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4
保护⽣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保护⽣物学?保护⽣物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保护⽣物学是⼀门论述全世界⽣物多样性⾯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它即⾯对⽣物多样性的危机,⼜着眼于⽣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保护⽣物学是⼀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门处理统计现象的⼀门科学,⼀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2.简述保护⽣物学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态系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然和圈养繁殖和⽣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等六个⽅⾯← 3.什么是⽣物多样性?⽣物多样性有哪三个表现层次,各个层次的概念及其特征?⽣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个群体之间或⼀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指⽣物种内遗传的变异,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理代谢上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在物种⽔平上表现形式,是指⼀定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定区域内⽣物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维持机制⽣态系统多样性指⽣物圈内环境系统、⽣物系统和⽣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态系统内环境系统的差异、⽣态过程的多样性,环境系统主要指⽆机环境,其多样性是⽣物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物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化,⽣态过程主要是指⽣态系统的⽣物组分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4.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容易灭绝?⽣境丧失、⽣境破碎、⽣境退化、资源过度利⽤地理分布区狭隘的物种、仅有⼀个或⼏个种群的物种、⼩规模种群的物种、种群⼤⼩正在衰落的物种、种群密度低的物种、需要⼤⾯积家域的物种、体型⼤的物种、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季节性迁移的物种、遗传变异极低的物种、需要特殊⼩⽣境的物种、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遭受⼈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5.世界保护联盟(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有哪些?灭绝、野⽣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数据不⾜、未评估6.遗传多样性产⽣的原因有哪些?种内遗传的变异主要有重组、染⾊体畸变和突变;⼩种群效应、⽣殖⽅式、基因流动7.简述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法。
为什么会有保护生物学(原因,现在的形式,如何保护,保护的意义)保护生物学的概况罗荣摘要:保护生物学的形成是对生物危机的反应和生物科学迅速发展的结果。
学科融合使得保护生物学正在发展成为保护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目的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由于近几十年来人口数量的剧增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剥夺和对生物生活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已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和物种的灭绝, 因此保护生物学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其现在的状况,研究内容、热点,包括物种灭绝研究、群落和生态学研究等,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作了介绍。
最后,对保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热点;前景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 ] , 是地球经过40 多亿年自然演化的结果。
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来人口数量的剧增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剥夺和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造成生多样性以每年2. 7- 3. 0 万种的速率急剧下降, 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之快是6500 万年来所未有过的, 是物种自然形成速度的100 万倍, 有些物种还未被认识就灭绝了。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 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已成为世界各国乃至公众关注的人类基本问题之一。
于是,保护生物学应时而生。
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保护生物学有两个目标: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绝灭的具体措施(Sould,1986;Wilson,1992)。
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面临一场空前的生存危机,因而,Soul6(1986)将保护生物学称为“危机学科”。
本文试就保护生物学的内涵、现状、研究热点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作一探讨。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 物种保护:保护生物学主要关注物种的保护问题,包括物种灭绝、濒危物种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物种的生存环境、演化历史、生态功能等,来评估物种的保护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学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依存性。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3. 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生物学还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等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生物学也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人类的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些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来提出应对这些活动的措施。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保护生物学还包括许多其他研究内容,例如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教育等。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旨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保护生物学:一门为了保护物种及其生境和生态系统,防止物种超速灭绝而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现状、自然保护的科学。
灭绝:指某支生物谱系的演化终结或整支谱系的消亡。
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称该物种灭绝。
物种: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极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性状分歧: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
中间类型:指性状分歧不大,介于较早发生和较晚发生的之间的类型。
地理隔离也称空间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生殖隔离:物种由于群体间基因型上的差异而使其之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
生态隔离:指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
杂种不活:是指杂种接合子不能存活,或者是接合子在适应性上比亲代差很多而造成的隔离;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个基因组不协调或生理失调等。
杂种个体不育:是指杂种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的染色体组的、有正常受精功能的性细胞而造成的隔离。
杂种个体生活力低:是指杂种子二代(F2)或回交杂种世代的全部或部分个体不能生活或适应性低下的现象。
渐变式物种形成:主要是通过突变、选择、隔离等过程,从一个种先形成若干地理亚种,然后建立起一套生殖隔离机制,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种。
继承式:指一个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种;分化式:指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分化成两个以上的物种。
骤变式物种形成:物种以相当迅速的变化爆发式地变成不同的物种,而不是缓慢地变成不同物种,一般不通过亚种的阶梯。
小进化:以现代生物个体和种群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即某种群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大进化:是长期(几千年至几百万年)的基因变异方式及物种形成的过程。
适应辐射:指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旨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学科。
本文将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综述和具体内容阐述两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保护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生态调查和物种调查。
生态调查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气候等;物种调查则主要关注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等。
通过野外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基础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实验室研究和野外实验。
实验室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模拟自然环境,探究生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野外实验则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探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内在机制和适应性,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数理统计分析和系统分析。
数理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究生物数量和生态因子的关系;系统分析则可以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探究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具体内容阐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物种鉴定与编目物种鉴定与编目是保护生物学中的基础工作之一,主要包括物种的分类、鉴定和编目等。
通过物种鉴定与编目,可以确定物种的分布范围、数量和生存状况等信息,为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该项工作也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发展。
2.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动态趋势。
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可以了解种群的繁殖、迁徙和死亡等方面的规律,为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一章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的定义:是应用科学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进展,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Soule1986;Wilson1992)。
它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中国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占国土65%的山区开发不当,易于形成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加速生态失衡。
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
草场退化严重。
沙漠化危害严重。
严重缺水,过量开采,浪费惊人,人为污染。
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很大。
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势态扩大,废物排放增加。
农林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
为了挽救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实施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拯救物种、建立新的保护地区、保护现有的国家公园等。
要对受到威胁的物种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就需要一门新的学科知识来告诉人们物种和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处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难以应付的问题;导致物种濒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应该得到优先的保护;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
为回答上述问题,生物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Biology)应时而生。
一保护生物学的概念(一)保护生物学概念的提出1、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ConservationBiology。
在我国,大陆学者叫保护生物学。
台湾学者一直把ConservationBiology翻译成保育生物学。
我们认为保育生物学的提法更接近于英文原意。
2、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conservation(二)不同学者提出保护生物学的定义1.Soule(1985)定义:保护生物学是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他因子干扰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科学。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三)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1)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
•(2)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3)生物资源正逐步走向灭绝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1)人类活动正在破坏生物群落。
•(2)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侵入,物种正经历大灭绝。
•(3)由于森林和湿地消失、工农业污染,地球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
•(4)沙漠化、水土流失、人口剧增、水资源减少、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凸现。
3、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定义):是对人类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资源的总称。
•(2)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保障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未来工业、农业和医药业发展的基础。
•(3)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生态平衡。
•(4)(后果)干扰生态系统→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类生存条件崩溃。
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1)人类觉查到物种灭绝的威胁。
•(2)物种灭绝将对未来产生影响。
•(3)(共识)人类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1)挽救濒危物种,需要实施保护。
•(2)要科学有效保护,需要一门新的学科知识。
•(3)内容:①物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②如何处理、③濒危原因是什么、④哪些物种要优先保护、⑤采取怎么的措施。
•(4)保护生物学的出现。
(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1、出现:①保护生物学名词出现于20世纪初期;②但保护生物学学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综合性学科,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或减退的具体措施。
遗传多样性: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所有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保护生物学诞生的原因:1 生物多样性在迅速丧失2 大量物种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在加快3 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4 生物多样性丧失将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保护生物学的内容(1) 介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上同层次上的多样性;(2) 揭示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确定不同生物的最小生存种群. 探索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的方法,提出针对不同物种的保护措施;(3) 开展种群生存力分析,进行濒危种类的划分和调查,预测可能发生的灭绝;(4) 防止灭绝的发生;(5) 分析物种消失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我国主要生态系统和主要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现状,受威胁原因及应采取的保护措施;(6)在介绍生物地理学理论等保护生物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物种、物种的形成,物种灭绝机制,揭示哪些物种容易受到威胁,探讨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宏观因素,探索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特别是生境破坏、片段化、污染和退化、外来种入侵、过度开发、疾病流行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介绍全球范围内保护区的类型及功能、保护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保护区的建设目标,重点介绍我国保护区的建设的现状、成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未来的奋斗方向。
(8) 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条约和法律。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涉及生物的结构、功能、演化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保护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分布的总和。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研究不同物种的分类、分布、数量和保护现状,可以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培育保护区管理人员、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等。
二、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系统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生物群落、环境条件和能量流动等方面。
保护生物学研究还涉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找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和环境因素。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方案,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三、濒危物种的保护濒危物种是指受到威胁,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
保护生物学研究还包括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通过对濒危物种的研究,可以了解其生态特征、繁殖习性和生存环境等,为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控制非法猎捕和贸易、开展保护繁殖等措施,提高濒危物种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物学研究还包括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资源是指人类从生物中获得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包括食物、药物、材料等。
通过研究生物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性,可以制定出合理的资源管理措施,以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五、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学研究还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此外,保护生物学研究还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名词解释:1、遗传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即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
2、.孑遗物种: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
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jié)遗物种。
3.基因流: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
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2)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4、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s drift)。
5、基因型频率: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6、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广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
换句话说,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等。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生物学讲义一、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旨在保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学科。
它综合了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挑战。
生物多样性,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多样,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这些多样性不仅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绚丽多彩的生命景观,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护生物学的出现并非偶然。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诸如森林砍伐、城市化扩张、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我们所熟知的大熊猫、华南虎、朱鹮等珍稀物种,都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和原材料。
许多农作物的野生亲缘种蕴含着宝贵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比如,野生稻种的基因对于改良现代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湿地可以蓄水防洪、净化水质;海洋生态系统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并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服务功能将会受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再者,生物多样性具有内在的价值。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不论其对人类是否有直接的用途。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三、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方面,保护生物学涵盖了多个层面。
物种保护是其中的一个重点。
这包括对濒危物种的调查、监测和保护。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物种的分布、数量、栖息地需求等,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例如,为了保护大熊猫,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地环境,并进行人工繁育。
基因多样性的保护同样重要。
基因是生命的遗传密码,不同的基因组合赋予了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保护基因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物种的进化潜力和适应能力。
专业课程论文
`
题 目:
鸦鹃的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性状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
生物科学2011级
姓 名:
蒋雪
学 号:
20110513636
指导教师:
彭建军
鸦鹃的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性状
重庆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蒋雪
指导教师 彭建军
摘要:鸦鹃科的种类在全世界共有27种,分布于非洲、印度、东南亚、东至澳大利亚。中国只
有褐翅鸦鹃和小鸦鹃2种,见于长江以南地区。即褐翅鸦鹃,又名大毛鸡,小鸦鹃 又名小毛鸡。
著鸡酒就是用这两种鸟体为主要原料浸制而成的。褐翅鸦鹃和小鸦鹃广布我国东南各省,数量较
多。在6 0年代,仅两广的毛鸡年产量就达十万至数十万只,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同时鸦鹃还
有较大的药用价值。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加增强, 对自然的影
响可谓无处不及.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的加剧, 全球环境迅速恶化,人类对鸦鹃的大
量捕杀,鸦鹃数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威胁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
境, 已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中国,鸦鹃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
《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因此对鸦鹃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研究成了一大焦点。
关键词:鸦鹃;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开发利用
1 鸦鹃的生态学
1.1鸦鹃的分布
1.1.1 褐翅鸦鹃的分布 褐翅鸦鹃( Cent ropussinens is) 是鹃形目、杜鹃科、
鸦鹃属的鸟类,翼和翕为红褐色,通体乌黑的羽毛上闪烁着山野特有的紫蓝色金属
光泽( 依西华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的福建采标本描述),性极机警,不善飞行,善隐
蔽,目前已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西、
广东、云南、贵州南部和海南岛,在以上地区都为留鸟。
1.1.2 小雅鹃的分布 小鸦鹃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
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安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香港、海南、福建、
台湾、河南等地。
1.2鸦鹃的生活习性 根据查阅文献得知,褐翅鸦鹃在常绿阔叶落叶林中出现几率
为零,说明其没有选择在这种环境中活动,其主要选择的生境类型是常绿阔叶落叶
混交林边缘、灌木林、灌草丛、农耕地。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出: ( 1) 褐翅鸦鹃不
选择阴郁度在80%以上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在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植被类型中
没有发现其进入或活动过,遇见率为零。这可能和其树木的高度和树林的阴郁度有
关,该鸟不善飞行,一般飞得是很高,所以没有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植被类型活
动。( 2) 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边缘和灌木林作为其主要的歇息生境。在常绿
阔叶落叶混交林边缘和灌木林生境中发现其多数是站在树上或是枝条上歇息、跳
跃、戏耍。占 19. 35%;灌木林出现占3. 23%。该鸟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边缘
和灌木林生境类型歇息,是因为其性极其机警,而不善于飞行,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和灌木林植物不是很高,为其落脚和逃避敌害提供了条件。( 3) 该鸟的觅食场所多
为地势开阔,视野良好的农耕地庄稼内或灌草丛内, 在农耕地庄稼内或灌草丛内遇
见率为67. 42%,这样的地方食物资源充足,为其寻找食物、躲避天敌、预防敌害, 处
于更有利的位置。综上所述,这些因素构成褐翅鸦鹃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褐翅鸦
鹃遍布海南全岛。栖息林区均有发现。常单独活动,繁殖期间多成对活动。叫声“h
u 一h~ h u 一h u 一h u一„„ ”连续不断,从低沉到响亮。清晨和黄昏鸣叫更
为频。繁。春夏繁殖季节雄鸟往往以鸣川弓{诱雌鸟。因此,两广猎人常利用此特点,
模仿毛鸡鸣叫,引诱毛鸡前来猎杀。或以雄鸟作煤,引诱毛鸡进人笼内捕之。褐翅鸦
鹃性机警、善跳跃和隐藏、稍有惊动就迅速进入密丛中,不易发现。由于其翅较短
圆,飞翔能力较差,不能作长距离飞行。追赶它时,总是飞一段,又要在矮树上停一
下。飞时急扑双翅,有时见其飞羽张开。此鸟喜欢雨后在灌木稍头暴晒太阳。小鸦
鹃的生活习性,大致与揭翅鸦鹃相似,但小鸦鹃在丘陵和山地更为常见,数量也较
多。
1.3鸦鹃的繁殖繁殖 褐翅鸦鹃的繁殖期是4一9月间筑巢于草丛或灌木丛中。每
年3月雄鸟就开始求偶了,它们全身的羽毛蓬松,两翅低垂,尾呈扇状展开,跳着
盘旋的舞蹈,围绕和追逐雌鸟,同时也用鸣声来吸引雌鸟。这时的雌鸟也常鸣叫,
叫声好像母鸡的“咯,咯”声。交尾以后,就在草丛、灌木丛、芦苇、竹林以及攀
缘植物中等处营巢,距地面的高度为1—7米不等。巢由细枝、草茎、草叶等构成,
有时只用其中的一种材料。巢的结构较为粗糙,形状为球形,开口于侧面的上方,
孵卵的亲鸟的尾羽常常露在巢的外边。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有时
有淡黄色的光泽,但在孵化时很快消退。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孵出后就能在
地上蹒跚而行,有危险时便钻入草丛之中,一周以后便能离巢试飞了。
1.4食性分析 在海南岛的铺前港莺哥海清斓港、五指山、坝王岭、吊罗山、南高
岭等地采得的标本,剖检揭翅鸦鹃的胃和小鸦鹃的胃,它们的胃内容物分析可知,褐
翅鸦鹃的食物中,蝗虫、毛虫、象押、蟒镰、蚁和蜂等占食物总量的59.74%外,褐云
玛瑙螺、娱蛤和蟹等占2.833%多,植物性食物占12.03%。据记述 ,褐翅鸦鹃除吃昆
虫外,还吃小晰蝎、蛇、鼠和鸟卵等小动物。小鸦鹃的食物中,蝗虫缕姑、蝉、叩头
虫、金龟子、蚌镰、白蚁等昆虫占91,64%,双壳类、山蚂蜡等占1.32%,植物性食
物占7.0 1%。
2鸦鹃的保护生物学
2.1保护生物学的现状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从而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蒋志刚和马克平, 1997)。其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
的影响, 提出防止物种绝灭的具体措施目前,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面临一场空前
的生存危机,因而, Soulé(1986)将保护生物学称为“危机学科”。经过20余年的发
展,保护生物学已经成长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重大环境问题关系着保护生物学。例如物种灭绝、全球变化、
物种入侵、人兽共患疾病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现代物种濒危大格局、全球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以及类群分布格局和生物多样
性热点地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1].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加增强, 对自然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及.由于人
口的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的加剧, 全球环境迅速恶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进一
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
环境, 已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2.2鸦鹃的价值
2.2.1药用价值 褐翅鸦鹃的个体较大,外形略似家鸡,所以在我国南方俗称为毛
鸡、大毛鸡或红毛鸡等。驰名中外的妇科良药毛鸡酒就是用褐翅鸦鹃的去内脏的鲜
体或干燥全体,配入党参、川芎、白芷、龙骨、肉苁蓉、桂圆肉、黄精、大枣等浸
泡而成的。毛鸡酒呈赭红色,味香醇,有驱血活血、调经通乳、去瘀生新、舒筋活
络之功效,能治妇女产前产后虚弱、风湿头痛、手脚麻痹、跌打损伤、面黄脚浮肿
等疾病。
2.2.2生态价值 小鸦鹃特别喜食蝗虫,此外,还吃多种农林害虫。而且所吃的害虫
在种类和百分含量都比褐翅鸦鹃多。据郑作新、谭耀国(1973 )报道,他们小鸦鹃归
为甲类,所吃的昆虫占食物总量的90%外以上,将褐翅鸦鹃归为乙类,所吃的昆虫占
食物总量60一90%以内。鸦鹃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上有重要的作用。
2.2.3食用价值 鸦鹃在肉体的本身的食用上价值不大,但以鸦鹃鸟体为主要原料
浸制可以制作著鸡酒,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结语:
随着人们不合理开发利用,鸦鹃在我国数量急剧下降,鸦鹃的生存面临着
史前的威胁。社会应该唤起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加强对生物的保护,合
理利用资源,这样才能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志刚,马克平.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Biodiversity Science,2009,02.
[2] 傅之屏,房凯,刘君荣.保护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S2.
[3] 曹丽敏,司马永康,曹利民,王博铁,王跃华.保护生物学概述。云南大学学报,2001,S1
[4] 李小惠,廖维平,梁启华.海南两种鸦鹃的生态和食性.动物学杂志,1983,04.
[5] 黄清柏,李操.四川南充市郊褐翅鸦鹃的生境选择初探,四川动物,2005,04.
[6] 曾向武,谢钊毅,胡军华,胡慧建.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去褐翅鸦鹃的数量调查,动物性
杂志,2008,03.
[7] 吴兆录.生态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生态学杂志,19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