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建筑形式美法则、要素、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37.67 MB
- 文档页数:141
■理论探索建筑是造型艺术,因而也需要贯彻对称、均衡、比例、韵律、对比、统一等基本原则。
一、建筑形式美的表现1.对称与均衡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
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
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
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形态即点、线、面的平衡,涉及重量、数量及色彩几个方面。
两点中心的支点是平衡点;水平线有平稳安定感;对称中心的面,安定感更强。
建筑物及其装饰,大为重、小为轻;多为重、少为轻;暗为重,亮为轻;粗糙为重、光洁为轻。
建筑物的前后、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该给人以平衡,可以在造型上安排一边竖向高起和一边低矮平铺,或一边用一个大体积和一边用几个小体积,以取得体积和数量上的均衡。
2.比例与稳定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美是由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
他指出:直线分割短比长相当于比全的分割关系,即“黄金分割”:将一线段分为长短两段,使“短比长等于长比全”,其长短相差所得的面积也具有同样的比例即1:1:618或5:8、8:13,建筑史上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如古希腊神庙建筑、哥特式天主堂建筑以及法国的凯旋门建筑均采用黄金分割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比例与尺度是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建筑物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庙宇为横长形、西方神庙为纵长形,都有良好的比例。
适宜的尺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尺度效果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人体的大小来度量建筑的实际大小。
幼儿园中各种尺度与其他学校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种是夸张尺度,一般适用于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其崇高、凝重的效果来满足需要。
第三种是亲切尺度,比实际生活尺度小,以示亲切、温和、舒适。
稳定,对于建筑物是一项重要原则。
在人们视觉中,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重心较低的物显然具有稳定感。
形式美法则及其要素在园林中的应用园林设计中的形式美是指在景观布局和造园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形式手段来达到美的效果。
形式美法则是指在园林设计中,运用一些特定的法则来构建园林景观,使它们呈现出一定的美感和协调性。
本文将探讨形式美法则及其要素在园林中的应用。
1.对称性对称性是指在园林中将事物或图案沿一条中心线对称排列,以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效果。
在园林设计中,对称性可以体现在建筑物、水池、花坛、树木等元素的布置上。
例如,一条对称的双排银杏大道、对称的草坪和花坛等,都可以营造出一种稳重端庄的感觉。
2.比例比例是指景观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关系的协调。
比例不合理的园林景观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美感。
合理的比例可以让景观呈现出和谐、舒适的感觉。
在园林中,比例的运用包括建筑物高度、宽度,花坛大小、形状,树木的大小和位置等。
例如,在一个大型园林景区中,大型的建筑物应有相应的大型花坛和树木来平衡和降低视觉冲击。
3.重复性重复性是指在园林中将同样的元素或模式多次出现,以形成连贯的整体效果。
重复性可以让景观更加统一协调,也可以增强景观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园林中,重复性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建筑物的窗户、树木的枝干、花坛的形状等方面。
例如,在一个花园中,多个大小相同的花坛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让人感觉舒适和谐。
4.色彩色彩是园林景观中最突出的元素之一。
不同的颜色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心理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和体验。
在园林中,颜色的运用可以体现在花卉、灯光、铺路材料等方面。
例如,在一个花园中,黄色和红色的花卉可以营造出热烈和欢快的氛围,蓝色和紫色的花卉则可以营造出安静和祥和的氛围。
总之,形式美法则及其要素是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称性、比例、重复性和色彩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园林景观达到美的效果,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舒适和谐。
建筑设计常用的形式美规律建筑设计常用的形式美规律指的是建筑设计中常见的美学原则和规律,它们可以帮助建筑师在设计中更加准确地把握美感和形式表达。
这些规律既可以适用于建筑物的整体形态,也可以应用于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和细节设计中。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常用的形式美规律,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的美学。
一、黄金分割法则黄金分割法则是建筑设计中最常用的美学原则之一。
它是指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由于这种划分方式既简单又优美,因此在建筑设计中经常应用。
例如,可以将建筑立面分成黄金分割比例的两部分,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平衡和美感。
二、对称法则对称法则是指将一个物体或空间分成平衡的两部分,将它们镜像对称。
这种对称方式可以使建筑立面或内部空间显得更加协调和有条理。
然而,在运用对称法则的时候必须注意,对称不一定等于美感,只有当对称能够产生美感时才应该使用它。
三、比例法则比例法则是指保持建筑元素的大小和形态间的协调关系。
一个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在设计建筑立面时,建筑师要注意窗户和门的大小和间距,它们应该在整体比例中占有适当的比重。
在整体设计上,比例法则有助于建筑形态的优雅和和谐。
四、节奏法则节奏法则是指将建筑的形态按照一定的节奏和规律进行重复。
例如在建筑立面中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设计出窗户、门和室外空间等元素,形成一种有节奏感的空间中。
设计师可以根据室内外的需求来确定节奏的长度和形态,以此营造出空间的动态感。
五、色彩法则色彩法则是指运用颜色和色彩组合来加强建筑的美感。
建筑师在设计时必须考虑颜色的温度、对比和色彩搭配等因素,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来强调各个空间和物体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六、材料和纹理法则材料和纹理法则是指运用材料和纹理来增加建筑的视觉效果和立体感。
纹理是建筑表面的细节设计,可以加强建筑表面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永恒的话题——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结晶。
今天,我们将开启建筑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主题为“探寻建筑之美”。
一、引言:建筑,历史的见证者自古以来,建筑就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原始的洞穴、茅屋,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建筑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庇护,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书,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二、建筑之美: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建筑之美,体现在其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首先,建筑的形式美,在于其独特的造型、线条和比例。
无论是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的故宫,都以其和谐的比例和优美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建筑的功能美,在于其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同时,又兼顾了生态、环保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绿色建筑理念提倡使用可持续材料,减少能源消耗,这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谋而合。
三、建筑艺术:跨越时空的对话建筑不仅是实用的,更是艺术的。
它跨越时空,与人类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例如,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巴洛克建筑的华丽装饰,都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
在我国,古代建筑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瑰宝。
从北京的四合院到苏州的园林,从西安的兵马俑到西藏的布达拉宫,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四、建筑的未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筑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人工智能、3D打印、绿色建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无限可能。
然而,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
建筑的未来,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既要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五、结语:让我们一起探寻建筑之美建筑之美,无处不在。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探寻建筑之美,感受建筑带给我们的无尽魅力。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建筑,探讨建筑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形式美及其法则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外观或结构所具有的美感和和谐感。
它是一种以视觉和感官为基础的美学概念,广泛应用于设计、艺术、建筑等领域。
形式美的追求是人类对于美的本能需求的一种体现。
在设计领域中,形式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设计师通过运用各种元素和原则来创造具有形式美的作品。
其中,对称、比例、平衡、节奏、重复等是常见的形式美法则。
对称是指将物体分为两个或多个相等或相似的部分,使整体呈现出对称的效果。
比例是指物体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的比例法则有黄金分割和三分法。
平衡是指在作品中各元素之间的均衡感,可以是对称平衡或不对称平衡。
节奏是指作品中元素的有序排列和重复出现的规律,使观者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感觉。
重复是指在作品中重复使用某个元素或形式,增强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艺术领域中,形式美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一种美感。
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形式美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
绘画中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都是创造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雕塑作品通过形状、比例、质感等来表达形式美。
摄影作品通过光影、构图等来呈现形式美。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美的追求,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观者的共鸣。
在建筑领域中,形式美是建筑作品所追求的一种美感。
建筑师通过运用比例、对称、线条等元素来创造具有形式美的建筑。
比例是建筑中最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合理的比例能使建筑作品更加协调和谐。
对称是指建筑物左右或上下两侧的对称关系,常用于宫殿、教堂等建筑。
线条是建筑中的基本元素,直线、曲线等线条的运用能够赋予建筑以动感或稳定感。
除了设计、艺术、建筑领域,形式美的概念和法则还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也可以通过形式美来创造美感。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也可以通过形式美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布置家居、搭配服饰等来追求形式美。
形式美及其法则在各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建筑形式美法则
在设计建筑前,设计师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风格和形式美学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呈现出良好的外观。
当设计师面对建筑形式美学上的挑战时,它们可以依靠一套叫做“建筑形式美法则”的指导原则,以便在设计过程中正确使用不同的形式元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形式美法则”的基本原则,并讨论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形式美法则”分为三个基本原则:比例、对称性和对比。
比例是指建筑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比例通常有视觉上的功能,可以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
建筑物的对称性是指各个角落的外观是一致的,这有助于建筑的统一和稳定性。
最后是对比,对比是指利用形状、色彩等元素之间的对立来营造建筑的图景,使建筑物变得更具特色。
此外,“建筑形式美法则”还包括另外两个原则:材料及纹理。
材料是指建筑物外部覆盖的表面材料,而纹理指的是建筑物表面上的纹路和质感,两者都可以改变建筑物及其外观的外观。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地形、地面和光线、气候等多种因素,以确定材料的类型并考虑到其外观的影响,确保设计的完美实现。
此外,“建筑形式美法则”还可以用来理解和分析不同风格和形
式的建筑,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背景。
正是建筑形式美学的指导原则使得建筑得以按照主要设计理念设计出许多独特而具有特色的
建筑。
总而言之,“建筑形式美法则”是一套指导原则,可以用来指导
建筑设计。
在设计建筑物时,设计师应根据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要求,利用比例、对称性、对比、材料及纹理等元素来构建建筑外观,以达到视觉上的最佳效果。
此外,“建筑形式美法则”也可以用于了解和分析不同的建筑形式,了解其历史发展背景。
建筑形式美法则主和从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以区别的,它们存在着主和从、重点和一般、核心和外围的差异。
建筑构图为了达到统一,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必须处理好主和从、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在一些采用对称构图的古典建筑中,对此作了明确的处理,现代强调形式必须服从功能的要求,反对盲目追求对称,出现了各种不对称的组合形式,虽然主从差异不象古典建筑那样明显,但还是力求突出重点,区分主从,以求得整体的统一。
国外一些建筑师常用的“趣味中心”一词,指的就是整体中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比较引人注目的焦点──重点或核心,会使人感到平淡、松散,从而失掉统一性。
对比和微差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
建筑形式美法则就形式美而言,两者都不可少。
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
没有对比会产生单调,而过分强调对比以致失掉了连续性又会造成杂乱。
只有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有变化又谐调一致。
对比在建筑构图中主要体现在不同度量、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色彩和不同质感之间。
不同度量之间的对比在空间组合方面体现最为显著。
两个毗邻空间,大小悬殊,当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会因相互对比作用而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利用这种对比关系获得小中见大的效果。
各类公共建筑往往在主要空间之前有意识地安排体量极小的或高度很低的空间,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衬托主要空间(图4)。
不同形状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在建筑构图中,圆球体和奇特的形状比方形、立方体、矩形和长方体更引人注目。
利用圆同方之间、穹窿同方体之间、较奇特形状同一般矩形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关系,可以获得变化多样的效果。
如不来梅的高层公寓用有微差变化的扇形单元组成了整体和谐的构图(图5)。
不同方向之间的对比即使同是矩形,也会因其长宽比例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方向性,有横向展开的,有纵向展开的,也有竖向展开的。
建筑的形式美法则是怎样的?
在建筑的形体创作和立面处理时,设计者需要对其各部分体量和立面的比例进行推敲,对塔楼和裙楼的空间构图进行均衡,对其材料,色彩,虚实的对比关系进行处理,因此,建筑的形式美法则是建筑师所要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以下具体来说说建筑的三大形式美法则:
(一)统一与完整
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
一切优秀的建筑,必须体现平面、立面、剖面的统一这个原则。
多样统一堪称之为形式美的规律,其它原则如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均衡等则是多样统一在某一方面的体现。
(二)均衡与稳定
均衡与稳定,是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概念。
均衡,着重于建筑左右或前后以及周围相邻环境间对视觉感受的轻重关系;稳定,着重于建筑上和下,大与小所呈现的视觉感受的轻重关系。
(三)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建筑形式要素的有规律的,连续的重复。
各要素之间保持恒定的距离与关系,它就像乐曲中的鼓点和节拍,富有机械美和动态美。
韵律是指建筑形式要素在节奏基础上的有秩序的变化,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美与动态美。
节奏是韵律的纯化,它富于理性,韵律是节奏的变化,它充满了情感色彩,表现出一种韵味和情趣。
以上就是建筑的三大形式美法则。
通过这些基本的美学原则表现出建筑的立体美和形态美,给人一种美好的视觉感受。
形式美法则建筑形式美法则建筑是指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美学原则和规则。
这些原则涵盖了建筑物的外观、结构、比例、对称性、材料和装饰等方面,旨在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和谐感的建筑作品。
形式美法则建筑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外观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和舒适性,让人们在建筑环境中得到愉悦和满足。
在形式美法则建筑中,建筑师和设计师通常会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 对称性:对称是形式美建筑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应该是左右对称的,这种对称性能够给人一种稳定和和谐的感觉。
对称性也可以让建筑物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2. 比例: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整体的美感至关重要。
比例的不协调会让建筑物显得笨重或者不稳定。
因此,在形式美法则建筑中,建筑师会精确计算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确保建筑物整体上看起来和谐统一。
3. 线条和轮廓:线条和轮廓是建筑物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畅的线条和清晰的轮廓能够让建筑物更加美观和有吸引力。
在形式美法则建筑中,建筑师会精心设计建筑物的线条和轮廓,使其在不同角度和光线下都能展现出美感。
4. 材料和装饰:在形式美法则建筑中,材料的选择和装饰的运用都至关重要。
优质的材料能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精美的装饰则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艺术价值。
建筑师会根据建筑物的风格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装饰,使建筑物既美观又实用。
5. 功能性和实用性:形式美法则建筑并不是追求纯粹的外观美感,更重要的是要兼顾建筑物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师会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物的使用需求,确保建筑物不仅外观美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形式美法则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古代的古希腊神殿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形式美法则建筑一直在人类的建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古典主义的宏伟建筑,还是现代主义的简约建筑,都离不开形式美法则建筑的指导和影响。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形式美法则建筑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的形式美法则建筑啊,其实不仅仅是砖头水泥的堆砌,它更像是艺术家的画布,细心雕琢的每一笔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你知道吗,建筑不仅要实用,还要美观,能让人一眼看到就心生赞叹,忍不住想靠近。
想象一下,走在街上,看着那些高楼大厦,或者古老的城墙,背后蕴含的可是深深的“美学法则”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建筑的那些形式美法则,保证让你看建筑再也不觉得枯燥无味。
讲到建筑的美,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对称”。
你看,古人说“天人合一”,这话说得好,一切美的东西,往往都离不开对称。
比如说你站在一座教堂前,仔细看它的正门,两边的立柱、高窗、甚至是墙面上的雕刻装饰,都是一模一样的。
给人的感觉就是——稳稳的,踏实的,心里不禁松了一口气。
要是这座建筑是歪歪斜斜的,或者一边高一边低,那画面感一下子就没了,你心里可能就会感到不安,甚至觉得它像是失衡的,咳咳,不舒服。
对称是我们视觉上的平衡感,这种对称不仅让建筑看起来和谐,还能让人的心情变得舒畅,连走路都轻松了不少。
正所谓“对称之美,稳定至上”,这就是建筑中的平衡法则。
提到建筑的美感,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原则,那就是“比例”。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建筑特别好看,走近一看,它的大小、层次都特别合适,好像是一块完美的拼图,缺一不可。
比如说某些经典的古建筑,门框和窗户的比例,楼层和屋顶的比例,几乎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能让人从远处看过去就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和谐感。
比起那些一味求大、求高的建筑,精致而合理的比例往往能带来更加柔和的视觉效果。
比如北京的故宫,你站在广场上看那座紫禁城,没觉得它特别高大,却能给你一种深邃、沉稳的感觉。
大小合适,既能显示出气派,又不会让人觉得压迫,真是妙不可言。
然后嘛,别忘了建筑的“功能性”。
说到底,建筑可不是单纯的“颜值担当”,它的美感,还是得服务于功能的。
比如咱们常见的高楼大厦,楼层的高度、窗户的设计、甚至是楼梯的位置,这些都得考虑到使用的便利性。
要是楼层设计得不合理,楼道一转角就能撞到人,或者光线不好,室内又阴暗,那就算外面看得再光鲜亮丽,也会让人觉得憋屈。