新公司后,发现财务部从CFO到我们经理,都比较强势,与其他部门互怼的非常厉害,有时还有“你他妈的”这种句子出来。但是他们以前都是从四大出来,而我自己明白,乙方出来的人性格上比较容易让。如果对方不支持我工作,那我就自己来做,去争去吵的不多。所谓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